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8章 觀滄海(一)

出孤竹城,向東南行,約三十里,有碣石山,主峰峭拔挺立。

劉闖陪同孫靜登上街市上,眺望蒼茫大海。

荀諶和諸葛瑾的談判非常順利,雙方各有算計,所以商談起來也都儘量剋制。在會商三日之後,劉闖接到書信,言黃承彥相召。見談判進展順利,劉闖索性邀請孫靜前往孤竹城。

因爲許攸已經傳來佳音……

不過,劉闖也知道,此去孤竹城並不簡單。

黃承彥突然相召,必然和諸葛亮的事情有關聯。本來,劉闖是真不想摻和進去,可是又一想,覺得以黃承彥那牲口脾氣,恐怕諸葛亮還真搞不定。思來想去,他最終決定走上一遭。

孫靜早就聽說過孤竹城,但更讓他感興趣的,卻是位於石臼坨的船塢。

據說,劉闖的海船都是在那裡製造,他也想過去看看,見識一下遼東新式海船究竟是如何製造。

對此,劉闖並沒有反對。

孫靜打得什麼主意,劉闖當然清楚。

只是這石臼坨工坊的性質,早在建安六年便發生變化。

龍骨海船的生產,以及大型牀弩的研發成功,使得劉闖意識到把船塢繼續安置在石臼坨,難保會爲有心人覺察。當時,劉闖趁着官渡之戰橫掃幽州,實際上已經得罪了袁紹。而袁紹在官渡之戰雖然失敗,可實力猶存。兩邊相比之下,劉闖遠遠不是袁紹的對手……此外,石臼坨船塢位於遼西。袁紹如果想要找他麻煩。只要從渤海郡出擊。沿海岸線可輕而易舉攻擊劉闖。

如此巨大的破綻。劉闖怎可能露出來?

這石臼坨船塢裡面,包含着劉闖的所有心血,他是萬萬不能被別人察覺。

在和鄭玄、荀諶等人商議之後,劉闖最終決定,將石臼坨船塢的主體,從孤竹城這邊撤離。

劉闖把工坊和船塢秘密前往沓氏。

早在建安五年初,劉闖就着手安排在沓氏老鐵山秘密修建了一座工坊。

而沓氏,聚集了許多工匠。

當時整個遼東的匠人。幾乎都在這裡,後來還有劉闖從三韓擄掠而來的工匠,以及當年從中原爲躲避戰火,逃到朝鮮半島的工匠。這老鐵山,也就是後世的旅順港所在。只不過在東漢末年,這裡還是一片荒涼。作爲一個天然不凍港,劉闖當然清楚旅順在後世的重要地位。

所以,把他船塢和工坊遷至老鐵山後,便正式置旅大縣,拜周奇爲旅大長。

周奇。是胡昭的學生,陸渾山人氏。山民出身,沒有任何背景……胡昭曾多次向劉闖推薦周奇,劉闖也暗中考覈過此人。論才幹,周奇可爲一郡太守。但想要一下子獲得重用,並非易事。

劉闖也是等待了很久,才找到這麼一個機會給予周奇安排。

他本身也熟悉機關製造之術,又跟隨崔州平做過一段時間的工坊管理,經驗非常豐富……

旅大苦寒,兼之荒涼。

崔州平肯定是不願意跑來這種地方就職。

這也給了周奇機會,於是走馬上任,同時還兼任黃閣主簿之職。

而石臼坨船塢,依舊保持原貌。但它的作用,已經從建造轉變爲單純的加工。老鐵山船塢和工坊所需要的零配件一個各種原材料,都是由石臼坨工坊進行加工,而後送往老鐵山船塢建造。待主體工作完成之後,再把牀弩、海船送回石臼坨船塢,進行後期加工的工藝。

