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0章 康宗篇11 共治時代

第2120章 康宗篇11 共治時代

至於皇帝劉文澎能否有所改變,這是必然的,畢竟親政掌權了,也終於可以做一些他想做的事情了。

不過,在此之前,劉文澎需要找個人來接任尚書令的職位,這可讓劉文澎好生傷了一陣神。

依劉文澎的性子,本想着乾脆把尚書令之職給廢了,因爲他發現大漢帝國“首相”地權力,對他這個皇帝的鉗制能力有點大。

當然了,這種想法也僅僅是想法,想想就得了,劉文澎還真就不敢廢相這樣的大動作。這可涉及到“祖制”的問題,一定程度上,可比打壓、排擠宰輔要嚴重得多。

一個宰相倒臺了,總有人續上,大夥還得感謝皇帝給機會,若是直接把飯碗砸了,那就別怪臣下們奉祖宗之法力爭了。

大漢帝國的事,到了第四代皇帝,顯然已不是皇帝一人說了就算的了。劉文澎能親政掌權,只能證明他在帝國權力的掌握上佔據了主動,比之太宗尚且天差地別,就更別提世祖了。

即便不討論這些,帝國的宰相制度,最早延續自世祖,而尚書令在這個制度下的領導核心地位,則早在趙普二度拜相之時就徹底確定下來了,其中同樣貫徹有世祖意志。

世祖定下的東西,太宗都不敢輕改,何況你一個劉文澎?別看太宗皇帝在位十四年時間進行了諸多改革,也就導致,比起開寶時期,雍熙時代帝國上下風貌發生許多顯而易見的改變。

但事實上,太宗皇帝真正做的,只是對世祖之政、之制的匡正與完善,改動的地方不少,但強化的地方更多,萬變,而不離其宗,帝國最基礎的東西,還是世祖的那一套,太宗皇帝真正做的就是繼往開來的事情。

而延續貫之了幾十年的東西,可不是劉文澎這麼一個登基不過四年的青年皇帝能夠輕易改變的。

平心而論,對皇帝劉文澎來說,趕走劉曖、張齊賢、呂蒙正等宰輔,甚至把所有雍熙輔臣一個不剩都排斥出中樞,都不算什麼太難的事情。

真正難的,是真正、徹底地掌握這個帝國、掌握這套成熟社會管理體制,是擺平那些看不到的衝突與角力,倘若做到了這些,那麼劉文澎纔有資格去觸碰制度、規則之類根本的東西。

世祖皇帝構造的這一整套帝國體制,在其內,皇帝理論上可以擁有無限的權力,但這份權力,偏偏就不包括對“祖制”的修改。

太宗皇帝能夠稍微觸動,那是三十多年太子,以及秉政多年積攢下的雄厚實力與巨大威望做支撐,即便如此,也是小心翼翼,如履薄冰,甚至明面上還要高舉高唱“皇漢宗法”的旗幟與口號。

太宗尚且如此,就別提劉文澎了。沒有世祖、太宗的權威,卻要行其大權,必然是會出問題的。若是敢改宗法,尤其是涉及權貴根本利益的宗法,那麼可以想見的,會有一大波人高舉祖宗成法來與皇帝鬥上一鬥。

一旦形成那樣的局面,劉文澎能夠借用的力量就不多了,那些此前站在他這一邊的勳貴、重臣,或許都將成爲他的反對者,即便是那些倖進的“帝黨”也未必不會心存疑慮,畢竟這樣的人,在見機識相上,可遠比一般人更加敏銳聰明。

初掌大權的劉文澎,自然是春風得意,不可一世。不過,他或許看不清楚其中的門道與要害,但他身邊的人可不都是蠢的,比如三朝老奴、少府劉規,以及新晉的中書侍郎、宰臣王欽若,在皇帝表露出廢相意圖之後,都是神色驚變,極力勸阻,陳說厲害。

尤其是王欽若,雖然他從內心裡他是很支持廢除尚書令的“首相”職權,畢竟他這個新晉宰相資歷薄弱,在政事堂甚至很難站住腳,那樣對他來說是有好處的。不過,要謀長遠的王欽若,顯然不敢給皇帝出犯衆怒的主意。

