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93章 太宗篇40 雍熙之治

雍熙五年春二月,龍擡頭,率領衆臣在京畿郊外完成了開年“第一鋤”的皇帝劉暘心情看起來不錯,看着那一大片被權貴們翻整過的田土,劉暘會心一笑,這大抵是繼位五年以來,他露出的最釋然的笑容。

劉暘在繼位以來,很多表現都在向世祖皇帝早年看齊,這躬親視事,揮舞鋤頭,以爲表率,則是其優良作風表現中的一種,從登基以來,每年如一,從無懈怠。

就這,劉暘仍不滿意,已然對左右吩咐了,等來年要擇一地做些更實際的事情,實地實操與農民一道勞作,如此方能真正體現出他與朝廷對農事的重視,而不是僅僅做些表面功夫。

對於農桑耕織事宜,劉暘是異常重視,他深知這是立國之本,固業之基,沒有足夠的糧布產出,大漢將寸步難行,民亂騷亂依舊會無窮盡。

徹底解決大漢百姓的吃飯問題,劉暘沒有這等奢望,畢竟那是連世祖皇帝都沒能做到的,他何德何能。但是,沉下心來,腳踏實地,兢兢業業地爲國家百姓做些事情,努力發展生產,積累糧布鹽茶,卻是劉暘力所能及,也一直踐行的事情。

因此,在過去的幾年裡,劉暘除了在吏治、法治、稅改三事上進行大刀闊斧的整頓改革之外,最主要的精力都放在農事上。

爲了勸課農桑,劉暘連續三年發出《勸農令》,要求各地官府務必保證農村正常秩序、農業正常發展,保證不誤農時只是最低的要求。

欽天監提前半年就要把下一年的皇曆編寫好,然後刊印發往全國各道府州縣,以便指導各地農戶因地應時生產。農耕時節,遇有生產困難,屬地官府需提供不僅限於糧種、農具、牲畜在內的賑貸……總之,要儘可能保證給農牧漁民一個安定平穩的勞作空間。

很多政策,都只是帝國時代下的基本操作,世祖時期已然有充分的經驗,而比起世祖時,進入雍熙時代後最大的不同,或許就是監管力度的提升。

每到農時,劉暘都會從京畿諸部司抽調幹員(不只是御史),分赴全國各道州,進行農業生產監督巡視,被地方稱爲“農巡”。

雖然對大漢帝國一千三百多個縣來說,區區一二百人的“農巡”根本無法完全覆蓋,便是逛到了很多也難以起到決定性的作用,但是朝廷的態度也在這種空前的巡查力度下傳達到了,地方上官僚職吏在做事時,起碼能多些覺悟與警醒。

同時,對於官僚犯罪,尤其在農事方面犯罪更是採取從重從嚴的處置態度。

雍熙二年秋冬,朝廷曾就各地常平倉、義倉虧空問題,進行過一番糾察。爆發出了不少問題,其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以“農事”爲由挪用,最終用在農民身上的寥寥無幾,很多實則最後都變換爲錢財,落在貪官污吏的手中。

有些地方官僚就是這般肆無忌憚,而不管怎麼看,似乎都是農民最好欺負,也更容易伸手。對於二倉的檢察,也逐漸演變爲朝廷吏治整頓中的一項大舉措。

不過在具體落實時,卻顯得很謹慎,只把一批罪行重大、貪墨數量巨大的官員給處置了,以儆效尤,至於餘者,只是小懲大誡,內部警告。沒辦法,朝廷正多事,內外正不安,在許多事務的處置上,劉暘都不得不多一分謹慎,有些妥協不是軟弱,而是明智的選擇。

但是最近兩年,情況又有所變化,隨着權威漸固,在有些“底線”的問題上,劉暘也越來越強硬。

就比如在農事問題上,他或許沒法阻止所有權貴官僚伸手,但凡是敢於伸手的,一旦發覺,必給你斬斷。而膽敢欺農虐民者,更無容情,必以嚴刑處置。

很多時候,是不能僅憑印象看待一個人的。就說世祖皇帝吧,給臣民的印象素來是涼薄苛刻,喜怒無常,殺人無數,因此讓人敬畏。

而劉暘,從小到大,都是以一副溫文爾雅、謙和寬仁的面孔出現在世人面前。登基之後,慎刑少殺,更成爲了他的一個新標籤,是他雍熙之政的理念。

然而事實,絕非如此,不算蜀亂這種的叛亂傷亡。以大漢《刑統》爲指導,若對開寶、雍熙兩朝的“年刑殺率”做一個比較,就會發現,在劉暘時代,官吏百姓犯罪,死刑率要遠高於世祖時代。

