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5章 完美的宰相

劉皇帝紆尊降貴,親臨府門,看望老臣故舊,二十餘年間,有多少次,是難以盡述的。然而此類舉動,也往往伴隨着一些“玄學”,尤其是對那些染疾、重病的大臣而言。

可以羅列出一串的名單,高行周、趙暉、馮道、慕容延釗、王樸、李處耘等,包括最近一次的柴榮,他們都是在劉皇帝探望過後,就陸續病故。

這個定理,乃是通過二十多年的樣本積累,方纔總結而出的,至今仍在延續。而能夠在劉皇帝登門之後,還能安然無恙的,數來數去,也就郭威了,當然,這老狐狸當年抱病請辭歸樣,那病情的真假,至今存疑,不過,劉皇帝就當他是真的。

此番,劉皇帝過虞國公府,不論府上人怎麼想,是否爲那些玄學之事所憂慮,都與劉皇帝無關,他自個兒是很安然的,而公府上下,還得對皇帝寵信感恩戴德。

當初還在開封之時,劉皇帝也算魏府的常客,殿堂之外,劉皇帝就屢次登門,談論軍政大略,討論國事庶務。

然自西遷之後,登門的次數顯著減少,幾根指頭都數得過來,這君臣之間的關係,明顯淡薄了許多。

這其中,兩個人都在改變,魏仁溥是有意識地韜晦避禍,皇帝的親信寵幸也不是他所追求的。劉皇帝則是逐漸淡漠了,哪怕到如今,劉皇帝依然覺得自己是念舊的,但事實上,也就他自己覺得了。

虞國公府上,魏仁溥倒也沒有抱病在榻,與劉皇帝來一場“榻上對”,而是處之泰然地,迎候招待。

就是公府後苑間,在綠湖之畔,涼亭之間,沐浴着暮春濃郁春光,喝酒、吃肉、聊天。或許私人之間的關係,不再如以往那般親密,魏仁溥說話,也明顯陪着些小心,多了些負擔,但君臣關係還是很自然的。

登門拜訪,探病是目的,但卻不是主要的,劉皇帝更多是想同這個當初的心腹密臣再交流一番。

就談話的情況來看,氛圍還是不錯的,回溯過去,追憶往昔。從天福十二年(947年)開始,魏仁溥就追隨劉皇帝,在他帳下效力,如今算起來,已是整整二十五年過去了。

二十五載春秋,足以引起滄海桑田般的變化,其中幾多風雨,幾多浮沉,幾多波折,認真思之,也難免諸多感慨。

魏仁溥是肉眼可見的老了,劉皇帝亦然,甚至於,他的心態要更加遲暮,畢竟憂懷多些,多疑的稟性讓他身心總是不輕鬆。

在大漢初年的政壇上,魏仁溥是個避不開的人物,從當初劉皇帝將他列爲二十四功臣文臣之首便可以看出來。

歷數過往宰臣相輔,各具特點,風格迥異,但劉皇帝對魏仁溥的評價也最高,稱其爲大漢最具宰相氣度的大臣,贊其有宋璟之風。

在魏仁溥當權,總理國政期間,大漢政風人情,都是二十餘年間最爲平順安寧,堪稱政通人和。不論是對官,還是對民,那段時間都是最爲美好的,魏仁溥也以其卓越的政治才能,老練的處事手腕,以及崇高的道德水準,完全擔起了一個宰相和同衆僚、協理陰陽的職責。

並且,比起楊邠、王章、馮道、李濤、範質乃至如今當權的趙普、王溥這些人,魏仁溥身上的爭論與非議也是最少的,朝廷內外,沒有人不讚其涵養與氣度,在當時,這幾乎是個完美的宰相。

當然,作爲一個大臣而言,還是曾經秉執國政的宰相,過於完美,也並非好事。至少,當羣臣對皇帝是畏懼,對首相是尊重,這樣的區別體現出來後,劉皇帝這心裡難免會有些吃味。

敬畏與敬重之間,還是很大差別的,在多疑的劉皇帝心裡,甚至會放大。進入開寶年之後,魏仁溥解權去職,並逐漸消失在大漢的權力場間,也未必沒有這方面的原因。

時至如今,劉皇帝對魏仁溥,仍舊抱有一定的尊重,仍舊欣賞他的品行與操守,這確實是個君子宰相。

但是,作爲領導,卻顯然不會喜歡一個太過完美的下屬。相比之下,如今的趙普就更得劉皇帝信任,除了更加幹練、果斷的爲政才能之外,就是趙普有缺陷,並且還不小,屬於隨時可以被拿出來獻祭掉的。魏仁溥則不然,在其身上,屬人性道德的光輝,太過耀眼了。

而通過此番與魏仁溥的交流,劉皇帝也發現了,如今他很是坦然,寵辱不驚,超然物外,萬事不縈於懷。既不追名,也不逐利,有種返璞歸真的感覺,只是閒居府庭,怡然自得,讓劉皇帝都不忍去打擾他。

