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3章 南巡

在衆多西京權貴,因爲皇帝出巡而手忙腳亂,做着最後的隨駕準備之時,東宮卻是一片寧謐,彷彿不爲這京邑的喧囂所擾。

老皇帝出巡,太子理所應當地留京監國,這點無需爭議。當然,東宮也有隨駕之人,由文渙、文濟二皇孫代表劉暘隨侍盡孝,這也是老皇帝欽點的。

弘德殿內,燈火珊,劉暘着一身單衣,微躬着腰,坐在書案後,目光沉靜而鎮定,審視着案上的東西。

那是一張宣紙,質地是種肉眼可見的優良,出現在東宮,更是皇室特供。天下太平了,自然是文藝復興的時代,從官方到民間,對於紙張尤其是上等質地紙張的需求也跟着增多,成倍地增長,到了開寶二十九年的今日,市面上對於優質紙張的需求依舊是無限的。

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大漢的造紙業也進入了一個相對成熟的階段,其中最具優勢的,毫無疑問是江東紙,“江東紙貴”曾一度是對其價值最好的詮釋。

而江東紙中最聞名的,自然是出產自宣州涇縣的宣紙,除了涇縣紙本身優越的產業環境與出衆的產品質地之外,其飛速發展,也得益於老皇帝無意一句話:天下紙張,以宣紙最佳。

然後宣紙的發展,得到了來自各方面的支持,民間踊躍,官府鼎力,在當時,有老皇帝的背書,沒有哪個官府不盡力

樊知古任宣州知州時,對於宣紙的開發尤其重視,舉全州之力發展以涇縣爲中心的造紙業,充分發揮本鄉本土的優勢,組織技術人員,從選材到製造對州內有意士民進行免費指導。

宣紙的發展,由此開始迅速膨脹,產業規模急劇增大,到開寶二十九年,宣州當地,除了集中在涇縣的幾大紙場之外,民間的中小作坊更是遍地開花,尤其是涇縣百姓,幾乎家家戶戶都懂點造紙技術,普通農戶除了經營田地之外,也會積極參與到宣紙製造產業鏈中去。

到如今,宣州所產紙張已然遠銷大漢四海八方,並帶動了周遭歙、池等州縣一起,江東紙由此大昌,從朝廷到地方,官方使用紙張,多采用江東紙。產自涇縣大廠的紙張,則供上層權貴們使用,其中質地最頂級的宣紙則成爲皇室專用的貢紙,尋常人嚴禁使用。

而此時太子面前這張五寸見長的宣紙上,顯示的是一張人事圖,也是一張權力結構圖,朝廷中樞最重要、最關鍵的軍政要職都有所體現,大漢上層權貴的森嚴等級也躍然紙上。

當然,劉暘最爲關注的,顯然是近來老皇帝插手的人事調整,一個一個名字地思考那些新履任的將臣,以及背後老皇帝的考量

面色始終平靜,沉吟良久,方提起筆,也在人事圖上勾選了一些人,比如京畿道副都指揮使馬懷遇,這些也都是劉暘最爲倚重的人,同樣也都身居要職。

良久,劉暘方纔醒神,嘆了口氣,神色複雜地將紙張置於火燭上,默默地任其燒盡成灰。稍微收斂心神,恢復了平日的威嚴,劉暘衝邊上侍候已久的內侍王約吩咐道:“去看看文渙、文濟收拾得如何了,讓他們來弘德殿見我!”

