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2章 真正引以爲豪之處

劉皇帝過去常常自謙,也努力地做出一副平和的模樣,但他骨子裡實則是個十分自傲的人,他有着超越時代的眼光,也有洞察人心的智慧,他生生改變了一整個世界的走向,建立了一個前所未有的中央集權的龐大帝國。

以劉皇帝一向的內斂沉重,都不時露出驕狂之態,矜功伐能,至少作爲一個君主專制帝王,劉皇帝的成就已經前無古人,後也很難再有來者。

只是隨着歲數的增長,人至暮年,劉皇帝的心態也在不斷變化。改弊革新,中央集權,一統天下,南征北伐,這些劉皇帝自矜了幾十年的東西,如今在他看來,卻已不足爲道,畢竟上朔千年,做到這些的,還是有那麼幾名帝王的。

在承平二十多年後,劉皇帝發現,他真正能夠自豪的,只剩下海外拓殖這一樁。不在於揚威域外,在劉皇帝看來,這是打破華夏曆史窠臼的一種嘗試,一種宣泄內部矛盾的辦法。

當下的大漢,帝國雖然擺脫不了一些封建落後的框框架架,但百姓們的生存空間是大大擴展了的,並且有一定的人身自由。

對於一般小民而言,倘若承受不了國內的沉重負擔與壓榨,完全有其他出路,選擇也很多,徙邊,出海。只要膽子夠大,敢冒風險,大漢周邊有數之不盡的土地資源可供大漢百姓取用,尤其是廣袤的南洋地區,雖然是大片的蠻荒,環境惡劣,但大部分都是優質資源,只欠開發,而以大漢百姓在農業上的專注與技術,只要人去了,就不愁沒有成果。

至於地方勢力對於小民的各種影響與限制,固然難免,但在大漢的政策環境下想做到徹底控制,同樣是不現實的。

對於移民實邊、拓殖海外,朝廷的態度一貫是支持、堅持,並且早已將移民作爲各地主官升遷考覈的重要指標之一,並且寫入了祖制之中。

沒錯,劉皇帝還是沒能忍主定祖制的衝動,雖然有些顧慮他定的這些規矩會成爲故步自封者的“大義”,但劉皇帝還是做了,至少在他看來,他定的這些規矩,無一不是爲了帝國的長治久安、永續延存。

劉皇帝訂立祖制的初衷,當然是爲了限制後人亂來,以超越時代千百年的眼光來看,他有資格也有自信去做這一點。

並且,其中有不少事項,都是爲了保持大漢官民開拓進取、昂揚向上之精神,爲了這份進取,不得不採取一種堪稱頑固保守的措施,現實有時候,就是這麼矛盾的。

關於移民開拓這一點,更是濃墨重彩,東北、漠南、高昌、安西、安南這些地方,都是作爲百年大計的重點開發地區。

在這樣的背景下,大漢各地的官府,自然踊躍響應,涉及到升遷考覈,關乎官帽子,大漢的官僚們自然格外盡心。

當然,也不是任其作爲,否則,爲了完成任務,做出一個光鮮的成績,那是什麼沒有荒唐惡劣的辦法都能想得出來,什麼沒有底線的事情也都幹得出來。

於是,劉皇帝又繼續做着限制,給他的官僚們帶緊箍咒。有鑑於榆林之亂的教訓,官府移民有一條基本原則,那便是自情自願,不得強迫,倘有官員爲達不目的,不則手段,以權凌人,可向上一級官府舉告,一旦查實,嚴厲懲處。而倘若因移民之事情,出現了像榆林之亂這樣的“羣體性”事件,同樣查究到底,所涉官員,概不輕饒。

同時,移民目的地,也做了嚴格規定,安東、安西、安南是第一批次,高昌、漠南等其他緣邊地區則是第二批次,餘者則爲末次。

所有由官府組織的移民,都需有詳細記錄,以保證對移民的管理控制,移民數量以及成績考覈,則由各邊地統計,上交朝廷,兩方比對考覈。對這個過程,朝廷也將時時派出差使,監督巡察。

至於海外移民,到目前爲止,依舊以民間自發行動爲主,還沒有到官府出面組織的地步。在移民之事上,實邊仍舊是當前政策,最主要的考量。

不過,可以想見的是,待新稅改革徹底完成,大漢又將迎來一波恐怖的人口潮,這是擋也擋不住的。或許,那時候,緩解人口壓力,將成爲移民的主要目的。

國有潮水洶洶,則以鄰爲壑,這是劉皇帝能想到的辦法,給大漢百姓提供更多的選擇,也給大漢帝國更多的可能。所幸,這個世界很大,足可供大漢子民遨遊。

因此,朝廷雖然已經二十來年,沒有大規模地、強制性地組織遷移人口。但在這種相對溫和的政策引導下,這些年,大漢在移民實邊上,還是取得了不小的成就,積少成多,集腋成裘,實現的移民人口規模,比之當年粗暴的強遷,多了數倍不止。

當然,這其中,不得不誇獎一番那些官僚們的表現,爲了一個良好的政績,爲了升遷前途,是想方設法,積極推動。

簡單粗暴的政策不敢亂用,但有其他辦法,很多地方官府都選擇以利誘導。不少土地貧瘠而人口衆多的地區,都選擇從拮据的留稅中抽出一部分,對願意徙邊的百姓進行補助。

因此,對於很多願意到邊地闖蕩的百姓,從遞交申請開始,便已經有了第一筆收入。而到了目的地,土地、種子、耕具等生產資料,一般都是準備齊全的,有些地方,甚至連居住的屋舍都考慮到,再給一定補助,墾殖期間的生計口糧,同樣不會少。

