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章 經組織研究決定

劉子雍作爲大鴻臚屬官,參加過前幾日接待姑墨使者的事務,他特地讓譯者詳細詢問了使者經過,那姑墨使者似是受了恐嚇,對任弘讚不絕口,聲稱姑墨幡然醒悟都是任謁者的功勞。

但從姑墨人口中,劉子雍卻抓住了一個破綻。

“姑墨人說任弘持節而見姑墨王……”

劉子雍看向相府廳堂內的衆人:“但衆所皆知,任弘此番只是護送烏孫使者歸來,此外絕無使命,故天子不曾賜節!必是其僞造!”

常惠卻大笑起來,他對此事早有預料,遂取出一封帛書來,呈送到丞相、御史大夫楊敞面前:“義陽侯傅介子前日來信,說任弘在西域翻越天山時不慎摔倒,閃了腰。”

“故而行走需要手杖,蠻夷小邦之酋首不識上邦禮儀,加上姑墨王爲其臣子所縛,驚慌失措下,將任弘的手杖看成了節杖,何足怪哉?據我所知,一些西域小邦,還以爲所有漢使都是博望侯呢。”

此言引發了一陣鬨笑,辛武賢等校尉們都知道這是傅介子那廝胡扯,卻都毫不在意。

劉子雍卻冷笑道:“所以常君認爲任弘不是矯制?”

常惠回過頭:“絕不是,傅介子已將事情前因後果以馳騎送回,任弘從頭到尾,都是以利害勸說烏孫王、姑墨王,從未假借天子之言遊說。”

卻不曾想,這是劉子雍設下的一個陷阱,他哈哈一笑:“全憑利害?那張勝當年在匈奴時也是如此麼?”

提及此名,常惠面色頓時一黑。

張勝,這是常惠,還有跟隨蘇武出使的衆人永遠忘不掉的名字。

那是孝武皇帝天漢元年(公元前100年),匈奴且鞮侯單于剛繼位,自降身份,稱漢天子爲“丈人行”,欲重啓和親,於是蘇武使匈奴。

恰逢匈奴內部有人密謀政變,想要殺死單于和丁零王衛律,再一同降漢,當時使團的副使張勝也參與了進去,暗中協助此事。

結果事泄未成,張勝倒是貪生怕死投降了匈奴,反而牽連了蘇武、常惠他們,被匈奴羈留整整十九年!

劉子雍抓住了常惠的命門:“張勝當年也是出於利害,自作主張啊。而任弘與之相同,他奉使有指,要護送烏孫使者入朝,卻置之不顧,偏偏去做了其他事情,便是違令矯制!”

常惠肅然道:“張勝害了蘇典屬國與吾等,而任弘救了困在輪臺渠犁的數百將士,爲大漢懲罰了龜茲,聯結了西域,護送烏孫使者的使命也未落下,一個地下,一個天上,如何能相提並論。”

“沒錯,這就是矯制大害與矯制不害的區別!”

武帝朝後,儒法合流,循吏通儒術,而儒生也習律令,劉子雍雖然是賢良文學,卻也通《大杜律》。

“矯制無害,罰金四兩,不必削職,可受薄賞,但封侯萬萬不可。”

“如復加爵土,則後奉使者爭欲乘危徼倖,生事於蠻夷,爲國招難,漸不可開。我相信大多數人在外私自做主,只會像張勝那樣招致的禍患,不利於國,而得不到任弘這樣好的結果。”

劉子雍大義凜然地說道:“爲了堵上此疏漏,爲了讓往後使者不爭相效仿,任弘受一點小委屈又何妨呢?”

辛武賢聽得惱火,手又習慣性往腰上摸去,還是沒摸到劍柄,只起身大喝道:“別人受委屈,有功而無賞,不是你劉博士受委屈,當然無妨,任弘若不封侯,豈不是寒了天下有志之士的心?將士們流血流汗立了功,卻被幾個儒生幾句話說沒了,誰還願意爲國赴難,讓汝等這些賢良文學去麼?”

眼看又要掀起新一輪對罵,靠南牆郎官們就坐的地方,卻響起了一陣大笑:

“劉博士此言差矣,別說任弘不算矯制,就算他真是矯制,也無傷大雅!”

