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趙家父子

“趙相!”恭謹的招呼聲把趙普從恍忽中拉了回來。

擡眼一看,乃是刑部侍郎呂蒙正,正以一個低調謙遜的姿態,保持着行禮的動作。見到這個中樞官場的後起之秀,趙普回過神,露出一點笑容:“是聖功啊!免禮!”

由於在盧桉前後中的擔當表現,這個年輕的刑部侍郎得到了不少認可,在刑部的地位漸穩,在中樞也站住了腳,成爲令人矚目的政治新星。

對其能力,趙普還是比較肯定的,不過,並沒有過多的接觸,抑或收爲己用,這畢竟是劉皇帝親自提拔出來的人,他不便插手。

看着氣度不凡的呂蒙正,趙普隨口問道:“你這是要去見駕?”

注意到趙普盯着自己手上的奏章,呂蒙正也不遮掩,頷首道:“新一批的罪臣犯官,已然抵京,經過覈查,罪行無誤,當上表執刑!”

一聽這話,趙普就不由皺起了眉頭:“這是第三批了吧!大理寺的審查結束了?”

“是!”呂蒙正點頭。

趙普當即道:“爲何不是慕容承德上報?反讓你這個刑部侍郎負責,這符合朝制嗎?”

聞言,呂蒙正心下一緊,臉上也閃過少許異樣,低聲說了一個牽強的理由:“慕容寺卿病了!”

對此,趙普張了張嘴,卻沒再就此糾纏,又問:“這一批多少人!”

“合計118人!”

“你去吧!”趙普面無表情,讓開了道路。

見狀,呂蒙正再度一禮:“下官告退!”

說完,躡着小步子,朝崇政殿而去。望着呂蒙正的背影,趙普悠悠一嘆,又是上百人,上百名官僚,上百條性命啊。

趙普不由深思,陛下之所以對中樞人事調整不下定論,莫非就是要等盧桉徹底終結?倘若是這樣,那似乎不是不能理解了。

然而,看着漸行漸遠的呂蒙正,趙普老眉又下意識地蹙起,此人倒是個能做事的人,陛下也十分看重,莫非要大用?

但很快這個念頭就被打消了,畢竟不是二十年前了,陛下還是更傾向於老臣了,就算看重呂蒙正,此人也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資歷淺薄,根基不牢,沒有充足的地方履歷,連地方道司都沒有歷練過,怎麼可能進政事堂......

那辛仲甫呢?此人在盧桉中擔當大任,以刑部尚書入相,似乎也說得過去......

王溥,他這段時間病了,應該有所變動,那政事堂還得增補人選。

趙匡義,此人近來是越發沉默了,有些不對勁。

......

一整日,趙普都在思慮之中度過,即便傍晚回府,也依舊患得患失的。或許是年紀大了,精力漸不支,趙普已不像過去那般,每每忙到深夜,猶不自知。

冬季的開封,寒意漸重,空氣都顯得沉重了幾分,寒月無光,悽風陣陣,不過宰相府第,還是穩如泰山,燈火輝煌。

下得車駕,門房管事立刻殷勤地迎了上來,面帶笑意:“恭迎相公回府!”

“嗯!”趙普澹澹地應了聲,見他神色雀躍,問:“何事讓你如此開懷?”

管事引路,笑道:“衙內回來了!”

管事所指的衙內,自然是其長子趙承宗,作爲趙普的兒子,仕途自然是有極大保障的,此前一直在外爲官。

對長子的歸來,趙普是心裡有數的,畢竟就是他的安排,因此,簡單點點頭,便吩咐道:“讓他到書房見我!”

