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5章 難以樂觀

北伐進行目前階段,不論戰局如何變化,不論各條戰線取得了怎樣的成績,大漢朝廷始終是初心不改,一切都按照既定的計劃安排,向着最初的戰略目標前進。

因此,不管其他幾路漢軍進展如何,都不是大漢中樞所重視的,成固足喜,敗也無傷大雅。戰爭時期的大漢朝廷,爲政重心基本都放在戰爭上,朝廷各部司衙門,大多圍繞着北伐展開工作。

而其中,最值得關注的,自然是遼東的戰事了。沒辦法,爲了實現攻略遼東的初步計劃,朝廷在遼東戰場的投入太多了,龐大的東路軍,與其配套的人物財,**地吞噬着大漢的國力。

由於相對近的距離,以及更加通暢便利的交通情況,大漢朝廷這邊,收到來自遼東戰場的奏報也更多,更及時。

不過,在東海水師登陸半島建功,消滅近兩萬水陸遼軍,接連收復蘇州、復州、寧州之後,整個遼東戰局就逐漸陷入了僵持的局面。

西線錦州,由於耶律休哥的頑強堅守,以及遼陽從後方不斷的支持,趙匡胤大軍,仍舊受挫于堅城之下,不得進展。

這一點,在朝中引起了一些議論,畢竟坐擁內外主力,人物力充足供應,軍械利器也優先轉運配給,卻拿一個小小的錦州城沒有辦法。

此前,行營至幽州,趙匡胤足足歇了半個多月,用整訓準備做藉口,延誤進兵。如今,兵臨城下了,打了一個月,卻不得寸進。

中樞後方的大漢官僚們,怎麼可能會沒有想法,大漢過去的勝利,不只提升了將士的自信心,也讓文臣們驕傲起來了。

在他們看來,以大漢如此雄厚的實力,善於攻堅的能力,怎能受阻於區區錦州。一個錦州城,就這麼難打,那打遼陽,收復整個遼東,乃至海東地區,又要費多大的勁。

於是,政事堂收到關於遼東戰事的奏疏便多了,很多甚至直接呈到垂拱殿御案,這其中,不只有文臣,還有一些將領。

對於趙匡胤的非議,也就開始多了起來,當然,也只有針對趙匡胤,可沒人敢把矛頭指向作爲主帥的太子殿下。

臨陣換帥的建議不敢提,但是讓劉皇帝下詔,催促鞭策趙匡胤,給行營施加壓力,類似的奏疏,倒是不少。

對於朝中的議論,劉皇帝是看在眼裡,聽在耳中,自然是沒有怎麼作理會。亂軍之舉,以劉皇帝的眼光與器量,自然不會去做。

劉皇帝自己也有些認識,很多人都只看到了大漢的情況,卻忽視了遼國,忽視遼東的實際情況。遼國發展了這麼多年,與大漢的交流也不曾少,人家也是在進步的。

因此,些許挫折,不足爲道,這點耐心,劉皇帝還是有的,過去打仗,半年起步,自秋及春,也不是沒有過。

而根據樞密院那邊的推演,東西兩線,只要一邊取得突破,那東路軍兵進遼陽,就基本不會遇到太大的阻礙了。而沒有地理上易守難攻的優勢,遼陽雖然是遼東京,但未必比錦州更難攻克。

不過,雖然劉皇帝能夠放寬心,守靜心,受阻於錦州城下的現實問題卻是實實在在存在的,需要去解決。

現如今才夏中,還有足夠的時間,但如果拖得再久些呢?倘若拖到入秋,加上進軍之耗,還有多少時間用來打遼陽,收遼東?若是拖到入冬,那就可以直接彌兵罷戰,宣佈北伐失敗了......

是故,不管劉皇帝表面多麼淡定,心中又豈能沒有一點想法?只不過,他不願意給前線將帥們施加過重的壓力,隔着兩千裡地,去幹涉行營作戰決策。

至於將帥問題,對趙匡胤的能力,劉皇帝是不懷疑的,忠誠方面的疑慮暫時還不影響對他的任用。不過,在劉皇帝腦海深處似乎浮現出這麼一個模糊的記憶,趙匡胤有挫敗於堅城的傳統......

同屬東路軍下,歸北伐行營節制的海路,倒是給了朝廷一個驚喜,尤其是秋風捲落葉一般,橫掃半島,挺進遼東灣,封鎖遼河口。

這則捷報的傳來,足以讓朝廷感到振奮,也正是東線的順利,才引得朝中那般大的反響海路雖然屬於戰略性的決策出擊,但畢竟只是偏師,受到行營節制。兩相一對比,自然就顯得西線的“無能”了。

在東線首戰告捷後,行營在兵力配置上,也按照此前的計劃推進着,自燕山道武清港以及河南道萊州港,後備兵力從容地通過海路運抵遼東。朝廷也在軍需上,則繼續籌措調度,加大供給。

