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史公鎮洛:民怨四起

荊南與襄州的情況,迅速地傳回東京,上報天子,順利地讓劉承祐都大感意外,若非頭腦始終保持着清醒,他都有種四海臣服的錯覺。

“齊國公真國之元老,南天一柱,忠誠可嘉,忠誠可嘉啊!”劉承祐兩眼眯成一道喜悅的弧度,嘴裡誇着安審琦。

範質恭立在殿中,說道:“齊公嚴明無翳,寬簡自居,善知奇正之謀,備熟孤虛之法,以之鎮襄州,譬若長城,陛下可安!”

劉承祐點了點頭,愉悅的心情溢於言表:“聽聞其子安守忠,也是少年俊才,在襄州廣有其名。齊國公有意讓其入朝爲將,國家正是用人之際,有此良才,朕豈能不笑納之?”劉承祐指着側邊一名侍候的官員:“傳命樞密院,安守忠到東京後,軍職安排,因其能妥善安置!”

“安守忠的名字,也取得好啊,齊公之心跡,一片赤忱啊......”

“是!”

奉命的官員名叫王著,文質彬彬的模樣,嗯,王溥南下去宿州上任了,皇帝身邊又換年輕人了。

乾祐三年大漢科舉開常舉,禮部尚書趙上交仍知貢舉,這一次的納才規模,空其前,諸科取士上千。而這王著,乃進士及第,名次前列,並且,非常幸運地被天子“抽取”,官拜右拾遺,侍奉御前。

對於“王著”這個名字,劉承祐腦海是有點模糊印象的,有的時候,名臣勇將的姓名經歷容易遺忘,某些“小故事”裡的主人公,卻能長期保持着記憶。

故事大概是,宋太祖趙匡胤設宴,王著在席,酒酣,思念後周故主,大聲喧譁,趙匡胤不罪,命人扶下休息。王著不肯,掩於屏風失聲痛哭。有臣子上奏,請趙匡胤治其懷念前朝之罪,趙匡胤展示其寬宏大度,說一書生酒醉,又知其脾性,不足爲怪......

後來,王著是暴病而亡的。

是故,在諸多名次前列的進士中,劉承祐就挑中了王著這個有“眼緣”的,到如今,他已不需要僅盯着“歷史名人”了,沒必要......

“陛下,就南平王所請,饋糧給餉之事,當如何答覆?”範質請道。

提及此,劉承祐不禁樂了,笑得略微含蓄:“這高保融,吝嗇的脾性倒也從其父,反與朕討論起價錢來了!”

範質常年嚴肅的臉上,也隱現笑意,說道:“臣卻看到,南平王對陛下與朝廷的敬畏!”

沉吟一會兒,劉承祐說道:“派人答覆高保融吧,就說朕同意他的請求了,屯澧之軍,就由他饋糧三月,之後的,由襄、安、郢三州輸送!”

說着看了範質一眼,劉承祐語氣中甚是感慨:“荊南對朝廷如此效順,其有困難,朕也當理解,否則傳將出去,讓天下人怎麼看待我大漢君臣,不可過於霸道啊......這樣,詔賜高保融絲綢五十匹,算是朕一份心意吧!”

“是!”

此番在荊湖的佈置,劉承祐之意,除了謀算南唐之外,又豈僅在於那點兵馬,那點錢糧上。

這是自乾祐元年,卻孟蜀,平河中之後,劉承祐再度對外露出爪牙。這是也一次嘗試,並且效果喜人,事實證明,如今的大漢中樞對地方的影響比劉承祐想象得要大得多。

一直以來,鑑於建國以來的艱難困厄,苦於時勢國情,劉承祐一直謹小慎微,如履薄冰。而此後,無論治政用兵,他覺得,自己都可以更大膽些了......

“陛下,近來中樞收到不少西京留臺官員的上奏,都是彈劾西京留守史弘肇的!”範質提起一事:“政事堂不敢自專,還請陛下垂訓!”

【看書福利】關注公衆..號【書友大本營】,每天看書抽現金/點幣!

“唔......只怕又是些老生常談的問題吧!”劉承祐輕描淡寫地問道,渾不在意的樣子。

自史弘肇外放洛陽,以其強勢地不講道的作風,將西京官僚、勳臣、豪強、富商,炮製得可謂“欲仙欲死”。其當值期間,一直伴有彈劾、詆譭之聲,源源不斷傳來,若有一月,沒有收到西京的舉告奏疏,東京這邊,反倒不習慣了。

只是,由於腹黑天子劉承祐的緣故,對於史弘肇在洛陽的工作,他心裡是很滿意的。西京那麼多吸大漢血財的勳臣、豪富,正當史弘肇這樣的惡人去磨一磨。

故,再聞範質提起關於史弘肇的彈劾,劉承祐並不意外,只當尋常。

不過,範質顯然另有想法,提醒着說道:“陛下,此次情況有些特殊!”

“嗯?”果然引起了劉承祐注意:“怎麼回事?說!”

“因陛下前核查全國土地、丁口詔,史弘肇命屬下職吏、官兵、差役於洛陽境內進行全面清查。這本是奉詔命,然下面的職吏行事太過恣意,大漢官員、勳臣多於西京置田產,設莊園,未登記在冊者,甚多。史弘肇依舊籍,按圖索驥以核之,不在籍冊者,盡數收繳。”

“如此一來,西京上下,因此而破家失地者,數不勝數。民怨由此而積,竟生仇恨,有人聚財合資以僱遊俠刺之,爲史弘肇盡數擒拿虐殺。後又派兵,於西京城內大肆緝拿主謀,逮捕數十人,嚴刑審問,不加查證,亦未上報東京,便悉數棄市!”

