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政事堂的宰相們

使唐北歸後,王溥以出使之功,再加前番諫言河工,王溥被拜爲崇政殿學士、給事中,隨侍御前,諫言進策,具備應答。

雖然實際上與此前在劉承祐身邊沒有太大的區別,但終究有了個正式的官職,從“觀政進士”的身份擺脫,算是通過了考覈。並且在崇政後殿,得賜一方小案辦公。

本書由公衆號整理製作。關注VX【書友大本營】,看書領現金紅包!

至於陶谷,加崇政殿大學士,仍爲中書舍人,知制誥,另賞賜錢帛,還是天子近臣。雖然在出使南唐的過程中,陶谷有不檢點的地方,但是,劉承祐並不是太在意。

至少其出使的任務完成得很出色,不管陶谷個人品行有多少問題,但一直以來,劉承祐都覺得此人用得很順手,他不期望其對自己有多忠誠,只要有用能創造價值,便足夠了。

甚至於,劉承祐還真在考慮,是否將陶谷提相,只是有些猶豫,不爲其他,只是猶豫換誰。

自劉承祐繼位以來,大漢朝堂在劉承祐不經意的調整間,形成了七宰並立的局面,分管六部諸司寺監事務,雖權力有大小,地位有尊卑,關係有親疏,但在兩年時間的磨合下來,已成爲一種默認的政治格局,漸成定製。

在分軍權,掌控軍隊方面,劉承祐是抽絲剝繭般小心翼翼,窮兩年之功,平叛以樹君威,施恩以收人心,乃稍有建樹。而在分相權上,沒有費太多心思,初時只想着削楊邠之權,結果反倒在權力制衡上,走上了正軌。

而今政事堂的七名宰相,楊邠、王章、蘇禹珪、馮道、李濤、趙瑩、範質,這是經過劉承祐不斷因時因勢調整而成的。

最初元臣權重,秉執國政,政悉出彼受,劉承祐深憚之。先分楊邠之權,又拿下任意妄爲的蘇逢吉,補以前朝宰相趙瑩,以馮道等人制衡楊、王、蘇。

後來發覺,竇貞固、李濤、趙瑩有合流黨同的跡象,今歲在許州解決皇叔劉信的時候,留其於許州處理後續事務,事畢順勢以其知許州,又以範質這個心腹之臣拜相。

如此一來,政事堂的勢力由原本清晰的“兩黨”,變得更加模糊化。舊臣之中,老狐狸威望雖高,有撫人心之效,但凡事皆念自身,用得雖順手,但於銳意進取的劉承祐而言,總差點勁兒,然朝堂之上,又少不了這種“潤滑劑”。

李濤,治政經驗還算豐富,辦事能力也是有的,也有一定見識,只是格局不高,心眼不大,私心也稍重,勉強還能用。

趙瑩,這個前朝的宰相,才德俱佳,老成持重,不形於色,只是仕漢,平日裡顯得比較矜持。未得劉承祐信任,更像是一個擺給前朝臣子們看的吉祥物。畢竟接收的後晉遺產,還是比較豐富的,人才不少,需要認真經營。

而從龍開國的元臣中,蘇禹珪,這個人雖爲文士,然纔能有限,德操也不足,得以位居相位,只是因爲跟對人,僥天之倖。但是此人,聰明的地方在於,識時務,並且似乎也有些趨利避害的嗅覺。如今在大漢朝堂上的作用,嗯,實則沒什麼大作用,基本上,只是領着劉承祐養在翰林兩院、三館及諸殿的文士,編書著史作學問。

楊邠與王章,自不用多說。

楊邠始終對劉承祐抱有戒心,劉承祐亦然,常生歹意,只是剋制住了,在理政,彈壓朝堂,打擊犯罪,清查貪官惡吏方面,楊邠還是很有作用。但再大的作用,不能盡心侍奉君主,從來都是取禍之道。劉承祐的耐性雖足,但對其又能忍受多久?

王章此前提過許多次,此人能力算不得頂尖,只是州郡之才,但辦事果斷,作風強硬,意志堅決,亦有公心,在天下變亂爲治的關鍵時期,由這樣一個人掌控大漢的財政,並且幹得還不錯。

雖然有的手段過於苛烈,但勞心勞力,結果上是很有效果的。

以大漢拮据的財政狀況,使之維持運轉,又豈是容易的。正是因爲看到了這些,將心比心之下,劉承祐慢慢地放下了對其猜忌之心。

至少在初期的時候,以其與楊邠有同鄉之誼,往從甚密,劉承祐將之打爲一黨,心中格外警惕。不過,在後來,因爲朝局的變動,與劉承祐的作爲,王章與楊邠之間,關係也慢慢疏遠了,在政見之上,漸行漸遠。故眼下,楊邠雖仍爲首輔,但在劉承祐心中,王章的作用,纔是最重要的。

