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 劉知遠終於動了

從去歲冬至今,穩坐晉陽,觀望天下局勢發展近半載,隨着形勢日漸明朗,尤其在劉承祐、史宏肇兩路兵馬都有建樹之後,劉知遠終於坐不住了。

耶律德光北歸,已是定局,就表面看來,應該不是什麼陰謀,隨着各地“喜訊”不斷,劉知遠也放下了心。

此前契丹據有中原、河北,勢不能擋,慫一點可以用穩妥、謹慎來解釋,然若是到如今這個局勢,仍舊苟着,那恐怕就真令人大失所望。

怎麼都是一代梟雄,該果斷的時候,劉知遠要多果斷,就有多果斷。

劉知遠得到皇帝的寶座,表面看來就像是撿來一般輕鬆,稱帝之後,又一直苟在晉陽,新朝成立後真正的大動作,竟然是劉承祐的“南征”。相較之下,劉知遠這個皇帝反而“低調”了許多。

但是,絕不要去小看一個開國君主。從稱帝前後,就可看出,一切都在劉知遠的掌控之中。

稱帝之後,表面雖然沒有太大的作爲,然而事實上,劉知遠有條不紊地幹了不少事。收人心,定軍心,調整了一番晉陽禁兵,將軍隊徹底掌控中。

對原河東節度下屬諸州,包括沁、遼、石、汾、嵐、憲、忻、代甚至掌控度不高的府、麟等州,進行了一次大的調整,官員、兵力,各方面都考慮齊全,基本爲他率河東主力南下做好了準備。

同時,在稱帝后的這兩個月中,劉知遠將朝廷的中樞系統搭建起來了,這個過程,可不是是簡簡單單地用原河東臣僚升級替代,封幾個官設幾個職就能完事了的,雖然劉知遠基本就是這般做的。

即便如此,經綸構造,職權、制度、儀典等等設置都顯得異常簡單,甚至錯漏頗多。但終究,“後漢”的這個戲臺是被劉知遠搭起來了。直到不久之前,劉知遠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封官賞職,給那些期待已久的從龍之臣一個交代,撫聚人心。

一直到耶律德光用北上安陽的時候,劉知遠將一切安排妥當,以皇弟劉崇爲北京留守,皇子劉承訓爲太原府尹,算是看守老巢。其後,盡起河東馬步諸軍,浩浩蕩蕩地“南幸”。

劉知遠南進,比原本的歷史上,早了差不多一個月!

與劉承祐、史弘肇先後南下的走線不同,劉知遠的進軍路線選擇了西線,欲走晉、絳,經解、陝而東入河洛。

相較於已經基本打通的潞澤、河陽等地,西線這邊,明顯多了些阻礙。不過,問題也不算太大。晉州,此前爲慕容延釗所復,經過留後張晏洪的整頓已盡在掌控。

至於陝州,這可是“首義之地”。當初,劉知遠還未稱帝建號,趙暉、侯章、王晏三人便已舉兵抗戰。唯有絳、解二州,有耶律德光派遣的使者將校,所以尚且沒有歸命之意。

然而,等劉知遠大軍御駕南下,耀兵於正平城下之時,絳州的文武的反應很真實。

“陛下,絳州降了!”御駕之外,儀仗使郭允明朝劉知遠說道。

“朕看到了!”劉知遠表情顯然很平靜,一副理所當然的樣子。

也是,若是絳州當真一意孤行,選擇頑抗,那麼劉知遠倒會聊表驚訝。要知道,自踏入絳州境內之後,一路所經縣鎮,都是降服。

畢竟,耶律德光所委任的各州官員將校,還是以漢人居多,在契丹勢力北撤的大環境下,面對河東的數萬雄兵,根本沒有頑抗的必要。

“傳諭,三軍就地紮營,令郭威帶兵進城清查,領城中降臣至御營見駕!”淡淡然地,劉知遠吩咐道,兩個月下來,威嚴日盛,讓人不敢側目。

“是!”

絳州主事者,除了刺史李從朗之外,還有兩名契丹人委任的偏校成霸卿、曹可璠,面對劉知遠的召見,表現得十分恭順。不敢有一絲保留,盡陳效順之意。

劉知遠問他們,爲何此前不歸順,要到兵臨城下了才投降。三人的回答也很實誠,說是怕因前番受命於胡虜而被問罪,然天子御臨,不敢不降。

倒是將劉知遠逗樂了。爲了讓劉知遠放心,三人還很識趣地自請解職。

對此,劉知遠自然順水推舟,將三人封官留于軍中聽用,另委他人就職絳州。一路所過,都是後路,劉知遠不得不小心些。

......

