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近臣之殤

“張中使!”

停下登車的動作,李濤候於亭前,俟其靠近,拱了下手。表情很恭敬,敬的並不是張德鈞,而是他背後的皇帝。都不需費神多想,張德鈞此來,必然是奉劉承祐之命。

張德鈞翻身下馬,臉上的笑容微顯矜持,朝着李濤道:“見過莒公!公好快的手腳,小的差點就來遲了啊!”

“範相公!”又朝着範質行禮。

範質僅點頭以作示意。

“不知中使此來,有何指教?”李濤問張德鈞。

“在莒公面前,小的豈敢談指教二字!”張德鈞姿態放得很低,謙卑地笑道:“只是奉官家之命,給莒公送點東西。”

說着,手一伸,跟在身後的衛士立刻奉上幾樣東西遞到手裡,由張德鈞親自交給李濤。李濤表情莊重,雙手接過,十分珍視的樣子。一張卷軸,一張制書,一方銅印。

解開繫帶,打開卷軸,是一幅字,認得出來,是皇帝親書,墨跡還未乾透,根本算不上名家大作,但氣勢磅礴,氣韻通暢。但重要的,是印有皇帝的私章,那便是價值所在。

當然,更重要的,是卷軸的內容: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從中,隱隱能夠感受到皇帝的慷慨與勉勵之意,李濤略愣,明顯勾起的疑思。範質在旁看了,笑眯眯地對李濤道:“莒公,陛下的期許已然很明顯了,還不到你歸養田園之時啊!”

收起御字,李濤又打開制書察看,一道委任制書,由狀元董淳所作,文辭華麗,立意清晰,以李濤爲荊湖巡撫,代天巡視荊湖南,撫慰士民。

“恭喜莒公,陛下與朝廷,還需你費心出力啊!”李濤道。

那方銅印,自然是巡撫的官印了,收起皇帝所賜,李濤提袖攘袂,朝向開封,長身拜倒:“臣叩謝天恩!”

起身,李濤意氣明顯上揚,原本縈繞於心頭的陰霾與消沉,一下被掃空。說到底,他李濤還有壯心,還能爲大漢發光發熱,哪裡甘願就這樣悽悽涼涼而去。

“荊湖巡撫......”呢喃了一句,看向範質:“我記得,乾祐五年的時候,文素曾以河東巡撫之職,北上巡察?”

範質點了點頭:“看來,陛下還是對荊湖不放心,是欲以公鎮撫之啊!”

“但這權責劃分,似乎有些模糊!”李濤有所遲疑。

聞言,範質說道:“當年我巡撫河東,是以檢察河東刑獄的名義。莒公之任,如不明晰,確實不妥。我回朝之後,當向陛下進言!”

範相公又有可諫之事了。

巡撫一詞,出現得很早,前代也有“巡撫使”之任,不過如今大漢朝巡撫,卻有劉承祐“草創”的意味在裡邊。就目前而言,在劉承祐的心裡,這還是個臨時差事,職能上主監察,就如兩漢之刺史,可專本密奏,卻無插手地方政務之權。

當然,針對荊湖,劉承祐不明晰其職權的用意,也是他心頭也還在猶豫,是否效仿明清,將巡撫制度化,地方化。

在此番出巡的過程中,劉承祐就發現了,布政使之職,負責一道之政務,雖則有效地提高了行政效率,並且統一道政,但政令之所出,悉從道司,權力還是有些大。

這幾年,不斷有人拿王樸在淮東的表現來做文章,進言奏事,雖然都被劉承祐壓下了,但他心裡,又豈會沒有一點想法?

當然,設立巡撫,也只是劉承祐試行的舉措,以荊湖的特殊性,畢竟新取之地,軍政難稱穩定,又方發弊案。讓李濤去荊湖,也是恰逢朝中政局變動,欲以他這個宰相,替朝廷撫鎮那廣大地域,監察制約道司,加強朝廷對地方的掌控。並且,李濤年輕時,避亂中原,也在湖南任過職,有過經歷,南去很合適。

具體的用意,還需李濤細細揣摩。

......

