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64章 太宗篇11 太和樓裡諸王會

不知覺間,劉昕便被劉曄給帶進去了,不過很快便回了神,沉聲說道:“還是不對!”

“哪裡不對?”劉曄順嘴問道。

劉昕:“京畿可不是安西!適才之事,說起來實在不值一提,十三哥你甚至不需亮明身份,便能輕易解決!

然而,你卻選擇最粗暴、激烈的手段,當街殺人,天子腳下,首善之區,如此做法必會帶來麻煩,我不信十三哥心裡不清楚!

然依舊這麼做了,其中必有緣由,必有目的.”

迎着劉昕探詢的目光,劉曄不禁笑了:“十四弟,你該去大理寺做推官纔是,我能有什麼目的,只是一時氣憤不過罷了!至於麻煩,我還真想見識見識!”

“不怕惡了皇伯?”劉昕問。

劉曄淡淡然地道:“徐王在宗室之中名望地位固高,但不至於讓人聞名膽喪,何況區區一個開封府尹,的兒子!”

嘴角閃過那麼一絲不屑:“縱容子弟家奴如此跋扈,我看那劉繼昌也不過爾爾!

再者,徐王不好惹,我劉曄就易欺嗎?若是徐王對面,拱手行禮也就罷了,就是劉繼昌,衝他開封府尹的職權,給一份薄面也可,至於他們的子孫,配讓我擡手嗎?

說句不中聽的話,徐王這個宗室長者,德高望重,但他對國家社稷有何功勞?僅靠身份、資歷帶來的地位,能讓人心服嗎.”

劉曄如今的狀態,鋒芒畢露大概是最適合的形容詞了,一言一行,都彷彿在戰場上刀兵相見一般,充滿了攻擊力。

而見其那滔滔不絕的模樣,劉昕不由感慨道:“你這番話,對皇伯太不尊重了,若是被爹聽到了,少不了一頓痛斥!”

劉曄聞言沉默了下,那始終銳利的眼神露出少許哀傷之色,緩緩說道:“可惜,爹已經不在了!”

氣氛至此,變得壓抑了,不過低落的情緒很快被劉曄給拽了回來,道:“好了,不提這些雞毛蒜皮了!”

擺擺手,劉曄轉變話題,輕笑道:“十四弟,你說劉文淵這小子,請我們赴會,有何意圖?”

提及此,劉昕的表情頭一次變得嚴肅,甚至有些陰沉。在思索片刻後,答非所問地道來:“十三哥,或許在你看來,我那饒樂國,該是一片安安穩穩、平平靜靜的樂土?”

聽其言,劉曄當即道:“難道不是?除位置偏遠些、氣候寒冷些,各方面條件該相當不錯纔是,那麼廣闊豐茂的草場、土地,倒退個百年,是要用命去搶奪抑或守護的,如今都是你的領土。

背靠朝廷,又幾無外部威脅,你難道還不能當個無憂國王?”

劉昕搖了搖頭,苦笑道:“我這個饒樂王,城不過兩三座,口不過十萬,佔地雖不算小,但也就是大漢一中州的水平罷了!若僅以此,兀自稱孤道寡,只怕貽笑大方!”

“有何可笑!你這個王,可是世祖皇帝欽封的,是大漢第一批的三個封國之一!”劉曄肅然道。

劉昕扭頭看着劉曄,悠悠道:“理應如此,然事非如此!”

“不就是人口少些嗎?來遠人安之,不正是爲王者應爲之事嗎?”劉曄很輕鬆地道。

“我這饒樂國,一無財,二無勢,又如何能吸引來人?”劉昕自我菲薄道。

見狀,劉曄仍是那副從容豪放的模樣,擺手道:“對內,向朝廷要人,從燕北、山陽、遼東想辦法,對外漠北契丹、室韋以及諸多雜胡,都可吸收馴服。

爹爲何要在邊遠地區行分封之事,若只是爲了統治那些親近朝廷的漢民番人,何需封國,置一二羈縻州即可。

正是要你在朝廷力有不殆、鞭長莫及之處,替朝廷守疆安民,消胡患於未然,只要在你境內之人,不論如何出身,都是你的臣民!”

