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9章 董家子(上)

不得不說,袁紹留下的底子很厚。

是夜,在袁尚的接風宴上,劉闖就看到了不少名人。

比如逢紀,比如那個曾做檄文把曹操罵出一身冷汗的陳琳,比如汝南名士應劭……酒席宴上,留守鄴城的袁氏屬臣大都出現。不過看得出來,曾經爲袁尚身邊首席謀臣的逢紀,似乎被疏遠不少。坐在袁尚下首第一位的人,名叫陶升,確是個劉闖從來沒有聽說過的人物。

這陶升,何許人也?

此人原本是魏郡治下的一縣小吏。

初平四年,魏郡太守勾結黑山賊於毒造反,而當時袁紹身在青州和田楷交戰,並不在鄴城。但是他的家人卻大都留在魏郡,其中也包括袁尚在內。陶升被裹挾造反,但並不甘願從賊。後來他找了個機會,把袁紹在鄴城的家屬全部救出來,並護送到斥丘,一直等到袁紹返回河北,才把袁紹的家人交還給了袁紹。袁紹因此奉陶升爲奉義中郎將,對他非常信任。

只可惜,陶升的才幹不足,聲名不顯。

哪怕是有袁紹提攜,也只能爲大將軍府掾,一直默默無聞。

如果算起來,這陶升和袁尚的關係,頗有些與那長阪坡被趙雲解救的阿斗劉禪頗爲相似。

但袁尚受環境影響,對陶升並不親近。

直到袁紹死後,鄴城動盪不已,陶升卻一直堅定站在袁尚身邊,也讓袁尚有一些了悟……逢紀等人雖有才幹,但是私心太重。他覺得。自己應該首先安撫住那些對他忠心耿耿的人,待他擁有一些堅定的擁躉之後,再去招攏其他人也就有了底氣。所謂,千金買馬骨。也正是如此。

也正因爲此,袁尚自領大將軍後,便把陶升的位子提上來,猶在逢紀之上。

這個陶升。的確是對袁尚忠心耿耿。

很難說袁尚這樣做是對還是錯,他想要穩定局勢,聚攏親信的想法沒錯,可是這麼赤裸裸把陶升提上去,逢紀這些人會怎麼想?雖然這些人有私心,可誰又能沒有私心?不管怎麼說,逢紀等人之前一直都在幫助袁尚,更是袁尚接掌大將軍職位的功臣……而今卻位在陶升之下。

大戶人家孩子的想法,實在弄不明白。

也許袁尚有他自己的考究。但是與劉闖又有什麼關係?

“劉皇叔此來鄴城與我家主公聯合抗曹。卻不知劉皇叔對曹操又有幾多認識?”

酒宴正酣時。忽有人站起身來,大聲質問劉闖。

這話乍聽,似乎沒什麼問題。

可那問話之人。再加上他的表情,卻隱含了許多內容……

劉闖認得這個人。正是當年在臨甾時遇到的華彥,也是袁譚身邊的謀士。

他臉上帶着幾分不屑之色,雖是請教,實際上卻是諷刺劉闖,不敢和曹操對敵,只能依附袁氏。

華彥挑釁,似乎並未出乎其他人的意料。

從個人的表情來看,有的蹙眉,有的稱讚,有的不滿……劉闖能看得出,老袁家這些臣子,依舊是派系林立。表示不滿的,是袁尚的心腹,表示稱讚的,則是袁譚的部屬,至於那些蹙眉沉思者,大都是處於中立狀態。而這些人裡,還包括了陳琳等一干後世歸降曹操之人。

“這位先生是……”

劉闖故作不認識華彥,扭頭向袁尚詢問。

一句話,讓華彥頓時面紅耳赤。

自以爲很牛,可人家根本不記得你是何方神聖。

這也讓華彥早就準備好的說辭,一下子亂起來,有些不知如何是好。

袁尚笑道:“華彥先生乃臨淄名士,早些年曾在臨甾與皇叔見過面,怎地皇叔不記得了?”

“哦!”

