第220章 陣斬高模翰

追擊的漢軍,底子仍然是永清軍,不過補充了一些河北鄉勇以及燕地壯士,戰鬥力並未下滑,畢竟骨幹猶在,並且經過北上以來連番的作戰,原本的訓練完全轉化爲戰鬥力,鐵血勁旅,百戰之士,就是這麼打出來的。

穿着一身厚重的鎧甲,全身都被甲片所覆蓋,鳳翅兜鍪下,馬全義的表情十分冷漠,雙目之中透着滲人地光芒。在他的瞳孔中,映照着的是漢軍將士進攻遼軍的場面,熾烈的殺聲,飛濺的鮮血,構成一副慘烈而殘酷的畫卷,卻無法使馬全義有絲毫動容。

在漢軍的突擊隊伍中,作爲箭頭的,是近170餘名全副武裝,渾身包裹着戰甲的重裝步卒。所有人都揀自精銳,素質尤爲突出,揮舞着戰刀,就是一架收割機器,每揮動一下,都有斬獲。

而遼軍斬在他們身上,往往只能產生一些火花,在缺乏有效制約漢軍重甲手段的情況下,遼軍根本抵擋不住。後續的漢卒,則接着重甲強悍的進攻能力,踵跡而攻,打得很從容。

這些年,大漢在軍事裝備技術上,是投入了大力氣的,而在重甲步軍的訓練武裝,更是花費不菲。到目前爲止,整個大漢軍中,也只有3000人左右。

而這些重甲,都是可以正面硬捍遼軍重騎的,這麼多年的南面作戰,從來沒有投入過,就是爲了用來對付遼軍。而永清軍就分配了200人,也可見劉承祐對馬全義的信任。

在步軍戰場之外,兩軍的騎兵,也正在交鋒着。也正在1500餘遼騎的掩護下,高模翰方纔有邊打邊退的底氣,而遼騎幾度想要襲擊漢軍側翼,都被馬全義率軍死死地纏住了。

高模翰手下的遼騎,以奚人爲主,戰鬥力並不強,主要在於戰鬥意志薄弱。換做十年前,跟着契丹人南掠中原,搶劫殺人,吃肉喝湯,他們幹勁十足,也能爆發出不俗的戰鬥力。但如今被徵召來同漢軍血戰,總歸不是那麼樂意的。

遼國治下,民族成分複雜,這人心的凝聚,就是一個重大問題。一直以來,遼國的軍隊,能夠保持強大戰鬥力的,只有宿衛殿帳的皮室軍以及契丹諸部的部族軍。

到如今,那些漢人僞軍的戰鬥力,都要強過那些雜牌兵。而高模翰手下抵禦漢軍的主要成分,卻是漢人。至於渤海的步騎,被他有意識地下令撤回灤州去了。

當然,仍有一千渤海子弟兵,被他留下,這也是他能抵擋住漢軍進攻的原因。永清軍一路突擊,遼軍則逐步後撤,一路所過,流血漂地,伏屍連野。

身處軍陣之中,馬全義觀察着廝殺進展,表情卻逐漸嚴肅起來。別看戰場形勢,漢軍在壓着遼軍打,但並未取得決定性的突破。一在於兵力終究處於弱勢,重甲攻擊雖然犀利,但久戰下來,已然乏力。

而遼軍那邊,高模翰這老將起了表率作用,帶着渤海軍拼死抵抗,還在與漢軍的激戰中,習慣了那種節奏。兔子急了還會咬人,何況於人?

並且,隨着逐漸靠近石城縣城,士氣也有所回覆,高模翰不斷激勵士卒,就是退到縣城後,漢軍就拿他們沒辦法,這也是馬全義無法接受的。

冷兵器作戰,視野受限,十分狹隘,但透過槍林刀陣,幢幢人影,馬全義仍舊能夠看見,在箭矢紛飛間,那道老邁卻有挺拔的身影,嘶聲吶喊,鼓舞士氣,昂首揮旗,指揮若定。遼軍之中,並不乏宿將。

北上以來,同遼東的敵軍也交過好幾次手了,他們給馬全義的印象就是,勇則勇矣,但軍紀不夠肅整,且戰鬥意志不強。但此時,面對在高模翰率領下的這支遼軍所展現出來的韌性,馬全義很是感慨。

但是,感慨並不能徹底擊敗他們,見着逐漸靠近的石城縣城,馬全義終於決定該改變戰法,連下幾道軍令:“傳令,重甲撤回中營休整。全軍暫逐步與遼軍脫離接觸,重整軍陣,趁機休整,尾進縋敵!”