聽劉曄一番言論,劉昕只是眉頭微微蹙起,觀其表情,不像恍然大悟,似乎對此也有一定認識。

“爹當年又爲何要將你封在饒樂,又爲何是封你,而非他人?”劉曄又問。

劉昕這下接話了,語氣很是嚴肅:“莫非是我娘出身的緣故?”

“耶律太妃是因,你則是果!”劉曄的視線再度投向前方,但眼神中明顯有波瀾,頭一次以如此嚴肅的語氣表述着他的見解:

“在朝廷,你只是個默默無聞的、不受寵的身負契丹血脈的晚輩皇子,但在塞北,身負兩族血脈,卻是你最大的優勢。

作爲劉氏宗王,那些塞北胡族或許會敬畏,但若作爲半個契丹餘裔,態度可能便是信服。

不是因爲如今的契丹人還有多強大,有多麼深重的影響力,而是你更容易獲得他們的認同,把你視爲自己人。

這樣的優勢,放眼整個皇室,只有你具備,若能善加利用,順勢而爲,你的饒樂國必有一番新氣象。

其他部族雜胡我不敢保證,至少契丹人是易受你影響的,若是能把漠北契丹部衆吸引到你治下,朝廷也會支持,畢竟那對漠北王庭是種削弱。

說起來,從契丹王室來看,你與如今的契丹王耶律隆緒正好分屬兩支,契丹幾十年的王權之爭,沒準在平息二十年後,又落在你們二人身上.”

聽劉曄越說越沒邊,劉昕不滿地道:“十三哥,你這玩笑開得過了!”

“我可不是戲言!”劉曄嘴角咧了下,偏頭看着劉昕,笑眯眯道:“在這方面,我可是深有體會!

我不比六哥,在安西此前可謂毫無根基,又是如何站穩腳跟的?靠的可不只是先帝的愛護,朝廷的支持,更重要的,還有上萬的瑤人,數千瑤兵,在安西,如今是在我的康居國,他們就是我最堅實的依靠,底氣所在,誓死追隨效忠!

十四弟,你對這一點,該最爲感同身受纔是.”

劉昕被他這番話說得,可謂心潮起伏,雖然極力剋制着,但波動的眼神已經出賣了他的一些內心寫照。

見狀,劉曄不禁笑出了聲,老十四一向文文靜靜的,看什麼比較平淡,能將其情緒撩撥起來,劉曄顯然有些得意。

不過,在短暫的思索,面上突然一僵,衝劉昕笑罵道:“不知覺間,就被你給帶偏了話茬,你還沒說劉文淵請客的目的呢!”

“十三哥見識敏銳,你都不清楚,我又如何知曉呢?”劉昕逐漸恢復平靜,很是自然地攤手道。 “你的饒樂國和安東,可是近鄰啊!平日當有來往纔是!”劉曄道。

聞言,劉昕沉默了下,目光深沉,緩緩說道:“日後這個近鄰,可難說是友鄰還是惡鄰居!”

劉曄眉頭頓時一蹙:“在東北,安東固然勢大,難道劉文淵還敢藐視你這個皇叔?”

聽劉曄這麼說,劉昕一無語,心中默默吐槽,就屬劉曄最沒資格說這話了,就在剛纔,他纔對徐王一通菲薄嘲弄.

“那倒不至於!”劉昕搖搖頭,表情愈顯沉凝,語氣也有幾分謹慎:“以我這幾年的觀察,劉文淵是個安分的人,更是不願意吃虧的!而這些年,安東所受最大損失,恰恰是被先帝割了一大塊肉,給了我的饒樂國!”

聽他這麼說,劉曄明白了過來,立刻便聯想到了如今安西的情況。如今纔剛分完家,對世祖皇帝的分配法,固然只有服從,但未必服氣,有些矛盾是避免不了的,這點劉曄心裡清楚,劉旻那邊大抵也是如此。

思考少許,劉曄又露出那副輕鬆的姿態,笑道:“聽起來,東北地區似乎確實沒有表面呈現出來的那般平靜啊!”