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在於,世祖皇帝並不把罪犯當人,一般通過刑徒營抑或流放海外的辦法來榨取剩餘價值。

而劉暘卻在長期的觀察與實踐中發現,世祖皇帝的做法,於小民太過,容易激起民怨,與權貴卻太輕,因爲不管是在刑徒營,還是在海外,他們總是有辦法逃避那些苦難,逍遙着結束刑期,然後繼續違法犯罪、作威作福.

這也是劉暘上位以來,便迫不及待地對刑徒營進行改革的原因,不過,在“調合”一道上,劉暘堪稱集大成者。他的改革,並沒有廢除刑徒營,對其利處依舊在發揚,只是在對刑徒的政策上進行了一定調整。

比如,“提高”了服役刑的標準,該殺的,直接依《刑統》斬殺,不用再送到刑徒營“受苦了”。

於是很多權貴就發現了,貪污腐敗、作奸犯科的成本在不知覺間提高了,若是過了,不再有刑徒營與諸封國作爲緩衝了。很多情況下,死並不是最讓人畏懼的,最讓人驚懼的,是皇帝學會了世祖皇帝早年的另一招,官員犯罪,會影響到後代子孫的前途:直系親屬,三代之內,不得錄用。

種種手段施展下來,天下的權貴官僚們是被劉暘給壓制住了,至少明面上不敢再興風作浪。

於是,大漢帝國的政治清明瞭,社會環境、治安漸好了,各項生產有序進行,每年的錢糧稅收也穩步增長,哪個尤其是過去的雍熙四年,從財政司的統計上來看,其水平已然恢復至開寶十八年前後。

要知道,開寶十八年,那可是世祖皇帝“開寶盛世”的巔峰期。這樣的結果,便是劉暘也有些不敢置信,然而,真要深究原因,還能有幾個爲什麼的。

首先就與世祖皇帝打下的雄厚基礎分不開關係,其次更劉暘的大力整頓有關係,這一點尤其重要,一個健康穩定的環境,對於大漢百姓經營產出的促進作用實在太大了。

還有劉暘不事折騰,厲行節儉,堅決堅定地實行休養生息政策,也是重要原因。

最後嘛,或許就得提一嘴稅改,不管最終的結果有多少妥協的成分,當中樞與地方達成和解與共識,新制下的稅入,就是要高一些。

可以說,在劉暘的統治下,短短數年時間內,大漢帝國已然換了一幅面貌,正在以一種前所未有“健康”狀態,邁向一個物質豐富、文化繁榮、軍事強大的盛世。

雖然纔開個頭,但是朝中已經有不少官員提出“雍熙盛世”的概念,不管是逢迎皇帝也好,還是對劉暘這個皇帝的真心認可服從也罷,總之,進入雍熙五年的大漢帝國,形勢一片大好。

這樣的背景下,作爲皇帝的劉暘,心情自然是不錯的。

不過,好心情並沒有持續多久,正當劉暘與宰相、財政使張齊賢討論起農務之重,以及在朝中屢起爭議的“農官之爭”時,一則噩耗傳來了,內閣大學士、太傅李昉薨了。

李昉是病死的,年紀大了,有點病痛是很正常的事,從去年秋便染疾,一直在家休養,卻沒想到,養着養着,給養死了。對於李昉,劉暘自然是感情深厚,畢竟從他當太子開始,君臣師徒之間的情分便開始了,那是幾十年積累的信任。而一直以來,李昉對於劉暘,也突出一個“忠節”,屢次因爲太子的事在世祖那裡受委屈,但從來是甘之受之,太子迫於形勢不敢爲其說話而產生愧疚之情事,還是李昉反過來勸慰他.

若說劉暘視李昉如父,那的確是過了,但對李昉的那份尊重與信任,卻是絲毫不打折扣的。因此,聞李昉之薨,可想而知劉暘是何等心情。

不過,聞泰山崩而色不變,這是劉暘經歷無數錘鍊出的心理素質,因此面上並不能看出什麼來,只是在下令返城後的第一件事,劉暘選擇了去李昉府上。

曾經還是太子時,劉暘見過無數次世祖皇帝哀故人凋零,嘆歲月無情,當時只是陪着感嘆,這些年也見多了生死,然而到今日,站在太傅府靈堂,站在李昉的棺槨前,劉暘方纔隱隱體會到當初的世祖皇帝是怎樣的感受。

鄭重地朝着李昉的棺槨拜了拜,劉暘問道:“李師辭世前,可有什麼話留下?”