而除了劉規與王欽若,就連皇城使王約、武德使林特也都向劉文澎提出勸阻抑或警醒的意見。

眼瞧着身邊的這些親信或者“功臣”都提出相對一致的看法,青年皇帝劉文澎也不由泛起嘀咕了。當然,劉文澎的任性若是發作起來,也不是這些人勸得住的。

真讓阻止劉文澎“起飛”的,還是世祖、太宗這兩座大山,祖宗成法的在當前這個時代的威力是很難爲不通其理的人所理解的,那一項項賦予了世祖意志的條文規矩,對所有人都是一種約束,包括皇帝。

這也是帝國諸統治階級們對皇帝最有效的一項限制,上上下下,如何能不高擎這麼大旗,拼命維護。

而劉文澎,畢竟還是趕上了世祖晚年的那段時間,雖然短暫,那也是真正親近地見識過餘暉下的世祖,是何等的威嚴或者說恐怖,又打小成長在太宗的“陰影”下。

或許對天地師長,劉文澎都沒那麼地敬重,唯獨對兩代先帝,常懷一顆敬畏之心。

改不了制,最終還是得按規矩來。一個都察使,都能引得滿朝雲動,各派相爭,何況是尚書令這個帝國首相的位置。

朝廷內部更是爭得頭破血流,基本各大派系都下場了,很多劉文澎甚至沒多少印象的人都被舉薦到他面前,比如河東轉運使柴宗誨,這是英國公柴榮的幼子;關內道布政使高處讓,這是安國公高懷德三子;西南巡檢使趙昱,這是已故陝國公趙延進次子無一不是開國元勳、功臣勳貴之後。

值得一提的是,大漢帝國公卿勳貴的傳承,已然出現一種趨勢。二代繼承者們,尚有一部分才幹出衆者,能在朝中當重職,享實權,繼續鞏固、延續着自父輩創下的功業與影響力。

類似的人物,在過去的幾十年,可以說是一抓一大把,並且很多人也的確成爲帝國的中流砥柱,包括趙匡義在內的諸多宰輔大臣、將帥封疆,都是如此。而到了第三代,情況就逐漸發生變化了,那些承爵者,在朝中基本只擔虛職,不掌實權,而代表家族出仕打拼,繼續保持、提升權威與影響力的,則是其他沒有繼承權的子弟。

這種趨勢,在世祖開寶後期便已有體現,等到太宗時代,就已然很普遍了。這其中,未必沒有兩代先帝王的推動,保留勳貴後裔們福廕的同時,也在各大家族造成一定的分化。

此舉極大地保證了各大勳貴家族的根本利益,也使勳貴在帝國的政治生態中始終佔據一個較重的利益,即便有世祖、太宗兩代各種管理、約束、限制的政策辦法,但他們對帝國的影響力實則是不減反增的。

到了劉文澎的平康年代,勳貴們不僅在軍隊體系內部保持着堪稱絕對的話語權,在文官系統內,也同樣攻城略地,拿下了衆多要職。而對這一個個突然冒頭出來的尚書令“候選者”,劉文澎一時之間竟有些措手不及。

至於朝廷內部,爲尚書令之職,也是各施手段,局面之複雜,甚至到政事堂都無法組織廷議推選的地步,因爲財政使李沆、吏部尚書劉繼昌還有兵部尚書向德明都是尚書令的有力競爭者,並且,都被各自代表的政治派系所推舉。

甚至於,連駙馬、侍帥楊延昭都被人推戴,只不過楊延昭很果斷地拒絕了,甚至主動壓制了那些“熱心者”的聲音。

而此前有大量案例證明,面對這種紛繁複雜局面的時候,劉文澎既缺掌控能力,也缺乏處置能力。

於是,不勝其煩的劉文澎做出了一個充滿他個性,細思之下又並不讓人意外的決定,他於平康四年秋九月二十六日下詔,以內閣大學士、王旦爲尚書令,總理朝政。

事實上,內外大臣們推舉的那些人選,站在劉文澎的角度基本上是一個都不會認。首先排除的就是樞密院、兵部這兩個軍政系統,太平時代也不可能二衙長官成爲“首相”。

其次就是李沆,他既是三朝老臣,又是太宗遺命輔臣,劉文澎好不容易纔把劉曖、張齊賢這兩座山頭熬走了,怎麼可能又給自己找不自在,沒把李沆也一道趕出朝堂,就是他剋制了。

而吏部尚書劉繼昌也是同樣的道理,他畢竟也是故徐簡王劉承贇之子,宗室之後,論輩分劉文澎也得叫一聲皇叔。費了多少心思與口水,方纔把劉曖趕到南海封國,又怎麼可能又把劉繼昌給擡上來。