“好了,不猜了,我倒想看看,劉文淵這小子在搞什麼花樣!”劉曄輕踹馬腹,加速而去。

“太和樓!”人流密集的大街上,劉曄住馬,仰望着坐落街邊的奢華酒樓,不由調侃道:“這是誰啊,是要與趙家(盧國公府)的泰和樓打擂臺嗎?”

“兩者之間雖只差一個字,但大不一樣!”劉昕顯然知道此樓來歷,輕笑道:“比起被趙家開到大江南北的泰和樓,眼前的太和樓可要特殊得多,全國上下,獨此一家!”

“哦?”劉曄也來了興趣,不由問道:“背後是誰?”

“七哥!”劉昕也不賣關子了,直接答道。

劉曄明顯呆了下,然後笑道:“若是七哥搞出來的酒樓,那定然是格調非凡,今日可謂不虛此行了!”

在當年“倒王”風波之後,七皇子吳國公劉暉便徹底消沉下去了,不只人被趕出政事堂,還被半圈禁於公府之中,曾經高朋滿座的流光園迅速冷清了下去,只餘劉暉自個兒,時不時地去坐一會兒,撫琴小酌。

也正是在這種悽清的氛圍之中,劉暉又寫出了不少好詞,從其近期的一些作品中,能夠明顯看出風格的轉變,比起當初的浮躁俗麗,多了一些歲月的沉澱,更有深度,也更讓人唏噓動情。

當然,除了作品,還有有傳聞從吳國公府流出,說劉暉精神出了問題,不時暴怒難抑,對姬妾、僕侍動輒打罵。不過,在世祖皇帝駕崩後,似乎漸漸正常了許多,也開始出門活動,刷起了存在感。

太和樓的待客門檻一向是很高的,此番安東王劉文淵做東,自然是包場,拒絕其他賓客,因此偌大的太和樓在熱鬧的延康大街上竟有些格格不入的冷清感。

樓外街市上人流依舊密集,而隱藏在人羣與兩側建築中,有着說不清數量的眼線、密探,對太和樓內的情形密切關注。但再關心,也只能遠遠地觀望着,守在樓裡樓外的那些悍士實在不是好相與的。

劉曄、劉昕兩兄弟下馬,親自等候的安東王親自迎了上來,笑吟吟地行禮道:“見過二位皇叔!”

僅從年齡上說,這叔侄三人算是同齡,劉昕甚至比劉文淵還要小一歲,再加上過去少有交集,真要說劉文淵對二皇叔有多尊重,那也不現實。

劉曄還是那副豪邁氣度,衝着劉文淵便笑道:“我真是好大的面子,竟勞安東王親自迎候!”

劉文淵表現出少有的謙卑,拱手賠笑道:“十三叔玩笑了,諸位皇叔應邀赴會,纔是給小侄面子。文淵作爲小輩,莫說躬迎,就是跪迎也是應該的!”

“言出可要必行啊!”劉曄當即道,一張臉笑眯眯的,甚至有點賤像,朝腳下的地磚指了指。

劉文淵的臉色當即就僵住了,擡眼仔細盯着劉曄瞧,目光不加掩飾的凌厲,可劉曄是何人,雲淡風輕的,眼瞧着劉文淵快繃不住了,方纔哈哈大笑,對身旁的劉昕道:“瞧他的表情,可謂有趣!玩笑之語,切莫當真!”

見狀,劉文淵這才稍去尷尬,道:“十三叔還是這般風趣!”

顯然,劉文淵那皮笑肉不笑的樣子,讓劉曄更覺有趣。與劉昕對視一眼後,淡淡道:“勞你久等了,你今日設此宴不會只請了你十三、十四二叔吧!”

“諸位皇叔已在樓中等候!”劉文淵深深地看了劉曄一眼,保持着謙虛的姿態,把二人往裡領:“二位皇叔請!”

進入太和樓後,方纔發現,裡邊的場面可熱鬧得緊,大氣而華麗的主舞臺周邊,擺着席案,坐着一圈子劉家的宗王。

乍一看,倒像是劉家的“圓桌會議”,食案上已然擺放着一些酒肉,如林邑王劉曙者,不像那些矜持注意風度的兄弟,已經自顧自開吃了,而且吃得滿嘴流油。

“十三弟,你怎麼如此打扮就來了?”看了看劉曄,劉曙拿起手絹擦了擦手,饒有興趣地問道。

劉曄仰頭衝劉曙笑道:“路上碰到點小麻煩,把外袍丟了!”

