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2章 安東國的第一個冬季

安東國,綏化城。

雖只初冬,整個安東國已處在一片寒天之中,城外便更是如此,展目望去,林木深深,灌木叢叢,河面之上,靄氣沉沉,幾能侵骨。

鴨子河不受這天氣影響,依舊奔騰,東流入海。才下了一場雪,只是沒能積起,太陽一冒頭,便迅速融化了,使整個綏化城郊都溼漉漉的。

鴨子河畔,一場閱兵儀式,即將展開,兵馬數量不算多,僅三千人,但場面夠嚴肅,將士夠威武,氣勢之雄渾,不差大漢任何一支精銳。當然,安東的兵馬,從來都是大漢精英,又長期處在一線的緊張狀態,隨時可戰,軍隊素質自然優良。

眼前之軍,來自於安東諸城駐軍,是經由王令抽調之精銳,到綏化來接受檢閱,顯然是一項政治任務。

檢閱的不只是軍容、軍紀與軍事技能,更是安東軍改的成果,同時進一步宣告,安東今時之主人。

秦王劉煦自洛陽返回綏化後,帶回了安東封國的詔書,並迅速投入到安東國的經綸構建之中,這是早有基礎的,以前的安東都督府本就是軍政一體的統治中心。

因此,只是稍加改制,一個新的安東國統治體系便建立起來了,雖然只是換了個稱呼,乃至只加了個前綴,但名正言順了。原來安東都督府軍政財務管理機構,幾乎是水到渠成地融入到安東國的新統治體制中來。

即便如此,劉煦也花費了幾個月的時間來梳理工作,重點在於人事調整,甄別異己,什麼人可用,什麼人不可用,什麼人不能值得相信,什麼人需要保留,劉煦心中是一直有個譜的。

安東這個地方,算得上豪傑衆多,劉煦幕下,也有一批得力之才,經過劉煦十多年的苦心經營,也培養出了一批後備隊伍。

此前,一直養在安東都督府體制外,如今,封國事定,這些人,也得以轉正,被委以安東國官職,站到臺前,名正言順治政牧民。

整個安東,在數月之間,也由此發生了一場自上而下的大變動,面貌一新,安東乃至整個東北都翻開嶄新的一頁,準備書寫新的歷史篇章。

這是一場涉及整個安東上下的變革,當然,普通的黎民百姓,並不會在意那麼多,土地照種,日子照過,安東也好,大漢也罷,不影響他們生計即可。

尤其確認,安東王正是原安東都督、秦王殿下之後,就更沒什麼放心的,畢竟,秦王殿下治政,從來是體恤下民。

至於安東境內諸多夷部,就更沒什麼波瀾了,不服王化的,基本在長期的困剿政策中被消滅了,剩下的也基本都被劉煦調教得乖巧恭順,從根本上而言,他們接受的是安東都督的統治,而非朝廷,十多年來,他們也習慣了劉煦的統治

相比之下,原安東都督府下屬的軍政職吏,受到的衝擊要更大,也都面臨着關乎命運前途的抉擇。畢竟,不是所有安東文武,都心向秦王父子,都願意在安東待一輩子,很多人選擇到安東來任職,除了朝廷安排之外,更多是爲了以此爲跳板,謀取更豐厚的履歷,獲得更快的升遷。

然而,真要他們從此依附於安東旗下,成爲封國官吏,這還是需要痛下決心的。出身越好,越是如此。

安東在劉煦的治理下,算是天下寒門庶子的福地,是最不看重門第出身的地方,但是其短板也是明顯的。

普通的黎民黔首不明白封國的區別,他們還不明白嗎?從此以後,在安東爲官,就是自降格調。依劉煦的想法,自然是希望能夠完整地接受原安東都督府下屬文武,畢竟,這都是優質寶貴的政治資源,可以作爲安東統治的基石,換一批人並不難,但會在短時間內造成安東的人才短缺,影響軍政正常運轉,浪費安東寶貴的發展時間。

爲了挽留那些原都督府下文武職吏,劉煦也是費盡心思,對很多人都是親自出面挽留,禮賢下士,總是有效果的。

但是,比起留下,還是有更多人選擇調離,甚至於,有些人在沒有決定好下一任,便已經收拾行囊,帶着家眷,離開安東。

一時間,安東迎來了建制近二十年以來第一次人才外流,並且是急劇流失,新建立的安東國上空,彷彿也籠罩着一層抹不去的陰雲。

爲此,焦急的世子劉文淵甚至忍不住派兵設卡攔截,不許那些人離開,還是劉煦聞訊,及時下令放行,方纔沒有造成更惡劣的影響。

一直以來,劉煦在安東實行的人口、人才政策,都是來去自由,這一點,不可更改。同時,在安東人才外流潮中,劉煦也察覺了一些異狀。

正常情況下,即便那些文武不願意永遠待在安東,也不至於那般着急忙慌地回遷中原。而當離開安東的文武官員,大多在吏部的安排了獲取了新職位,並且品級有所提升之後,他便恍然了,顯然,新成立的安東國面臨着一些隱蔽的打壓。