“是!”王約不敢怠慢,立刻應道。

劉文渙、劉文濟倆兄弟此番算是單獨出行隨駕,不只是作爲皇孫,更代表着東宮,自然蘊含着一定的政治內容,其中關鍵之處,還得由他親自交待一番。

不過即便如此,劉暘依舊難以徹底安心,得給兄弟倆陪一個“家令”,輔弼一番,以免出差漏。但派誰呢?劉暘琢磨少許,最終擬定一人:徐士廉。

上陽宮,平觀風殿前廣場,平日裡多少是有些冷清的,但此時的豔陽下,卻是熙攘一片,當然,人雖多,但秩序井然。

步道之上,龍旗飄飛,斧鉞崢嶸,數百人的儀仗隊正精神飽滿地肅立着,隨時準備出發,所有人在陽光的照耀下煥發出奪目的光彩。

威嚴的鑾駕靜靜地停在御道上,六匹純白的御馬並轡而立,不時蹋幾下地面,御者挺直着腰桿,滿臉肅穆地坐在駕位上。

殿臺下,留京的文武百官依次排列,腰身微屈,神色恭謹,不少人甚至帶着些“虔誠”。而從殿臺延伸開的,是三千威武雄壯的大內軍士,作爲此番出巡的核心護衛。

同時,依舊例,殿前、侍衛兩司下屬之龍棲、鐵騎、護聖、奉國四軍,也各選兩營將士,隨行護駕。他們與隨駕的後宮、宗戚、公卿、大臣車輛隊伍,已然成隊,延伸到上陽宮外,只待諭下起行。

在劉暘的陪同下,老皇帝拄着那根充滿故事性的竹節,緩緩步下御階,走到一半,停在殿臺中,俯視着殿前那龐大的陣仗,老眼之中浮現出少許的恍惚。

很快回神,沒有多說什麼,擺脫劉暘的攙扶,老皇帝自個兒一步步繼續走下去,腳步大概是他近幾年最從容的一次了。

廣場上,所有人都是盛裝打扮,錦衣華服,唯有老皇帝,不戴冕冠,不着龍袍,就那麼一件尋常的黑色繡袍,就連發髻都依舊錶達着一股“桀驁”的氣質。

基本無視恭立於兩側的送行大臣,直接走到鑾駕邊上,早有內侍把登車的腳梯擺好。踏上腳梯,未走兩步,老皇帝回過身來,審視了劉暘一會兒,方纔輕聲道:“京城與朝廷,就交給你了!”

老皇帝的語氣帶着些莫名的意味,既像是在託付,又隱隱有點“不放心”的意思。而劉暘則好似沒有察覺到老皇帝的異樣一般,神色如常,恭謹依舊,鄭重地抱拳道:“是!臣定然慎思篤行,盡心理政,不負陛下所託!”

見其反應,又目光復雜地看了劉暘兩眼,沒有再囉嗦什麼,轉身等上車轅,矮身進入鑾駕。緊接着,隨着胡德一聲“起駕”的高唱,御駕起行,老皇帝也在時隔近二十年,再度踏上出巡的旅程,雖然目的地直向雞公山的泰康宮。

太子劉暘佇立在御道上,默默地望着緩緩遠去的鑾駕,莫名地有種心血來潮的感覺,但被他竭力且迅速地壓制下去,不過,眉頭更加沉凝了,並不能讓人猜出他在思考什麼。

同樣,前來送行的大臣們,也是目光各異,一會兒“恭敬”地張望着起行的鑾駕,一會兒又小心地打量着太子,空氣中的異樣感也由此加強

自洛陽前去泰康宮,遙遙七百餘里長途,作爲皇家北苑來說,這個距離實在是不近,或許也正因如此,老皇帝方在離京前做出那些人事調整,那只是他自認爲穩妥的動作,安其個人之心而已。

雞公山在申州境內,就當前的交通線來說,前往申州就只有兩條路可供大隊通行,一是東出洛陽,經鄭州轉道一路南下,過許、蔡二州;二則是自東南出登封,直接經許、蔡抵達申州。

御駕此次出巡,自然選的第一條,路程雖然要遠上大幾十裡,但出京的交通狀況要好上許多,僅“洛-鄭”直道,便是大漢最高等級的官道。

大漢這幾十年來,在基礎交通上的投資還是不小的,尤其是京畿重地及周遭,更是四通八達,至少到申州爲止,是一路坦途。

考慮到皇帝南幸之便利,在泰康行宮興建的過程中,沿途的鄭、許、蔡、申四州對於境內主幹直道都進行了一定的工程,許多年久失修的路段都有升級,再不濟平日裡路上那些不受重視的坑坑窪窪都被填平了。就連汝州也參與了進來,萬一御駕過境呢?

