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盛怒之下

王寅武的顧慮還是有些先見之明的,雖然慢了些,但河西的事還是爲皇城司的耳目所知,並從速上報到張德鈞。

不像王寅武還有消化、分析、判斷的餘地,張德鈞在收到消息的第一時間,便動身入宮,想要向劉皇帝上奏這則噩耗。

崇政殿外,奉召而來的太子劉暘與宰相趙普,正好撞見“興沖沖”而來的張德鈞。見到這二人,張德鈞趕忙迎上去行禮。

伸手虛擡,示意其免禮,劉暘打量了張德鈞一下,平淡地問道:“張大官也被陛下召來了?”

太監似乎總是老得更慢些,張德鈞也五十多歲的人了,但看起來,除多了些皺紋,樣貌比起比起二十年前都沒有太大的變化,連白髮都沒多幾根。

“回殿下,小的是未召而來,有要事相稟!”張德鈞應道。

目光從張德鈞身上收回,劉暘並沒有多說什麼,偏頭禮節性地同趙普招呼道:“趙相,我們還是入殿覲見吧,莫讓陛下久等!”

趙普頷首,面帶微笑:“應該的!殿下請!”

不過,動身之後,趙普卻悄然放慢了腳步,與張德鈞並列,與他交換了一個眼神,低聲問道:“出了什麼大事?”

張德鈞則目斜視,也放慢了腳步,聲音同樣低不可聞:“確實出了大事!”

說着,簡單地把黑汗使團被劫殺的情況講了下,而後便不再多說什麼了。而趙普原本還算平靜的表情,頓時就不輕鬆了,老眉高聳,眼角不自主地跳動幾下。

看了看崇政殿,那高大威嚴的殿門,此時彷彿成了一個亟欲噬人的獸口,心中微微發寒,卻不得不平復起伏的心情,入殿。

劉皇帝召見他們,所謂何事,也無需做其他猜想了......

崇政殿內,壓抑的氣氛幾乎能使人窒息,劉暘三人趕到時,王寅武正埋頭跪在地上,戰戰兢兢。劉皇帝微側着身子,坐在御案後,沒有勃然大怒的樣子,但這種怒火不外露的情況,反而更令人心悸。

“你們來了!坐!”見到來人,劉皇帝的目光有了些生氣,朝劉暘與趙普示意了下,至於張德鈞,只瞟了他一眼。

“把事情同太子、趙相講講!”劉皇帝衝王寅武道。

“是!”似乎是分擔壓力的人來,王寅武終於鬆了口氣,身上那股如山嶽般沉重的壓力也釋去不少。不敢怠慢,詳細地把河西奏報的情況講了一遍。

王寅武這一說完,劉暘與趙普俱是大驚,就是有預知的趙普也不免心中的詫異,張德鈞適才也只是簡單地給他泄露了一下。

不待劉暘與趙普答話,劉皇帝就開噴了:“真是咄咄怪事!一國使團,在我大漢境內,在朝廷治下,竟然爲賊人劫殺,幾乎無一活口。整整一隊的邊軍護衛,竟然保障不了一路的安全,河西的治安,已經差到這個地步了?

王寅武判斷是馬匪作案,朕十分好奇,什麼樣的馬匪,敢襲擊官軍,殺害一國使團,又是怎樣一股勢力,有這個實力,有這個膽量?

啊?西北馬匪,朕可是耳聞已久了啊!如今,朕可是記住了!

就算是馬匪,河西的文武在做什麼?連外使來朝都護衛不住,莫不是覺得承平已久,就以爲天下太平無事了?

還要劉昉又是怎麼回事?難道就忙着騎馬打獵?讓他坐鎮西北,就鎮出這樣一個結果?連區區馬匪都剿不平,朕要他何用?”

