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章 天子金令

二十八日,新任淮東經略使郭榮,同副使趙匡胤一道,領着劉承祐調撥給的數千禁軍以及補充過的宿州團練,東歸鍾離,準備攻取泗州。

關注公衆號:書友大本營,關注即送現金、點幣!

辭別前,劉承祐心血來潮,以秋末契丹南侵兵變之時,大漢朝廷“南北之爭”問郭、趙二人,聽其想法,權作事後討論。

對此,趙匡胤直接表示,南征乃國家既定大略,且天賜良機,無可爭議。倒是郭榮,稍作猶豫之後,朝劉承祐說,若大漢再積聚三年,逢北方劇變,他必建議陛下,傾力北伐,全復北邊。

從二者給出的回答看,兩個人的性格,是有明顯的差異的,郭榮的賭性更大。

二十九日,行營自渦口發,帶着大量的物資,劉承祐乘戰船,逆淮水而上。王樸北歸符離鎮守,繼續統籌調度後勤,以供大軍。淮南前營糧料使王溥,在隨駕前往下蔡大營。

自乾祐三年春,被劉承祐派到淮北,籌措南征糧餉,囤積諸倉,劉承祐也有近兩年沒見過王溥了。兩年的奔波勞碌,王溥整個人看起來,消瘦了些,但體格明顯健壯了,當初白面書生的氣質也被磨掉了不少,但整個人多了些幹練之風。

對於這個自己欽點的宰相之才,劉承祐還是很看重的,渦口一見,直接讓他陪侍駕前,而重新做起侍駕的活計,王溥也是一點未手生。

船舷上,迎着浪波,吹着北風,劉承祐看着王溥,說道:“朕倒有些後悔,將你外放到淮北了!”

“陛下何出此言?”王溥有些意外。

指着王溥多了幾分風霜之色的臉,劉承祐輕笑道:“當初朝中風度翩翩,氣質卓然的王郎君,形象大毀,豈不類焚琴煮鶴?”

聞此言,王溥先是一愣,隨即拱手:“陛下玩笑了!”應承的同時,心中難免有些意外,以往的天子,在他眼中,從來都是威嚴肅重,不苟言笑。

“好了,戲言且罷!”劉承祐按着船身,劉承祐問:“在軍前效力,不甚容易吧!”

聞問,王溥神情微沉,鄭重道:“臣讀書時嘗知,日費千金,然後十萬之師舉矣!然今親歷前後事,糧械之轉運,兵馬之調動,民力之消耗,是何等之巨。僅這一月之戰爭,便將潁、宿兩載所屯,消耗近半!”

見王溥這一副深沉的感慨,劉承祐擡指道:“在其位,謀其政,你倒是頗有感觸!正因如此,朕纔打算,在因糧於敵,就食於淮南上,好好地動一動心思!”

“此事,朕打算交給你了。濠州那邊,鍾離既下,其餘縣鎮,不足爲慮。朕以你爲濠州知州,署理州政,宣告大漢政策,安撫士民,籌措軍資糧草!”

聞令,王溥直感重任加身,機敏地拜道:“陛下目光長遠,戰事尚未結束,已然在考慮納土歸治的事。臣必竭力,替陛下撫定濠州!”

這些文人,就是喜歡多想,劉承祐的意思,就是很簡單的,想要因糧於淮南當地。當然,他那般考慮,也沒有任何問題。

自渦口至下蔡的淮河水段,已盡數爲漢軍所掌控,無慮唐軍水師之襲擾,一路通途。上百里水道,一日可至,當然,爲了與陸上步騎同步,稍微放緩了速度。

下蔡,淮水兩岸,浮樑兩頭,已布有兩座連營。自前番大捷之後,漢軍便一直屯駐於此,休整練兵,鞏固戰果。這段時間,作爲大軍的統帥,王峻可謂意氣風發,揮斥方遒,皇帝以王樸爲使,親自來營褒獎,當着前營諸將官的面,將王峻捧得很高,使其意更驕,更不把其他人放在眼裡。

