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6章 趙匡義留臺喪龍鍾響

聽到劉暘的提議,一直“心如止水”的趙匡義微訥,眼睛以高於平常頻率快速眨動幾下,隨之而動的自然也是心思。

去東京坐鎮?這似乎是個不錯的選擇,洛陽這邊的氛圍太壓抑了,有老皇帝在,有太子、趙普在,他的政治活動空間極受限。

東京則不然,即便其直轄河南、兩淮三道的權力在趙普的推動下被收回了,但那仍舊是大漢名副其實的帝京,論爲京時間,可比洛陽要長得多,論繁榮程度,洛陽有朝廷入駐也才勉強與之打個平手。

朝廷在洛陽待得越久,東京非但沒有地位旁落,反而引發了更多人對開封的想念,講道理,自從符後駕崩,扶靈西來,又過去好些年,皇帝該回去瞧瞧了吧

當然,趙匡義並不在“返京派”之內,做過多年洛陽府的他,論根基在洛陽這邊可要深得多。洛陽府前後那麼多任府尹,論對城市經濟發展、制度建設、民生關懷,沒有任何一任能比得上趙匡義,如今洛陽府的許多氣象,都是在趙匡義任上便奠基的。

若不是因爲滑州貪腐案,其弟趙匡美與那干犯罪的勳貴子弟也有牽涉,再幹個幾年,趙匡義與洛陽之間的綁定會更深。

即便如此,洛陽府下屬及其周遭州縣,有大量官員,都是在趙匡義主政期間提拔的,十數年下來,其中有很多都已走到京畿官場的高位上,成爲趙匡義權勢影響的重要支撐。

不過,對於現如今的趙匡義來說,上看,注意力更多地停留在權力中樞。

下邊的門生、故吏,更大的價值體現在權勢下沉的時候,需要有那麼一批人搖旗吶喊,辦差做事,在高層的鬥爭上,反而不會起到多大作用,甚至是反作用。“結黨”這個詞,永遠是權臣腦袋上懸着的一把刀。

在這樣的情況下,當太子提出讓自己前往東京坐鎮,趙匡義在快速的權衡過後,動心了。比起在洛陽“蹉跎”,到東京那邊,既可以擺脫皇帝、宰相的陰影,在自己的權勢前途上還能另闢蹊徑。

帝都洛陽期間,爲了強化集權,東京留臺的地位是日趨勢弱,這些年編制縮減,留臺長官職銜降等,但終究沒有被廢置,只要自己一去,形勢不就發生變化了?

他趙匡義,終究是政事堂排名前三的宰臣,由他總管東京留臺事務,意義頓時就不同了,至少規格能夠恢復到過去的水平。

如今政事堂幾大宰臣,排在趙匡義之前的,就只有趙普與魯劉曖了,趙普再厲害也老邁不堪了,這兩年的衰朽是肉眼可見的,至於劉曖,更是老皇帝一時找不到合適皇室人選用來充數。

按理說,留在洛陽對趙匡義來說是最有利的,一旦老趙普出個岔子,接替人選除了他“小趙相公”還能有誰。

若是十年前,趙匡義還真會這般想,也會這般計劃打算,但如今,能有其他選擇,那也是果斷決定。究其原因,是趙匡義“悟”了,只要老皇帝在,他趙匡義就永遠不可能“登頂”。

因此,早早地趙匡義就把主意打到老皇帝身後去了,等待着太子登基的那一日。這也是近些年,趙匡義保持低調隨和的原因,不再搞事,一心一意做大漢的良臣賢相。

如果能去東京,雖然暫離朝闕,但也能遠離對自己威脅最大且完全無法預測、控制的老皇帝,同時在東京繼續經營耕耘。最好的預期是,有朝一日,兩京併力,共擁當朝

心中有了想法,但面上卻表現出糾結,趙匡義看向劉暘,一副躊躇的模樣,說道:“殿下,當前雨災未成,還不到要臣去東京坐鎮的地步吧。況,宰臣留臺,還還需請示陛下!”

“未雨綢繆而已!”劉暘表現得很乾脆,環視一圈,道:“至於陛下那邊,政事堂這邊做出決議,提交請示,想來他老人家也不至否決。只不過,對於此事,趙相、呂相可有異議?”

聞問,呂端琢磨了下,看了看太子與趙匡義,拱手道:“有備無患,有廣陽伯親往,就近協調,當可無虞!臣附議!”

呂端言罷,老趙普也睜開他那雙迷濛的老眼,輕聲道:“老臣沒有異議!”

趙、呂二相附議了,那也基本可以按照政事堂的一致決議來辦了,正常情況下,以老皇帝之剛愎也很少推翻,可以說,趙匡義留臺東京之事也就定下了。

不得不說,此時趙匡義還真希望此次雨水能夠釀成一場大禍,否則,他去東京的名義就短缺了

就在趙匡義猜度着劉暘讓自己去東京的原因時,魯國公劉曖走了進來,四下一掃,盯準劉暘,湊上前,遞上一道公文:“太子殿下,安西都督府上了一道表章,事務重大,還請審閱!”