劉皇帝也同魏仁溥開了些玩笑,嘴道羨慕,說他現如今的狀態,到山野田園,做個隱士高人,歸養自然,要更爲適合。

如果有機會,魏仁溥未必不樂意,只是,看劉皇帝那個態度,是不會輕易放他離去的,因此倒也表現出一種隨遇而安的豁達。

此次拜訪,可以說是對劉皇帝與魏仁溥之間二十多年君臣之誼的一個總結定論。離開之時,劉皇帝臉上是帶着笑的,表情間也帶有感慨,並且特意交待了一句,讓虞國公安心頤養天年,旁人不得驚擾。

或許真的是玄學的緣故,劉皇帝過魏府之後不久,便又失柱國功臣,還是一次去倆。當然,此一回,厄運沒有降臨在魏仁溥身上,故去的,乃是羸疾已久的汝國公李谷,以及年老體衰的襄陽王安審琦。

這二者,是相繼辭世,兩個人都在東京休養納福,消息傳來後,朝野震動。對此,哪怕心中早已麻木,劉皇帝也表現出一定的傷感與哀惋,特地下詔,廢朝七日,以寄哀思。

當然,這也只是形式上了,劉皇帝平日裡,是很少上朝的。同時,朝廷部司之間,盡帶縞素守職,以示對故去功臣的追懷。

而隨着李谷與安審琦的故去,開寶初年擬定的乾祐二十四功臣,大半已凋零,還不滿十整年,仍然在世者,也只餘十人了:魏仁溥、薛居正、李少遊、符彥卿、趙匡贊、郭威、向訓、高懷德、趙匡胤、武行德。

不得不說,在大漢功臣們身上,似乎縈繞着一些說不清道不明的厄運,致使他們凋零迅速。哪怕,大部分人都是病死的,幾乎沒有無疾而終的,但也正因如此,才顯得異樣,才顯得詭譎。

或許,在後世,爲乾祐二十四功臣的結局下場,後人們會產生無限的揣測與猜想,這一點,似乎也是值得探究的。

當然,劉皇帝問心無愧......

第82章 不手軟第325章 裁判下場第279章 中路軍之失第402章 太子有後了第1760章 無聊的雍王第1682章 治本之法第159章 河東風雲(6)第2132章 世宗篇7 漢金衝突 再下一臣第268章 西縣第172章 川蜀定製,鍾謨彙報第1759章 生財之道第118章 面靜心動第169章 王溥的補充第192章 遼帝南狩第253章 皇帝的敬酒第401章 老郭威第7章 貴戚解權第134章 東路軍第344章 劉規改革世宗篇45 漢金衝突第180章 躊躇滿志第307章 老馬將軍值得重任第61章 南北之爭第137章 趙普的黑材料第400章 柴榮死了第109章 治政以安軍民第155章 漢帝的反思第477章 三月初十第94章 國難喪子,尚有良將第88章 天子金令第2142章 世宗篇17 理藩院事第104章 駕臨歷城第1692章 香料之路 魏王奏章第144章 鄴都戰事(求首訂)第347章 談話第321章 瑤女第2201章 仁宗篇18 三年政亂第199章 潞州來客第118章 商賈半島史話·桓王第80章 京觀第199章 遼帝之死第145章 中秋第321章 瑤女第90章 欒城之戰(2)第230章 壓力都不小第262章 大軍臨城,歸師難遏第12章 河東之患第154章 絕不姑息第211章 太子掛帥第83章 惠妃母子第134章 回府第507章 一縷嘆息第42章 西州局勢岌岌可危第100章 梁山濼第8章 這就是真相?第121章 登乾元第320章 見機進言,權歸中樞第482章 李氏第93章 欒城之戰(完)第9章 新官上任第420章 劉皇帝:皇子欠管教仁宗篇1 正統時代第36章 西面來人第396章 外放成都府第46章 不滿與警惕第167章 這個太子不好當(2)第285章 胃口極大的反擊第52章 幽燕變故第34章 驚陶谷第178章 帥府籌謀第1691章 晉王的成就第138章 從長計議第261章 大捷第451章 雙雙去世第245章 下一步戰略第39章 歸義軍有歸心第103章 送菜來了第119章 難審第147章 孟昶的覺悟第53章 交代後事第129章 漢師伐蜀第1786章 面目可憎第362章 權宜之計第86章 發落南臣第111章 “名將”之敗第216章 馬政第270章 立場第64章 邊事不寧第57章 既得潞,復據澤第460章 劉皇帝最大的問題第307章 南國風雨第155章 南唐來使2第93章 完了第1695章 袁家莊第93章 欒城之戰(完)第11章 局勢變化於未測之際第106章 敲打第6章 進士樓第197章 剛愎依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