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章 新的時代

東京以西,十里郊外,道左楊柳低垂未深,綠芽初生,白絮飄飛,一場長亭送別的戲碼正在上演。

初春之際,雖有旭日和風,但身臨其境,於逢大變之後的楊邠而言卻是不免多了三分唏噓,三分悽迷,三分感慨,再加一分不捨。

着一身布衣,雖顯簡陋,但分外整潔,亦未有法具加身,比起一般的流放犯人,朝廷尚且給楊邠留了一分體面,當然,這是皇帝天子劉承祐給的“恩典”。

押送的差役足有八人,皆手執法杖,腰配長刀,肩揹包裹或坐或立,散於道旁,未敢打擾親朋相送楊邠。

送別楊邠的人並不多,除了兩個兒子以及兩名不怕死的故吏之外,便是宰相王章了。

看着滄桑色種的楊邠,王章執一新折柳枝相贈,沉聲道:“楊兄,千尺之情,在此一別,關山路遠,務必珍重!”

所謂疾風知勁草,日久見人心,當此境遇,上有王章如此深情厚誼,楊邠也不免感慨,鄭重地接下:“老夫得此摯友,當無憾矣!”

王章的身形日漸清衢,比起久在囹圄的楊邠也好不到哪裡去。注意到他並不健康的面態,楊邠也出言囑咐:“兄積病有年,也當善加將養,政事冗雜,嘔心瀝血,也切莫壞了身體。”

能夠覺察得到,即便落到如此境地,楊邠仍舊“關心”着朝政……

聞其言有感,王章卻是灑然一笑,道:“楊兄卻是多慮了,而今朝中人才輩出,何勞我這老朽再施手腳,去朝之日亦不遠矣!”

聞其言,楊邠眉頭頓時便皺了些:“此言何意?而今朝中,能任事者,唯你與郭文仲,軍國大事,必有所擔當,萬不可意氣用事!”

“前些日子,我已向天子乞骸骨,只是天子沒有答應。”王章卻是搖了搖頭,淡淡苦笑:“然,我這三司的位置,恐怕也是做不長久的。或許來日,你我尚有再見之日,亦未可知……”

王章之言,感慨中帶有少許鬱憤,說得露骨:“而今我去卻看開了,似我等前朝舊臣,還是莫於堂上尸位素餐,徒惹人忌憚。若識時務,急流勇退,或得安享晚年……”

相較於平日裡的沉默寡言,此時的王章,顯然是把話放開了說了。見狀,楊邠也是一是無言,化爲一聲嘆息。乍起一陣風,吹動灰白的鬚髮,旭日之下封未涼,但心很冷。

“罷了!不提這些,徒添傷感。此去原州,兩千裡之遙,道長且艱,一路平安!”

按照劉承祐之制,楊邠當流三千里,然而以東京爲起點,北漢的疆域範圍,確是難以滿足,故退而求其次,以彰義軍節度下屬原州爲目的地,那裡已是大漢西陲最偏遠的地方。

王章又道:“原州雖則窮鄙,胡漢雜聚,然史匡懿鎮之多年,頗有威勢。我已使人去書一封,請他代爲顧看,想必史使君,會給我一個面子。”

“費心了!”楊邠提袖,重重一禮。

“父親,還是讓我攜家人,一同前往原州,侍奉膝下,以全孝心!”這個時候,長子楊廷侃忍不住出言道。

一番拳拳之情,卻引得楊邠震怒,唾液沫子直朝楊廷侃臉上噴:“你這逆子,當真欲使我楊家滅門嗎?”

“父親何出此言?”楊廷侃嚇了一跳。

嗚咽之聲響起,卻是旁邊一婦人忍不住泣淚,頗爲感傷,這是楊邠之妻,顯然是爲異日的艱苦生活傷神。

楊邠聽得心煩,不由得呵斥:“哭哭啼啼,成何體統?”