劉曖是接替吳公劉暉的相位,但從小到大都是小透明的他,哪裡能承擔起政事堂的職事,在這方面,連劉暉都比不了。

於是,堂堂的皇子、國公、宰臣,這幾個月在政事堂,更像個跑腿的職事官,技術性的活幹不了,有見地的提議也沒有。但同樣的,比起小心思不斷、小手段頻繁的劉暉,劉曖這種平庸的表現,反倒受到了極高的讚譽。

畢竟,再平庸,那也是老皇帝的兒子,誰又敢小瞧?同時,一個安分無害的皇子在政事堂戳着,多給一份尊重又有何難?

對於這個從來安分守己的弟弟,劉暘的態度自然不失親切,示意他坐下的同時,自己閱讀起安西的奏表。上書內容,自不必細述,不外乎是劉旻打算在安西推行的新制,而這些東西,也讓劉暘眉頭大蹙。

見衆臣關注着自己,滿帶好奇,劉暘輕輕吐了口氣,手中奏章揚了揚,道:“安西這道奏章有些意思,諸公先傳閱一番吧”

殿外的雨聲逐漸降低了些,隨着安西改制請示奏章的分享,殿中的氣氛逐漸變得微妙了,政事堂的袞袞諸公們,表情之變化也實在值得玩味。

資歷最低的宋準是最後閱讀的,同時也是最先表態的,甚至顯得有些憤慨,一臉的肅穆道:“魏王這是想做甚?殿下,絕不能同意此奏,否則我大漢體統必將被破壞!”

“宋卿不要着急——”見宋準這副激切的樣子,劉暘不由出言安撫,不過,纔開口,便被一陣鐘聲打斷了。

包括劉暘在內,堂間衆人都面色大變,似宋準甚至站了起來。鐘聲是來自內廷的,音色、頻率在皇城內是具備唯一性的,一聲一聲的,彷彿敲擊在衆人心頭。

默默地數着,一共敲擊了七下,方纔停止,同時,心情也莫名地一鬆。餘音彷彿還在耳邊迴響,公務暫時是議不了了,劉暘率先動身,前往垂拱殿見駕。

上一次,這“喪龍鍾”敲響時,還是秦王劉煦的喪報抵京,也是七下。顯然,此番宮內又有貴人薨逝了。

見太子動身,其他人也緊隨其後,至於適才鐘聲初起時各自的異樣,都很有默契地選擇忽視……

第486章 李煜之死第109章 在長安第247章 視察第370章 其志甚堅第1775章 調整第23章 由鄭州站發往洛陽站第47章 應對第273章 蕭思溫跑了第37章 朝堂上的紛爭第291章 漢遼山陽之戰第21章 禍從口出第62章 緊鑼密鼓第103章 強勢、陰謀第169章 遼國政壇的暗流第48章 耿崇美第2139章 世宗篇14 中亞風雲(下)第446章 皇后駕到第22章 荊南既定第2123章 康宗篇14 臣亦擇君,兄弟之間第238章 南口大戰7第131章 和議達成第235章 難以樂觀第471章 勞民傷財第467章 蕭思溫的價值第41章 卷甲入城第49章 欲收其精兵,先收其匠器第355章 特殊的行狩第441章 登聞鼓又響了第185章 趙礪案第352章 皇城使和他的義子第19章 用兵籌劃,自此而始第174章 互揭其短第298章 王著罷相第300章 統歸地稅第20章 被忽視的問題第158章 洞房花燭夜第132章 向訓爲帥第366章 將士百戰歸第41章 西域戰況第339章 不登宰堂,終爲人所制第99章 兩個人才第134章 乾祐元年終第87章 欒城之戰(1)第79章 “撫遠之戰”第411章 政治危機第53章 改國號,去帝位,稱臣修貢第47章 八十萬軍隊帶來的壓力第2128章 世宗篇3 氣質不同第460章 劉皇帝最大的問題第186章 賜死第29章 太后的病第64章 回鶻汗之死第167章 重建的雲中第43章 劉皇帝訓子第81章 內外變動第266章 放賑遼東第462章 當年善政第125章 周家有女呼娥皇第22章 慈父的關懷第355章 韓熙載準備好了第395章 大商人第193章 盧多遜治河西第22章 荊南既定第357章 國滅第81章 廝殺漢第284章 影響第298章 對党項策第78章 三百與十萬第1764章 禁轎第322章 真正引以爲豪之處第490章 御宴繼續,王欽若第313章 日常第451章 完顏來朝,東北將亂第58章 當太子與首相共同針對第74章 東亞海盜的興起第364章 皇子戍邊第319章 重任相托第35章 唐將空談第370章 公府家事第1755章 良平島第1694章 鹽州第109章 大相國寺第1674章 爆發第2106章 太宗篇53 遲暮第351章 林邑國第18章 輕取江陵2第421章 爲什麼不喝酒?第72章 頤指氣使VS意氣風發第41章 劉信遭貶第91章 王峻驕狂第144章 兩月滅蜀?第370章 國法爲大第358章 兩江平定第1681章 陸海之爭第78章 南北併發第41章 西域戰況世宗篇30 快速翻篇的歷史第44章 千金市枯骨第271章 青年驍將第12章 皇子們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