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章 殿試

“臣陶谷(趙上交)參見陛下!”趙上交與陶谷二人,雙雙入殿,恭謹地拜道。

“二卿免禮,賜座!”

日常性禮節過後,劉承祐有點迫不及待地問起選材情況。

趙上交色黑,美姿儀,仍舊一副風度翩翩模樣,臉上洋溢着喜悅之情,看起來此次所獲應該不少。

不過哪怕感受着天子迫切的心情,趙上交仍舊保持着他的儀度,不疾不徐地,說道:“啓稟陛下,此次制舉,入京與考者,共計一千兩百三十八人,其中進士科八百三十六人,明經科兩百三十七人,餘者皆爲明法科、明算科及史科......”

“人也不多啊!”劉承祐嘆息一句,又趕緊問道:“及第多少人?”

“陛下,經臣等省試考察過後,進士科取士八十二人,明經科取三十六人,其餘諸科,取士二十三人。”陶谷也積極地站出來,稟道:“以國家乏才,求賢甚急,此番制舉,臣等篩選條件略作低放。”

聞報,劉承祐暗暗琢磨了片刻,按着這個比例,確實算大了。

“進士時務策,考察哪幾條?”劉承祐問。

【看書領現金】關注vx公.衆號【書友大本營】,看書還可領現金!

關於制舉所考,劉承祐並沒有過於插手,任由趙上交與陶谷發揮,他對於雜文、帖經,並不是過於看重,僅在策問之上,降諭劃定了一個範圍:乾祐新政。

“吏治清肅事;京糧乏困事;刑律不倡事;漕運怠滯事;監察不興事;臣等各擬題察問!”趙上交拱手稟道。

“所察之事,倒是條條貼近時務,然參考士子,及第之人所答,皆能切中綮肯?”劉承祐想了想,問道。

聞此問,陶谷十分積極地應道:“士有優劣之分,自不能人人應答如流,經臣等所察,應考士人中,獨有二人,洞悉諸務,言之有序,當屬一等!然論以何人爲優,臣等爭論日久,難出結果,排名未定,故奏以陛下聖裁!”

“哪二人?”劉承祐興致愈高。

“鄆州王樸,太原王溥!”陶谷說道。

眉頭一揚,劉承祐的臉上,閃過極爲明顯意外之色,不過意外之餘,帶着喜色,並且很快恢復平靜。連見趙匡胤,劉承祐都能平和以待了,而況於這區區“二王”,實在難讓他心裡起太大的波瀾。

不過,耳聞賢才,喜悅是避免不了的。正史上,歷後周一朝,王溥與王樸二者,都是十分有名的大臣,劉承祐對這段歷史小有涉獵,雖談不上詳知,但也有所耳聞,至少二王的名字印象還算深。至於是否同名而非其人,劉承祐倒不覺得有那麼“巧”。

王溥入仕後漢,卻早爲郭威所發掘,經廣順一朝,累遷至宰相。郭威給郭榮留下了不少賢能勇將,王溥便是其中佼佼者,在郭榮勵精圖治,威震八荒的過程中,扮演了極具份量的一個角色。

至於王樸,屬於大器晚成的典範,則爲郭榮所舉,以其卓越的政治、軍事才能,同郭榮一道,打造出了一個顯德王朝,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雖則短暫,卻足夠輝煌。一篇“平邊策”,提煉出一個“先南後北”的戰略,便流傳於世。

“這是二人考舉之時,所作辭賦、策文!”見劉承祐果一副感興趣的樣子,自袖中掏出了兩份冊頁,上呈。

劉承祐拿着,閱覽起來,辭賦劉承祐沒那個興趣,欣賞水平也不夠,稍微瀏覽了一遍,着重在策論上。果如趙、陶所說,鍼砭時弊,言之有物。王樸大概是年紀長上不少的緣故,世事洞察,言辭不露鋒芒,倒是王溥,顯得年輕氣盛,直透時務,盡顯見識能才。

放下冊頁,劉承祐意態愈顯從容。

聽趙、陶之彙報,對於此次制舉,劉承祐心裡也大概有所瞭解,少作思吟,朝二者擺出一副溫和的面孔,道:“辛苦二卿,操勞制舉之事了,朕很滿意!”

對視了一眼,縱使相看兩厭,但趙上交與陶谷還是十分默契地回道:“爲國選材,臣等不敢言苦!”

劉承祐點着頭,眼神飄了飄,吩咐着:“制下,經省試考察通過諸科進士,明日辰時進宮,於廣政殿,不分科別,朕親自出題考覈,點定狀元,重定名次。着諸宰及三館羣英,作陪共監。”

兩個人不由互視,俱感訝然,這“殿試”在唐高宗朝便已有先例,但在經過制舉省試考定名次之後,再加一輪殿試,可是少見,就爲了一個“狀元”?