言辭十分嚴厲,雙目仍舊盯着楊廷侃,嚇得一邊的三子楊廷倚都不敢開口了。

“賢侄也是一番愛護之情,楊兄不必如此!”王章勸道。

楊廷侃依舊面露不解,見其中狀,楊邠緩了緩,方纔以一種告誡的語氣對長子道:“我尚全此命,得以苟延殘喘,非天子仁厚,乃其有懼流言。我在原州,爾在東京,只需安分守己,足可保楊氏無虞。你可明白!”

迎着老父難得慈和的目光,楊廷侃雙目泛紅,下意識地點着頭。

“上酒!”王章招呼了一聲,侍候在旁的僕人聞聲趕忙上前,給在場幾人斟上已經涼透的酒水。

持杯對飲而盡,自楊廷侃手中接過行囊,與其妻子相互攙扶着,即欲西行。

“爾等押差,沿途對楊公夫婦當善加照料,如有怠慢,入得我耳......”臨行前,王章板着一張臉,聲音不大,但分外嚴厲,朝領頭的差官交待道。

押送楊邠,跋涉千里,西行邊鄙之地,這可是個苦差事,在隊的押差心情沒幾個好的。不過,面對王章的警告,還得堆起笑臉,畢恭畢敬:“相公請放心,小的等絕不敢慢待楊公!”

差官招呼着手下上路之時,自東面官道上突然疾馳來一隊人馬,風氣肆意,吸人眼球,包括道路間的行人。

待其近了,認清來人,乃是御前班直張永德,卻是一身平常服飾,王章神情頓時便凝重起來了,不由看向楊邠。莫非,天子改了注意?

楊邠倒是一臉淡定,目如靜潭,看着年輕英武的張虞侯。皇帝身邊的年輕人,確實是越來越多了......

以一矯健的身姿下馬,張永德先朝王章一禮,而後上前,掃着楊邠,朗聲道:“陛下有諭,流放之路漫長,楊邠雖有罪,念及其老臣有功,特賜馬車一輛,以爲代步!”

手朝後一招,後邊立刻有禁衛驅使着一輛馱馬車,上前而來。看着張永德,又望了望馬車,楊邠蒼老的面上閃過一絲複雜之情,並未再與自個兒較勁,朝東望向皇城,大拜一禮:“罪臣拜謝!”

拾掇一番,再拜別,楊氏夫婦上得馬車,在一干差官的押送下,遠赴西陲。

駐足良久,望着一行徐徐遠去,王章悵然一嘆:“此一別,恐無再見之日吶!”

“相公,末將這便回去向陛下覆命!”離開前,張永德向王章客氣地行了個禮。

在張永德身上掃了一圈,雖有些好奇他常服裝飾,王章還是淡淡道:“張虞侯請自便!”

在距離楊、王臨別處不遠,一處矮崗上,劉承祐收回了眺望的目光,落向嘈雜的官道,神情變得不可捉摸。

“陛下既欲送別楊公,爲何變了主意?”在其後側,王溥主動開口。

劉承祐隨口說道:“朕給楊邠定下了十條大罪,如此重罪之人,免其死罪,已是天恩。朕再親往相送,或許不妥!”

“陛下賜下馬車代步,已是仁厚!”王溥說道。

兩千裡關山,若真讓楊邠那老身子骨一路走完,只怕免不了半途而終的結果。

沒有太長時間,楊王臨別的對話,便落入劉承祐之耳。稍微體會了一下,劉承祐頓露嗤笑:“楊邠對朕,有所怨艾,可想而知。卻是不曉,王章何來的怨氣?”

這話,周遭之人,都不敢接茬。

沉默了一會兒,劉承祐西向而望,揚手問王溥:“齊物,朕是不是太過涼薄了?”