眼下在太傅府中主持事務的,乃是李昉的三子,秘書郎李宗諤,這是的李昉最出色的兒子,進士出身,靠才幹任官,不像其他幾個兒子,徒以家世蔭補,在地方做着一些州縣級佐官。

聞皇帝問,李宗諤悲傷難以,泣聲道:“回陛下,家父臨終前,別無交待,只道生逢聖明之主,此生無憾,含笑而逝.”

“這樣的交待,卻也不失爲一種安慰!”劉暘聞言不禁唏噓,感傷地說道。

雖然李昉家裡並不拮据,但劉暘還是特地讓少府撥款500貫,貼補喪事之費,這個數目,對劉暘來說,已經很大方了。

而給李昉身後哀榮中最重的一項恩典,則是劉暘追贈其爲“饒國公”,即便這只是追封的虛銜,甚至連俸祿都不用出,更別提傳承了,但也足見皇帝對李昉的追懷。

當然不會忘記了他的子孫,所有兒子都有適當的升拔,尤其是秘書郎李宗諤,升任知制誥,這是個靠近大漢權力中樞,位卑而權重的官職。

春風送暖,伴着無限風光,卻帶不走劉暘心頭的淡淡感傷。垂拱殿內,劉暘斜倚在軟椅上,手裡翻閱着一本書冊:《文苑英華》。

這是由李昉帶頭,率三館學士、博士們共同編纂成書,輯南朝梁末至當朝開寶時期詩文,共1150卷,這也是李昉這幾年的重點工作。

不管是沽名釣譽也好,還是其他原因,從開寶時代起,朝廷便敕重資,延攬博學,編纂大書。

比如成於開寶中期的《開寶總類》,那是一本包羅萬象,堪稱當代百科全書的鴻篇鉅著;又比如記錄了諸多軼聞瑣事、神仙鬼怪、名物典故的小說集《開寶廣記》;

還有便是這本《文苑英華》,與前兩者,合稱開寶時代“三大部書”。

《文苑英華》最早成書於開寶晚期,不過當時詩文記載只到唐末,不過等劉暘繼位之後,又下令增纂,將“三代十國”到高祖、世祖期間的優秀詩文一併錄入,到去年初方纔成書。

對詩文,劉暘並沒有太多研究,他從小學的,都是怎麼治國理政、怎麼當太子半君的實用學問,不過,並不妨礙他翻閱,也算是對李太傅的追懷。

不過,翻了翻,劉暘卻發現問題了,擡眼問時候在身邊的內閣學士王旦:“爲何不見太傅的詩文?”

對於此事,王旦顯然知情,道:“稟陛下,李公謙懷,以自己才學不足,詩詞庸俗,難登大雅之堂,更不敢與先人並列,因此拒絕在《文苑英華》上登載詩文”

聽到這樣的解釋,劉暘卻搖了搖頭,道:“太傅自謙是一回事,然若太傅詩文都不錄入,讓其他人情何以堪?將太傅的詩文也添補上吧,否則,豈不顯得我大漢無人,不能與唐相列?”

“陛下所言甚是!”王旦當即應道。

沉吟了下,王旦主動拱手道:“陛下,還有一事,請陛下示下!”

“講!”

王旦道:“太傅薨後,《世祖實錄》之編纂,還需另擇人主持!”

《世祖實錄》,光看名字就知道是本怎樣的書籍了,當然,一直是在編寫的,只不過世祖在世時,總是多些顧忌,因此,劉暘登基後,關於《世祖實錄》的整理編寫,也提上了日程。

要知道,世祖統治了大漢整整四十五年,這麼漫長而穩定的時間裡,發生了太多事,各種記載也浩如煙海,即便有一份已經寫了幾十年“草稿”,但要將之彙編成書,需要耗費的時間、人力、財力也是巨大的。

這件事,還是由李昉作爲總編,主持把控進度,但到死,還未成書

對於《世祖實錄》的編纂,劉暘當然也是格外重視的,在他的眼裡,世祖身上有太多東西值得他學習了。如今,已然無法言傳身教,就只能在歷史的記憶裡,去總結揣摩了。

因此,只稍加考慮,便吩咐道:“以集賢殿大學士柴禹錫爲《實錄》總編,另賜內閣大學士,御前顧問!”

