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章 朝局變動的前兆

第一次在洛陽過冬,劉皇帝顯得十分適應,或許是心理作用,他甚至覺得比在開封要舒服得多。開寶六年的冬季,比起過去,似乎又冷了幾分,三九時節,還連續下了幾場雪,雪不大,卻也給這蕭索寡淡的寒冬增添了些許柔和。

大漢朝廷的權力機構設置,也日趨穩固,除了在權力上的切割制衡之外,也在於這麼多年下來,上上下下都習慣了。

政事堂,毫無疑問,是當下朝廷的最高權力機構,上承皇帝之命,下總諸部司道,而隨着劉皇帝的放權,以及太子的參與,其權力中心的地位也更牢固了。

過去在東京,還有一個崇政殿,不說抗衡,總歸有所牽制,到西京之後,這種情況發生了不小的變化,崇政殿的職位、人員仍在,卻被冷落在一邊,被虛置了,至少西京沒有一座叫崇政殿的宮殿。

不過,以劉皇帝歷來的尿性,也不是真的就看開了,讓權力盡迴歸於宰堂的。而是他研究過大漢如今的官制與機構,在對宰相權力的限制上,相較於唐時的三省六部已然有了更進一步的分化制衡。

而“崇政殿”,從雛形到形成,再到發展壯大,二十年的時間,對政事堂的制衡作用實則並不明顯。相反,一定程度上,還造成了權力機構的臃腫,拖慢了行政效率。

作爲皇帝的秘書機構,崇政殿是合格的,並且有積極作用,而要擴大影響,與政事堂產生矛盾衝突也是必然的。也是考慮到這些,過去,劉皇帝始終沒有予崇政殿以實權,在兩者之間劃了一條清晰的界限。

西遷洛陽,對於朝廷而言,影響是巨大,有的看得見,有的則在潛移默化中發生改變。比如劉皇帝對權力的思考與劃分,如今,他又準備做調整了。

不只是人員上的更換,最重要的,還是皇權相權之間的平衡。考慮了將近半年,同很多人都討論過,綜合個方面的建議,劉皇帝心中也基本有數了。

初步想法,便是設立內閣了,而這個內閣,自然是脫胎於過去的崇政殿,但與過去有所區別的是,在權責方面將會更加明確。

在承擔皇帝身邊秘書工作的同時,也作爲國家的大腦,出謀劃策,決議大政。直白點說,就是把決策權,從政事堂徹底剝離,歸於內閣,而今後政事堂的主要權力,則是審議以及執行。

也可以說,是把過去的中書省,換了個“內閣”的殼子,只不過,這個殼子,更多的是要體現皇帝的意志。不管怎麼變,這一點是基本,這還是劉皇帝強化皇權的動作。

雖然還沒有落實,但第一任內閣大學士的人選,劉皇帝心中已然默定了,不是擔當了幾年“秘書長”的石熙載,而宰相魏仁溥。

說起來,魏仁溥擔任首相的時間,也有十多年了。年紀也大了,該給他減減壓力,少些體力上的負累,批閱公文、處置政務,這同樣是體力活。

當然最重要的,還在於劉皇帝多疑的性子。對魏仁溥這位老臣,劉皇帝信任、尊重、敬配,但也是有限度的。

哪怕到如今,也沒有對兢兢業業、始終保持宰相風度的魏仁溥,產生猜忌心理。但是,一個人過久地待在相位上,總歸是容易出現問題了。

爲了大家都好,該變就得變,該挪也得挪。

劉皇帝放權算久的了,然而,他這邊心思有變,朝廷中的聰明人,立刻就感覺到了。很多人都知道,待到明歲,朝廷又將發生大變動了。

因此,開寶六年這個冬季,除了冷,大漢朝廷內部,還多了幾分浮躁。

政事堂下的諸部司,最矚目的,當屬財政司了,而獨立性性更強的,則是樞密院了。搞了那麼多年的軍政分離,大方向上,是從中央到地方的,雖然,並不可能做到徹底,在當下的時代,也不現實。

一直以來,樞密院雖然也收政事堂的領導,但基本上算是自主其事,在具體的軍政事務上,政事堂也很少插手。

當然,樞密院的正常運轉,也離不開政事堂的支持,在與財政、兵部、吏部之間的事務交流上,還是很頻繁的,尤其是兵部。

因此,朝中有什麼影響變動,樞密院也是難以獨善其身的。而作爲樞密院首腦的李處耘,受那股風氣的影響,也被影響到了。

樞密院內,散發着權力氣息的公案後,樞密使李處耘正埋頭審閱着各地上報的軍機事務,表情十分嚴肅,一張臉就像被這寒冷的天氣給凍住了一般。

究其原因,還在於,他也感覺到,自己在樞密院的時間不多了......

他上位樞密使的時間,與趙匡胤同期,都是北伐之後的事情。趙匡胤管個兵部,劉皇帝都要換任,而況於主管全國軍機的樞密院呢?

