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4章 扯後腿的在朝中

“這麼多年了,大漢健兒還是一如既往地犀利,不墮我中國之雄威,還是那支戰無不勝的軍隊啊!”聽完劉暘的彙報,劉皇帝再度露出了笑容,一種讚賞的語氣感慨道:“傳詔樞密院、兵部,對此戰將士功勞進行覈定,該表功表功,該授勳授勳!”

“是!”劉暘拱手應道。

“下一步,劉旻有何打算?楊城之戰雖然大獲全勝,但贏得似乎有些輕鬆,以劉旻的性格,怕是不會滿足眼下戰果,就此收兵吧!”劉皇帝又問道。

聞問,劉暘輕笑道:“還是陛下了解六弟!此戰發動前,安西都督府做好各項準備,打算用半年的時間來完成目標,收復由黑汗餘孽所竊據的楊城等地區。

只是,進程有些出乎意料,楊城之戰結束得太快,不足一月哈倫軍便土崩瓦解。

因此,安西都督府決定,在稍事休整之後,調兵西進,會同立李繼隆軍,向怛羅斯進發,擊敗大食聯軍,奪取怛羅斯這座重鎮,既血前恥,今後也可以怛羅斯爲基,對付聯軍,倘如此,進可西征大食,退可禦敵於國門之外!”

聽劉暘道來安西都督府的計劃,劉皇帝眉頭下意識地蹙起,指出道:“臨時更改作戰計劃,擴大作戰目標,此事能成?若朕沒有記錯,楊城距怛羅斯也有千里之遙,即便東部作戰順利,損失不大,這樣的調動,是不是過於疲兵了,安西的將士能夠承受嗎?”

劉皇帝對外,一向是強硬兼一定激進,但這一開口,便透着一股保守的味道。忍不住小心地打量了劉皇帝一眼,心中暗思,陛下或許真的老了……

事實上,前來彙報前劉暘是與他的心腹大臣們討論過此事,關於安西在楊城之後繼續戰爭的計劃,不少人是持反對意見的。在他們看來,眼下在安西的戰爭,對大漢並沒有什麼實際的好處,安西也只會像一個無底洞一般吞噬大漢的錢糧兵力。

由於這些年在西部的連續戰爭,東西陸上交通癱瘓,商路斷絕,使得絲綢之路這黃金通道都蕭條不少,甚至影響到了西部諸道州的經濟民生,實在是得不償失。

安西實在太遠的,朝廷的掌控能力實在有限,彌兵罷戰,休養生息,纔是正確的策略。與其把錢糧軍隊投入在看不到多少好處的西部,還不如投入到海外,投入到廣大南洋地區,至少能看到實際的一船船財貨從海外輸入,停船靠岸……

而安西那邊有什麼,一干異域強邦以及狂熱的ysl教徒之外,還有數之不盡的戰爭、流血與犧牲。如今,取得楊城大捷,消滅黑汗餘孽,恢復到ysl聯軍東征前的態勢,已經可以收手了,何必再掀起大戰?以漢軍的組織作戰模式,在安西進行戰爭的成本實在太過高昂了。

安西都督府要打的又是怛羅斯,這可不是個善地,且不提其他不利因素,兩百多年前的怛羅斯之戰,高仙芝的慘敗就足以讓人有話說,總的來說,得不償失,見好就收……

當然,這些反對意見的背後,並不是這些太子黨官僚就徹底保守自封了,提出這樣的建議,總是少不了立場觀念的影響。

這還是受劉皇帝分封劉曙之事的影響,原本太子黨的大臣們對於安東、安西這種特殊的軍政狀態就存在一定警惕,尤其是安東,隨着劉皇帝分封的念頭付諸實際行動,戒備就更強了。

在很多人看來,安南既然分出了一半,成立林邑國,那安東、安西的分封是遲早的事,否則劉皇帝怎麼那般給予兩都督府重權,這本身就與劉皇帝踐行了幾十年的中央集權原則相悖。

如今這一切都可以解釋了,劉皇帝心存分封之念,並且早早便把安東、安西納入分封範圍之內考慮了。

在這個前提下,朝廷再投入大量錢糧兵力到安西作戰,那就是爲安西作戰,而非從大漢朝廷利益出發了,僅從利益關係做理性考慮,是不該繼續往安西投入過多力量的。

一旦安西建國,就當像剛剛出臺不久的林邑建國條制一般,要求自食其力,政軍經文可以也該向朝廷靠攏,但不能繼續依賴朝廷的供養。

關於林邑建國之事,並不是劉皇帝下道詔書就完事了,後續從國土劃分、州縣建置、官員安排、軍事佈置等國家建制涉及的方方面面都需要朝廷這邊指導施行。

劉皇帝還是瞭解這個不成器兒子的,要什麼都讓劉曙負責,那林邑國八成得以笑話收場,因此關於建國方方面面的事務皇帝老子都給你安排到位。劉曙自己需要負責的,只是楚國公府下轄的財產處置與人員安排。