“李濤走了嗎?”崇政殿內,看着回來的張德鈞。

“小的回宮前,莒國公已然起行了!陛下所賜,悉與之,莒國公涕零拜謝!”張德鈞平復了下急歸的氣息,答覆道。

“送行的人多嗎?”劉承祐又問。

“小的在途中,見到了不少人,大小官吏,當有數十人!”張德鈞說。

劉承祐點了點頭,道:“畢竟是多年宰相,名望在此啊!”

“你去吧!”擺了擺手,劉承祐說,話音方落,又吩咐着:“去喚趙普來!”

“是!”

未己,趙普快步而至,拜道:“陛下有何吩咐?”

劉承祐放下手中筆,詢問道:“趙曮呢,朕這幾日,都未見其身影!”

趙普平靜地稟道:“趙承旨抱病,陛下也與其沐假,故而在家休養!”

聞息,劉承祐眉頭皺了皺,略作思忖,突然問道:“趙上交呢?”

“四日前,已然啓程離京,前往邠州上任了!”趙普說。

因荊湖弊案,趙上交舉薦贓吏,又被挖出了過去一些不合制的行爲,趙上交坐貶邠州,任判官。

此時,回憶起這件事,劉承祐有所恍然,不禁搖頭道:“這個趙曮,他是心中不安啊!”

考慮了一會兒,劉承祐盯着趙普,吩咐道:“差人陪同太醫去趙府探病,看看趙曮病症如何,如果方便,讓他進宮見朕!”

“是!”

稍晚些的時候,劉承祐再度見到了趙曮,俊秀的面上一片燦白,明顯的病態。劉承祐當即朝內侍道:“快,扶他就座,給他上茶!”

“謝陛下!”趙曮謹守禮節。

看着他,劉承祐說:“朕有言在先,你身體既然如此不爽,就不必進宮了,何必受這勞累?”

趙曮輕輕地笑了,應道:“臣正有一本章,欲面呈陛下!”

說着,便在袖中,取出一本奏疏,敬呈御案。劉承祐略帶疑思,只稍微一覽,便按案上,語氣嚴肅地道:“朕不允!”

這,也是一封辭表。

見皇帝的反應,趙曮感動的同時,保持着平日的謙恭,起身拱手,動情道:“陛下容稟。臣本無匡濟之才,爲陛下所重,簡拔於士林,任用於遇前,受腹心之寄,出入帷幄,優深遇厚,有別於常,臣深感之。

爲酬君恩,赴蹈從容,然臣終究歲淺行薄,臣之才德,難配其位,臣受恩寵,不副其功,常省己身,思之只覺汗顏。唯有去職,讓位於賢,心無愧也!”

聽其陳情,劉承祐不由用力地一擺手:“朕知你謙恭,但何以如此自我菲薄?你趙曮在朕身邊這麼多年,協理事務繁多,有何事是沒辦好的?又有何事遲誤、怠慢?你可能列舉一二?”

問完,不待其接話,劉承祐又定定地看着趙曮:“你說,是不是因爲你父親的事?如果是,朕告訴你,父是父,子是子,朕絕不因你父之案,牽連於你!”

見皇帝激烈言語間盡顯挽留之意,趙曮搖搖頭,認真地說:“臣豈不知陛下之雅量高涵,只是,臣身體有虧,近來更是覺精力難濟,實難料理崇政殿事務。以病弱之體,擔千鈞之責,於國於君,於朝於事,皆無利處......”

見他滿面病態間的坦然笑意,再聽其語氣,劉承祐知道,他還是受其父之事的影響了。劉承祐,實則也有些想不明白,他的愧疚不安究竟來源於何處,該怎麼解釋,就像鑽牛角尖一般,讓人無奈。

考慮了一會兒,劉承祐問:“你去意已決?”

趙曮伏首:“請陛下成全!”