“是!”

進入雍熙時代後,大漢帝國才真正進入到一個文化盛世,這是由皇帝的好惡決定的。世祖皇帝雖然尊重文臣,尊重學問,但對於傳統士林總是帶有一種鄙夷的態度,而且常有一些離經叛道的言論、作爲與政策。有的時候,甚至讓人不敢說話。

相比之下,劉暘就要寬和多了,即便他也是個實用主義者,但還能維持一個體面,對傳統士林至少有個“公正”的態度。

這,也是雍熙皇帝比世祖皇帝名聲要好的原因。再加上,穩定的社會秩序,經濟的活力,清明的政治,也必然帶來文化上的大繁榮。

從雍熙三年起,另一本政事歷史百科全書性質的類書,也開始編纂了,垂垂老矣的內閣大學士徐鉉,仍撐着一把老骨頭,掛着總編銜。

不只是編書這種政策性活動,過去的幾年時間裡,在京中也可以看到一些極其明顯的變化,各類詩詞文章多了,各種文會多了,更重要的是內容,不只是風花雪月,歌頌盛世,敢於議政,且言之有物的也多了.這些,在世祖時代,是很難出現的,即便有,也多隱晦,除非是像柳開、王禹偁那般走務實求是派的人。

第1786章 面目可憎第43章 東京聲色第43章 “梳理”、“優化”第29章 老九渾人一個第181章 東河村之戰第206章 難免異議第217章 幽州行營第206章 趙思綰落網第164章蜀臣第475章 吃人的河隴備災半島史話·桓王第2067章 太宗篇14 向左向右第2121章 康宗篇12 狩獵天子第20章 威臨荊南第511章 最後的旅途10第360章 主持善後世宗篇40 後、王之逝,帝國十年第225章 遼國的應對無題第337章 劉皇帝不死,天下何得太平?仁宗篇7 官僚新貴,倒範集團第345章 玉林狗肉館第36章 李業告狀第32章 後宮不平靜第149章 天子欲啓河工第471章 勞民傷財世宗篇28 朝暉之城,老年白龍第29章 獨眠孤館第38章 河西局勢由此轉變第96章 第四次出巡第31章 邊公在任第462章 一地雞毛第170章 虎女焉能配犬子第19章 用兵籌劃,自此而始第1723章 秦王的請求第21章 老六也長大了第2050章 最後的旅途21第159章 政事堂中的平衡第226章 馮道請辭第109章 大相國寺第424章 開寶九年末的大調整第78章 南北併發第141章 納降第33章 有人想腐蝕孫將軍第1811章 歸來第378章 東水門外第173章 鍾謨當秦檜第316章 不裝了第308章 吃好喝好第122章 西南土司第220章 一如既往,全力支持第91章 吉兆動兵,再臨壽春第442章 金玉滿倉,堆積如山第105章 盧多遜急了第234章 王公勤勉第1753章 百年國運+第245章 出兵伐蜀第110章 拉劉承訓下水第299章 遼國的情況第18章 劉皇帝打個噴嚏,朝廷都得震三震第446章 流光園第221章 全線出擊第53章 有詩云第2080章 太宗篇27 忠臣賢紳,手段頻出第2138章 世宗篇13 中亞風雲(中)第2125章 康宗篇終 在位八年,荒怠無功第239章 進退第455章 鞠躬盡瘁趙相公第12章 河東之患第346章 文人風骨第1742章 漠北來人第1688章 南洋之重第1675章 血戰第294章 北伐的尾聲3第2131章 世宗篇6 先下一臣第53章 改國號,去帝位,稱臣修貢第142章 公堂之上第2144章 世宗篇19 英雄遲暮第120章 多子多福世宗篇48 建隆十八年第336章 怪圈第1686章 雍王回京第7章 小人物議大事第1725章 見微知著第10章 平淡的會面第400章 晚節不保第48章 劉承祐的決心與疑惑第42章 難得積極第104章 平息第60章 驚喜來得太突然第474章 立場第78章 滄州府第237章 南口大戰6第4章 中原易主第380章 投漢第254章 應州大軍第1718章 太孫之爭早有苗頭第142章 準備殺雞第44章 太后相召第103章 送菜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