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章 宿命相逢

“公子,那魏延要見你。”

伴隨着春耕開始,屯田也隨之進入正軌,劉闖總算是清閒下來。

從夷安視察返回高密之後,劉闖一下子輕鬆許多。魏越、後錢、黃珍先後調派出去,看上去劉闖手上可用之人減少許多。可實際上,並沒有帶來太大的波動。史渙駐守東武,麾下兵馬已達八千人之多,可以輕鬆控制住東武、琅琊和膠州灣三處地域,兵力依然非常充足。

唯一受到影響的,便是姑幕。

魏越一走,姑幕就必須要有人鎮守,否則高密西面就會有空虛的態勢。

好在,劉闖把太史慈抽調回來,在魏越離開後,太史慈以揚武將軍長史的身份,接掌姑幕。

同時,劉闖還命陳羣屯駐安丘,與太史慈遙相呼應。

這樣一來,淳于、安丘和昌安三縣形成的汶水三角區,也被劉闖牢牢掌控起來,再難有什麼波瀾。

下密,則有管亥駐守,萬無一失。

薛州在下密建造的船塢,也已經開始投入生產,所有的一切,都牢牢掌控在劉闖的手中。

膠州灣的兵馬,自有徐盛接掌,同時遙控膠東。

而東萊郡方面,王修接連以雷霆手段,誅殺當地豪強,使得東萊郡各地縉紳,也變得不敢再跳出來對着幹。至於劇縣和都昌,劉闖依舊沒有投入太多精力。他讓岑壁協助劉政打理劇縣地區,並不時命夏侯蘭和周倉輪流率飛熊衛渡過濰水,協助岑壁剿匪,也是一種練兵途經。

總體而言,劉闖現在很輕鬆。

若不是步騭提醒他,他險些忘了。在他的大牢裡,還關押着一個三國名將。

當日蒯祺在高密城外鬧事,劉闖曾俘虜一荊州驍將。

那荊州驍將,竟然也是一個煉神武將,讓劉闖頗感驚訝。

詢問之後,劉闖才知道,這個被他俘虜的荊州驍將,居然是魏延……這一下,可真是讓劉闖大吃一驚。魏延!他萬萬沒想到。居然把魏延俘虜過來。那可是三國時代,蜀漢陣營中少有的將才。雖然三國演義中,魏延往往給人一種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的感覺,卻不能否認。此人的才幹和勇武,在當時整個三國陣營之中,絕對可以列入前十,算得是一個大牛人。

所以,當劉闖得知了魏延的身份之後,少不得會感到驚訝。

魏延在荊州,並不得志。只是一個普通小將而已。

劉闖詢問過荊州使團的人,才弄清楚了來龍去脈……原來,這魏延並非荊州人士,乃揚州廬江郡義陽人。這義陽。大體上位於後世的河南省信陽市桐柏縣東部地區,後不知什麼原因,遷居荊州。他善待士卒,性情高傲。雖勇武過人。但始終不得劉表所喜,故而此前一直在鄧濟手下充當小將。湖陽之戰。鄧濟敗北,魏延殺出重圍,投奔襄陽。這次劉表派遣龐季爲使者出使許都,便命魏延隨行保護。後蒯祺前來高密,龐季又讓他隨行,保護蒯祺。

本以爲可以憑藉一身好武藝得到蒯祺賞識,日後也好在荊州站穩腳跟。

卻不想……

劉闖得知魏延的身份之後,並沒有立刻過去招攬。

根據他對魏延的瞭解,這是個極其驕傲之人,若立刻招攬,恐怕魏延不會臣服。要想讓他爲自己所用,就必須先打消了魏延那骨子裡的驕傲之情,而後軟硬兼施,才能真正將其降服。

加之大婚之後,劉闖的事務的確繁忙,索性把魏延冷在那裡,根本不去理睬。

如今,魏延主動求見,劉闖就知道,這火候應該差不多了……

“既然如此,那就見他一回。”

劉闖命周倉帶人,把魏延從大牢中提來。

一晃,近兩個月的時間,當初那個在高密城外和劉闖相爭的神勇將軍,而今看上去,則透着幾分頹然。

劉闖坐在大堂上,捧着一卷《春秋》,沒有理睬魏延。

而魏延則站在堂上,雖竭力挺直腰桿,可看得出來,並不是那麼底氣十足。

“文長見我,有何事情?”

大約一炷香的時間,劉闖放下書,沉聲問道。

魏延吞了口唾沫,“皇叔擒我至今,既不放我,又不殺我,是何道理?”

