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厚道”的做法

同趙普、曹彬經過一輪簡短的商討,迅速決策,下達制令,兩隊驛騎,攜帶密封好的令文及符節,冒雨而出,疾馳北上,分往山陽及燕山北道。

針對契丹主耶律賢之死,劉皇帝派出的弔唁隊伍,實在隆重,堪稱龐大,足足八千漢騎,齊裝滿備,一人雙馬,分兩路進兵,目標直指斡難河。

山陽方向,由驍將康保裔領軍五千北上,楊業次子楊延朗從之,這是主力,也是吸引目光的一支軍隊。

另外一支,則自臨潢府潛發,由馬軍指揮使曹光實率領。曹光實乃是劍南道雅安人,屬夷人,當地豪強,王師平蜀之時,蜀中的叛亂也波及到了雅州,其家族毀於仇敵。

曹光實負母而出,逃得一命,爲求報仇,尋到當時正在川南平定獠人之亂的郭進,並奉上雅州地圖以及勢力介紹,並自請爲漢軍嚮導。

郭進當時在川南正殺得興起,叛亂的蜀軍於獠人都已經趨於臣服,得知雅州的情況,自然興趣大增。

對於主動前來的曹光實,見面就有好感,聽其故事,又考校了他的才略,覺得是個人才,於是果斷遣一裨將,分一部軍,由曹光實引路入雅州平叛。

結果自然不必多說,半月即定,曹光實則將他所有的仇人連人帶族全部殺了,這大概就是郭進看到曹光實的原因了,都是狠人.....

川蜀平定後,曹光實便正式加入漢軍,因爲協助平定雅州、黎州的功勞,被拜爲雅州兵馬指揮使。這其中,自然有郭進舉薦的功勞,還把他介紹給了向訓。

後來郭進到西北任職,想到了在川南鎮壓平亂的曹光實,又上奏將他調到自己麾下,從那時起,曹光實便跟隨郭進在北方領軍。

北伐期間,也是隨郭進挺進西域,攻滅西域契丹,大敗黑汗軍隊,當時就讓許多人認識到,這個南蠻子還真挺能打仗,到了北方居然也沒水土不服。

北伐之戰後的曹光實,已經成爲了漢軍的中堅將領,夷人的身份也成爲了大漢海納百川、劉皇帝用人不拘一格的象徵。

在郭進的舉薦下,向訓作保下,曹光實自西調東,任臨潢府兵馬都指揮使,鎮守燕山北道北部,成爲董遵誨下屬的第一大將。此番劉皇帝要趁機對漠北契丹搞事,自然就想到駐守臨潢府的曹光實了。

八千漢騎,自然是一股強大的力量,但與漠北契丹的整體實力相比,也是不夠看的。喚作平時,這樣規模的漢軍北上,也不過是日常襲擾,打打草谷罷了,李繼隆此前五次北上,率軍最衆的一次也不過四千騎。

但誰叫漠北契丹自身出問題了,既然露出了破綻,那就難免大漢露出獠牙咬上一口,如果什麼都不做,那劉皇帝念頭又要不通達了。

趙普、曹彬之所以贊同大漢出兵,除了用兵的規模不大之外,或許也有順從哄着劉皇帝的意思。

不過,即便出兵的制令下達了,仍舊特殊地給率軍出征的康保裔、曹光實一個交待:此番北上,在於攪亂漠北局勢,能戰則戰,不敵則走,不求有功,但求無過,以保存將士力量爲先。

這樣的示意,完全反應出大漢朝廷這“攪屎棍”一般的屬性。當然,在北上作戰上,樞密院給了明確的自主指揮權,任康、曹二人臨機決策,畢竟是遠征作戰,茫茫草原,浩瀚大漠,朝廷就是想搞微操,也沒那個條件。

在軍令下達的同時,武德司、軍情司乃至皇城司,這些大漢的情報機構也都緊跟着發動起來,大量漠北契丹的消息開始向東京彙總。

皇城司對漠北契丹也是派出了一批密探,

人數不多,規模不大,但確實存在,這還是延續當初派人往漠北搜索尋找遠征軍蹤跡的行動。

後來,張德鈞便乾脆成立一支針對漠北契丹的細作隊伍,當然,其主要目的還在於取悅劉皇帝,畢竟契丹不亡,劉皇帝不安,作爲忠犬,張德鈞還是很注意主人的感受。

另一方面,也是將皇城司的影響向外擴張的一種表現,畢竟,從成立之初,皇城司的刺探範圍就侷限於兩京,他們的主要職責也只是監控東京輿情。但只要稍微有點野望,便不會自束手腳,張德鈞也不願意讓自己“困”守京師。

因此,這些年,皇城司的眼線密探也在朝京外鋪開,在主要的大城市展開布控。這自然是有些逾越的,劉皇帝也有所察覺,張德鈞也有所彙報,劉皇帝態度是沒有態度,實則就是默許。