“將軍,如果讓他們退入城中,可就前功盡棄了!”跟在身邊的一名營將向馬全義道。

“那也得他們退得進去再說!”聞之,馬全義直接道:“打了這麼久,這支遼軍的志氣已經打出來了,其之所以堅決抵抗,一是我們壓迫過甚,二是城垣在後與其希望。我們暫時收一收,其士氣必泄,待其爭搶入城,我就不信,他們還能保持如此抵抗之心!”

說着,馬全義看了看另外一邊的騎兵對決,兩方人馬纏鬥在一起,人力馬力皆已疲敝。見狀,馬全義不由怒聲道:“派人去問問李將軍的情況,催催他,加快速度,配合我們殲滅這支遼軍!”

“是!”

就如高模翰所顧慮的那般,在永清軍後,還有信安軍使李漢瓊率領的數千步騎。雖然漢軍的主要精力,仍在西、北的遼軍主力,但對於高模翰這支遼軍,也沒有輕易放其離開的意思。

永清、信安兩軍,因爲出發地點與追擊時間的不同,這才造成一前一後的局面,不過,如此也能保證相互支援,規避風險。

漢軍這邊聞令而動,放鬆攻勢,並逐漸脫離交鋒。遼軍則壓力大減,雖然不明何意,來高模翰的軍事素質也確實不錯,當即也抓緊時間調整,並帶着人以更快的速度朝着石城縣退去。

等到靠近縣城後,如馬全義所預料的那般,那股狠勁兒泄去之後,遼軍士氣果然鬆弛了。見到不斷後顧,張望城垣的士卒,高模翰也發現了這個問題。

擡眼西望,緊縋於後,漢軍已然重新擺好了陣型,一副隨時可以發起進攻的勢頭。見狀,高模翰暗罵漢將狡猾。也不敢帶着人直接往城內撤,那樣很容易給漢軍機會,而是選擇背城列陣,繼續與漢軍對抗。

然而,在石城縣前,打擊士氣的事情發生了。城門緊閉,沒有表示一點接納的意思,並且很快,土城上的幾面遼旗倒下,重新樹起的是一面漢旗,顯然是臨時製作的,白布作底,簡陋地書寫着一個“漢”字。

在其後,30多顆契丹人的頭顱被拋下,一名大漢在城上高呼:“灤州王璘在此,已殺胡人,迎接王師!”

這一聲爆喝,頓時使得城下的遼軍兵心動搖,尤其是那些漢人士卒,四顧遊移,蠢蠢欲散。對此,高模翰是目眥欲裂,他一路同漢軍糾纏,底氣就在這座狹小卻可容身的土城,然而,此時的狀況,卻是前有追兵,後路斷絕。

更令他絕望的是,在永清軍背後,漢旗獵獵,煙塵漫卷,緊趕慢趕,信安軍終於趕到了。馬全義這邊,援軍既至,又見城上異狀,果斷下令,全軍向高模翰發起進攻,這回完全不留餘力,他親自提着刀衝殺在前。

而同馬仁瑀所率漢騎糾纏的奚騎見到這副場面,再不敢多留,迅速擺脫,朝東逃去,卻是沒有管高模翰的意思了。

高模翰想要以漢、奚之軍,給其殿後,沒曾想最後卻也獲難於此。事實上,哪怕奚騎的戰力再弱,憑着優勢兵力,也不至於被馬仁瑀完全牽扯住,帶給漢軍的壓力也更不該只有那點。但是,種其因,得其果,如是而已。