至於其他人的考量,就更簡單,他不熟悉

思來想去,也就王旦合適了。首先他是三朝老臣,五十歲出頭,年紀、資歷、能力、名聲都夠用,其次他也算是勳貴之後,畢竟其父王祐乃是“開寶二十四臣”之一,即便是一份注水的榜單,那也是偌大帝國三十年時間內最頂級的一批人傑。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太宗皇帝當年在立太子時,實際給劉文澎找了三位老師。太子太傅趙王劉昉垂垂老矣,也被逼得主動到邙山結廬守陵;太子少府王禹偁,已然作古,劉文澎身上至今還揹着一個對師不公的薄涼罵名;剩下一個,就是太子賓客王旦了。

有這麼多合適的地方,劉文澎選擇王旦,也就不奇怪了,而提拔其爲尚書令的理由也是現成的,由其監修的《太宗實錄》終於完本了,這可是一項大工程,也是大功德。

而除了王旦之外,劉文澎又把湖廣巡檢使慕容德琛上調中樞,擔任尚書左丞,拜相。此舉,自然而然討得了慕容太后的歡心,母子關係又恢復如初,事實上,從劉文澎把魯王劉曖趕出中樞之後,母子倆之間就已經開始和好了。

等到平康四年冬,大漢帝國新一屆核心領導班子形成了:尚書令王旦、財政使李沆、吏部尚書劉繼昌、都察使向敏中、樞密使李繼隆、兵部尚書向德明、尚書左丞慕容德琛、尚書右丞寇準,還有刑部尚書徐士廉以及新晉的中書侍郎王欽若。

比起平康初年,格局可謂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至少那種可以勉強壓服衆臣、領導全局的人物(趙王劉昉、魯王劉曖、尚書令張齊賢)不存在了。

帝國中樞也初步地形成了以皇帝劉文澎爲核心的領導集體,大漢帝國也開始進入一個共治時代,而這個所謂的“共治時代”,也是由皇帝劉文澎親自開啓的。

初掌大權的青年皇帝劉文澎,有了一段讓人意外的勤奮表現,躬身視事,親掌國政,組織會議,接見大臣,親自批閱奏章,處置軍國大事,盡情地體會了一番指點江山、日理萬機的風光與辛勞。

在這個過程中,有些事情劉文澎處置得還不錯,禮部尚書陳贄、宣慰使溫仲舒去世,他都發詔告慰;榆林道兵馬副都指揮使陳興縱縱兵劫掠治下漢夷部民,被他處死,以正國法;關內饑饉州縣,也下詔賑濟,體恤疾苦,蠲免賦稅.

平心而論,這麼一段時間的表現,劉文澎是中規中矩的,少了許多浮躁與人性,雖說不至於就征服衆多臣下之心,至少讓人對他改觀不少。

皇帝年紀長了,親政了,爲人處事也成熟了,那麼親政之前諸多不那麼合人心的行爲,似乎也可以理解了,值得原諒。對皇帝,上下實則總是給予更多的寬容。

可以說,從平康四年秋冬,到五年夏,這半年多的時間,是大漢帝國上層自進入平康年代後最穩定的一段時間。

然而,也就這麼一段時光,過於短暫,短到讓人幾乎以爲是一場錯覺。原因嘛,還是出在皇帝劉文澎身上,他怠政了.

劉文澎最終發現,努力趕走皇叔、打倒輔臣、掌握大權之後的日子,對他來說,還不如以前.