驟聞此問,王溥心下一驚,小心地瞥了眼皇帝,並不能從其臉上看出什麼異樣。

“陛下言重了!”稍微琢磨了一會兒,王溥沉聲答道:“臣僅知曉,自今而後,大漢朝堂,陛下可乾綱獨攬了!”

聽其回答,表情一訥,不由偏頭盯了王溥一眼,旋即化爲一陣暢快的笑聲,難得張揚......

兩年了,劉知遠留下的那干將臣,蘇逢吉遭貶,史弘肇外放,楊邠問罪,蘇禹珪近乎隱退,王章削權......到如今,被劉承祐視爲掣肘的朝中老舊力量,確是不多了。

從此以後,大漢朝堂煥然一新,而劉承祐的君主集權道路,向前邁進了一大步。

大漢,將迎來一個新的時代,一個真正屬於劉承祐的時代。

“據聞,蘇逢吉在涇州,還真養起了馬。楊邠貶至原州,這二人當初在朝中互爲掣肘,而今同在西北,或算是一種緣分吧......”

第143章 艱難度日仁宗篇4 範公秉政,苦苦支撐第321章 駕幸樞密院第225章 恩愛與恩典第108章 後知後覺後怕第66章 陷河陽第80章 春夜第22章 “鄭州站”第47章 高麗定安之事第300章 統歸地稅第70章 未來宰相的安排第1790章 憂勞第21章 禍從口出第2070章 太宗篇17 妥協的,裝傻的,跑偏的第173章 闊別多年的東京第33章 西巡結束第229章 耶律琮的建議第340章 杭州登陸第174章 湖南:你方唱罷我登場第87章 欒城之戰(1)第142章 公堂之上第146章 許州事了(1)第72章 求名而不惜身第200章 天子的態度第483章 南巡第411章 偏航的吏政第364章 沉默第114章 三月爲期第54章 繼續忽悠第313章 遼國崩潰指日可待第2084章 太宗篇31 報紙 成都之圍第186章 邢州事了第310章 政治新星第235章 南口大戰4第2091章 太宗篇38 新時代下的大漢(下)第120章 多子多福第230章 壓力都不小第312章 一舉蕩平第166章 石熙載的施政理念第319章 稅制的考量,二治山陽第1719章 什麼忌諱的事都敢聊第190章 熱情相待第210章 第三任武德使第173章 馬氏內亂或可利用一下第319章 重任相托第198章 秋獵第2195章 仁宗篇12 海上貿易的真正爆發第330章 黨侯並不傻第402章 這事沒完第120章 多子多福第2105章 太宗篇52 臨淄王第338章 澄心堂內心惶惶第22章 史公鎮洛:民怨四起第99章 兩個人才第114章 三月爲期第314章 壬戌科狀元第357章 中秋御宴第356章 磨礪與考驗第187章 瑣屑第266章 蜀廷的爭執第424章 年命不永第2111章 康宗篇3 率賓事件第168章 忠奸難辨世宗篇32 建隆六年·制霸中亞第503章 最後的旅途3第131章 和議達成第270章 立場第397章 指點第25章 擬一份名單第9章 寫得不錯!第226章 馮道請辭第153章 破城曲折第390章 武舉選官定製第113章 將目光投向北邊第438章 抗洪救災年第174章 湖南:你方唱罷我登場第32章 天子上門第29章 太后的病第200章 誰能繼位?世宗篇26 北廷國相第288章 敵酋首級獻上第213章 帶着歡呼啓程第321章 駕幸樞密院第114章 大朝會第423章 一把火不代表結束第264章 孺魏王第420章 劉皇帝:皇子欠管教第1818章 慈母敗兒第196章 開寶八年第110章 議取淮南第116章 涼甘瓜沙第1676章 慘重第381章 劉皇帝返京第2125章 康宗篇終 在位八年,荒怠無功第175章 軍略第441章 劉皇帝的財產第75章 恩威齊下第91章 這個都不好遷第109章 再破陳軍第397章 指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