幾個月下來,原安東都督府下的職官,走了一大半,對安東國的發展而言,實在是一個不小的損失。當然,這些並不能擊倒安東國,尤其有劉煦這根定海神針在的前提下,在劉煦的安排下,整個安東完成了一場大換血,一次更新換代。

冬季到來,安東民間進入生產間歇,而安東官場也逐漸平靜下來,經過大調整的安東國官員們也在熟悉新的身份,新的職責。

軍隊也同樣經過了大調整,並且更加重視與謹慎,在安東這種邊地,軍隊的地位是很高的,畢竟需要他們保家衛國,剿匪平夷。

在京之時,劉煦與劉皇帝達成了約定,安東兵馬,儘可能留下,但還有一個前提,聽憑其願,不得強留。當然,與文職官不同,武官也強留不得。

而安東駐軍中,有燕山、遼東諸道戍卒,也有禁軍輪戍官兵,禁軍是留不住的,那些以安東爲跳板,來安東充實履歷的軍官同樣留不住。

但在劉煦的誠意挽留下,仍然有超過六成的軍官選擇了安東,並且全員得到升遷調動,同時,劉煦再度提高基層官兵的待遇。

在這幾個月間,從安東王府發出最多的命令,便是各項升遷、賞拔。這固然給安東財政造成了重大壓力,爲了安上下之心,一切都是值得的。

包括在綏化城邊舉行的閱兵,也是爲了安上下文武、內外百姓之心,畢竟在過去的幾個月間,安東國上下實在算不得平靜。

安東,算是正式走向“獨立自主”的道路了,同樣的,劉煦也深深意識到,今後安東再也無法向以往十五六年那般過滋潤日子了,畢竟朝廷不會再託底了,支援或許還有,但不會像過去那般大方了,很多負擔必需由安東國自己來承擔了,這也是劉皇帝分封的目的之一。

將臺之上,漢旗高樹,安東副之,劉煦與安東國的文武大臣們立於其上,肅穆地看着列好陣型,等待檢閱的安東將士。

寒風刺骨,但劉煦那顆疲憊了數月乃至數十年的心,卻第一次有道熱流涌過

第46章 駙馬的上下兩策第132章 不惜代價第21章 西巡第1807章 無不可殺之人第358章 劉家的天下第34章 驚陶谷第171章 我能說,我看上的是符家二娘子嗎第343章 逐漸窒息的局面第26章 名將第34章 史卿,朕還有重任相托第373章 開寶九年已過半第453章 注水的開寶功臣第452章 皇孫第150章 再添兩道第40章 開拓之志第252章 面聖第262章 賢妃之賢,調整方向第315章 乾元殿上的陰霾第1792章 安西的請求第1813章 雍王不當這出頭鳥第458章 再臨東京第278章 遣使向西,漢中戰況第394章 永遠在猜忌的路上第126章 劉承祐被碰瓷了第2129章 世宗篇4 帝國版圖,排隊辭世第135章 許州兵匪第385章 怨艾、抉擇第387章 就國第2087章 太宗篇34 今日嘉慶,巡幸西南第245章 遼帝的決心第268章 一城,一戰第410章 剋制第325章 和約締成,平南準備第5章 堂議世宗篇39 寇準罷相第1741章 壓力轉移第73章 紙上談兵第36章 奉宸營第218章 進兵第72章 頤指氣使VS意氣風發第63章 夜訪人妻郭第139章 隨駕帶着御史無題第157章 劉老四第42章 西州局勢岌岌可危第114章 範質薨,帝不豫第240章 家宴第272章 徵發之苦第410章 剋制第84章 做一回大魔導師第1788章 議點正事第141章 祭關公第149章 降表第186章 嘴銜蜜糖第2054章 太宗篇1 變天第2129章 世宗篇4 帝國版圖,排隊辭世第83章 遼帝之亡第2144章 世宗篇19 英雄遲暮第338章 爭執第54章 臨陣指揮,盡委諸君第114章 範質薨,帝不豫第403章 抓起來!第311章 爲太子劉皇帝也是操碎了心第330章 小市民第70章 安東大開發1第70章 衛公辭世第164章 侯府尹升堂第67章 來自河陽的消息第280章 傳國玉璽的消息第80章 壽宴上不對勁姐夫第338章 爭執第12章 大朝會第49章 南國風起第55章 山上山下第200章 誰能繼位?第24章 巡遊第61章 晉陽來人第179章 長教訓第1682章 治本之法第166章 一座莊園第166章 太子與大將第447章 天子尤善反省第10章 平淡的會面第302章 有些事只能朕來做第40章 入長沙,定湖南第248章 耶律屋質真正的建議第2130章 世宗篇5 安東不安第281章 憂國憂民範相公第168章 塞上風光第467章 進一步治本之策世宗篇37 翻篇收場第127章 冬至宴3第1786章 面目可憎第1747章 出點意外很正常吧第56章 契丹不乏憂患之士第59章 明貶實升第1751章 結束了第128章 二使攜禮來第216章 下詔北伐第133章 李德明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