“哦?“劉闖聞聽,頓時笑了,”文長想死不成?”

“螻蟻尚且偷生,何況人乎?”魏延倒是沒有矯情,而是開門見山道:“只是皇叔即不肯殺我,又不放我?延頗感疑惑。”

劉闖身體微微前傾,沉聲道:“文長,我不殺你,是愛惜你一身好武藝。

可若要我放你,我又感覺很不舒服,有種放虎歸山的感受……文長,你教教我,該如何是好?”

這句話,已經說得非常清楚。

魏延不是傻子,哪能聽不出劉闖話語中的意思?

他猶豫一下,突然單膝跪地,叩首道:“延久慕皇叔之名,心實嚮往之,可惜無覲見之門。今敗於皇叔之後,延心服口服,願爲皇叔效力。”

劉闖聞聽,忍不住哈哈大笑。

他搖搖頭,手指着魏延道:“文長,我亦愛惜你一身好武藝。

只是,想爲我效力,卻並非易事。我麾下諸將,皆隨我轉戰南北,今時地位都是他們一刀一槍殺出來,絕非憑空委任。你要想爲我效力,便要從基層做起。若有有真本事,我自不會吝嗇。可若你沒有真本事,恐怕我也不會與你重任……文長,你可明白這些話的意思嗎?”

劉闖心裡,的確是很想招攬魏延。

可他很清楚,魏延這個人太過驕傲,必須要時常敲打。

你若是給他幾分臉色,他就敢去開染坊……歷史上,諸葛亮就是一邊用他,一邊敲打他。只是。在諸葛亮死後,蜀漢之中無人能夠再壓制住魏延,所以諸葛亮不得已才設計殺了此人。

劉闖眯着眼睛,凝視魏延。

想要用好這個人,必須要有些耐性才成。

魏延愣了一下,片刻後一咬牙,“皇叔之意,延已明白。延自認不輸於人,願爲小卒。殺出一個前程來,還請皇叔收留。”

他看的很清楚,回荊州,恐怕也沒他好果子吃。

他不是荊州人氏,更非劉表的心腹……想要在荊州站穩腳跟。這其中的難度,可以想象出來。

與其留在荊州沒有出路,倒不如投降劉闖。

至少,劉闖是大漢皇叔,而且一身武藝更勝過他,雄霸兩郡之地,看上去頗有興旺之氣。他若現在歸順劉闖。他日可以憑藉軍功飛黃騰達。若以前途而言,倒勝過回荊州受那委屈。

劉闖臉上,露出一抹笑容。

他站起身來,繞過書案走上前。伸手把魏延攙扶起來。

“文長既然有此心,不如就暫時留在我身邊,做一個飛熊衛軍司馬,你看如何?”

劉闖既然決定要招攬魏延。自然早就想好了招攬魏延的辦法。

對這個人,你不能一下子就委以他重任。當循序漸進才成……而且,劉闖也不怕他會驕橫。

要知道,劉闖身邊,不泛能人。

太史慈和許褚,論勇武皆能勝過魏延。更不要說,劉闖還留了一個魏延的老對手……待諸葛亮成熟之後,自會讓諸葛亮去收拾此人。劉闖相信,歷史上的諸葛亮能把魏延收拾的服服帖帖,那麼如今的諸葛亮,肯定能比歷史上做的更好。而在此之前,就先讓魏延留在身邊,好好敲打一番吧。

魏延喜出望外,連忙躬身領命。

劉闖自然不可能真的讓他從一個小卒做起,那纔是暴殄天物。

軍司馬,麾下不過三百人,算不得什麼重要職務。但飛熊衛是劉闖的親軍,倒是可以拉攏一下魏延。

待將來時機成熟,再做安排。

把魏延收服後,劉闖就讓他留在飛熊衛。

而今飛熊衛共三部一千二百人。

其中六百騎軍,六百步卒……劉闖將騎軍分爲兩部,一部三百人,由夏侯蘭和魏延兩人統帥。剩下六百步卒,則交給周倉統帥,清一色刀盾兵,其成員選撥模式,完全依照熊羆軍。

這可以說是除熊羆軍外,劉闖手下另一支精銳。

伴隨左伯造紙術的進一步成熟,編書大業,也隨之啓動。

鄭玄自高密前往不其,在南山開設南山書院,召集各地名士,共襄大舉。這也是自董卓遷都之後,最爲盛大的一樁文事。鄭玄的號召力自然不必贅言,隨着他振臂一呼,天下士子紛紛響應。

