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7章 閒有目光向河西

昭文館,坐落於皇城西南,乃三館之一,主掌藏書之所。

大漢三館,承襲唐制,劉承祐繼位以來,在文教之事上,多有重視,當初財政初有餘,不修宮室,不膳衙署,專門將昭文館、史館、集賢院這三館擴建翻新,以示掃榻以迎天下賢士之意。

這些年,陸陸續續地發展來,已集大漢之文萃。科考之明經、進士,也有不少歷職三館,修撰觀政,再派官職。大漢朝堂的宰相們,也多兼館職,如三司使薛居正就兼着史館大學士。

隨着時間漸深,東京的天氣日趨寒冷,樑柱磚瓦表面,凝固着一層薄霜。不過,相較於室外的凜冽,昭文館內要好得多,談不上溫暖如春,但也無需瑟縮着。

對於這些文士才子們,劉承祐素來禮遇,一應冬暖供給,做得很到位。

館內書舍,鱗次櫛比,諸學士各居其案,或讀書,或作文,或校理典籍,或乾脆飲茶品茗,探討爭論,總之挺熱鬧。館內文士,大抵是大漢朝規格最高,也最悠閒的“公務員”了。

劉承祐踏入昭文館內之時,引起少許轟動,畢竟他雖然厚遇以養賢,但更像是養閒,很少踏足。需要查閱典籍之時,也只是差人來取。

館中文臣,雖然大多隻是披着官袍的文人,但也有不少心懷抱負,胸有大志,冀望於仕途的人。皇帝難得親來,自然要表現一番,希望能留下個好印象。

不過,劉承祐的注意力,卻放到了邊上那個,挺拔而立,不言不語,嘴角掛着點從容淺笑,顯得鶴立雞羣的年輕人。

“你是......盧多遜?”劉承祐看着他。

“回陛下,正是下臣!”盧多遜恭敬一禮。

有所恍然,當初的制舉榜眼,一個稟賦出衆,見識敏捷的年輕人。彼時,以其看出了“疲蜀誘敵”之策,又太過鋒芒畢露,錄仕之後,將他放到昭文館,想要打壓磨鍊一番。

當然,劉承祐是這樣的想法,不過時間一久,直接給忘了,如今偶然再見,方纔回想起。嘴角慢慢地揚起,審視着盧多遜。盧多遜則微躬着身子,不卑不亢,坦然而面皇帝的目光。

如今,也才二十歲的盧多遜,仍舊青年俊秀,氣質卓越,但顯然內斂了不少。

“你在昭文館,快兩年了吧!”劉承祐問。

“正是!”盧多遜應道。

“這兩年,都在做什麼?校書?”

“回陛下,臣年少學淺,校理刊正之事,非臣所能爲。每日不過負責整理圖冊典籍,讀書明理罷了......”盧多遜很謙虛地表示,自己只是個圖書管理員。

“哈哈!”劉承祐不由笑了,吩咐道:“你去把隴右、河西州縣圖志,給朕拿來,尤其是近來記錄!”

“是!”

並沒有讓劉承祐等太久,便見盧多遜捧着幾冊書前來複命。劉承祐不禁意外,拿起一本顯舊的書冊,問:“這麼快?就這幾本?”

“回陛下,近來涼州入貢,其本爲我中國之土,只因戰亂而裂於國外。今其再度來朝,臣想陛下或許會重新重視河西故地,是故提前備好籍冊,以備禦覽!”盧多遜平靜地應道:“另外,唐末以來,河西淪喪,中原又戰禍頻發,是故,對於河西故地的記述,缺失甚大,大部籍冊,只是隻言片語提及,這幾本書,提及內容多些!”

聽其言,劉承祐目光再度投向盧多遜,人規規矩矩的,確實是內斂了,但只是將鋒芒收斂了。真的挺聰明,機謹,身處昭文館,目光卻也落在朝廷。

“若是朕無此意,不調看籍志呢?”劉承祐玩味地說。

盧多遜不慌不忙一揖手:“臣只是早作準備,以免陛下查閱之時,手腳忙亂,應對不及。再者,河西隴右,自古便是中國之土,怎可使之長久淪落於外族,陛下有雄才大略,早晚必復之。縱然眼下不調看,也有今後......”

聽其解釋,劉承祐表情平淡,不置可否,但顯然,此人給他的印象更深了。隨便翻開一本,盧多遜還很貼心地在相關記述處折角標記,只是書文古舊,用詞晦澀,有的字跡還模糊,看起來頗爲艱難......

直接合起,看着盧多遜:“這些書志,你都看過了吧!朕就不看了,你給朕講講,隴右河西諸州的情況!”

面對皇帝垂詢,盧多遜立時來了精神,醞釀了一下,從容敘來:“自中唐以來,中原衰亂,不能撫有河西、隴右諸州,爲吐蕃所據。百年前,張議潮起兵,驅逐吐蕃勢力,使得西北十幾數州淪亡六十載,復歸中國。

然內亂外掣,中原不能予以支持,歸義軍終究不斷衰弱,日漸式微,轄地萎縮,如今只餘沙、瓜二州,幾與中原隔絕。如今歸義軍當權者,乃曹氏。”

【看書領現金】關注vx公.衆號【書友大本營】,看書還可領現金!

“朕當政以來,歸義軍倒也來使過兩次!”劉承祐頷首:“道途艱難,數十年僻處西北,猶心念中原,倒也不容易!”