李處耘擔任樞密使的時間,乃是歷任中最久的,就這一點,他也足以青史留名了。而在他任職的這近十年間,也是勤勤懇懇,處置全國軍機,一向有條不紊,少有差錯。

並且,出了日常公務外,功績也是斐然,統一、河西、安南、流求、大理,都可以算是在他的主持下進行的。

就李處耘個人而言,是捨不得離任的,位高權重是一方面,想籍此繼續施展才幹則是另外一方面。只不過,這由不得他。

心理的變化,體現在李處耘的臉上,大地就是比尋常更嚴肅的表情了。不過,做起事來,李處耘仍是一絲不苟的,不敢有所疏忽,即便距離卸任不久,也要站好最後一班崗,大概是做此想法吧......

終於,生硬的面龐上,流露出了一抹笑意。手中的彙報,來自河西,都將楊廷璋上奏,打垮了黃頭回鶻最後一支反抗力量,回鶻之患已平。

這黃頭回鶻,自然是甘州回鶻的餘孽了,當初朝廷收取河西,逃掉了一部分回鶻部族,人數不多,遷徙到瓜沙西南地區。

事實上,若是他們安分些,遊牧休養,朝廷未必會窮追猛打。關鍵是他們不安分,聯合周遭的吐蕃人,數度侵擾河西,殺掠漢地,實力最強大時,竟搞出了近四千控弦之士的陣仗。

這自然是大漢所不能容忍的,河西都指揮使楊廷璋,這些年最主要的事情,就是掃滅之。前前後後,出兵有十幾次,雖殺俘不少,但都沒能竟全功。

不過,這黃頭回鶻,一味的劫掠侵擾,不求休養,可得一時之勢,卻不可長久。在漢軍的連番打擊之下,也逐漸消沉,趨於式微。到開寶六年秋,原本五個主要的反抗部族,也只剩一部了。

於是,楊廷璋再度發起了一場長途突襲,斬盡殺絕,順帶着,把高原上一些不臣的吐蕃人也給打服了。至此,河西又消一患,這對李處耘而言,自然是值得高興的事情。

心情帶着喜悅,擬好移轉兵部的批文,將功賞之事交出去。原本,李處耘是準備進宮,親自去向劉皇帝報喜的,不過,還沒動身,他又收到了一份喜報,比起手中的奏報,份量可要重多了。

也可以預料的,西南上報,大理國徹底放棄治療,投降了。

第447章 形勢不妙第277章 太子的不同聲音第12章 皇子們的教育第231章 全國大水第121章 大朝第232章 南口大戰1第231章 全國大水第265章 楊無敵第482章 李氏第166章 這個太子不好當第95章 玩陰謀第204章 解決第293章 生於憂患第353章 楚蠻歸化的標誌性人物第1章 封禪的餘韻第333章 養子、南征在即第2117章 康宗篇8續 家族大棋第107章 飄飄然的李相仁宗篇7 官僚新貴,倒範集團第47章 戰略所向第182章 徵唐之議第2114章 康宗篇6 倒呂風波第391章 大漢第一將帥第1814章 老九又犯事了第90章 安東國王?第450章 殺一皇親第36章 西面來人第408章 兄弟之間第202章 錢糧百萬計第231章 主動調整第144章 堂審第48章 劉承祐的決心與疑惑第204章 遼帝的處置第324章 金山南麓第447章 形勢不妙第204章 解決第18章 輕取江陵2第9章 新官上任第403章 震怒的太子第467章 進一步治本之策第396章 外放成都府第106章 再臨大江第167章 這個太子不好當(2)世宗篇27 南洋勾吳第298章 王著罷相第256章 打仗打的還是後勤第141章 崇政殿聽政3第282章 善後之議第63章 表兄的提醒第2063章 太宗篇10 二王第122章 相互誅心第89章 君恩之重,令人惶恐第278章 遣使向西,漢中戰況第224章 摧枯拉朽第403章 震怒的太子第137章 迂迴之師第126章 問罪第277章 閒有目光向河西第123章 遣使求和吧第36章 盡伏東北第27章 大漢二十三道第312章 董遵誨兵臨上京第33章 真正目的第25章 開寶新政第360章 主持善後第87章 秋後算賬第127章 魏博問題第264章 強硬的道理第432章 人事大權第465章 “教匪”第148章 再去一臣,繼任人選第66章 朕要親征第2135章 世宗篇10 三年端拱第275章 王公非善人第71章 平息的吳越大叛亂第89章 談話第276章 陰山南麓的戰事第1747章 出點意外很正常吧第193章 盧多遜治河西第63章 開寶十三年下半年第206章 趙思綰落網第2081章 太宗篇28 劍南“玩”脫了第468章 信教不留頭留頭不信教第2144章 世宗篇19 英雄遲暮第4章 君臣同心第1810章 軍隊得求穩第323章 漢遼第二次和議第328章 默認第380章 饒樂國第188章 党項人的現狀第1791章 將來事將來做第70章 大禮第14章 外戚第128章 開寶宰相之死第2114章 康宗篇6 倒呂風波第320章 蠻瑤歸服第154章 河東風雲(1)第2196章 仁宗篇13 帝國的棉第422章 朕的話說完了第205章 遼國新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