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移鎮之議

劉承祐問話音方落,宰臣李濤立刻站了出來,說道:“陛下,臣以如此刑重,有傷天和,有悖君德,恐有失於人望。極刑加於白衣尚顯兇暴,而況於公卿大臣,請陛下從輕發落。”

看着李濤,劉承祐眼神中閃過一抹凝思,未及說話,楊邠已疾聲斥言:“國家初立,正當以嚴刑峻法,震懾不法,以安天下!蘇逢吉身爲朝廷大臣,高居廟堂,不思奉公守法,以爲人表率也就罷了,反而違法亂紀,濫施惡舉,苛虐生民。此等惡臣,不厲行處置,以護國法,以正威信,朝廷何以孚人望?”

楊邠此言落,劉承祐清楚地看到,在場的宰臣們臉色或多或少都有些變化。楊邠,這是定要置蘇逢吉於死地的樣子。

場面靜了一會兒,劉承祐卻是更顯安然了,眼神遊移了一下。

“陛下,蘇逢吉自然是罪大惡極,當依國法處置。然其畢竟是國家元從重臣,侍候先帝多年,大漢所立,亦有功勳。姑念其前功,陛下或可稍赦刑罰,留其一條性命,未免其罪,又彰陛下仁德......”這一回站出來的,是蘇禹珪。

先是李濤,再是蘇禹珪,此時都爲蘇逢吉的處置求情,要知道,平日間,二臣與蘇逢吉的關係可是不佳,尤其蘇禹珪,在劉知遠進中原的初期,共秉國政之時,與之多有齟齬。

目光掃過其他人,問其看法。

“臣附議。”結果,一片附議之聲。

“爾等這是欲罔顧罪人,徇私亂法!”此時的楊邠,就似一名獨臣,當廷發怒。

蘇禹珪露出了他老好人一般的笑容,恭聲應道:“楊相公,既治其罪,可正國法,只是用刑輕重的問題罷了,何談徇私。臣等所議,只是欲彰陛下仁慈寬宥之心罷了.....”

“你這是巧言詭辯!”楊邠冷冷地盯着他。

“好了!列位相公勿需爭執了!”劉承祐終於發話了,裝模作樣地思吟了一會兒,淡漠地吩咐道:“姑念其前功,朕酌情削刑減罰,罷蘇逢吉一切職銜,貶爲庶人,流放涇原養馬,其所斂錢糧財貨,盡數收繳國庫,其子嗣,皆罷官並處流放,三代之內,永不敘用!”

劉承祐此言落,殿中的宰臣不由心生寒意,這般處置,可比直接殺了蘇逢吉,更狠了。尤其是最後一點,幾乎是斷了蘇家後代上進之路。

“陛下英明!”率先發聲支持的是楊邠。

大家好,我們公衆.號每天都會發現金、點幣紅包,只要關注就可以領取。年末最後一次福利,請大家抓住機會。公衆號[書友大本營]

緊跟着,其他人也沒有再贅言,畢竟劉承祐已從其請了。事實上,劉承祐基本已經看出了這些人何以在最後的處置上,如此積極爲蘇逢吉求情說話了。同爲宰臣,蘇逢吉事發,若有其極刑在前,對於他們而言,可是開了個不好的頭。

要知道,在場的諸公,屁股底下又豈是乾淨的。尤其是蘇禹珪,雖然早已收斂“從良”,但蘇逢吉所犯之事,他可也佔了好幾條。要是什麼時候天子秋後算賬,那可就不妙了。

只是求情之後的結果,實在難如其意。遺禍子孫,可是更讓人絕望的。

蘇逢吉的事,就在這種詭異的氣氛中,告一段落。劉承祐順勢提道:“蘇逢吉既罷,可於諸衙臣僚中,擢一人,增補政事堂。衆卿可有人選?”

關於人事方面,尤其是涉及實權重職的任免,劉承祐素來都會諮詢宰臣,做出一副垂拱而治的樣子,此次也一樣。不過,就如此前,一時間,是議不出個人選的。

若依楊邠等人的想法,宰臣的數量,當然是越少越好,蘇逢吉既去,再提個人來分權,自然不會有多積極。

很快,議題便偏離了,自增補宰臣之議,變成了節鎮遷移之事。

“陛下,睢陽上報,西京留守史弘肇就鎮部曲將吏楊乙等,於宋州負勢生事,聚劍刻剝,無所不至,致使一境之內,望風展敬,嫉之如仇。生民大被其苦,怒不敢言!宋州爲近畿州縣,朝廷若不加整治,必致民心大喪。”楊邠奏請道:“臣以爲,當儘快着重臣鎮宋州,肅清羣小,還以安治。”

