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0章 問題來了,誰做主帥

“請問石樞密,準備動用多少兵馬?”

問話的還是宋琪,石守信看了這個神色莊重的宰相一眼,而後站到軍事地圖前,介紹道:“樞密院初擬,此次出兵,分三個方向。

東路主攻,集兵二十萬,燕山、河北二道戍卒、地方軍馬及鄉兵徵調十五萬,另自兩京禁軍抽調五萬步騎北上。

軍令已下,邊軍已然集結整備,地方兵馬正在徵調之中,一個月內,可彙集幽州整頓。禁軍也在準備中,詔令下即可出征。

中路出山陽,在鐵騎、龍捷兩軍中抽調一萬騎兵北上,再將河東、山陽兩道的馬軍全部調動,集中三萬騎兵出塞。不過中路,只作牽制,分散遼軍兵力,不予力敵!

西路,同樣全部動用騎兵,以榆林、關內兵馬爲主,抽調兩萬騎,自豐州北出,經略遼國西部疆土,仍舊以襲擾爲主!

當曉諭中西兩路將領,告以策應目的,不得貪功求切!”

樞密院做的計劃,自然是經過細緻考量的,尤其在兵馬調度上,更是輕車熟路,在這方面,劉皇帝不會有什麼異議。

不過,劉皇帝還是習慣性地問其他人意見:“如此調度,可還妥當?”

“妥當!”

“甚妥!”

曹彬不怎麼說話,此時卻主動提醒道:“三路齊出,最重要的,還在輜重軍備供給,尤其是東路軍,一旦兵進遼東,便是千里遠征,數十萬兵馬丁壯,消耗巨大,更不能生任何差池!”

“曹彬還是穩重啊!”聞之,劉皇帝微微一笑,看着趙普、宋琪以及潘美:“軍需供饋,就要靠你們了!”

“臣等自當全力以赴,以致周全!”趙普帶頭表態。

劉皇帝回頭問石守信:“二十萬軍,實力可夠,能夠打下遼東嗎?”

見劉皇帝似乎有疑慮,石守信當即道:“臣等仔細籌算過,勞二十萬兵馬遠征,需以同等數目的丁壯隨軍供饋,關內關外實際動用人數,當在四十萬人以上。如若再多,必然帶來更多軍需轉運供給上的困難!”

趙匡胤則指出:“水師還當利用上!”

石守信點頭,大漢這些年對水軍的建設可沒有任何放鬆,他怎麼可能忽視掉,當即道:“登萊及密州三萬水師,當全師北上,協助陸上,浮海擊遼。大漢水師對遼,佔據絕對優勢,水陸並進,可取奇效!”

“陛下,臣等考慮,陸上輜重轉運困難,待兵進遼東,取得成效,獲得一個立足點後,軍需供應,可通過海路轉運!”趙普主動說道。

“很好!”劉皇帝滿意地點點頭:“水師海運優勢,自然要充分利用起來!”

這些年,在官府的開放與支持下,大漢無論是造船還是航海技術,都得到了顯著的提升,海路交通,早已成熟。

遼國在渤海灣內,也投入了不少錢糧,建立了一支水軍,就是爲了御備來自海路的進攻,然而,以大漢水軍的強大優勢,足以碾壓之,將海灣控制在手,再利用起來,是不會有多大問題的。

“還要再添一路!”盯着地圖看了許久,劉皇帝又指示道。

“請陛下示下!”石守信拱手。

“河西兵馬也要利用上!”劉皇帝說出他的打算:“兵馬也不需多,不管是北涉流沙,還是西出陽關,總要動一動!”

石守信遲疑了下,還是提醒道:“陛下,如此仍舊是全線出擊了,東西萬里之遙,呼應效果難佳,且西北難稱堅固,若動用兵馬過多,導致空虛......”

聽其言,劉皇帝說道:“僅發偏師,主次不變,堅持戰略目標不動搖,可否?”

看得出來,劉皇帝態度甚堅決,石守信稍加琢磨,應道:“如此,可自河隴抽調兩萬步騎出擊!”

按照樞密院的的計劃,滅遼也是要有層次的,先東後西,首在遼東,中西部地區不需要過於側重,出塞更是以後的事情。河西那邊,也沒有必要,攤子鋪得太開,也是給自己憑添壓力。

當然,發一偏師,問題倒也不大,如此,倒也使遼國處處烽火,給對方一種大漢全面出擊的假象。

劉皇帝呢,也暗自思索着,這樣算下來的話,幾條戰線,水陸軍隊加起來,在籍將士都有三十萬之衆了。北中國七成以上的軍隊都牽涉其中,難免造成大漢北方的空虛。

若算上輔卒、壯丁,規模比起當年北伐,還要龐大。不過,面對的情況,也有所不同,攻擊更遠,戰線更長,兵力也更加分散,進攻的難度,也大大增加,這些情況,仍舊需要細細考慮,做好各種應對預案。

“還剩最後一個問題,統軍將帥如何安排?”回過神,劉皇帝繼續問道。

石守信答道:“山陽道可以劉廷翰爲主,康延澤副之;榆林道楊業爲主,王審琦副之;河西道以王彥升爲主,郭進副之;水師仍由郭廷渭領軍!”