卻是常侍騎楊惲,他看別人爭論,嘴巴癢得不行,憋了半天,終於憋不住了。

御史大夫楊敞頓時暗道不好,果然,一直裝糊塗的王老丞相忽然不瞌睡了,擡起頭瞪了他一眼,堂內衆人也統統朝自己看來。

“不是我指示他說的。”楊敞欲哭無淚。

楊惲卻絲毫不在意父親被衆人矚目,而是侃侃而談道:“我聽說過一段前朝舊事,說來給諸君聽聽。”

“孝武皇帝時,令博士徐偃使行風俗,徐偃矯制,竟讓膠東、魯國私自鼓鑄鹽鐵。御史大夫張湯彈劾徐偃矯制大害,法至死。”

“當時徐偃是這麼爲自己爭辯的。”

“他說,《春秋》之義,大夫出疆,有可以安社稷,存萬民,專之可也。”

“而孝武皇帝則讓終軍詰問,終軍說:‘古時候,諸侯國異俗分,百里不通,時有聘會之事,安危之勢,呼吸成變,所以使者有不專斷權變之宜;可如今天下爲一,萬里同風,徐偃分明是在大漢封域巡視,卻稱之爲出疆,這是什麼意思?’”

“於是徐偃詞窮而受誅,這件事,賢良文學們應該不會不知道吧?”

和剛纔常惠被劉子雍拿張勝舉例說事,猶如揪住了尾巴一樣,如今一聽徐偃之名,賢良文學們都別開了臉。

哪能不知道,徐偃可是被反對鹽鐵專賣的賢良文學們,視爲爲此事業犧牲的第一位先烈呢!

楊惲繼續道:“徐偃雖誅,但他的話卻很有道理,我又在陛下身邊聽大鴻臚教授《公羊春秋》,裡面也有這樣一句話,權者何?權者反於經,然後有善者也。賢良文學中,通《公羊春秋》者不乏少數,這句話沒錯吧?”

孝武皇帝表彰六經後,曾經輝煌一時,百家爭鳴的子學時代已經永遠過去了,不再有百家之別。

論述九流十家淵源時,還敢把道家放第一位的《史記》就是子學時代最後的絕唱。

經學時代已經來臨,勢不可擋,大漢朝野,不管是將軍、使者、官吏,都會學一學詩書春秋,或作爲躋身的敲門磚,或作爲自己某些行爲的遮掩。

當年酷吏張湯就深蘊此道,他往廷尉署裡招了很多通儒經的士人,給嚴刑峻法包裝上了溫情脈脈的外殼,遇上想要放一馬的人,就故意讓人以春秋決獄,高擡貴手。

楊惲對《春秋》也十分精通,只是他將其當成史書來讀,而非經典。

“西域與中原異俗,足有數千裡之遙,任弘奉命護送烏孫使者,遭遇龜茲伏擊,安危之勢,呼吸成變,難道龜茲人刀架在脖子上,還要先派人回來請示不成?所以在域外的使者,應當有專斷權變之宜!”

方纔劉子雍揮舞着漢律想要給任弘戴一個“矯制不害”的罪名,如今楊惲則拿起《公羊春秋》作爲武器刺向他,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劉子雍一時不知如何應對。

這時候,那九江郡祝生嚷嚷了起來:“誰說西域是疆外?”

“詩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西域諸邦曾經向孝武皇帝稱臣,亦是大漢疆域也!“

這會你們怎麼想起來了!

楊惲發現賢良文學比自己想象中更不要臉,笑道:“那汝等爲何又說任弘擅開邊釁呢?明明是平叛!身爲人臣,見到叛逆可擊也不擊?”

在自己擅長的領域裡,賢良文學是半步都不會相讓的,他們開始輪番上陣,與楊惲就那段公羊春秋裡的話一個字一個字爭論起來,各種引經據典,聽得對面的校尉們直打哈欠,卻插不上嘴。

直到御史大夫楊敞制止了爭執。

“止!”

楊敞黑着臉,宣佈今日集議到此爲止。

“諸卿及校尉、議郎、博士、郎官暢所欲言,氣氛謙和,議得很不錯。”

御史大夫簡直是睜着眼說瞎話。

“史官已將今日之言記錄下來,由大謁者交予陛下及大將軍過目定奪,諸位且散去吧。”

賢良文學們這才氣沖沖地起身,這場架他們吵得意猶未盡,唯獨桓寬從始至終都在默默記述,未發一言。

祝生有些責怪地問他:“次公明明有大才,方纔爲何不出言與那楊惲詰辯?莫非是怕他是御史大夫之子?”