盧多遜則道:“此固有我漢家文化遠揚,唐官、漢民猶存,但瓜、沙之外,漢土皆爲胡虜所據,歸義軍就如海中孤島,始終受到威脅,時有傾覆之危。是故,曹氏不得不與中原聯絡,以外抗敵視,內聚人心。大漢日後若重返河西,歸義軍當有大用!”

劉承祐點了點頭,示意他繼續說。

盧多遜道:“自三代以來,吐蕃日漸微弱,河西、隴右諸州,爲吐蕃、回鶻、党項及諸雜胡分據。其勢盛者,當屬甘州回鶻。中唐時期,回鶻衰敗,爲黠戛斯人所滅,部族遷徙,其中一支,遷至甘州。歸義軍勢力衰退後,趁機坐大,如今以甘州爲牙帳,勢力只怕不弱於定難軍。”

說着,盧多遜小心地瞟了眼劉承祐,繼續說:“幾十年來,河西、隴右淪喪,唯有甘、涼、沙、瓜,常與中原往來。其中最爲親近者,當屬涼州。

吐蕃分裂內戰之後,勢力雖則衰退,但猶餘有大量部民,生活在西北。涼州夷夏雜處,吐蕃、漢民、羌人與諸雜虜齊聚,形勢最爲複雜。此番來朝之折逋嘉施,便是吐蕃六合部人,其已屬涼州土豪。自朱樑以來,屢次向中原,請遣派使節鎮守......”

對盧多遜的這一番講述,劉承祐顯然很滿意,看着他,輕笑道:“看起來,你倒是用心鑽研了。能從這雜亂無序的史志之中,理清河西脈絡,倒也不容易,滿朝對河西情況,只怕沒有什麼人,比你更熟悉的了吧!”

“陛下謬讚了,臣不敢當!”盧多遜低眉順眼地應道:“臣只是閒來,多看了些書罷了,然河西實情如何,終究無法自從前記錄中得來。中原與河西,終究隔斷太久!”

“你有此見識,確實難得了!”劉承祐嘆了口氣,略作沉吟,突然問:“你少年成名,一個堂堂的榜眼郎,拘束在昭文館,是否覺得屈才了?”

聽皇帝這麼問,就算真覺得屈才,也不敢表現出來。盧多遜恭順道:“臣不敢!臣少不更事,這兩年在昭文館,所獲匪淺!”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劉承祐則笑道:“朕倒覺得,讓你繼續在昭文館待着,有些不合適了!”

聞言,盧多遜眼神,立刻機靈地亮了。

第46章 不滿與警惕第17章 鼓譟第507章 一縷嘆息第7章 小人物議大事第 283章 皇帝還朝第29章 勸諫世宗篇51 皇太孫第116章 掙扎無力第27章 父子座談第60章 “暴斃”第315章 趙匡義有個大膽的念頭第15章 漸不自知第178章 會獵第83章 太子的作用第134章 煎熬的宰相第353章 聰明的張德鈞第215章 手忍不住顫抖第21章 西巡第303章 乾祐十五年第172章 政事堂的宰相們第16章 異見第422章 安東國的第一個冬季第227章 強勢破城第51章 耿淑妃薨第1810章 軍隊得求穩第2105章 太宗篇52 臨淄王第137章 趙普的黑材料第398章 虞美人第3章 不宜擴大第326章 再用老將第335章 凱旋令、劉昉請命世宗篇28 朝暉之城,老年白龍第256章 遼帝的決斷第273章 蕭思溫跑了第97章 宣慰司將提上日程第109章 在長安第280章 回京之前第123章 孔氏之疑第423章 一把火不代表結束第310章 海路主將第161章 二郎,我恐命不久矣!第1751章 結束了第6章 進士樓第2060章 太宗篇7 開寶老臣第2124章 康宗篇15 潛龍在淵第31章 邊公在任第107章 飄飄然的李相第232章 淮南情況第269章 先鋒慕容承泰第260章 慕容郡王第154章 耕地缺人第27章 西京風波第352章 十萬漢師圍金陵第69章 東出太行第310章 形形色色第187章 瑣屑第196章 戰略之議第46章 駙馬的上下兩策第2064章 太宗篇11 太和樓裡諸王會第232章 西域形勢一片大好第1688章 南洋之重第142章 武德使之死第22章 “鄭州站”第18章 請願第67章 滿廷反對亦無效第67章 遺表第43章 事畢第361章 皇長子的氣度第477章 三月初十第8章 楊蘇還京第211章 惶恐的李崇矩第107章 練將如礪劍第31章 議治湖湘第300章 他們在金山第1章 自閉少年劉承祐世宗篇43 南定西南第105章 逐一接見第1755章 良平島半島史話終 極限第197章 剛愎依舊第412章 本非同道第444章 揣測者第199章 出宮第61章 晉陽來人第241章 錦州陷落第20章 武德司的收穫第262章 賢妃之賢,調整方向第46章 糧與錢第82章 四件大事世宗篇23 官錢糧鹽第2102章 太宗篇49 魔都的誕生世宗篇24 老貴新貴,宗王大會第161章 二郎,我恐命不久矣!第178章 會獵半島史話·安平公主第94章 寬仁的處置第148章 再去一臣,繼任人選第65章 選擇第182章 徵唐之議第135章 韜光養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