深吸了一口氣,劉承祐情緒回落,擺了擺手:“罷了!罷了!朕不留你,不過,你還年輕,就別提什麼辭官了,朕斷不容許。”

“如今地方上,有什麼合適的缺職?”劉承祐問候在邊上的趙普。

趙普道:“徐州!”

“徐州是個好地方,你就去那裡當知府,順便養病!在地方上待幾年,再還京!”劉承祐對趙曮道:“這件事,朕不許你討價還價!”

見皇帝態度堅決,趙曮只得拜道:“臣奉命謝恩!”

等趙曮退下後,劉承祐心情徹底平復下來,斟酌了片刻,對趙普道:“趙曮去職,崇政殿的事務,就由你接任了!”

“是!”

趙普也顯得很冷靜,當然內心的狂喜,沒有表露出分毫。兩年多了,總算是熬出頭了,上位成功!

就如趙曮自己所言,劉承祐對他是恩寵尤深,乃至過分,不過對其請辭,心裡還是有些悶氣的。然而,沒有過太久,他就顧不得心頭的少許鬱悶了。

乾祐九年八月十二,在開封城準備歡度中秋之際,劉承祐收到噩耗,趙曮在就任途中不幸落水,病症加劇而卒,年僅二十六。

第115章 罪狀十五條第1章 自閉少年劉承祐第286章 你可不能死了第1章 封禪的餘韻世宗篇31 建隆六年·漢伊六次大戰第276章 玉如意第31章 首義三節度第181章 西巡路上怨言多第42章 天上掉下來的禁帥之位第38章 濮州案(1)第72章 頤指氣使VS意氣風發第278章 遣使向西,漢中戰況第210章 問題來了,誰做主帥第298章 事泄了第129章 叔父第430章 劉皇帝弄孫第93章 完了第57章 父子雙相位,一門兩國公第67章 來自河陽的消息第146章 許州事了(1)第113章 將目光投向北邊第140章 封王第337章 京口水戰、攻心之策第75章 按*不動第154章 滅門第110章 坦白第311章 李沆第182章 徵唐之議第30章 韓通與向訓第390章 減丁政策,翻過那座山第376章 對策第200章 禦敵第64章 邊事不寧第124章 定難軍事第108章 戛然而止世宗篇32 建隆六年·制霸中亞第73章 解決第280章 傳國玉璽的消息第 283章 皇帝還朝這纔是感言第2080章 太宗篇27 忠臣賢紳,手段頻出第248章 西撤!第195章 楊邠案(3)第76章 大才蒙塵第1714章 百姓苦第10章 老將出馬第335章 凱旋令、劉昉請命第41章 高麗國王第101章 梁山觀政第438章 抗洪救災年第1697章 蠢蠢欲動第2140章 世宗篇15 中亞風雲明城會戰第136章 進退不得第49章 安東都督府第117章 機會第1695章 袁家莊第8章 楊蘇還京第87章 欒城之戰(1)第412章 二王第33章 兩廣運動第70章 安東大開發1第2060章 太宗篇7 開寶老臣第182章 徵唐之議第367章 還是穩着來第168章 金陵主臣第512章 最後的旅途11第365章 看衰世宗篇23 官錢糧鹽第171章 金陵政局第175章 軍略第312章 董遵誨兵臨上京第154章 絕不姑息第3章 姐夫的彙報仁宗篇7 官僚新貴,倒範集團第88章 童謠第47章 陶谷自薦第268章 一城,一戰第133章 西征!第429章 遠遁的契丹第231章 全國大水第375章 郭樞密覲見第1710章 趙普的辭呈第54章 聘納郭女第322章 針鋒相對第114章 耶律阮稱帝第217章 李國舅治政第435章 完美的宰相第189章 燕王南來第389章 宮廷秘聞第2124章 康宗篇15 潛龍在淵第425章 安東國的太子第215章 確立太子第60章 驚喜來得太突然第364章 漢宮之內第121章 道士第463章 站在十字路口的安西第81章 下蔡大捷第93章 來自地方的聲音第12章 大朝會第110章 郭榮之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