“陛下,而今西京,士民官商,無不因史氏之政而怒,怨憤之聲,足以載道......”

聽完範質的彙報,劉承祐表情也不禁嚴肅了許多,凝眉說:“鄭國公按朝廷詔命行事,有何過錯,民怨何來?”

說着,瞥了範質一眼:“土地乃民之根本,衣食所依。那些連田阡陌者,爲何不早報官府登記,其間緣由,朕豈不知?這些年,西京所招徠屯墾複耕之民,軍功賞賜之地,可曾被侵擾?範卿嘴裡所言之民怨民憤,究竟所指何人?”

雖然並不是針對範質,但天子連問,落入範質之耳,卻讓這向來沉穩嚴肅的大臣心中惴然。

觀劉承祐面色冷硬,仍欲維護史弘肇的模樣,心中不由默默嘆了口氣:“陛下......”

不待其話說出口,劉承祐又道:“然而,鄭國公一介武夫,素來強硬,行事過激,處置不當,也是不該。恣意逮捕,悍然殺戮,有草菅人命之嫌,更是不該!”

這番表態之後,劉承祐看着範質:“範卿以爲,當如何處置此事?”

天子之問,顯然有回心轉意的跡象,不過範質保持着沉穩,態度謹慎了些:“鄭國公在洛,素以厲刑峻法御政,治雖井然,民實不安。臣且問,西京士民,上得街市,行色匆匆,私言交談,聲不敢揚,百二市坊,竟無一絲笑語。鄭公在任,西京百姓不得安居,商賈不得樂業,且其積憤甚多。尤其此次,處置過於失當......”

數落了一通史弘肇的不是,範質想到了什麼,又改口:“不過,這些情況,皆是奏章與風聞而來,實情如何,還需陛下派人查證。西京留守畢竟國家重職,鄭公又是開國元勳,具體如何處置,還請陛下聖裁!”

聽完範質這一番話,劉承祐深吸了一口氣,問道:“史弘肇在西京任職多久了?”

“差四月,即滿三年!”範質答道。

“那就讓他挪挪窩吧,政事堂可議一議,當遷何職,是調回東京,還是移往他鎮!”劉承祐直接吩咐着。

調離史弘肇,劉承祐其實早有此心,再讓他鎮壓下去,洛陽恐怕要廢了......

“是!”

範質告退之前,劉承祐突然語氣平淡地問:“被鄭國公清繳土地者,可有你範家?”

第44章 蘇逢吉案結第219章 不踏實的劉皇帝第190章 榮寵無過於高氏第443章 板子來得毫無徵兆第239章 南口大戰8第63章 表兄的提醒第225章 遼國的應對第76章 太子還京第69章 東出太行半島史話·桓王第149章 鄴都城下第481章 行宮第266章 斷雲嶺大捷第1804章 怒斥太子第1726章 民何以安?第348章 文武並舉第112章 幸災樂禍第1718章 太孫之爭早有苗頭第339章 不登宰堂,終爲人所制第255章 “社會實踐”世宗篇36 不一樣的完顏部第331章 劉皇帝嫁女,政治意味濃第2048章 最後的旅途19第2099章 太宗篇46 軍售 樞密院變局第380章 開寶第117章 一圖一冊第1758章 關係經營第19章 趙匡贊北上第376章 降臣紛來第112章 回京前的安排第298章 王著罷相第70章 大禮第146章 近親通婚第206章 武德司獄第196章 戰略之議第1722章 血色榆林第300章 他們在金山第38章 殿議第46章 駙馬的上下兩策第322章 土司制與遼使第442章 矛頭直指第169章 王溥的補充第439章 枉作小人第292章 得意失意第2104章 太宗篇51 太子第444章 揣測者第501章 最後的旅途1第2055章 太宗篇2 世祖皇帝第216章 下詔北伐第84章 滅佛伊始第41章 高麗國王第362章 分封?第174章 互揭其短第224章 摧枯拉朽第299章 遼國的情況第334章 交待第74章 萬歲呼聲第138章 回宮第114章 耶律阮稱帝第1737章 生民百遺一第1790章 憂勞第92章 金陵冬寒第267章 國難之際第431章 吐蕃之亂 可安心乎第22章 慈父的關懷第107章 巡幸江南第123章 遣使求和吧第31章 首義三節度第13章 相敬如賓第116章 涼甘瓜沙第161章 折氏進宮第205章 既往不咎第56章 是非第313章 遼國崩潰指日可待第140章 崇政殿聽政2第227章 延州事第426章 仍在進步的太子第280章 傳國玉璽的消息第49章 安東都督府第249章 冬季無戰事第1724章 叛賊雖敗,封鎖繼續第322章 真正引以爲豪之處第89章 談話第1814章 老九又犯事了第31章 送行第131章 東京亂象第446章 流光園第84章 滅佛伊始第407章 麻煩第2094章 太宗篇41 “議政樓”,整頓的風吹第1684章 西州盡復第322章 真正引以爲豪之處第437章 二十年難遇的大水第1817章 搖人?大漢一併接着第431章 花蕊夫人之殤第7章 小張探花第144章 東宮家事,接連凋零第413章 分食第427章 饒樂國的困境第48章 劉承祐的決心與疑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