馬仁瑀沒有繼續追擊奚騎,而是調轉兵鋒,圍攻高模翰的步軍,緊跟着,等信安軍參與戰鬥之後,三面圍攻下,高模翰軍的徹底崩潰也到來了。

不過,用子弟兵來形容那些渤海卒,並不爲過,僞軍皆潰而投降,但剩下有三百多渤海士卒,死死地保護着高模翰。

對此,漢軍也沒有勸降的意思,攻殺即是。最終,還是馬仁瑀這員驍將,親自帶人往裡突,連殺5人,衝到高模翰面前,揚起戰刀,大好頭顱落地。

馬仁瑀的刀,已經砍得有些捲刃,鈍刀子只砍斷了高模翰半截脖子,而他最後的意識,只有劇烈的疼痛。

石城一戰,遼國南府宰相、開府儀同三司、南面統軍使高模翰,被陣斬殺,這是北伐以來,漢軍所斬遼國身份最高的將領,雖然是渤海人。

花了一些時間打掃戰場,並且粗略的戰果統計,很快出來了,除了逃走的奚騎之外,剩下三千多遼軍步騎被全殲,投降被俘的僞軍就有1500餘人。

對於高模翰的兵力配備,馬全義有些好奇,待審問完俘虜之後,方纔搞清楚原因。馬全義不由感慨道:“這高模翰,也算遼國一代名將,爲保存實力,以漢奚之兵消耗斷後,終爲所棄,大好頭顱,成爲我們的斬獲,卻也正得其果!”

“可惜,廝殺這麼久,死傷終以漢人居多!”馬仁瑀嘆道。

聞之,馬全義也稍顯憤憤,說道:“傳令,先將這些‘漢人’看押起來,把他們的軍官都挑出來!”

“是!”

“走,進城休整,也見見石城的豪傑們,此番得以竟全功,他們還是有大功的!”

第266章 放賑遼東第51章 詔令西進第293章 生於憂患第1736章 試炮第1771章 襄陽王第2077章 太宗篇24 反彈開始第2123章 康宗篇14 臣亦擇君,兄弟之間第140章 殺心大起第455章 見聞第429章 遠遁的契丹第474章 補漏匠第423章 一把火不代表結束第514章 最後的旅途13第24章 太子新結良媛第125章 文盲將軍第134章 東路軍第155章 漢帝的反思第80章 一意孤行,而蹈死地第230章 壓力都不小第40章 開拓之志第119章 難審第112章 幸災樂禍第70章 同州之戰第6章 進士樓第385章 怨艾、抉擇第1795章 父子夜談第7章 小張探花第32章 邠州,北遷隊伍第306章 北面事務第427章 饒樂國的困境第8章 瓊林宴第74章 十八日,御駕幸淮南第326章 再用老將第354章 貴妃母子第462章 一地雞毛第93章 完了第2081章 太宗篇28 劍南“玩”脫了第169章 國慶大典第154章 南唐來使1第477章 孝敬皇后第44章 殷勤的女真人第76章 效郭威戰法第300章 他們在金山第1813章 雍王不當這出頭鳥第279章 中路軍之失第124章 目標大理第358章 手執硃筆第273 王晏鎮洛第51章 該當有所“表示”第365章 樞密軍政第381章 劉皇帝返京第94章 國難喪子,尚有良將第65章 劉皇帝的猜忌第378章 父子交心第2143章 世宗篇18 皇帝意志第437章 改變的契機第138章 回宮第346章 底層第1674章 爆發第260章 誘敵之計落空第6章 遺奏十條第28章 皇子戍邊第1735章 沉默的榆林第515章 最後的旅途14第321章 合理避稅第55章 拉開序幕第56章 彌月之喜第169章 國慶大典第251章 蜀中流言第392章 封禪之議,軍官學院第158章 洞房花燭夜世宗篇50 花落誰家第1746章 需要個說得過去的理由第141章 太子的提醒第406章 調任第81章 嘉慶節與太子的煩惱第243章 總結第95章 玩陰謀第431章 吐蕃之亂 可安心乎第285章 家務事第297章 新山陽第112章 幸災樂禍第134章 東路軍第329章 西域風雲第2095章 太宗篇42 三項任命第139章 王昭遠:此乃戰機第197章 開封擴建第503章 最後的旅途3第132章 進宮第2054章 太宗篇1 變天第245章 遼帝的決心第108章 井陘第13章 舉城同歡第175章 在滑州第54章 臨陣指揮,盡委諸君第72章 雷王之爭,西北現狀第2118章 康宗篇9 平康時代第121章 登乾元世宗篇28 朝暉之城,老年白龍第39章 歸義軍有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