劉闖故作恍然之色,“三公子這麼一說,我倒是想起來了。

想當初泰山賊佔着人多勢衆,攻打三公子的時候,華先生讓我出兵馳援來着……可到頭來,卻不與我一兵一卒。我記得那時候華先生好像爲青州從事,竟然無法從自己治下抽調兵馬,呵呵!”

你問我怎麼看待曹操?

我先說說你的糗事……

袁尚似乎想到了一些不好的事情,臉色微微一沉。

而劉闖的這一番話,更讓在座不少人露出恥笑之色:一個連自己所轄之地都無法治理的傢伙,實在是……

華彥的臉,由紅轉青。

一旁陸遜突然開口:“華先生問我家主公如何看待曹操?

此國賊耳!

此人挾天子以令諸侯,看似是我漢室忠臣,實則不過一國賊耳。而今他兵進河北,看似聲勢驚人,其實不堪一擊。兗州豫州,連年征戰,早已民力疲乏。他之所以敢在這時候用兵,無非是因大將軍故去,故而想要渾水摸魚。可仔細思之,曹操實則四面環敵。西南劉表,東南孫權皆爲他大敵……若非他兩次取勝,焉得氣焰囂張?若袁劉得以合作,必敗操賊。”

也許是看華彥氣焰被壓制,顏面上不太好看,逢紀突然開口:“皇叔倒是信心滿滿。

可據我所知,皇叔自出道以來,卻屢屢爲曹操所敗。廣陵一戰,九死一生,最後不得不棄北海東萊。若非袁公收留,皇叔幾無容身之所。而今卻大言不慚……呵呵,未免令人恥笑。”

劉闖面不改色,笑而不語。

盧毓突然開口道:“可是逢紀逢元圖先生當面?”

“正是!”

逢紀捻鬚,露出一抹傲色。

盧毓卻笑道:“久聞先生乃當今名士,哪知道卻說出如此話來,實在令人失望。

大鵬展翅飛萬里,他的志向又豈是燕雀所知?

想當初,皇叔起于徐州。立足北海東萊,兩年間大興仁政,開創南山書院,編撰四庫全書。北海東萊。原本荒蕪之所,但皇叔在短短兩三年間,卻使得兩地人口激增數十萬……此黃巾以來,未有之仁政。然則曹操殘暴。興兵犯我疆土。皇叔顧全大局,不忍傷害北海百姓性命,故不得已離開北海東萊,遠赴遼西,爲我漢室戍衛邊疆,更開疆擴土,乃桓靈以來未有之盛事。元圖先生言皇叔大言不慚,卻不知袁公在世之日,塞北可平靜。又擴土幾何?”

逢紀臉色一變。怒道:“想當初劉皇叔走投無路。若非袁公收留,焉得有今日?

可皇叔據遼東以來,卻侵奪我邊塞。佔居我幽州,履行兵戎之事。此可是大丈夫所爲嗎?”

陸遜頓時怒而起身:“元圖先生怎可說這等大逆不道之言?

有道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城。我家主公奉天子制詔,戍衛北疆……卻不知這幽州,何時又變成了袁公所有?人謂大丈夫,當提三尺青鋒,建不世之功業。可現在,國賊兵臨城下,我家主公出於友善之心前來相助,爾等不爲自家主公出謀劃策,反而屢屢刁難,更漲操賊威風……元圖先生,敢問可是欲效仿許攸之流,棄三公子而投效曹操嗎?”

雙方脣槍舌劍,令酒席宴上火藥味越來越濃。

陸遜和盧毓二人更是毫無懼色,面對着袁氏衆謀臣的刁難,毫不退讓。

劉闖在一旁笑而不語,只顧自斟自飲。

而袁尚的臉色,卻越來越黑!

“都與我退下!”

眼見還有人要出來挑釁,袁尚再也忍耐不住。

你們一個個跳出來刁難我不管,可你們也要有些分寸纔是。

大家如今是要聯合抗曹,怎麼到最後變成了一個個爲曹操歌功頌德?

袁尚當然不高興,厲聲道:“今日設宴,乃爲皇叔接風洗塵……不管以前有什麼恩怨,而今大敵當前,理應精誠合作,共抗操賊纔是。今爾等所言,皆爲曹操稱頌,莫非欲謀反不成?