當然,在對漠北契丹事務上,仍舊是武德司佔據主導,畢竟經營已久,而他們所能調用的資源更多,作用面也更廣。

趁火打劫、渾水摸魚、攪風弄雨,也是武德司所擅長的。王寅武收到的劉皇帝的指示也很明確,除了繼續刺探收集契丹的消息之外,便是繼續實行拉攏分化,哪怕因爲大漢的民族政策,已經斷絕了大部分契丹部族南下歸附的可能,但,終究難免有動搖的,與大漢帝國保持友好關係往來,還是挺有誘惑力的。

大漢這邊多方手段齊下, 顯然又將給漠北契丹的局勢帶去更多的變數。而劉皇帝大概是也覺得有些反應過度,在與趙普交談的時候,還問這麼做是不是有些不厚道。

對於劉皇帝這個問題,趙普都有些無語,軍政命令都發布了,明槍暗箭也都準備好了,談及此事時劉皇帝那眉飛色舞、興趣盎然的表情還那般生動......

不過,劉皇帝又當又立的情況多了去了,面對劉皇帝表現出的“不好意思”,趙普還得面帶春風,違心地出言安慰,說什麼大漢與契丹生死仇敵,恰逢良機,自當無所不用其極,陛下不要有什麼道德上的心理負擔,云云。

趙普的回答與解釋,從來都是讓劉皇帝滿意的。

耶律賢之死,牽動着兩國的神經,契丹未來局勢的發展,暫時不得而知,但大漢這邊,卻是迅速進入了新一輪的軍事變革。

劉皇帝之所以不願意對邊軍進行大的調整,除了要維護北疆胡民政策的穩定推行之外,漠北契丹的威脅也是原因之一。

當外患的可能降低之後,對內自然也就可以更加安心地推動了。又經過幾次同軍政大臣們的商討,終於絕對,對大漢兵制進行改革。

說是兵制改革,落到根子上,還是財政問題。當然,對於軍隊事務,劉皇帝從來都是謹慎的,以他的態度,也不可能因爲財政壓力,便自廢武功。

因此,李繼隆的建言,得到了劉皇帝的認可,商討出的結果,今後大漢的兵制,將從募兵制轉變爲募兵與徵兵結合起來,落實到具體,對那龐大的在冊將士的數量,也將進行切實的削減。

第339章 不登宰堂,終爲人所制第95章 真定府、壽國公第252章 兩面攻勢,四路進兵第167章 請辭第369章 皇帝不好伺候第143章 夔州大捷第2068章 太宗篇15 熱鬧的夜第24章 不戰而屈人之兵第120章 多子多福第64章 回鶻汗之死第1775章 調整第1808章 老來喪女第84章 夏州降第7章 小張探花第320章 蠻瑤歸服第77章 間策第98章 山道第351章 林邑國第124章 輕取揚州第164章 壽陽郡公的憂患意識第301章 藩臣離京第74章 根由在朝第3章 姐夫的彙報第323章 黨侯的智慧第277章 太子的不同聲音第1729章 太子之問第192章 再得兩子第1813章 雍王不當這出頭鳥第198章 解綁的武德司第78章 南北併發第334章 交待第17章 鼓譟第224章 鄴都文武第8章 楊蘇還京第101章 大整軍第2099章 太宗篇46 軍售 樞密院變局第76章 處置決議第11章 局勢變化於未測之際第20章 小民猶能議國政第445章 捐資捐款,天災不斷第468章 胡部隱患第77章 劉知遠終於動了第376章 降臣紛來第24章 天福十二年第18章 劉皇帝打個噴嚏,朝廷都得震三震第393章 錢去哪兒了第115章 兩則喜訊第425章 安東國的太子第157章 劉老四第71章 六合堤上第464章 難產的封禪第269章 軍事會議第213章 雨雪冰霖第74章 燥熱的遼帝第117章 一圖一冊第152章 又是一年二月二第113章 西使歸來第70章 大禮第319章 稅制的考量,二治山陽第123章 株連不可避免第1811章 歸來第390章 減丁政策,翻過那座山第1720章 靜默第56章 腹心之談世宗篇32 建隆六年·制霸中亞第198章 遼國變故第201章 捐資第78章 南北併發第388章 考制利弊第332章 廣德殿婚宴第1792章 安西的請求第135章 西北匪患第108章 戛然而止第225章 遼國的應對第346章 底層第59章 不知死第345章 剝削者第451章 雙雙去世第2106章 太宗篇53 遲暮第9章 啖耳將軍亦回京第174章 帝崩第45章 聰明的瑤蠻第205章 遼國新君第194章 楊邠案(2)第50章 小滿與臨盆第90章 交趾收復第109章 制舉收尾第228章 巡邊彙報第80章 春夜第1691章 晉王的成就第236章 母、妻、子第87章 兄弟半島史話·安平公主第268章 西縣第292章 北伐的尾聲1第2058章 太宗篇5 雍熙第107章 巡幸江南第351章 滿朝之中,只此一人第371章 慰問=送行第294章 唐粵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