心裡雖有所疑問,但二者回應起來卻還是很乾脆。

劉承祐突起念頭,卻是想到了自宋元之後,貢舉選材的三級考察規矩,施行了那麼久,總歸有其道理,可以效仿。不過這一回,是完全拋棄“省試”的結果,一論而定優劣次序。

並且,劉承祐作此考慮,更重要的是,他要表示對士人,對賢才的重視。另一方面,經殿試之後,也可以着力宣傳“天子門生”的噱頭了。

趙、陶二人,匆匆應命而去,他們得迅速地做好殿試的準備,考舉流程,張告公榜,通知及第的那一百多名士人。劉承祐就給了一天的時間,可有些趕。

事實上,此次制舉,參考的大部分士人,基本都還老實地待在登記的居所,等着朝廷的後續安排。基本上,就是等着皇帝的處置。

很快,殿試的消息便傳開了,反響不小。通過省試的一百好幾十名士人,不少人對此有所非議。雖然此次參考人數不多,錄取的人數不少,但是陶谷所言降低要求,只是相對於此前而言,具體的試題,仍舊很難,尤其是時務五條。

好不容易及第了,又被告知要加試一輪,名次重定。但是,對於大部分人來講,卻是喜悅,興奮。殿試,皇帝親自出題,衆臣監考,御點狀元......

似乎,士人的春天,將要來了。

除了少數的倒黴蛋,不在東京,得以錯過盛事之外,皆老實應考。

皇城南門,一大早,百多號人集於此,老實規矩地候着,直到天放亮,憑藉着前昨日貢部發放的身份憑證,入宮,引導至廣政殿。

籌備地倉促,劉承祐也不喜繁瑣,簡化流程過後,一百多人,落座,等候考題。

辰時一至,由趙上交親自舉着劉承祐所書考題,進入大殿,高聲宣讀。

就三個字:平邊策。

第57章 揚州案有結果了第32章 邠州,北遷隊伍第339章 走向“詞帝”之路第131章 川間棧道敗兵急第229章 孟昶:七寶溺器,好用第300章 他們在金山第462章 當年善政第185章 趙礪案第275章 王公非善人第61章 南北之爭第2051章 最後的旅途(終)第191章 “從諫如流”第33章 真正目的第307章 南國風雨第411章 偏航的吏政第144章 趙家父子第115章 兩則喜訊第16章 先安排着第99章 兩個人才第445章 捐資捐款,天災不斷第31章 議治湖湘第46章 不滿與警惕第53章 兵臨刪丹第2058章 太宗篇5 雍熙第1785章 統治從去***化開始第77章 嚇人第1745章 東京大爆炸第173章 鍾謨當秦檜第1684章 西州盡復第316章 狀元、探花兩條路第1817章 搖人?大漢一併接着第273章 蕭思溫跑了第45章 聰明的瑤蠻第208章 君臣密議第40章 開拓之志第218章 走私第2046章 最後的旅途17第34章 三次鐵離之戰第40章 郭黨俊傑第16章 軍中俊才第4章 見完這個見那個第250章 大軍會於威武城第292章 得意失意第143章 郭威思退第109章 在長安第432章 人事大權第279章 中路軍之失第374章 善待第2195章 仁宗篇12 海上貿易的真正爆發第1759章 生財之道第267章 國難之際第303章 趙普北上第306章 北面事務第158章 河東風雲(5)第2051章 最後的旅途(終)第10章 如此處置第120章 征服者劉承祐第129章 漢師伐蜀第60章 皇后進言第105章 盧多遜急了第171章 耶律璟選擇保守第1780章 侵入黑汗國第75章 敖萊小城第106章 誘惑第450章 落幕第266章 放賑遼東第265章 楊無敵第165章 回鶻使者第359章 這個太子不簡單第426章 仍在進步的太子第1752章 放手第206章 趙思綰落網第140章 兩個皇叔第259章 自置死地第115章 兩則喜訊第248章 兩戰破寨第111章 武德司如此,皇城司何如?第291章 淮東大案第284章 虛了第474章 補漏匠第25章 蕭燕燕的故事第146章 有人歡喜有人愁第356章 被忽視的皇子第2089章 太宗篇36 新時代下的大漢(上)第310章 海路主將第192章 再得兩子第73章 安東大開發4第120章 征服者劉承祐第291章 漢遼山陽之戰第125章 冬至宴第384章 皇帝意志不改第262章 賢妃之賢,調整方向第162章 晉公南遊見聞第1674章 爆發第200章 天子的態度第207章 還京第1706章 拾遺補闕第142章 着郭威鞫問第101章 這就是開寶盛世?第34章 苦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