到四月底,大漢在遼東半島上,已集水陸大軍九萬餘人,雖然在精煉程度上,與西線的主力有所差距,但這份實力,已然可觀了。

大軍北上,兵寇辰、耀,並在五日之內,攻破辰州,直逼耀州巖淵城,距離打進遼陽,只差最後一道關口。

東線的進展突破,讓劉皇帝都不禁樂觀起來,心裡泛起嘀咕,莫非最終打破僵局的,率先攻入遼東的,會是東路軍。如果是這樣,倒也不負自己的寄予的厚望。

然而,這股樂觀的情緒並沒有持續太久,在耀州,漢軍再度受到了遼軍的頑強抵抗,血戰半月有餘,巖淵仍穩若磐石。

在東線軍隊的配置上,終歸是若於西線主力的,雖有一部分的精銳,但整體而言,將士的作戰意志、攻堅能力都不可同日而語。

再加上,東海水師終究是水師,得用在水上作戰,與控制遼海制海權。像在蘇州那般,將水兵調到陸上作戰,還是攻城,可一不可二,不合適,也太奢侈。

因此,東線的九萬軍,不算水軍,再除掉一部分鎮守彈壓南面州縣的軍隊,真正能投入在巖淵攻防的兵力,只有五萬餘人。

而巖淵城,雖然不如錦州那般堅實,但終究是進入遼河平原的入口,地理上的優勢擺在那裡,宜守不宜攻。更重要的,是負責守城的遼將耶律海,爲雪前恥,更存了必死之志,帶動得遼軍守卒拼死頑抗,給攻城的漢軍帶來極大的麻煩,半個月的攻防,漢軍傷亡就奔六千去了。

就這,還是在對遼國遼東兵力有個估算,料定其實力不足。錦州那邊,漢軍雖難下,但帶給遼軍的沉重壓力幾乎凝爲實質,不斷地在添兵添人添糧械,還要保證遼陽以及其他遼東州縣的鎮守,併兼顧對遼東那些蠢蠢欲動的部族的彈壓,因而用在巖淵的防禦力量也是有限。

在這個前提下,東線那邊,方纔敢放開了手去進攻,畢竟沒有西線的底氣。

於是,東西線兩面受阻,西京朝廷這邊的心情,就如越發炎熱的天氣那般,躁動不安,這股風氣,已然影響到劉皇帝了。

仁宗篇6 王安石在此第463章 站在十字路口的安西第352章 十萬漢師圍金陵第2135章 世宗篇10 三年端拱第1674章 爆發第442章 金玉滿倉,堆積如山第319章 稅制的考量,二治山陽第132章 盧南與袁恪第91章 作別西行第1712章 叛賊內情第335章 高麗服軟了第330章 黨侯並不傻第67章 宿州一線第259章 兵臨樑泉第91章 這個都不好遷第459章 擺爛的李國舅第325章 成長與成熟第2049章 最後的旅途20第82章 瓦橋關第35章 室韋覆滅第11章 局勢變化於未測之際第27章 西京風波第51章 以鎰稱銖第1775章 調整第103章 王昭遠的見解第287章 反擊從野狐嶺開始第452章 皇孫第172章 川蜀定製,鍾謨彙報第2049章 最後的旅途20第381章 功臣閣第1765章 三郡公第382章 朕知道你們不滿第160章 三個青年第1703章 如釋重負第376章 對策第70章 同州之戰第1767章 心頭髮慌第162章 河東風雲(9)第32章 天子上門第325章 裁判下場第66章 這個冬季不尋常第149章 西拓南並第36章 激戰三江口第354章 貴妃母子第33章 兩廣運動第53章 兵臨刪丹第104章 來點日常第445章 老皇帝坐不住了第204章 北伐已定第2125章 康宗篇終 在位八年,荒怠無功第291章 和議達成第434章 重任在肩第72章 求名而不惜身第360章 今日狩兔,他日獵敵第53章 有詩云第147章 德勝渡第275章 王公非善人第265章 楊無敵第266章 蜀廷的爭執第401章 王彥升之死第384章 皇帝意志不改第194章 蕭護思眼中的強漢第281章 全軍覆沒?第106章 倒趙第373章 開寶九年已過半第354章 扯後腿的在朝中第357章 中秋御宴第472章 聲勢浩大第101章 這就是開寶盛世?第101章 大整軍第57章 父子雙相位,一門兩國公第293章 生於憂患第80章 一意孤行,而蹈死地第323章 黨侯的智慧第445章 老皇帝坐不住了第2112章 康宗篇4 安樂皇帝第2131章 世宗篇6 先下一臣第477章 三月初十第165章 安排,又去一宿將第129章 叔父第8章 摻沙子的效果第174章 故交情誼第1700章 本州無罪第57章 七月大朝第97章 再臨六合第2049章 最後的旅途20第42章 李郡公一怒第365章 看衰第267章 仁厚太子第217章 幽州行營第1708章 格局第113章 必成大器世宗篇25 宗藩新約第389章 宮廷秘聞第213章 紆尊降貴第13章 戰爭的腳步正在迫近第75章 恩威齊下第80章 一意孤行第2088章 太宗篇35 成功亦是妥協第87章 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