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0章 農民苦

第1740章 農民苦

初夏的開封,迎來了最美好的季節,萬物豐茂,茁壯成長,空氣中都彷彿充滿了希望的氣息。對東京士民而言,比較喜悅的是,持續走高數月的糧價,終於緩了下來。

從去歲冬開始,東京的糧價便開始逐步擡頭,原因有二,榆林叛亂是一方面,大量糧食被西北戰事那個黑洞所吞噬,。當然,最主要的原因,還在於去年異常的氣候,大面積的霜凍導致全國性的歉收。

大漢的糧價,向來穩定,在這方面,管控得很嚴,過去也始終保持在一個低水平上,自開寶元年開始,二十餘年間,東京鬥米糧價只漲了五文。

即便在去年秋末,鬥米價格也才十八文,不足二十,糧價的上漲幅度,甚至趕不上銅錢的通貨膨脹。也正是如此低廉的糧價,方纔造就了兩京的繁榮,否則根本無法養活那麼多人。

有一個很通俗的道理,很多人都知道,糧價並不是越低越好,糧價越低,農民收益就越低,日子就越難過,生產勞作的積極性就越低。

而大漢保持了長達二十餘年的低水平糧價,自然就是建立在對農民的剝削上,幾乎是毋庸置疑的,大漢過去二十年商品化、城鎮化的大發展,兩京乃是天下所有城市的繁榮,都是通過對農村抽血來實現的。

開寶已然二十又二,大漢也安定了這麼多年,倘是北方道州這些劉漢政權的基本盤,時間則要更長。而長時間的康平,除了帶來穩定,同時也意味着各種問題矛盾的積攢。

過去,不停的對外戰爭,高昂的軍費,領土擴張帶來巨大的行政成本,土地兼併,勳貴當權,包括還未徹底過去的西北叛亂,這些都是大漢進入“開寶盛世”後,逐漸顯露出來的問題,並且從劉皇帝到中樞宰臣都察覺到的事情,並且因時因勢調整。

其中,有的緩解,有的改良,雖然始終難以起到治標的效果,但起碼得到了遏制,也使開寶盛世延續至今。

而農民問題,在過去始終是被壓制的,朝廷一向提倡以農爲本,根本目的是爲了維持農村的穩定,保證農業的產出,保證稅收及物資的供給。

從開寶元年之後,朝廷施行了一些惠民之策,比如逐步削減丁稅,到開寶十五年之後,已基本取消了丁稅,這算是解除了大漢百姓們頭上的一道枷鎖。

然而,其他束縛卻從未放鬆過,尤其對農民而言,雖然朝廷多次調整兩稅,有漲有減,但整體而言,幅度並不大。只是相比於戰亂時期的稅收而言,有了比較明顯的差別罷了。

然而,大漢已經徹底脫離戰亂二十多年了,有的道州甚至更遠,二代、三代的百姓逐漸長成,他們是沒有經歷過戰爭時期的困苦,也難以感同身受,對於當下的社會環境以及生存條件,自然難以稱心。

大漢的農民向來是本分的,但是日子過得如何,他們心中也明白,而事實上是,過去的二十年,他們過得並不輕鬆,並且越來越困苦。

僅一個夏秋兩稅,就是一個極其沉重的負擔,尤其是,隨着朝廷徹底制定稅收通過銀、銅錢收取之後,對農村的壓榨就顯得越發赤裸裸了。

糧食本身維持在一個低廉的價格上,朝廷每年制定的稅額卻在不斷提高,爲了繳稅,大漢的農民們不得不把辛苦產出的糧畜賤賣,換成銅錢,用以交稅。

在這個過程中,幾乎不可避免的,還有經過官商盤剝一遍,這方面的問題,劉皇帝很早以前就察覺了,並屢遣御史監察,嚴厲處置,然而再嚴厲的手段,再完善的法律,都難以杜絕貪婪的人心。

同時,銅錢在不斷貶值,糧價卻難以提振,農民每年種地的收益自然不斷降低,生活的成本卻在不斷提高,這日子如何能夠好得了。

也就是朝廷在土地兼併上還留有極大的戒心,以高昂的土地交易稅,限制土地買賣,並以嚴刑峻法處置那些逾制亂法的官商。如此,方纔稍稍遏制了大漢土地兼併的進程,給普通農民留有不下的耕作餘地。

但是,如此也僅僅是遏制,根本問題並沒有得到解決,土地交易仍舊是准許的,而以自古以來大漢士民對於土地的熱情追捧,即便代價高些,只要有機會有資本仍舊會熱衷於買地屯田。

而在近十年中,大漢各地,土地買賣的數量明顯增多,其中有貴族,有官僚,也有商賈,這與歷朝歷代發生的土地兼併也沒有本質上的區別。

此前,有大量漢民下南洋闖蕩,其根本原因,還在於那些人,無地無產,或者失地失產,爲了生計,不得不賭命冒險。否則,出海的死亡率那般高,即便利益再誘人,也難以形成那等規模的出海潮。