劉皇帝的語氣並不是太強烈,但是,言語之間流露出的那種老皇帝的憤怒,完全溢於言表。連一向喜愛的趙王劉昉,都如此批判,就更別提其他人了。

趙普在第一時間,心裡就對此事做下了判斷,事情大發了,性質太嚴重,影響太惡劣,並且,河西官場怕是免不了一場震盪了。

不過,盧多遜當初在河西經營已久,這其中,是否有什麼可以利用的地方?幾乎下意識地,趙普有些忍不住往黨爭的方向靠攏了......

劉暘則在短暫的震驚後,迅速冷靜下來,看着籠罩在怒意下的劉皇帝,主動起身道:“陛下,發生瞭如此大案,確實駭人聽聞。不過,臣以爲,眼下還當以善後爲先,將惡劣影響控制到最低!”

“你倒是看得開!”聽劉暘建議,劉皇帝怒意稍稍平復了些,淡淡道:“你說說看,怎麼個善後法!”

迎着劉皇帝那有些不帶感情的目光,劉暘心頭一緊,他也意識到了,若是說不出個所以然,他怕是也免不了遷怒責難。

不過,劉暘的心態可早就磨鍊出來了,這點壓力,並不算什麼,因此,斟酌了下,從容道來:“其一,派遣專使,把此事的前因後果,調查清楚;其二,對犯下惡行的賊匪,全力追捕,將這股禍害百姓的惡賊徹底消滅,還地方一個安定;其三,遣使攜禮,西行黑汗,將此事通報解釋,以免兩國因此事生起無謂的爭端......”

劉暘的建議還是有邏輯、有條理,考慮也算得當了,不過,劉皇帝的反應,就兩個字:“就這?”

一聽這話,劉暘不由暗道果然,他之所以如此建議,就是希望能把此事的影響儘量控制下來,但劉皇帝顯然不這麼認爲,是定要擴大化的。

盯着劉暘,劉皇帝冷冷道:“事情,是必須要調查清楚的,管他什麼牛鬼蛇神,都要給朕揪出來!

但是,這不是什麼賊匪,這是叛逆亂賊,這是直接向朝廷挑釁,要消滅的,不是一股,而是全部。讓樞密院下制,西北的駐軍都給朕動起來,把那些什麼匪、什麼盜,全部給朕誅除,有一個,殺一個,有一千,殺一千,有一萬,殺一萬!”

這一個個殺字從劉皇帝口中吐出,雖是夏日,但在場所有人都感受到了那股由內而外的森寒之意,劉暘更有種頭皮發麻的感覺。

劉皇帝卻還沒說完:“還有,這幾年,不管是皇城司、武德司,還是都察院,都有奏報,說天下的治安日漸不穩,有不少流寇,流竄四方,跨道連州,劫掠商旅百姓?

這種情況,已經威脅到了百姓的安危,甚至影響到國家的穩定,我們的官員在幹什麼,官兵又在幹什麼?

現在是什麼年月了?開寶二十年?莫不是朕老糊塗了,否則,朕還以爲如今是天福十二年,是乾祐元年!”

“陛下息怒!保重御體!”劉皇帝這怒氣騰騰的模樣,可把人嚇得夠嗆,劉暘見狀,也只能硬着頭皮勸慰:“關於地方治安的問題,臣與相公們也商討過,已經在着手出臺解決條議。

臣等認爲,流賊四竄,在於民間人口流動漸趨頻繁,臣等認爲,主要方向應該放到加強戶籍檢視管理以及對地方治安的肅清上......”

緊接着,劉暘便把正在籌議中的關於地方治安問題解決的梗要彙報了一下,劉皇帝聞之,稍微思考了一下,也給了一個認可的態度:“總算,你們還沒有那麼遲鈍,這是必需的,給朕來一次全國嚴打,把那些賊匪偷盜搶,姦淫擄掠殺,全部給朕投入到刑徒營中,這樣的禍害,這樣的渣滓,刑徒營就是他們最好的去處!

還有,直接制告各地官府,要是再讓朕聽到什麼匪患不已,民情不穩,那就不只是剿匪了!”