而在林邑建制條文之中,有一條非常重要的原則,那便是建國之後,朝廷的將會取消供血式的支持,除了在政治軍事外交上保持統一之外,其餘任其自主,談不上自滅,但必須自生,基於此,分封藩屬國纔有意義。

這一條制拿到安西、安東上也是一樣,甚至有的大臣已經迫不及待地希望劉皇帝能夠儘快把安西,安東的問題解決了,給二王、二都督定性,以免像眼下這般,任由二都督府爬在大漢軀體上吸血。

看看這幾年的安西吧,自西征黑汗以來,前後投入了那麼多錢糧兵丁軍械,國力耗損,但朝廷得到了什麼,只有半個廢墟般的高昌道,這還是劉皇帝看安西都督府轄下過於龐大動了刀子,否則連高昌道最終都未必是朝廷的。當然,這一點顯然是某些人站在個人利益立場的揣測。

因此,但安西那邊表露要提兵西進,繼續作戰之時,那些大臣就打心眼裡不樂意了。從各方面考慮,都持反對意見。其中有部分人意見則很有建設性,那就是等劉皇帝分封安西之後再作計較,屆時,魏王想怎麼打就怎麼打……

對於臣僚們的顧慮,劉暘是很清楚的,但他並不能聽取,根本原因很簡單,眼下當家做主的是劉皇帝,一切還得順着劉皇帝的心意來。

下邊想法再多,與聖意相逆,最終只會自討苦吃,這是劉暘從三十多年被劉皇帝敲打的太子生涯中得出的結論。

因而,不管對於安西戰事有怎樣的想法與意見,劉暘都沒有像此前那般去直言進諫的想法了,既無用,還會惹劉皇帝不快,大可不必。

何況,劉暘保守求穩是一方面,但並不意味着他迂腐,心中又何嘗沒有開疆拓土的志向,只是皇帝老子把事情都幹全了,付出的代價也不小,他這個太子需要做的,更多隻是給劉皇帝擦屁股。

何況,劉旻還是胞弟,這份血脈關係,哪怕看在符後的面子上,劉暘也要另眼相待。

第2099章 太宗篇46 軍售 樞密院變局第170章 艱難的乾祐二年第226章 馮道請辭第259章 自置死地第102章 攻心疲敵第7章 小張探花第272章 被放棄的耶律斜軫第76章 處置決議第1812章 浪潮下的密州變遷第81章 內外變動第23章 慕容都帥用兵第209章 御史臺→都察院第505章 最後的旅途5第29章 太后的病第59章 病榻陳情半島史話·奇葩第372章 封王第205章 既往不咎第10章 王峻也不容易第100章 城戰第313章 晉王一家子第282章 善後之議第394章 永遠在猜忌的路上第88章 趙思綰有遠謀第57章 父子雙相位,一門兩國公第297章 心虛第41章 卷甲入城第2060章 太宗篇7 開寶老臣第319章 稅制的考量,二治山陽第375章 少林寺第334章 喜訊傳來第122章 相互誅心第2139章 世宗篇14 中亞風雲(下)第250章 秘密戰線上的作爲第231章 遼軍的反擊第1729章 太子之問第75章 高貴妃第392章 搶救一下第108章 戛然而止第2145章 世宗篇20 劉旻走了第166章 石熙載的施政理念第315章 質量最高的一次科舉第3章 田畔問對第40章 荒唐太子第98章 溫柔鄉第118章 棉第473章 又當又立第46章 不滿與警惕第1796章 劉皇帝的支持第392章 搶救一下第1759章 生財之道第125章 周家有女呼娥皇第81章 嘉慶節與太子的煩惱第291章 淮東大案第219章 不踏實的劉皇帝第451章 雙雙去世第314章 壬戌科狀元第508章 最後的旅途7第287章第79章 父子問對第8章 巡視第335章 凱旋令、劉昉請命第74章 根由在朝第60章 “暴斃”第37章 新政第72章 頤指氣使VS意氣風發第258章 遼河戰役,高奏凱歌第407章 麻煩第248章 劉皇帝的小本本第150章 天子之威,恐怖如斯第103章 送菜來了第152章 聽政3第127章 魏博問題第214章 荊湖之策第1810章 軍隊得求穩第166章 太子與大將第352章 十萬漢師圍金陵世宗篇終 駕崩第116章 涼甘瓜沙第403章 抓起來!第115章 瀛州第450章 落幕第3章 不宜擴大第32章 邠州,北遷隊伍第375章 少林寺半島史話·奇葩第25章 析分樞密之權第114章 三月爲期第43章 “梳理”、“優化”第141章 太子的提醒第365章 樞密軍政第68章 婚宴第35章 室韋覆滅第49章 安東都督府第2098章 太宗篇45 再起奪嫡第1819章 哪有真蠢的?只是性格使然第51章 該當有所“表示”第26章 新政與人事第291章 漢遼山陽之戰第1章 柩前繼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