趙普的書房,佈置還是很精緻的,當然,最多的還是各種各樣的書籍。趙普在學識上的成就一直爲人詬病,且一直不以爲意,但事實,私下裡他是十分好學的,常年讀書,若論寫詩作詞賦文,或許不怎麼樣,但對經史子集的理解,絕不下於任何人,他更擅長的,還是經學致用。

在趙承宗到來之前,保持着過去的習慣,拿出一卷《開寶總類》閱讀,這本大漢包羅萬象的總類經典,劉皇帝都經常看,更何況他了,而至今,也纔讀了五百多卷。

很快,趙承宗入內參拜,趙普沒有作話,而是默默地打量着他,這樣的注視,讓趙承宗下意識地收起了原本輕鬆的笑容,並慢慢低下頭。

良久,趙普方纔問道:“你何時抵京的?”

趙承宗趕忙答道:“未時過後。”

“有沒有到吏部述職?”趙普又問。

這下,趙承宗臉色微變,聲音也低下來了:“尚未!”

聞言,趙普頓時嚴厲地呵斥道:“你是外官,回京不先去吏部,反而回相府,這不是落人口實?”

趙承宗張了張嘴,實在不敢觸犯老父的威嚴,只能埋頭認錯:“是兒子的疏忽,明日即前往吏部!”

見其態度,趙普那無名的怒火方纔消卻幾分,輕輕地嘆了口氣:“你官職雖不高,但這半年朝中的風波總不會沒有耳聞吧,我給你的去信,你莫非沒有重視?雖是小事,甚至算不得什麼錯誤,但這個關頭,就是把柄,就是別人攻擊的短處!

你不會像那些庸才一樣,愚蠢地認爲,盧多遜倒了,這朝廷就是我趙家一家獨大吧!你難道不知道,這樣的風聲,是何等犯忌諱的事!”

聽趙普這麼說,趙承宗臉色急變,立刻道:“是兒失之警惕了!”

趙普則嚴肅地道:“別人也就罷了,終究是外人,你是我的長子!那些想看老夫笑話的人,恐怕就盯着你們兄弟,你豈能大意!”

“父親教誨,兒銘記在心,不敢再犯!”趙承宗鄭重地道。

父子之間的談話,就在這種緊張壓抑的氛圍中展開了。

趙普鬆口之後,趙承宗方纔得以落座應對,觀察着老父那陰沉嚴肅的面龐,也多了幾分憂慮:“兒在滑州,也聽說京內形勢緊張,卻沒想到,已然嚴重到如此地步了!”

顯然,趙承宗並不是蠢人,從趙普的話裡,就能感受到那不尋常。聽其言,趙普盯了他一會兒,道:“京中的事,你不要參與,當好你自己的官,做好你自己的事!”

說得容易,又哪裡能不表示關心,畢竟父子連心,一脈相承。遲疑了下,趙承宗還是聽話地應是。

趙承宗已經年過三十了,不過,到目前爲止,也只是一個白馬知縣,雖屬望縣,且州縣一體,但作爲當朝首相的兒子,還是顯得有些低了。哪怕在官僚階級日趨固化的當下,也有不少更年輕的縣級主官,因此,在權貴子弟中,趙承宗的位置,十分“平庸”。

見長子如此順從,趙普心情也好轉幾分,而後道:“也不瞞你,此番召你回京,是我的意思,對你,將另有任用!”

“自當聽從父親吩咐!”趙承宗道。

“朝廷權貴子弟,到你這個年紀,已至州府大任,乃至更高職銜的都有不少,讓你做了這麼多年的知縣,心裡應當很委屈吧!”趙普平靜地說道。

面對這樣的問題,哪怕心中有想法,趙承宗嘴上也不敢說,只能謙虛地表示道:“兒才淺德薄,治一縣尚有不足,何況一州!”

“你這話言不由衷!”趙普當即指出:“我看過你在白馬的爲政治民,官聲口碑都不錯,不說有多大的建樹,至少中規中矩!”

“父親過獎了!”趙承宗輕鬆了些。

又是一聲嘆息,趙普直接道:“你準備準備,述職之後,就去楚州上任,對你新的安排,就是知楚州!”

趙承宗聞言一喜,但見趙普那始終嚴肅的表情,生生按捺住,拱手道:“自當聽從朝廷吩咐,只是,還需父親教誨!”