“哦?”劉曙更來勁了:“這是誰惹到我十三弟了,那可真是個大麻煩!”

“九哥說笑了!整個京城,誰不知道,九皇子纔是最大的麻煩!”劉曄懟了回去。

劉曙也不以爲意,反而樂呵呵道:“你我兩兄弟,兩個麻煩,碰到一起,該浮一大白纔是!”

“待小弟上樓,與九哥痛飲!”

“既然來了,都入座吧!”一直沒有作話的魏王劉旻,發話了。

聞聲,劉曄瞥了早就發現的劉旻一眼,玩世不恭地拱拱手:“六哥有令,自當奉之!”

不得不說,在場的劉氏皇族中,魏王劉旻竟是輩分資歷最高的。而除了劉旻、劉曙、劉暉、劉晗、劉曄、劉昕幾兄弟之外,還有雍王劉淳、晉王劉文海。

這些人,除了吳國公劉暉之外,有一個共同點,都是大漢目前的諸侯王。或許還遺漏了兩個,繼承樑孝王劉曉封國的劉文浣,不過那孩子才11歲,有資格但沒能力參與這樣的聚會。

至於另外一個,自然就是趙王劉昉了……

第95章 玩陰謀第143章 夔州大捷第16章 態度迥異第456章 遺澤第107章 深思熟慮第195章 遼帝第164章 壽陽郡公的憂患意識第90章 關右節度第96章 劉皇帝就是定海神針第265章 秦鳳既定第125章 文盲將軍第135章 最後的堅守第123章 劉煦使命,親自拜訪第67章 劉煦娶親第169章 兩面三刀第1746章 需要個說得過去的理由第192章 姑藏城頭感慨多第279章 當年三傑第29章 勸諫第1786章 面目可憎仁宗篇3 歐陽大家第12章 皇子們的教育第152章 聽政3第30章 韓通與向訓第2101章 太宗篇48 雍熙九年第2125章 康宗篇終 在位八年,荒怠無功第172章 政事堂的宰相們第1763章 二度卸任第336章 這仗怎麼輸?第2137章 世宗篇12 中亞風雲(上)第28章 封疆大吏第31章 進軍令第102章 政爭這種事是很正常的第52章 六穀土豪第175章 在滑州第479章 開寶二十九年2第178章 會獵第128章 東路進展第13章 舉城同歡第194章 中秋宴上起風波第1801章 還是土地問題第70章 唐主忙亂急點兵第420章 老年喪子第309章 衡釀第210章 一錘定音的人第460章 劉皇帝最大的問題第1808章 老來喪女第477章 三月初十第216章 初夏第284章 影響第4章 李昉夜訪東宮第454章 朝廷要下重手了第121章 父子異見第120章 結不結黨不重要第268章 西縣第66章 朕要親征第281章 全軍覆沒?第287章第379章 詔書下達第291章 淮東大案第253章 皇帝的敬酒第158章 善後第2130章 世宗篇5 安東不安第1720章 靜默第255章 “社會實踐”第206章 趙思綰落網第115章 冬月第51章 耿淑妃薨第88章 童謠第77章 吏職變動第274章 打女真、室韋還是沒問題的第269章 先鋒慕容承泰第428章 趙王的新任命第1802章 屁股要坐穩,態度要端正第409章 法不責衆第90章 安東國王?第228章 檀州大捷第4章 君臣同心世宗篇42 極盛背後的陰霾第19章 用兵籌劃,自此而始第255章 遼軍情況不容樂觀第1734章 首級=賞錢第87章 欒城之戰(1)第1744章 此路不通第183章 王景崇有話說第2059章 太宗篇6 一朝天子一朝臣第24章 不戰而屈人之兵第2128章 世宗篇3 氣質不同第297章 新山陽第461章 癲狂?第62章 難得遲疑第1793章 又一個四品大員沒了第167章 重建的雲中第399章 還債第215章 確立太子第1733章 王侁要倒黴了第227章 延州事第11章 局勢變化於未測之際第212章 開寶北伐第444章 求而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