基本上,除了兩司禁軍都指揮使,其他人都難得其正視。與大部分將校士卒有別,王峻自己是住在下蔡城中的,將帥帳設於縣衙,如此一來,徵淮大軍中,暗地裡,對於統帥王峻的非議,卻是平添許多。得知前營的情況,劉承祐這邊大鬆了口氣的同時,又不禁憂慮起軍心問題來。

不過,休整了十餘日,隨着王峻一聲令下,下蔡的漢軍又動了起來,冒着寒風,收拾行囊,準備物資。王峻的命令,再度南下,兵圍壽春。

在慕容延釗的陪同下,王峻巡到河岸,王峻一身貴甲,倨傲之色凝在其眼臉之上,威視四方。慕容延釗跟在一旁,神情之間,透着少許的憂慮。

兩座寬大的浮樑,懸於淮水之上,但此時,北側一道浮樑,卻正處一片混亂之中。其中塌陷了兩處,導致整座浮樑都有些大的晃動,數十名士卒及幾車軍械,直接掉入了水中。

浮樑兩頭,分別自橋上奔下,周邊,救人的救人,加固的加固,在這冬季,匆忙得有些亂。

王峻着人瞭解清楚情況,當即大怒:“浮樑是誰督建的?”

“回都帥,是潁州團練副使康儼!”申師厚在旁,見其怒,趕忙答道。

手一擡,王峻直接命令道:“傳本帥令,拿下其人,軍法處置,橋頭斬殺,以警其罪!”

驟聞此言,申師厚愣了一下,沒想到王峻直接就要殺人了。

在旁,慕容延釗聽了,不由說道:“浮樑不穩,康儼都監不利,稍作懲處,着其加固即是,何必要其性命?”

瞥了慕容延釗一眼,王峻擺手道:“延釗你不必爲其人說情,浮樑可謂我軍血脈通道,性命所交,可不是一般的疏漏。倘臨敵之際,進軍撤退,出此狀況,嚴重點,只怕影響我軍勝敗,可不是加固一下就能解決的。兵爭大事,容不得此等疏忽大意,那康儼,本帥必殺之,以正軍威!”

言罷,王峻即瞪向申師厚:“愣着作甚,還不傳我帥令!”

見狀,申師厚再不敢怠慢,趕忙應命而去。慕容延釗沒再勸,只是稍凝起眉頭,看了看王峻,只見其似處理了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一般。慕容延釗心有所感,有些明顯了,王峻這是在立威,顯然,近來軍中的非議,他是有所耳聞。只是可惜那康儼,整好撞上,連個解釋求饒的機會都沒有,送了性命。

擡眼,望着兩岸漢營的動靜,慕容延釗略作猶豫,還是拱手開口:“都帥,南下壽春之事,是否再考慮一下?”

“我道你慕容都虞侯,幾番張口,欲言又止,要說什麼,卻是勸我不動兵?”王峻偏頭,上下打量着慕容延釗,淡淡地說道:“你不必勸我,大軍於此,休整日久,若再拖下去,就真讓壽春守軍緩過勁兒來,穩住軍心!”

“此時,正當大軍南下,再圍壽春,切斷其外援通道,也趁水流結冰之前,將糧械輜需,轉運到位!這個冬天,我們要破城,再不濟,也要在壽春城下度過,否則,金陵的僞唐朝廷,又豈會着急?郭榮那晚輩,都有破城之功,我帥大軍於此,豈能落於其後!”

見王峻一臉固執的模樣,慕容延釗神情更苦,想了想,道:“都帥之言,固然有理,卻也不急於這一時。而今壽春守兵,並不算少,我軍在兵力上,並無絕對優勢。陛下鑾駕將至,是否等隨駕禁軍至,再圖南下,困城!”

提及此,王峻眼神中閃過一絲晦色,瞟嚮慕容延釗,聲音都變冷淡了,道:“陛下委我前營都部署,有專征之權,勿阻我令,否則,必不相饒!天子要來,那本帥南下,正可作迎駕準備!”