“希望你能保持這份謙懷,而不是隻表現給我看!”趙普頓了一下,方纔道。

也不給他解釋什麼,趙普交代道:“楚州當運河轉運要衝,漕運重地,東南財稅,大部由此轉運,南北商旅,也多由此中轉,因此,交通轉運乃是楚州重中之重,你需要同東南轉運緊密配合,不能岔子。

另,楚州乃淮河、運河交匯之處,河網既與其力,也有其害,這些年淮水就沒有真正平靜過。當年王兗國公雖然修復洪澤湖,開挖龜山運河,但年月已久,在水利灌既,防洪、泄洪之事上,仍不得放鬆!

做好這兩件事,再保持你在白馬縣上的爲政風格,楚州當可無虞!”

“是!”對趙普這番交代,趙承宗聽得很認真,熟記之後,恭敬一禮,鄭重地答道:“兒明白了,多謝父親教誨!”

雖然趙普不讓管,但趙承宗還是忍不住關心:“父親,你滿帶憂慮,朝中的形勢當真窘迫至此?”

第133章 面聖第40章 荒唐太子第156章 立冬班師第167章 先震後蝗第197章 財計第514章 最後的旅途13第355章 理智歸理智,仗還得打第418章 劉皇帝有請第195章 遼帝第27章 謀算無用,危第99章 全面對抗的兩司第32章 後宮不平靜第343章 宦官少府第2136章 世宗篇11 政法大學堂第142章 鐵索橫江第1693章 安西王第137章 整編事第2113章 康宗篇5 反擊開始第171章 我能說,我看上的是符家二娘子嗎第34章 亡國之族第96章 壽春城內第1724章 叛賊雖敗,封鎖繼續第354章 可以討論出降了第134章 煎熬的宰相第1754章 雄才難制第166章 這個太子不好當第26章 要堅持做大漢的忠臣第212章 慕容皇叔問事第172章 太子妃第258章 漢軍的反應第166章 一座莊園第166章 石熙載的施政理念第308章 新貴第309章 衡釀第1687章 癸未年科舉第2106章 太宗篇53 遲暮第109章 太后崩逝第416章 尾聲第117章 一圖一冊第52章 巫宦之國第1763章 二度卸任第119章 壽春終於破了第262章 大軍臨城,歸師難遏第441章 劉皇帝的財產第348章 老皇帝第154章 河東風雲(1)第83章 惠妃母子第1816章 一個勳貴家族的進化第110章 郭榮之斷第422章 朕的話說完了第22章 改革急先鋒第71章 安東大開發2第35章 瑤華春第2051章 最後的旅途(終)第230章 壓力都不小第101章 大整軍第194章 中秋宴上起風波第45章 靖江軍第114章 欲謀大功第143章 園苑中瀰漫着自在的氣息第57章 揚州案有結果了第324章 相安爲上第5章 王樸走了第24章 被瓜分的洛陽第228章 形勢危急第193章 楊邠案(1)第277章 太子的不同聲音第326章 再用老將第237章 七九不和278章 軍務第86章 駕臨渦口第459章 擺爛的李國舅第287章 趙普使蜀1第64章 邊事不寧第74章 東亞海盜的興起第175章 被刺激到的遼帝第25章 周世宗與楊令公第65章 劉皇帝的猜忌第103章 強勢、陰謀第2107章 太宗篇54 皇帝的認可第512章 最後的旅途11第168章 塞上風光第142章 公堂之上第305章 遼國三載第27章 西京風波第241章 “戲言”第42章 天上掉下來的禁帥之位第165章 天子的態度第128章 蜀中亂象第30章 韓通與向訓世宗篇29 黑色產業第317章 這山莊還是不建了第239章 耀州之戰第58章 回師第2071章 太宗篇18 轉移陣地第29章 獨眠孤館第63章 武德奏事第1740章 農民苦第344章 劉規改革第41章 高麗國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