桓寬搖頭:“我當年連真正的御史大夫桑弘羊都沒怕過,豈會怕楊惲?”

“只是今日所謂集議,哪怕吾等贏了,對最終結果也毫無裨益,說了也沒用啊。”

桓寬自從賢良文學在鹽鐵會議被大將軍辜負後,不再像從前那般天真,開始掰着指頭對祝生道:“此番集議,只是丞相和御史大夫主持,大司馬大將軍不來也就罷了,前將軍韓增、右將軍張安世、後將軍趙充國這三位中朝大官也不見蹤影。”

“而九卿中的幾個實權人物,太僕杜延年、大鴻臚韋賢、典屬國蘇武、衛尉範明友、宗正劉德皆未到場。”

朝中實權大佬基本不願與會,只是負責給詔令蓋戳子的丞相和御史大夫帶着一羣小蝦米在這爭論,雙方就算爭破頭,有意義麼?

桓寬收起筆墨,嘆息道:“真正能拿主意的人不在這,我多說幾句話,說得再有道理又有何用?或許就在吾等爭議時,諸公早已在內朝定策了!”

……

而另一頭,等出了丞相府,將左右支開後,御史大夫楊敞也對兒子發了火:

“你這好出風頭的小孺子,以爲我真的愚笨麼?真正拿主意的人都不曾參與集議,你方纔那些話,說了又有何用?”

楊惲卻笑道:“有用啊,幫大人表個態,省得回去又被母親責怪。而任弘不管封沒封侯,至少我楊家是看在上一輩的舊誼面上,幫過他一把了。”

“你!”

楊敞氣得手指都在抖,楊惲卻停止了嬉皮笑臉,肅然道:“更何況,大人能想到的,我還會想不到?”

他甚至能猜出那些擁有實權的大佬們各自的傾向。

“前將軍韓增的親信馮奉世也去了西域,他多半和六郡良家子出身的後將軍趙充國一樣,支持任弘封侯。”

“典屬國蘇武就不必說了,他的意思,都通過常惠傳達了。”

“太僕杜延年雖家傳律令,卻一直主張清靜無爲,與民休息,少開邊釁,鹽鐵之議就是他首倡的,賢良文學也是他招來的。”

“大鴻臚韋賢作爲帝師,是賢良文學們的領袖,這二人或許會支持賢良文學。”

“倒是衛尉範明友乃是大將軍女婿,以度遼將軍擊烏桓而封侯,按理說他該站在軍功勳貴這邊,但大漢不可能在東西方同時開闢戰線,所以一直主張對匈奴左部用兵的範明友,或會樂意見到任弘無封。”

“至於右將軍張安世,宗正劉德這兩位,一貫唯大將軍之命是從,態度不明……”

太史公書裡那些朝堂政爭,都是活生生的案例,楊惲從小研習,通曉古今,對朝中局勢自是看得一清二楚。

反正比他老爹都要清楚。

楊敞有些發愣,半響後纔回過神來,感覺有些沒面子,遂揮袖驅趕楊惲:“小孺子,身爲卑官,卻妄議朝事,遲早給我惹事。滾回家去,明日是休沐日不必入宮隨駕,罰你在家中思過!”

“諾!”楊惲大聲應諾,等楊敞氣呼呼地走了一段後,卻發現兒子還悄咪咪地跟在自己身後。

眼看父親要炸毛了,楊惲擠眉弄眼:“我是想問,大人今日回家吃飯麼?”

“我都被你氣飽了,吃什麼吃!”

“善,那我就對母親說,大人嫌她親下庖廚做的菜餚不好吃。”

楊敞一下子就慫了,哭笑不得地回頭:“惲兒,你是真的想要逼死老父麼?”

……

作爲當朝御史大夫,楊家已經搬到了未央宮與長樂宮之間的尚冠裡,此裡就在丞相府和京兆尹府以南,佔地很大,住的多是達官顯貴及宗室子弟,號稱長安第一里。

楊惲回家後,一夜無事,到了次日,因爲是休沐,楊惲不必入宮,正在家中悠閒高歌,楊府卻響起了叩門聲。

不一會,家監跑來告知:“君子,是張生來了。”

楊惲不修邊幅,聞言哈哈大笑,穿着一件薄薄的禪衣就出門,果然看到一個手持便面扇的傢伙走了進來。

“子高莫非是知道我在家思過,特來陪我?”