勸不動王峻,慕容延釗也甚是無奈,有些頭疼。不過,卻沒有再開口的意思,那樣只會惹惱王峻,將雙方之間的關係,持續僵化。

沒錯,下蔡大捷之後,王峻與慕容延釗之間的關係,開始出現矛盾了。說句誅心之言,王峻覺得,慕容延釗是安插在自己身邊的眼線,有些礙事......

事實上,對於天子御駕親臨,王峻心裡是極不樂意的,畢竟皇帝御臨,哪裡還有他王都帥大耍威風的機會。這在其言辭舉止之間,是表露於諸將面前的。

未己,在下蔡渡頭,正對着浮樑,潁州團練副使康儼在不服的掙扎之中,被斬了腦袋。康儼在徵淮大軍中,當然算不上什麼重要人物,但也是團練副使,就這麼被王都帥一言斬殺,一時間,全軍肅然。

在下蔡漢軍,在王峻的催促下,做好南下壽春的準備後,靖江軍都指揮使向訓,帶着天子金令及詔書南下,叫停動兵,節令諸軍,待御駕至,再作決議。

一道軍令,讓王峻憤懣不已,徑欲發兵,諸將不從。

第195章 漳泉獻地第380章 投漢第1718章 太孫之爭早有苗頭第248章 耶律屋質真正的建議第34章 崇元殿中第353章 楊城大捷第325章 和約締成,平南準備第70章 大禮第248章 劉皇帝的小本本第298章 事泄了第104章 來點日常第379章 詔書下達第13章 舉城同歡第386章 蕭卿,起來吧第256章 遼帝的決斷第145章 中秋第312章 一舉蕩平第2089章 太宗篇36 新時代下的大漢(上)第7章 小張探花第2055章 太宗篇2 世祖皇帝第167章 先震後蝗第348章 文武並舉第434章 還得是王禹偁第50章 額手稱慶的南唐君臣第320章 改革干將第18章 請願第172章 川蜀定製,鍾謨彙報第2118章 康宗篇9 平康時代第332章 廣德殿婚宴第161章 二郎,我恐命不久矣!第345章 剝削者第88章 趙思綰有遠謀第171章 東京火災第94章 善後第235章 南口大戰4半島史話終 極限第129章 既進京,總有些變動第277章 閒有目光向河西第48章 耿崇美第35章 室韋覆滅第180章 過鄴都第105章 善後安排第159章 禮尚往來第51章 該當有所“表示”第324章 金山南麓第474章 補漏匠第36章 盡伏東北第138章 請立太子第37章 回鶻使者第429章 向南!第183章 王景崇有話說第459章 擺爛的李國舅第376章 降臣紛來第455章 鞠躬盡瘁趙相公第1801章 還是土地問題仁宗篇7 官僚新貴,倒範集團第112章 回京前的安排第340章 《開寶總類》第360章 今日狩兔,他日獵敵第461章 過重的恩典第162章 薨逝第63章 君宦婢,自得其樂第68章 心寒不心寒?第261章 冒進追擊第430章 劉皇帝弄孫第81章 廝殺漢第1813章 雍王不當這出頭鳥第137章 趙普的黑材料第360章 主持善後仁宗篇2 正統六年第242章 何福進之死第57章 耶律阮:我在第五層第2075章 太宗篇22 盛世盛典第95章 皇后又進諫第32章 潞州震動半島史話·百年基調第381章 劉皇帝返京第145章 了結第50章 小滿與臨盆第82章 殺俘世宗篇38 安東王的遺囑第38章 河西局勢由此轉變第107章 巡幸江南第340章 《開寶總類》第451章 雙雙去世第1780章 侵入黑汗國第1812章 浪潮下的密州變遷第126章 第一個被殺的宰相第20章 被忽視的問題第316章 狀元、探花兩條路第2084章 太宗篇31 報紙 成都之圍第515章 最後的旅途14第173章 闊別多年的東京第271章 再度上演檀州事第7章 貴戚解權第1704章 崇政殿內第2061章 太宗篇8 公國第212章 王樸卸任第186章 邢州事了第353章 楚蠻歸化的標誌性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