“郭廷渭年事已高,可堪其累?”劉皇帝問。

石守信道:“東海數萬水師,征伐調度,水戰破敵,大漢將帥,唯郭侯堪用!且郭侯操訓水師多年,也唯他有跨海擊遼的經驗!年事雖高,但身體素來康健,仍是領軍浮海作戰的最佳人選!”

劉皇帝眉頭當即皺了下,他有些聽不得這種話,倘若大漢水師離了一個人就會出問題,那此事本身就是個大問題。不過,當此等關頭,劉皇帝也不會因爲個人的猜忌而耽誤大事,爲求穩妥,郭廷渭足用,那便任用!

“東路軍呢?”劉皇帝再問起石守信沒有提到的主力大軍。

對此,石守信保守地說:“還需陛下欽定!”

在此事上,石守信可不敢擅權自專,連建議都不敢先提。要知道,自劉皇帝的時代以來,動用如此規模的大軍、集中這般多的精銳的情況下,還從未由將帥單獨統領過。

此番,劉皇帝不打算親征的態度已然很明顯了,但這個帥位落到誰的頭上,可就有講究了。有資格的人不少,但還要看劉皇帝的想法。

趙匡胤等人,若是不動心,那是不可能的,但不好表現太積極,包括韓通,他雙目中的熱切都快溢出來了。

大概也知道石守信的顧慮,劉皇帝呢,目光掃過在場的將帥們,趙匡胤、高懷德、向訓、韓通、潘美,顯然,大概率就從他們中間選出了。

不過顯然的是,劉皇帝自己也不那麼確定,哪怕各方面的保障已然足夠了,真要把兵權交出去的時候,他這心裡也難免泛起些嘀咕。

“各項籌備繼續推進,其他幾路將領,依樞密所議,至於東路主帥,朕再斟酌斟酌!”劉皇帝終究沒有直接定下來。

“是!”

第17章 武德司第356章 磨礪與考驗第124章 辭表第289章 捷報齊至第56章 腹心之談第474章 立場第116章 掙扎無力第337章 京口水戰、攻心之策第2063章 太宗篇10 二王第63章 朝廷應對第91章 作別西行世宗篇32 建隆六年·制霸中亞第62章 奸宦昏主第477章 三月初十第136章 太子的認識第2122章 康宗篇13 帝國病斑,皇帝無後第158章 河東風雲(5)第95章 效果已顯第16章 先安排着第304章 身入華夏,此生難返第199章 雁門大將第302章 奚王來朝第308章 吃好喝好第129章 勳貴與官僚第25章 李史合謀第62章 禍福之間第9章 鳳翔戰況第1795章 父子夜談第357章 宮廷與宗室第207章 燕王心跡第325章 成長與成熟第196章 戰略之議第395章 大商人第397章 指點第78章 渦口之戰(2)世宗篇48 建隆十八年第230章 邊情暫解第2050章 最後的旅途21第63章 朝廷應對第119章 幸西京第327章 派系第124章 定難軍事第18章 詔議國策仁宗篇7 官僚新貴,倒範集團第152章 壓抑的成都第286章 進兵方略第219章 蒲川罪民第504章 最後的旅途4第366章 將士百戰歸第2064章 太宗篇11 太和樓裡諸王會第115章 冬月第232章 南口大戰1第2144章 世宗篇19 英雄遲暮第51章 如今的大漢第62章 形勢一片大好談一談本書的一些問題第271章 將威脅消滅於萌芽第66章 請辭?不許!第62章 奸宦昏主第140章 大獲全勝第193章 乾祐五年秋舉仁宗篇6 王安石在此第108章 井陘第1746章 需要個說得過去的理由第240章 家宴第134章 班師還朝第172章 潦倒的鐘謨第300章 統歸地稅第37章 朝堂上的紛爭第291章 和議達成第108 狀元第146章 驕將第130章 蒼山洱海第1802章 屁股要坐穩,態度要端正第33章 西巡結束第65章 制舉進展第242章 戰後第93章 噩耗連連第271章 將威脅消滅於萌芽第55章 乾脆的勝利第10章 王峻也不容易第140章 崇政殿聽政2第35章 楊村第102章 攻心疲敵第122章 睡仙第263章 縱論天下第413章 態度與宣言第345章 剝削者第151章 廣政殿議第356章 磨礪與考驗第143章 艱難度日第298章 對党項策第375章 由創業走向守業第475章 吃人的河隴備災世宗篇26 北廷國相第321章 合理避稅第124章 輕取揚州第58章 正面互懟第68章 湖南亂第157章 《刑統》將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