子高便是楊惲的好友,在太僕杜延年手下做事的張敞,此人有兩個癖好,一是喜歡爲其妻畫眉,每日必畫。

二是不管到哪,都帶着一把便面小扇,據楊惲所知,連極冷的秋冬都拿着。

當楊惲問他大冷天爲何要帶便面扇時,張敞回答說:“遮臉所用,遇到不想見,更不願打招呼的人,用便面擋住,假裝看不到他即可。”

楊惲無言以對,張敞真是比自己還似狂生,雖也研習詩書春秋,卻不拘禮節,故而二人志趣相投。不過也有區別,楊惲是眼高於頂,瞧不上腐儒俗吏,見誰懟誰。張敞卻是和光同塵,風趣幽默,跟什麼人都能打成一片。

張敞不由分說拉着楊惲就往外走,嘴裡還道:

“子幼,他來了!”

“誰來了?”如今是深秋,外頭有些冷了,楊惲來不及回房拿衣裳,只將家監的外袍搶來披上,有些不倫不類,不過老爹要他閉門思過的話,卻已全然忘到腦後了。

“讓近來長安朝野市坊議論紛紛的人,還能有誰?”

張敞將便面往脖頸後一插,與楊惲勾肩搭背,大笑道:“當然是那個一人滅一國,單騎上天山,火牛破胡虜的任弘,他來長安了!”

“人已入橫門,將至未央宮北闕!”

……

PS:第二章在下午,第三章在晚上。

第228章 前任第535章 故鄉第302章 先打孩子第152章 東風吹夢到長安(第三卷完)第317章 被殺的覺悟第168章 畫眉深淺入時無?第293章 我本漢家女第539章 希臘人第170章 奇貨可居(求月票)第365章 大禮第466章 也許這就是人生吧第263章 聞鼙鼓而思良將第340章 吞金獸第187章 大秦威脅論第477章 大規模殺傷性第352章 設使國家無有孤第304章 只要肯攀登第370章 全西域一盤棋第502章 二柄第439章 是福不是霍第108章 東方未明第235章 不開第一槍第527章 等價交換第467章 昏第43章 弓如霹靂弦驚第380章 劉詢第448章 鼎食諸公盡鼎烹第113章 時窮節乃現第226章 沖天香陣透長安(第四卷完)第189章 石頭第146章 漢樂府第491章 鐵在燒第415章 二進宮第165章 傳家寶第558章 十年了,十年!第120章 自幹漢第167章 朋友越來越多(5000月票)第19章 古代鍵盤俠第473章 煉金術士劉更生第109章 世間安有兩全法?第192章 三天不打第400章 雪花飄飄北風蕭蕭第23章 鐵衣遠戍辛勤久第345章 摔!第393章 菜雞互啄第437章 在滔滔的長河中第235章 不開第一槍第99章 烏孫公主第470章 戰忽第227章 金城沒有金子第45章 騎臉第284章 好慌第55章 三十六騎第458章 霍氏孤兒第15章 母雞啊第483章 絕幕第309章 家園第208章 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第280章 寡人有疾第420章 登臨第106章 鐵甲依然在第193章 論衡第67章 心有猛虎第127章 金戈鐵馬第126章 尚思爲國戍輪臺第266章 蒼龍闕第195章 衝冠第397章 藏劍第37章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第93章 熊熊聖火,焚我殘軀第481章 誰寄錦書來第341章 一個幽靈第184章 女曰雞鳴第442章 劉與霍共天下第347章 壯士長歌入漢關第265章 烏合之衆第118章 多米諾骨牌活動結束準備回家了,今天更新會有點晚第37章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第553章 太師進京第297章 軍門頻納受降書第236章 攻守之勢異也第381章 除惡第406章 終究還是一個人扛下了所有第555章 荷魯斯之眼第131章 藏字第338章 抄唄第252章 虎騎搖風旆第519章 百花齊放第30章 狼人殺第463章 渾天第188章 萬惡之源第403章 我的阿勒泰第293章 我本漢家女第404章 匈聯解體第115章 一夜徵人盡望鄉第294章 滿城盡帶黃金甲(第五卷完)第280章 寡人有疾第550章 武功爵(換回第三人稱了)第439章 是福不是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