逢紀等人剛開始還與盧毓陸遜爭辯,可是到後來,也覺察到不對,早閉上了嘴巴。

眼見袁尚發火,宴上衆人也知不妙。

劉闖開口道:“三公子暫息雷霆之怒,今與衆高士歡聚,受益頗深。

些許酒席宴上的醉話,又何必放在心上?相信諸公都乃高潔之士,怎會做背主求榮的勾當?”

袁尚,這才壓住了火氣。

劉闖這一番話,明着是爲衆人開脫,實則暗藏譏諷。

“天色不早,我一路趕來,也有些疲乏,便如此散去吧。

至於聯合抗曹之事,乃大勢所趨,我與三公子早有定論。此前若有得罪之處,還望諸公海涵。不過過了今晚,切莫再有爲操賊稱頌之語,若傳揚出去,只怕會使得袁公心血付之東流。”

“也好,我已命人在驛站中準備妥當,皇叔只管歇息。”

劉闖哈哈大笑,拉着袁尚的手道:“大將軍或許不瞭解我。

這些年來,我行行伍之事,出門在外大都居於軍中,與兒郎們一起。大將軍美意,闖心領之,可若是一日不與兒郎們相聚,難免心中掛念,還是留在軍中吧。另外,我大軍前來,總不成一直紮營城外。還請大將軍早作安排,與我一棲身之所,免得軍中將士會心生怨念。

明日我當再來拜訪,與大將軍共商抗曹之事。”

說完,劉闖又拱手道:“諸公今日盛情,闖牢記心中。

不過闖有一言,今冀州死生存亡之際,望諸公拋棄成見,精誠合作,此大漢之福,百姓之福。”

說完,劉闖帶着陸遜盧毓和龐德告辭離去。

袁尚把他送到府衙門外,有些赧然道:“今日,卻讓皇叔見笑了。”

“誒,大將軍哪裡話來?”

劉闖一擺手,笑道:“家家有本難唸的經,只是而今外敵當前,身爲家主心中自當有決斷,不可爲外人動搖。我有一眼,發自肺腑。或許不甚動聽,卻不吐不快,請大將軍海涵。”

“請皇叔講來。”

劉闖沉吟一下,低聲道:“諸公若降,操賊可善待之。

若三公子降,又何以處之?”

說完,劉闖上馬,拱手告辭。

目送劉闖離去背影,袁尚激靈靈一個寒蟬。

劉闖話裡話外就只有一個意思:這鄴城上下,誰都可以投降,唯有你袁尚不能投降!

試想,劉闖所言確有道理。

其他人投降,曹操可以善待;可他袁尚投降,曹操又豈能輕饒?

想到這裡,袁尚緊咬牙關,猛然一頓足,便下定了決心……

“皇叔,看起來這鄴城上下,也是人心浮動,各有算計啊。”

在出城的路上,陸遜蹙眉開口。

劉闖道:“我們在路上不已經想到了這一點嗎?黨錮相爭,派系林立,原本就是袁氏的特性。而今袁紹死了,袁尚和袁譚的威望又不足以服衆,底下人有異樣想法,倒也不足爲奇。”

“也是。”

陸遜道:“可如此一來,只怕此次抗曹,難度頗大。”

劉闖沉吟片刻,突然輕聲道:“其實這次曹操來犯,未必能夠成功。

袁紹雖死,但袁氏家底甚厚。只要袁家兄弟能夠拋棄成見,團結一處,定然能夠抵擋住曹操。我這次來,倒未想過和曹操真個決戰,只是要給袁尚增加些信心,爲我們爭取些時間。

不過……”

“皇叔莫非有憂慮?”

劉闖輕聲道:“莫不成伯言在席間,未看出端倪?”