最後一個,便是範質了,其才學自不必多提,年紀也夠,經驗也足,亦有功勞,最重要的是,他算是政事堂中,真正的“帝黨”,爲天子劉承祐一手發掘出來。

對於政事堂中的諸宰,從劉承祐心裡,顯然還是不夠滿意的。不說其他,至少還得換上一個帝黨,那宰堂之內,纔算“正常”。

因此,劉承祐纔會想到陶谷。個人品行如何,在政治上,當真不是硬傷,雖可作爲政敵攻訐藉口,但也要有效才行。關於政事堂內的情況,劉承祐近來也不時會考慮,七個名字寫在紙上,刪刪減減,不論怎麼減,只剩下三個名字,蘇禹珪、趙瑩,以及,楊邠!

......

百忙之中抽得點閒暇,劉承祐關注起南方的情況。來自湖南楚王馬希廣的奏報,言已經於上月十八,擊破其兄馬希萼的朗州叛軍。

自信地閱讀完畢,劉承祐以一種局外人的清醒語氣,發表感慨:“這二馬爭槽,還真是沒完沒了了!”

王溥侍候在下邊,聽其感慨,輕聲指正道:“陛下,時下應當是三馬爭槽,若算上馬希聲、馬希範,則是五馬了!”

“哦?齊物對湖南的情況,也有所瞭解?”劉承祐來了興趣,看向王溥。

“楚王馬希廣的使者,臣與之相談,結合逸聞,故有所得!”王溥回答道。

劉承祐“嗯”一聲,坐姿更加安穩了,眼神瞟着他。

劉承祐目光中隱含的意思很明顯,就是示意王溥細述自己的看法。

王溥也不矯情,微施一禮,便從容敘來:“楚王馬殷,共有生子三十餘人,其晚年,次子馬希聲掌權,長子怯懦。未免其薨後,同室操戈,諸子相殘,爭奪王位,故留下遺命,馬楚權力傳承,兄弟相繼,兄終弟及......”

無題第24章 天福十二年第172章 潦倒的鐘謨第73章 解決第453章 注水的開寶功臣第11章 請教第215章 郭、李之爭第20章 被忽視的問題第77章 劉知遠終於動了第2142章 世宗篇17 理藩院事第40章 入長沙,定湖南第152章 又是一年二月二第327章 派系第10章 磨刀霍霍向荊湖第253章 其他戰場第284章 影響第222章 鑾駕臨幽州第140章 封王第2048章 最後的旅途19第1745章 東京大爆炸第447章 天子尤善反省第98章 追捕第353章 信使第103章 強勢、陰謀第65章 制舉進展第364章 漢宮之內世宗篇26 北廷國相第162章 薨逝第186章 李國舅的愚民傾向第109章 太后崩逝第127章 不允第191章 “從諫如流”第322章 針鋒相對第262章 大軍臨城,歸師難遏第1778章 大漢不再需要什麼異姓王第1793章 又一個四品大員沒了第154章 耕地缺人第179章 東京風波,向帥自首第132章 不惜代價第286章 宗室第210章 問題來了,誰做主帥第13章 相敬如賓第270章 騷擾,進攻第124章 輕取揚州第2066章 太宗篇13 不那麼簡單第1800章 寇老西第一諫第1744章 此路不通第2196章 仁宗篇13 帝國的棉第323章 漢遼第二次和議第390章 武舉選官定製第264章 強硬的道理第1713章 機遇第145章 非常之事第228章 形勢危急第137章 後宮那點事第414章 到此爲止第227章 延州事第307章 南國風雨第37章 回鶻使者第355章 韓熙載準備好了第2083章 太宗篇30 雍熙二年第4章 中原易主世宗篇26 北廷國相第129章 漢師伐蜀第315章 乾元殿上的陰霾第65章 劉皇帝的猜忌第148章 再去一臣,繼任人選第329章 遊市第276章 陰山南麓的戰事第2120章 康宗篇11 共治時代第362章 新齊與新楚第479章 開寶二十九年2第46章 郭榮奏事第183章 李相爲帥第18章 輕取江陵2第92章 萬歲殿宴第83章 惠妃母子第69章 “鐵桿”盟友先掉鏈子第371章 慰問=送行第338章 澄心堂內心惶惶第2103章 太宗篇50 代天巡狩第411章 政治危機第215章 確立太子第201章 捐資第29章 將卸甲,帥卸職第494章 輕輕放下第197章 開封擴建第1682章 治本之法第408章 蠢兒子第175章 被刺激到的遼帝第155章 漢帝的反思第195章 漳泉獻地第2133章 世宗篇8 走進新時代第209章 御史臺→都察院第1695章 袁家莊第57章 朝堂的風波第16章 異見第1690章 拼圖第460章 劉皇帝最大的問題第111章 “名將”之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