當然,更爲重要的原因則是,沿途交通整葺,也算是行宮修建的配套工程,只要向上申請,道司多少得撥點款下來,甚至能從少府拿到一筆錢。甭管事情最後做得如何,在要錢之事上,這些可是分外積極。

也正因爲交通條件的允許,老皇帝那六馬鑾駕方得一路通達申州,除了渡河過橋之外,基本不用停車換乘。不過,即便如此,行路的速度依舊快不起來。

后妃、公卿、文武官吏、護軍及宮人、僕侍,各色人等加起來,足足兩萬多人,這人一多,不只是人吃馬嚼麻煩,趕路的效率也難免低下。

哪怕出巡隊伍基本實現了騾馬化,每日行程,最快也不到四十里,慢則二三十里,再加上風雨受阻以及停駐休整。初夏啓程,等趕到申州之時,已至中夏,前前後後,花費了一個多月。

就這大隊人馬,以及低下的效率,顯然老皇帝此番出巡,根本不像詔文中描述的那般,是去巡視民生,體察民情的。

而此次出巡帶給民間的深重影響,則從兩年多前決定修建避暑行宮就已經開始了,建築工程,到道路工程,無不是大工,無不需要錢糧,無不需要當地百姓出工出力。

等到御駕起行,大隊過處,即便不是蝗蟲掠境,也差不離了。老皇帝雖然禁止出遊途中地方官府上方物,但行營所需卻是剛需,兩萬多人的日常消耗,基本都得就近取材,就算花錢購買,也超過大部分州縣的接待能力。

當然,糧料供應,有沿途官倉提供,但行營的需求,可遠不是一些基礎的糧食供應就能滿足了。在保證行營需求的政治大原則下,超限部分的代價,自然是由各地官民承擔了。

自古以來,哪有皇帝出巡,能惠及地方,拉動當地經濟增長的?如果有,那簡直就是奇蹟!

至少,這種大擺儀仗、聲勢浩大的出遊,哪怕表面功夫做得再足,帶給地方官民的,除了天子威嚴,應該也只剩影響生活的沉重負擔了

第196章 戰略之議第10章 老將出馬第184章 劉承贇也來了第307章 算盤打得很美,終究落空第240章 城塌了第2093章 太宗篇40 雍熙之治第137章 迂迴之師第146章 有人歡喜有人愁第97章 再臨井陘第165章 安排,又去一宿將第294章 唐粵問題第80章 春夜第131章 政事堂中的憂慮第183章 李相爲帥第282章 新形勢,新階段第265章 謀劃高麗第232章 南口大戰1第345章 剝削者第2113章 康宗篇5 反擊開始第94章 好不容易下定決心第132章 盧南與袁恪第2章 父母兄弟第328章 決議橫涉流沙第154章 滅門第56章 腹心之談第229章 孟昶:七寶溺器,好用第367章 禮遇隆重第480章 “新對策”第11章 局勢變化於未測之際第176章 宣戰行爲第294章 唐粵問題第27章 出兵爭論第41章 探監第298章 事泄了第1702章 頭疼的太子第103章 送菜來了第293章 生於憂患第253章 運籌千里王樞密第207章 王景崇之死第131章 幹強枝弱第2051章 最後的旅途(終)第64章 邊事不寧第1751章 結束了第8章 巡視第492章 事發第134章 班師還朝第123章 株連不可避免第254章 應州大軍第250章 幼年太子不容易第22章 慈父的關懷第262章 大軍臨城,歸師難遏第57章 父子雙相位,一門兩國公第189章 趙大述職第61章 晉陽來人仁宗篇6 王安石在此第71章 兵臨壽春第133章 李德明之死第3章 田畔問對第126章 第一個被殺的宰相第105章 率意南趨以覓食第394章 還欠着外債第278章 遣使向西,漢中戰況第454章 朝廷要下重手了第174章 互揭其短第403章 抓起來!第210章 問題來了,誰做主帥第491章 區區九品,亦敢通天第437章 改變的契機第366章 將士百戰歸第399章 劉皇帝的矛盾心理第408章 兄弟之間第306章 爲了統治需要第154章 河東風雲(1)第202章 百草口之戰第36章 盡伏東北第2114章 康宗篇6 倒呂風波第130章 御漢大計第251章 壽國公第156章 立冬班師第97章 宣慰司將提上日程第1705章 君臣都發狠了第2126章 世宗篇1 誰繼大統第351章 林邑國第91章 王峻驕狂第55章 乾脆的勝利第63章 朝廷應對第356章 太子犒軍,限期已至第314章 門庭若市第484章 不對勁!第370章 劉鋹第33章 兩廣運動第163章 河東風雲(終)第495章 市場的形成第116章 滿朝震動第402章 太子有後了第413章 態度與宣言第91章 今日開寶第447章 形勢不妙第31章 進軍令第172章 更像打仗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