爲了移民,朝廷還專門撥了一筆款項,專用其事,這筆款項的數額,到開寶二十四年,已達三百萬貫之多,這可不是一筆小數目。

不得不提一句,當年爲支援安東發展,朝廷每年撥款一百萬貫,這筆錢隨着安東發展漸入正軌,也由於一些隱晦的原因,停止了。但從中也不難看出,劉皇帝對於安東地區的發展,對東北邊防之穩固,以及對長子劉煦的偏愛。

另一方面,宣慰司也是全力開動,大力宣傳,挑準各移民地的優勢處進行宣傳,這也確實取得了不小的效果。

這些年,在大漢地方,有不少這樣的現象,官府遣吏下鄉,挨個宣傳朝廷的移民政策以及地方官府移民優惠。

一次不行,一年不行,但長年累月之下,總是少不了動心的人。畢竟,連安東在宣慰司製作的宣傳冊中,都被描述成沃野千里,動植礦物資源予取予求的寶地,除冷了點,沒有任何缺點......

而隨着此次朝廷大規模稅改的進行,一旦完成,社會環境變遷,再加上政策驅動,新的移民潮,是可以預見地爆發。

過去,雖然不少官府爲了升遷考覈做得漂亮些,去推動移民,但也沒有形成全面的認同。從其他利益考量,官僚實則並不願意去做移民這種廢力廢錢的事。

兩稅制下,官府的財政進項,主要在人,人口越多,能夠收取的財稅就越多,分攤到個人身上也就越少,治下百姓的負擔會相對減輕,只要懂得剋制,造成的民怨也會小些。

各地官僚,對治下之民,基本可以視作籠裡關的雞,能夠可持續地收割下蛋,如非必要,是輕易不願意放出籠去,把下蛋的雞送給別人。

但如今情勢不同了,人口早已不成爲政績考覈標準,計稅依據與納稅規則也改了。土地是定量的,人再多也難影響正稅的收取。

如此一來,再保有大量的人口,對於官府的經營來說,顯然是不划算的。養那麼多人,畢竟是費糧食的,出現災禍,還得賑濟,減稅,怎麼看都是虧本的。

越是窮困的地方,越是如此。於官,不論是仕途還是利益考量,都有動力去做;於民而言,有朝廷政策支持,有直接的利益收穫,除了需要背井離鄉,承擔邊地治安的風險,沒有其他缺點,這就是一個雙贏的結果。

若說風險,人從降生開始,便已經走上一條風險之旅了......

當然,一旦形成移民潮,對於國內那些地主們就不那麼友好了,畢竟,掌握着大量土地的他們,也是需要大量人力來耕作經營的。

至於移民可能造成的勞力缺乏,隨着人口的再一次爆發,也將得到補充,大漢是很難爲缺少人口而頭疼的。

另一方面,也能由此限制國內地主們的剝削,一旦做得過分,人可以跑,正大光明地移民,把人趕跑了,留着地又有何用......

第312章 中宮虛懸,趙普索權第168章 塞上風光第387章 契丹終被打回原形第167章 重建的雲中第249章 如此對手第154章 絕不姑息第5章 劉皇帝的考驗又來了第1751章 結束了第82章 四件大事第425章 開寶十年第125章 邢州事第252章 兩面攻勢,四路進兵第2章 皇帝不好做第441章 登聞鼓又響了第11章 大敗蜀軍第1728章 惠民新政第126章 冬至宴2第75章 西北邊報第232章 淮南情況第159章 還朝第68章 心寒不心寒?第346章 天子的“憐憫”第20章 威臨荊南第90章 老將可用第3章 不宜擴大第123章 諮之以邊事第308章 班師還朝第157章 劉老四第480章 “新對策”第39章 長沙第492章 事發第137章 整編事第79章 勢孤危第38章 濮州案(1)第298章 王著罷相第48章 不安寧的四、五月第23章 皇帝的底氣第486章 李煜之死第223章 南北海軍第101章 大整軍第118章 棉第423章 安東國的權貴們第112章 兄弟第39章 連夜南進第441章 登聞鼓又響了第2091章 太宗篇38 新時代下的大漢(下)第160章 三個青年第221章 名將團隊第296章 三處餘音第175章 軍略第17章 板子終究落下來第359章 難以揣摩的心理第84章 夏州降第2095章 太宗篇42 三項任命第147章 孟昶的覺悟第115章 西北情況第291章 和議達成第5章 王樸走了第199章 遼帝之死第21章 黃袍加身第36章 李業告狀第88章 趙思綰有遠謀第57章 父子雙相位,一門兩國公第58章 七皇子,安南問題第81章 嘉慶節與太子的煩惱半島史話·話說林邑第109章 大相國寺第1689章 高規格第143章 艱難度日第389章 分封與否第20章 被忽視的問題第328章 改革深入第42章 嶺南在望第149章 河東巡撫第442章 矛頭直指第141章 納降第87章 兄弟第320章 見機進言,權歸中樞第301章 武德使愈不自安第353章 信使第337章 特權第99章 北使南歸第308章 新貴第101章 大整軍第242章 一將功成萬骨枯第3章 新皇詔制第40章 荒唐太子第128章 杜重威其人第362章 分封?第490章 御宴繼續,王欽若第294章 剎車,碎葉河畔戰鼓鳴第1696章 藏兵於民第462章 當年善政第40章 潞州三傑第56章 一戰定河西第440章 惶恐難已第2102章 太宗篇49 魔都的誕生第261章 大捷第94章 善後第1811章 歸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