比如,架設拍竿。

比如,安置弩炮……

這樣做的好處,是可以更進一步加強保密工作,同時也能夠保證工坊的制式工藝。

不過對外界,石臼坨工坊依舊是劉闖的生產基地……雖然它從性質上已經轉變爲研發和加工,卻無人知曉。

劉闖的保密工作做的很好,甚至許多石臼坨工坊的匠人,都不清楚其中的變化。

孫靜想要探查工藝,也只能看一個大概。

劉闖爲展現出他的誠意,非常大方的派人隨同孫靜進入工坊。

然則,其最爲核心的技術,孫靜根本無法發現。比如龍骨技術,比如複合弓技術……孫靜走馬觀花看到的大都是成品以及零配件。可即便是這樣,也讓孫靜感到震驚,收穫良多。

至於更爲隱秘的科研技術,孫靜就更難發現。

因爲那些研發技術,都藏於南山書院之中,並且有邴原黃承彥親自管理。

在劉闖的調解下,黃承彥最終沒有責怪諸葛亮。當然,這也和這個時代,三妻四妾的習俗有關。黃月英雖然心裡面不太舒服,但畢竟和諸葛亮成親多年,這感情很深厚,也不捨放棄。

特別是劉闖建議,諸葛亮從女兒下手。

更建議讓孫尚香和諸葛亮的女兒多一些接觸,以獲取黃月英的好感。

諸葛亮這次雖然有些狼狽,但最終還是渡過了難關。至於他在黃月英面前做了什麼樣的保證?劉闖不得而知。不過經此一事之後,劉闖敏銳的覺察到,諸葛亮此前還存有的幾分紈絝浮誇之氣,已蕩然無存。再見到諸葛亮的時候,劉闖感受更多的,是一種平和中正的大氣。

調解諸葛亮的家事,只是捎帶。

劉闖陪同孫靜參觀了石臼坨工坊後,一行人便登上碣石山。

面對蒼茫大海,劉闖不禁心生豪邁之情。

孫靜突然笑道:“前次皇叔在軍都山烽火臺,曾做‘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之詞句,靜敬佩不已。

今見大海蒼茫,卻不知皇叔可有感懷?”

在來到幽州之前,孫靜心裡還帶着些許傲氣。

自古以來,這幽州便是苦寒荒蕪之所。江東雖然也不甚繁華。但在世人心中卻遠勝幽州……

可是來到幽州之後。孫靜才感受到了不尋常處。

在劉闖的治理下,幽州顯然和孫靜想像中的苦寒之所大有不同。

僅僅是那座燕京城,其規模或許比不得洛陽長安那些個大城,卻隱隱透出一種君臨天下之氣勢。

相比之下,吳郡的格局實在是太小了!

只是孫靜還是希望能扳回一局,故而笑着向劉闖邀詩。

劉闖一怔,旋即道:“我就問孫中郎才學過人,詩詞歌賦無所不通。又怎敢獻醜?”

“誒,皇叔詩詞,靈動非凡,我實敬佩。

今與諸公同遊碣石山,不如由我拋磚引玉,獻醜一回?”

“願聞佳作。”

孫靜沉吟片刻,便朗朗吟唱。

他的詩詞,頗得楚辭之精髓,深得離騷三昧。

孫靜吟罷,便看向了劉闖。

劉闖也清楚。這個時候他絕不能露怯。

碣石山……

劉闖腦海中突然靈光一閃,笑道:“聞孫中郎詩句。果然不凡。

我所學不多,便和一首,請諸公指正。”

鄭玄身體不太好,所以沒有陪同劉闖前來。但胡昭、孔融、邴原等孤竹城南山書院的名士,卻隨同劉闖出遊。除此之外,尚有諸葛亮、盧毓、陳羣作陪,這小小碣石山上可謂人才濟濟。

只是,這些人從未聽過劉闖詩賦。

便是諸葛亮,也只聽過劉闖那首《山坡羊》。雖詩句寓意頗深,但在諸葛亮看來,卻不登大雅之堂。也難過,山坡羊屬元曲,詩盡詞生,詞盡麴生。此時唐詩尚未興起,建安文風也方有雛形,哪怕是宋詞都無法在這個時代得到尊重,更何況那近乎於俚曲一般的元曲呢?

至於胡昭等人,則是好奇不已。

方纔孫靜說‘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的詩句時,令人感受到一種撲面而來的新意。

只是,從未聽劉闖詩賦,衆人頓感好奇。

劉闖有幾斤幾兩,別人不清楚,胡昭等人最明白。

他幼時蒙難,並未得到很好的教育,哪怕是劉陶留下的文獻,也是在鄭玄督促下讀完。不過,劉闖喜歡讀書,他們倒是知道。《十三經注疏》編撰出來的時候,劉闖的確是認真讀過。

但是……

海風,強猛。

拂動劉闖身上衣袍獵獵。

他向前走上一步,遠眺蒼茫大海。

就在衆人有些不耐煩的時候,忽聽他開口頌道:“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春風和麗,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這是歷史上,曹操北征烏桓之前,途徑遼西時,登山觀海所作。