這,又是史弘肇造成的遺禍了。此前,史弘肇兼領歸德軍節度使,着其部曲楊乙就府,替其檢校地方。但物以類聚人以羣分,史弘肇的這些部曲,同樣貪戾兇暴,爲禍一方。就算楊邠不提,劉承祐也有整治之心。

一干宵小氓吏,倒不爲劉承祐太過上心,不過他的表情沉凝,似在思考着什麼重大的決定一般。擡眼看着幾名宰臣:“對各地節度,也該再進行一次調整了。”

移鎮,是朝廷中樞打壓方鎮節度的基本操作,當然,這是種治標不治本的做法。方鎮之弊,還是在於地方權柄太重。

不過,在無法一蹴而就,從制度上達到制伏地方的情況下,使諸鎮遷移互調,避免其深梗勢力於地方,還勉強算得上是個不錯的做法。三代以來,每朝每歲,都是這麼幹的。

去歲大漢初立之時,劉知遠針對中原、河北、關右諸節度,已經做過一次調換了。

劉承祐此番,顯然是也動了心思了。但是,出乎他意料的,遭到的羣臣的反對。而這一次,連郭威都對劉承祐進行勸阻。理由雖然不少,但核心只有一點,以此時大漢仍處困厄的處境,不可貿然動地方。

諮之以魏仁浦這個如今劉承祐最信重的大臣,魏仁浦只是很清楚地向劉承祐提出建議。待到解決河中李守貞,樹立朝廷威嚴,再對方鎮進行調整,未爲晚也。

難得見羣臣統一認識,劉承祐自虛心納諫,沒有一意孤行。

對歸德軍節度使的任命,劉承祐最後選定了吏部尚書張允,就是此前因“駁赦論”而得到劉承祐好感的大臣。以此君鎮宋州,也算是開了大漢朝,文臣節度地方的先河。

細數遍及大漢朝的諸節度們,能力、德行自是有所差別,但是,清一色的都是武臣。這已然是“五代”後期,仍舊是這種情況,試思之,當真畸形。

第439章 自請其罪第214章 正在準備整頓朝綱的耶律賢第3章 取士不公第69章 “鐵桿”盟友先掉鏈子第123章 劉煦使命,親自拜訪第23章 室韋女真一番戰終,宗親無特權第110章 坦白第115章 困獸之鬥第360章 主持善後第147章 德勝渡第23章 由鄭州站發往洛陽站第1731章 一縷惆悵第215章 手忍不住顫抖第150章 爲將軍踐行第1815章 波斯見聞第78章 南北併發第151章 廣政殿議第148章 再去一臣,繼任人選第105章 善後安排第37章 覆滅在即第122章 奏章滿案第41章 劉信遭貶第206章 武德司獄第2069章 太宗篇16 聽哥一聲勸第87章 兄弟第387章 就國第90章 關右節度第106章 敲打第165章 夏獵、祥瑞以及進貢世宗篇37 翻篇收場第64章 和約是拿來撕毀的第82章 四件大事第64章 楊業卻敵第140章 殺心大起第283章 降將第2章 王、鄭二公第351章 林邑國第17章 鼓譟第67章 劉煦娶親第1739章 受刺激的十三皇子第2074章 太宗篇21 其心難測第378章 父子交心第113章 將目光投向北邊第204章 解決第30章 韓通與向訓第165章 安排,又去一宿將第97章 真正迂直的人是活不久的第91章 欒城之戰(3)第11章 劉皇帝的法治思想第116章 淮陽王太傅第44章 蘇逢吉案結第1684章 西州盡復第358章 手執硃筆第2137章 世宗篇12 中亞風雲(上)第369章 皇帝不好伺候第137章 迂迴之師第8章 宰臣間的齟齬第127章 皇城司第293章 生於憂患第1722章 血色榆林第39章 連夜南進第303章 乾祐十五年第135章 趙家父子第79章 大獲全勝第176章 去鄴都第24章 天福十二年第470章 最困難的時期已經度過了第133章 捷報第2116章 康宗篇8 侯府鍵政第9章 鳳翔戰況第32章 邠州,北遷隊伍第80章 一意孤行,而蹈死地第127章 皇城司第1720章 靜默第183章 下一盤大棋第159章 政事堂中的平衡第1807章 無不可殺之人第135章 韜光養晦第227章 強勢破城第139章 銀州叛亂第12章 皇子們的教育第94章 好不容易下定決心第1680章 忠臣孝子高麗王第492章 事發第302章 朝局大變動第49章 醫政第110章 郭榮之斷第101章 這就是開寶盛世?第114章 欲謀大功第2066章 太宗篇13 不那麼簡單第159章 亂情第31章 議治湖湘第30章 韓通與向訓第394章 永遠在猜忌的路上第400章 晚節不保第261章 冒進追擊第110章 郭榮之斷第349章 聖駕過府第1753章 百年國運+第2145章 世宗篇20 劉旻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