而針對於農民困難的情況,朝廷不是不知道,更不是看不到,也不是完全採取視而不見的態度。

至少,在豐年之際,還會由財政出錢,以略高於市價的價錢從民間收購糧食,用以官倉儲備。但是,於整體而言,這部分佔比不算太高,然而這個辦法,本質上還是在割韭菜,畢竟朝廷手裡廉價的銅錢是在太多了,而糧食物資可是實實在在的。

另一方面,則是在災年時期,對受災州縣百姓行減稅、賑濟。

而以上兩點,同樣不能改變大漢農民生活困苦的本質。鑑於此情,不論是劉皇帝,還是政事堂,都已經意識到,農民農業問題已經到不得不變動的地步,否則任其發酵下去,矛盾爆發之際,難免產生動亂。

這是歷代王朝治亂循環的規律,即便以朝廷的實力,不會被輕易掀翻,但是這種情況同樣會動搖統治,需要竭力避免。

事實上,早在趙普卸任之前,就已經在籌謀,改變農業政策,讓利於農民,穩固大漢最廣大的羣體,農民。

當然,減稅這種事情,是不能輕易實行的,尤其農稅依舊是朝廷稅收的大頭。但是,糧價卻是一個不錯的着手點。

去年田畝歉收以及榆林叛亂,對兩京的糧食供應造成影響,導致糧價不斷擡升,到二十二年二月之時,東京糧價已然高至鬥米四十文一斗,到三月底,則到六十,比之前翻了三倍不止。

而兩京的糧價一向是天下的風向標,哪怕反應慢些,全國的糧價也跟着上漲,緊接着影響到的是整個農產品。

過去,當糧價不穩之時,朝廷往往會採取措施,用以平衡,但這一次,並沒有貿然行動,而是一直按捺着,任由市場調節,即便其中出現了一些囤積居奇、乃至發國難財的亂象,也沒有第一時間整治。

就拿米價來說,以朝廷多年積攢的家底,拿出一部分來平抑價格,是一點問題都沒有的,但在趙匡義及沈義倫的建議下,朝廷選擇了觀望的做法。

如此一來,可苦了兩京的士民,以及城市中的百姓,而農民則如降甘霖,糧價漲了,能賣出更多錢,他們的處境自然能夠得到緩解。

當然,糧價過低不行,過高顯然也會出問題。而在半年的時間裡漲了三倍,這就不正常了,也不可能是健康的。因此,在眼瞧着東京糧價居高不下,士民生計受困,乃至窮苦之人幾乎無以爲繼,滿城怨聲載道之時,朝廷終於出手,平抑糧價。

第35章 楊村第84章 滅佛伊始第71章 叛軍勢蹙第68章 撤了第74章 燥熱的遼帝第61章 晉陽來人第1756章 海豐號第103章 強勢、陰謀第143章 艱難度日第288章 敵酋首級獻上世宗篇44 漠北風雲、契丹滅國第114章 欲謀大功第40章 濮州案(3)第199章 潞州來客第58章 回師第58章 正面互懟第308章 吃好喝好第141章 雌威第73章 趙大已在軍中第169章 兩面三刀第2111章 康宗篇3 率賓事件第23章 夜宴第2127章 世宗篇2 唯一結論第504章 最後的旅途4第86章 發落南臣第115章 罪狀十五條第168章 忠奸難辨第146章 黃羊平第77章 潘美請纓伐安南第164章 侯府尹升堂第153章 削藩第130章 御漢大計第50章 下定決心第508章 最後的旅途7第1816章 一個勳貴家族的進化第49章 南國風起第53章 兵臨刪丹第148章 最後一仗第248章 兩戰破寨第370章 其志甚堅第249章 如此對手第8章 瓊林宴世宗篇24 老貴新貴,宗王大會第426章 仍在進步的太子世宗篇26 北廷國相第55章 符氏姐妹第191章 “從諫如流”第192章 姑藏城頭感慨多第123章 遣使求和吧第334章 交待第33章 東京城內第371章 殺,不殺?第366章 將士百戰歸第30章 “寬刑簡政”第188章 永清軍議第24章 人事調整第225章 恩愛與恩典世宗篇33 天王的“加冕”,奠基者之死第167章 請辭第147章 中下層的機會第395章 瘋漲的鹽價第30章 可以準備善後了第179章 榆林楊重貴世宗篇45 漢金衝突世宗篇46 北定漠北第145章 中秋第46章 契丹異動,後顧之憂第134章 王師已克敵都第186章 嘴銜蜜糖第96章 戰損與戰果第262章 趙普議蜀第115章 西北情況第24章 人事調整第1797章 吸血的拍賣會第147章 德勝渡世宗篇22 建隆三年第1722章 血色榆林第250章 大軍會於威武城第30章 可以準備善後了第152章 失意政客第2110章 康宗篇2 輔政時代第69章 “鐵桿”盟友先掉鏈子第24章 太子新結良媛第422章 朕的話說完了第98章 灰溜溜地滾回去第1789章 “猴子”的反應第258章 漢軍的反應第37章 國舅劾郭榮第1808章 老來喪女第95章 真定府、壽國公第360章 今日狩兔,他日獵敵第1781章 危險往往來自背後第118章 蒲陰第139章 衆臣拾柴第27章 西京風波第45章 心情不佳劉皇帝第241章 至此戰罷第324章 相安爲上世宗篇45 漢金衝突第489章 不好收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