原詩裡,是秋風蕭瑟。

劉闖差一點就脫口而出。如果他真這樣詠頌出來,勢必會被人懷疑抄襲。好在他反應不慢,在關鍵之時,改了詩詞,便爲春風和麗。從整體而言,這首詩詞的格調和氣魄並未受到影響。

想要壓住孫靜的楚辭,劉闖只能用這首曹操的《觀滄海》。

左右曹操也不可能再北征烏桓,更不可能東臨碣石,也不會再有這首詩詞。如果讓這首詩詞就這麼從歷史的長河中消失,劉闖也確實不忍。所以在反覆思忖之後,決定將這首詩剽竊過來。

丈人,不是我想要剽竊,實在是你也不可能再做出這樣詩詞來。

與其白白的浪費,倒不如成全一番你的女婿……左右都是一家人,相信你老人家必不會見怪。

劉闖詩畢,仰面成四十五度角目視蒼穹。

海浪突然變得洶涌激烈起來,拍擊在礁岩上,發出轟隆巨響,雖立於碣石山上,仍清晰可聞。

曹氏父子,是建安文風的倡導者。

在中國文學史上,佔據着極爲重要的地位。

曹操作出的詩詞自然非同凡響,令周遭衆人,一時間目瞪口呆……(……)

第223章 孤竹城(一)第99章 有古怪!第346章 涼人治涼州(三)第91章 諸縣之戰(五)第91章 諸縣之戰(五)第368章 提親(二)第98章 東望第333章 冀州之戰(十四)第352章 瓦亭(六)第8章 叔父(上)第135章 坦承第352章 瓦亭(四)第386章 不知死活(二)第354章 冀州之戰第三彈(一)第327章 於羝根(上)第26章 ‘太子’無用(上)第177章 飛熊橫行,貂子豈能阻攔?(上)第367章 建安九年(二)第50章 殺人放火金腰帶(上)第293章 戍夫山第121章 假子第30章 漢有三仁焉 ,子奇偉丈夫(上)第13章 湖海之士(下)第79章 虓虎可信乎?第367章 建安九年(三)第16章 次奧,都不是一般人(上)弟378章官渡五2/3第187章 許都,許都(二)第16章 次奧,都不是一般人(下)第343章 冀州之戰第二彈(四)第290章 逐袁第284章 洛神(一)第8章 叔父(下)第29章 隱藏的記憶(上)第91章 諸縣之戰(五)第201章 黜官第136章 欲王天下乎?第84章 諸葛小兒初成長(二)第163章 重圍第397章 陸遜的手段第171章 我本將心向明月(下)第306章 雁門風雲(三)第170章 緣何強硬(下)第147章 初會(四)第108章 劉胖子,你會幫我嗎?(上)第277章 亂起(一)第398章 自海上來(上)第118章 驅虎吞狼第274章 偷得浮生半日閒(二)第41章 徐州風雲動(下)第369章 銅雀深閨鎖大喬(三)第171章 我本將心向明月(上)第265章 白馬之戰(一)第19章 世間公理,強者爲尊(下)第363章 斬將(九)第244章 蛛絲馬跡第385章 託孤(二)第350章 建安八年,東線無戰事(二)第320章 阿醜不哭(下)第344章 冀州之戰第二彈(七)第353章 涼州之變(三)第171章 我本將心向明月(上)第254章 遼東亂(六)第53章 迂腐聰明人第115章 還是殺得不夠多!第374章 虎牢(二)第301章 建安六年第10章 潁川陳長文(上)第145章 初會(一)第346章 涼人治涼州(二)第329章 冀州之戰(二)第403章 遷都(四)第179章 啞巴吃黃連第167章 兵臨城下第193章 射鹿(三)第103章 可怕的是生不如死第371章 雙傑(二)第338章 觀滄海(一)第7章 人善被人欺(下)第155章 建安三年第392章 問計(一)第343章 冀州之戰第二彈(六)第91章 諸縣之戰(五)第414章 鉅變(二)第74章 絕世兇器第83章 諸葛小兒初成長(一)第151章 羣英會(四)第54章 借道曲阿第204章 睚眥必報第220章 梅花香自苦寒來(一)第109章 女人心思不要猜第4章 麋繯,麋夫人?第234章 打完了,談一談!第231章 壯哉,文長(二)第80章 五禽鬥龍蛇第387章 清君側第15章 痛快(下)第284章 洛神(一)第118章 驅虎吞狼第345章 冀州之戰第二彈(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