明君是不好做的,一個勤奮的明君就更辛苦了,而劉文澎的“明君生涯”實則只存在了不到半年,他就對那鋪天蓋地、紛至沓來、無窮無盡的朝政事務感到厭煩了。

而比起整天面對那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劉文澎更喜歡騎馬、打獵、下棋乃至唱歌跳舞,就算與後宮嬪妃廝混,也比待在垂拱殿,面對着那幹冬烘老朽,看他們爭執國事,聽他們反覆嘮叨,處理一件又一件根本處理不完的俗事,要有趣得多得多得多

於是,慢慢地劉文澎便鬆懈了,常常在朝政會議抑或君臣問對之時,表現出厭煩、疲憊的情緒,後來乾脆把國事“還”給政事堂,讓王旦等人看着處理,只有無法達成決議,以及一些利害攸關,涉及軍隊或者朝廷重要任命、祭祀、征伐等事,才需要請示他。

其餘時候,衆宰相可以共同決策,當然,劉文澎也會時不時地去檢查一番,以顯示自己的存在感。就是這一點,也在時間的流逝中,慢慢放棄了。

因爲他發現,衆多宰相併沒有“對付”他的意思,並且互相之間矛盾重重,鬥得很歡,往往需要他作爲仲裁者,對他的皇位並沒有威脅。同時,有皇城、武德二司在,他也能隨時掌握朝中的情況,他這個皇帝,穩如泰山

而擺脫了繁重的國事之後,劉文澎也終於有時間幹他真正喜歡的事了,比如一年四獵,與賈玄等國手下“人棋”,在宮中玩打仗遊戲,舉行各種“嗨到天明”的晚會,到西京市井遊蕩獵奇

 

第305章 太子在遼東的最後時間第402章 這事沒完第483章 南巡半島史話·奇葩第211章 籌議北伐第90章 關右節度仁宗篇4 範公秉政,苦苦支撐第116章 滿朝震動第2章 皇帝不好做第456章 剛愎的劉皇帝第306章 爲了統治需要第56章 腹心之談第73章 趙大已在軍中第319章 重任相托第2章 王、鄭二公第86章 鬚髮花白第340章 杭州登陸第236章 南口大戰5第95章 玩陰謀第34章 三次鐵離之戰第107章 飄飄然的李相第378章 東水門外第1810章 軍隊得求穩第16章 先安排着第146章 黃羊平第110章 西南將帥第91章 王峻驕狂第1704章 崇政殿內第406章 影響擴大第1774章 又罷一相第312章 中宮虛懸,趙普索權第156章 亡國之君第295章 北伐的尾聲4第195章 王、韓遭貶第282章 宋琪的治策第82章 殺俘第1816章 一個勳貴家族的進化第167章 重建的雲中第77章 吏職變動第233章 王使君在泗州第2050章 最後的旅途21第364章 過韓府第255章 遼軍情況不容樂觀第1727章 府尹正納妾第90章 交趾收復第343章 趙府君當權第406章 影響擴大第2055章 太宗篇2 世祖皇帝第284章 影響第150章 再添兩道第226章 令人窒息的攻城之法世宗篇43 南定西南第136章 進退不得第323章 漢遼第二次和議第182章 徵唐之議第13章 戰爭的腳步正在迫近第264章 孺魏王第195章 漳泉獻地第241章 至此戰罷第312章 一舉蕩平第154章 河東風雲(1)第7章 不如意的二審結果第18章 詔議國策第34章 史卿,朕還有重任相托第36章 虒亭第58章 七皇子,安南問題世宗篇50 花落誰家第127章 冬至宴3第250章 秘密戰線上的作爲第22章 改革急先鋒第182章 邢州有變第372章 封王第266章 斷雲嶺大捷第60章 “暴斃”第142章 鐵索橫江第15章 荊南來使第2068章 太宗篇15 熱鬧的夜第272章 徵發之苦第79章 “撫遠之戰”第37章 國舅劾郭榮第42章 嶺南在望第198章 轉折點世宗篇29 黑色產業第162章 晉公南遊見聞第200章 新的時代第286章 你可不能死了第379章 詔書下達第1804章 怒斥太子第104章 駕臨歷城第186章 嘴銜蜜糖第249章 冬季無戰事第247章 視察第1713章 機遇第225章 恩愛與恩典第320章 蠻瑤歸服第2049章 最後的旅途20第47章 誘其北上第36章 奉宸營第95章 皇后又進諫第351章 南粵,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