傍晚時分,在搭建好的營帳之中,只稍微歇息了片刻,劉知遠便處理起軍政要務,國家初立,尤其是正處打江山的關鍵時期,需要他操心的事情太多了,且不敢有任何怠慢,以他如今的年紀,卻是分外辛苦。

帳中,已有內侍點亮了蠟燭,以免劉知遠老眼看不清東西。兩邊側座上,蘇逢吉與蘇禹珪端坐着,各自捧着一些奏章念着。

二蘇,如今仍舊是天子近臣,受封中書侍郎、同平章事,大概是蘇逢吉更受寵的緣故,加了個集賢殿大學士。隨駕南行,在御前處理庶務。

這次南下,楊邠與王章被留在的晉陽,統籌政事,調度糧械,支援前線。此番,劉知遠不只是精兵齊出,還欲窮河東全力進取中原、河北,鼎定江山,故後方之任尤爲重要。而能夠讓劉知遠相信,且有那個能力統籌這些紛繁事務而不至軍需短缺的,也未有楊邠、王章這對老鄉了。

此時,二人念道的,基本都是好消息。

蘇逢吉:“權點檢延州軍州事高允權上表歸順!”

蘇禹珪:“丹州都指揮使、權知軍州事高彥珣上表稱臣。”

蘇逢吉:“永安軍節度使折從阮奏,永安軍額已整編完畢。”

“陝州趙暉奏,已率軍北上,迎御駕。”

“侍衛步軍都指揮使史弘肇奏,已將賊河陽節度使崔廷勳圍困於河內城,不日可破!”

“河陽武行德奏,僞命西京留守劉晞棄洛城,洛京巡檢使方太自署知留守事,嬰城抗命,南渡殺之。契丹僞命宣武軍節度使蕭翰,遣蕃將高牟翰將兵援送劉晞復歸於洛,寡不敵衆,退保孟州。”

第115章 西北情況第80章 京觀第1780章 侵入黑汗國第302章 奚王來朝第10章 如此處置仁宗篇7 官僚新貴,倒範集團第366章 將士百戰歸第267章 仁厚太子第341章 向錢看第181章 東河村之戰第56章 彌月之喜第55章 燕王病故第2123章 康宗篇14 臣亦擇君,兄弟之間第283章 雲中之圍第49章 安東都督府第406章 調任第469章 四大改造、營所改革第1789章 “猴子”的反應第269章 軍事會議第8章 宰臣間的齟齬第15章 襄陽第181章 父子夜談第57章 父子雙相位,一門兩國公第13章 考校第334章 交待第307章 南國風雨第292章 北伐的尾聲1第1773章 質問第200章 誰能繼位?第393章第71章 平息的吳越大叛亂第2章 父母兄弟第169章 遼國政壇的暗流第1章 自閉少年劉承祐第165章 天子的態度第322章 針鋒相對第108 狀元第6章 遺奏十條第64章 朕要親征爲耿公復仇!第321章 瑤女第29章 獨眠孤館第86章 活下來,就是名將第68章 心寒不心寒?第21章 禍從口出第4章 君臣同心第238章 杯酒釋權第4章 中原易主第2128章 世宗篇3 氣質不同第128章 蜀中亂象第354章 扯後腿的在朝中第115章 瀛州第187章 瑣屑半島史話·桓王第390章 減丁政策,翻過那座山第372章 劉皇帝的孝心第190章 熱情相待第363章 安西緩封第1807章 無不可殺之人第313章 遼國崩潰指日可待世宗篇28 朝暉之城,老年白龍第137章 迂迴之師第157章 天子狎色,皇后盛怒第82章 四件大事第12章 大朝會第73章 紙上談兵第79章 勢孤危第1708章 格局第257章 黃花谷之戰第368章 宰相們的異見第81章 兩日而克第20章 小民猶能議國政第128章 二使攜禮來第468章 胡部隱患世宗篇37 翻篇收場第18章 請願第240章 家宴第147章 朝局變動的前兆第1713章 機遇第108章 後知後覺後怕第34章 驚陶谷第225章 恩愛與恩典第282章 善後之議第171章 東京火災第264章 孺魏王第473章 又當又立第319章 重任相托第1730章 一級壓一級第148章 養殘的顧慮第415章 皇孫歸來第1733章 王侁要倒黴了第224章 摧枯拉朽第94章 國難喪子,尚有良將第1677章 軍議與戰爭利器第280章 回京之前第228章 檀州大捷第2193章 仁宗篇10 帝國的政治生態第249章 樞密院內第253章 其他戰場第41章 劉信遭貶第407章 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