“是!”雖然劉皇帝依舊強勢得讓人害怕,但劉暘的心情卻是稍微放鬆了下,講道理就好。

不過,這心絃很快就再度繃緊了,只聽劉皇帝繼續道:“河西出了這樣的大案,當地的文武,你怎麼不提?王明這個河西主官,就首當其責,英明幹練了一輩子,這是要晚節不保?對河西,朝廷也要查,朕倒要看看,是什麼樣的官員,什麼樣的官兵,能容忍得了賊匪如此肆意禍害地方!”

“陛下,西北匪患由來已久,王使君到任河西,不過兩年,這......”見劉皇帝有拿王明開刀的意思,劉暘說了句中肯的話。

劉皇帝則稍顯冷漠地說道:“那爲何此前從來沒有發生過如此重大惡行,偏偏在他的任期內,在他的治下,出現了?是他給叛逆們膽量,還是,他根本無法治理好河西?”

王明,這也是劉皇帝時代一個頗有名氣的能臣了,允文允武,出事幹練,始終活躍在大漢權力上層,更早就不提了,但至少二十年來,每居一職,都是封疆大吏。

但就是這樣的名臣,出了事,仍舊難免被責難。

。wap.

第336章 橐相第268章 機遇第338章 澄心堂內心惶惶第233章 王使君在泗州第2057章 太宗篇4 最後的告別第199章 遼帝之死第379章 南北一統第88章 趙思綰有遠謀第233章 漢騎出絕域第134章 煎熬的宰相第95章 大洗牌第137章 整編事第481章 行宮第366章 將士百戰歸第420章 老年喪子第90章 安東國王?第406章 影響擴大第14章 武夫軍閥第115章 西北情況第274章 厚葬之第1746章 需要個說得過去的理由第77章 渦口之戰(1)第354章 貴妃母子第454章 安東新王第155章 蓄奴之議仁宗篇7 官僚新貴,倒範集團第143章 艱難度日第96章 劉皇帝就是定海神針第144章 兩月滅蜀?第233章 南口大戰2第18章 侯益第467章 蕭思溫的價值第1722章 血色榆林第200章 天子的態度第231章 全國大水第481章 行宮第284章 讓皇帝放心的少數人第1754章 雄才難制第22章 改革急先鋒第1章 何謂開寶第126章 近臣之殤第376章 降臣紛來第380章 開寶第2107章 太宗篇54 皇帝的認可第121章 登乾元第178章 會獵第335章 高麗服軟了第59章 睡王上位第45章 靖江軍第1817章 搖人?大漢一併接着第198章 遼國變故第74章 根由在朝第407章 麻煩第34章 史卿,朕還有重任相托世宗篇26 北廷國相第2090章 太宗篇37 新時代下的大漢(中)第145章 非常之事第133章 納了第246章 遼軍又何去何從?第161章 河東風雲(8)第39章 大舅哥與小姨子第343章 宦官少府第62章 奸宦昏主第7章 小人物議大事第450章 落幕第303章 兄弟之間第1720章 靜默第46章 糧與錢第161章 蜀人填湘第1798章 宴無好宴第399章 劉皇帝的矛盾心理第461章 癲狂?第362章 宮城之寶第2120章 康宗篇11 共治時代第132章 不惜代價第33章 有人想腐蝕孫將軍第296章 反響第214章 股肱之臣、肺腑之言第78章 南北併發第164章 壽陽郡公的憂患意識第151章 我,慕容彥超,委屈第154章 滅門第76章 太子還京第188章 後續第24章 人事調整第188章 邊將離京,再獲一子第287章 反擊從野狐嶺開始第2105章 太宗篇52 臨淄王第266章 蜀廷的爭執第368章 吳越結局註定第144章 鄴都戰事(求首訂)第277章 太子的不同聲音第174章 湖南:你方唱罷我登場第336章 怪圈第108章 戛然而止第37章 回鶻使者第293章 生於憂患第279章 喜從天降第38章 殿議第31章 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