“皇叔是說……”

劉闖點點頭,沉聲道:“我看袁氏麾下,不少人已有反意,不願與曹操抗衡。

你與子家和他們爭執的時候,我一直在觀察其他人。比如那陳琳、沮宗、審榮之輩一直沉默不語。這些人,皆雄辯之士,卻忒沉默。這也讓我心中有些擔憂,弄不好會有出現變數。”

陸遜和盧毓聞聽默然,雖不太贊成劉闖之言,卻又不得不沉思……

衆人不知不覺,便來到了鄴城城門下。

袁尚的親隨手持令箭,命鄴城守將打開城門。

劉闖等人出城後,正準備前往兵營,卻忽聽身後傳來急促的蹄聲,有人高喊道:“皇叔,留步。”

此時,袁尚的親隨已經返回府衙,而鄴城城門看似關閉,實則還留有一道縫隙。

一匹快馬疾馳而來,當追上劉闖之後,馬上那人翻身下馬,快步走上前,“皇叔,可還記得岑壁否?”

劉闖撥轉馬頭,凝神看去。

岑壁?

他先一怔,旋即露出驚喜之色,“岑將軍怎在這裡,別來無恙?”

第214章 黑山賊第385章 託孤(一)第180章 撤退第203章 再遇刺殺第3章 老羆出囚籠(上)第320章 阿醜不哭(上)第321章 改變的歷史(下)第210章 闖三關第360章 斬將(二)第366章 雞肋(三)第68章 聲名鵲起第320章 阿醜不哭(上)第226章 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第370章 交趾之亂(一)第22章 薛州(下)第61章 何不歸去第260章 有客來訪第98章 東望第30章 漢有三仁焉 ,子奇偉丈夫(下)第357章 冀州之戰第三彈(十一)第259章 聯合第338章 觀滄海(三)第60章 神亭嶺(四)第351章 瓦亭(一)第53章 迂腐聰明人第10章 潁川陳長文(上)第236章 諸葛亮拜將第28章 一門二壯士(上)第326章 郭嘉,你好!(上)第370章 交趾之亂(三)第407章 鏖戰江東(二)第360章 斬將(三)第388章 入許都(一)第153章 羣英會(六)第208章 從此天高任鳥飛(一)第387章 清君側第218章 ‘仁’就是讓大家吃飽肚子!第285章 洛神(二)第115章 還是殺得不夠多!第338章 觀滄海(三)第335章 混亂的三國(二)第273章 大戰再起(二)第36章 殺機四伏之火焚里閭(上)第16章 次奧,都不是一般人(下)第319章 董家子(下)第203章 再遇刺殺第379章 官渡(八)第30章 漢有三仁焉 ,子奇偉丈夫(下)第155章 建安三年第35章 麋繯夜奔(中)第35章 麋繯夜奔(下)第47章 何謂順勢而爲?(上)第382章 官渡(十七)第108章 劉胖子,你會幫我嗎(下)第354章 冀州之戰第三彈(三)第376章 虎牢(八)第280章 亂起(四)第370章 交趾之亂(二)第424章 君臨第340章 水淹三軍(三)第29章 隱藏的記憶(上)第227章 廉頗未老(一)第389章 入許都(二)第75章 因爲我高興!第357章 冀州之戰第三彈(十)第389章 入許都(二)第266章 白馬之戰(二)第53章 迂腐聰明人第207章 莫愁前路無知己第305章 雁門風雲(二)第275章 劍指右北平第293章 許攸夜奔第230章 壯哉,文長(一)第292章 江東來使第45章 鐵漢柔情(上)第248章 暴雪(四)第311章 平崗大捷第16章 次奧,都不是一般人(上)第21章 美人恩(上)第79章 虓虎可信乎?第144章 揚武將軍第348章 血戰賜支河首(二)第249章 遼東亂(一)第406章 鏖戰江東(一)第420章 大決戰(二)第348章 血戰賜支河首(二)第94章 大家都在觀望!第14章 軍械(下)第18章 汝南風雲起(上)第349章 大捷(三)第72章 行路難(二)第231章 壯哉,文長(二)第84章 諸葛小兒初成長(二)第248章 暴雪(四)第140章 門馬爲闖第380章 官渡(十一)第206章 桃園結義第143章 豎子不足與謀(下)第171章 我本將心向明月(上)第1章 你是何方神聖(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