先有孔融荀悅先行抵達,隨後又有潁川士子前來助陣。

管寧、邴原紛紛加入這樁盛事,也使得高密一下子成爲天下讀書人,都在關注的地方。

建安三年二月,有潁川名士胡昭胡孔明,攜五十名陸渾山弟子,不遠千里,從潁川趕來高密。

劉闖對胡昭的名號,印象並不是特別深刻。

但鄭玄前往不其的時候,曾向他說過:孔明師從劉德升……而那劉德升,算起來乃你族叔。

令尊與君嗣交情極深,你見到孔明之後,切不可失了禮數。”

劉德升,字君嗣,紆書書法創始人,因創造了介於楷書和草書之間的‘行書’字體,故而後世稱之爲‘行書鼻祖’。對這個人,許多人可能並不熟悉,甚至沒有聽說過他的名字。如果不是劉闖前世學過書法,說不定對此人也不瞭解。劉德升有一個徒弟,就是劉闖今世的舅父,鍾繇。

按照鄭玄的說法,這胡昭和鍾繇,豈不是同門?

可鍾繇是劉闖的舅舅,而劉闖論起來,和胡昭又是平輩……這亂七八糟的關係,讓劉闖也有些頭疼。不過既然鄭玄吩咐下來,劉闖自然會牢記在心中,對胡昭一行人。也頗爲重視。

“康成公已前往不其?”

胡昭得知鄭玄離開高密的消息,也不禁感到一怔。

劉闖連忙解釋道:“高密而今人口增多,加之大興屯田,所以略顯嘈亂。

老大人當年曾幽居不其南山,對那裡極有感情。加之不其背山面海,景色極美,故而老大人決定在那裡開設南山書院,建藏書閣,並命人把祖宅書籍。都送去不其,進行分門別類。”

劉闖一邊解釋,一邊向胡昭身後一少年打量。

那少年似乎是胡昭的弟子,看年紀,和劉闖相仿。身高大約在180公分左右,更顯高挑。

他生的面紅齒白,極爲俊美。

只是鼻樑高挺,帶着一個弧度,也就是後世人常說的鷹鉤鼻。一雙眼睛,略顯細長,目光灼灼。

在劉闖與胡昭解釋的時候。這少年卻不停打量劉闖,眼中透出好奇之色。

似是感受到劉闖的目光,胡昭笑道:“皇叔,代我爲你引介。

此我門下弟子。複姓司馬,單名一個懿,字仲達,乃河內人士……這次他聽說我要來高密。便吵着過來,想要見一見你。”

司馬懿?

聽到這個名字。劉闖不由得內心裡,激靈靈一個寒蟬。

好在他如今也算是見多識廣,三國牛人更見過無數,甚至連郭嘉都敢去羞辱,不至於像最初那樣,聽說一個熟悉的名字,就會流露出詫異之色。而今的劉闖,雖然還做不到喜怒不形於色,但隱藏自己的感情,卻並非一樁難事。不過,司馬懿這個名字,還是給他帶來巨大沖擊。

司馬懿上前一步,拱手道:“懿在潁川,常聽人提起皇叔大名。

今日一見,果然名不虛傳……”

不知爲什麼,司馬懿與劉闖非常客氣,但從他的目光中,劉闖卻感受到一種別樣的情愫……

親切!

嗯,就是親切!

司馬懿看劉闖的目光中,透着一抹親切之色,令劉闖感到疑惑。

他實在是想不明白,這個歷史上三國之中最大的陰人,何以會對自己流露出這樣的目光?

但是,他也不好詢問,於是連忙向司馬懿見禮,客套一番。

胡昭道:“既然康成公不在高密,那我也就不叨擾了。

我這就前往不其,但還請皇叔派個領路人,免得我在迷了路。”

劉闖忙道:“這個簡單……我妻弟孔明……哦,我那妻弟複姓諸葛,單名一個亮,字孔明,與胡先生表字相通,還望先生勿怪。”

胡昭大笑道:“不過是重字而已,算得什麼事情?皇叔休要客套。”

劉闖道:“我那妻弟,今就在康成公門下求學。他正準備送一批書籍前往不其,不如就讓他陪伴先生,路上也好向先生討教。另外,我再派出三百飛熊衛,護送胡先生,還望先生切莫推辭。”

胡昭倒也不客氣,便點頭答應。

哪知司馬懿卻突然道:“皇叔,懿有一不情之請,還望皇叔成全?”

劉闖一怔,笑道:“仲達有何事,但說無妨。”

司馬懿拱手道:“我在許都,常聽人說皇叔於北海大興屯田,改種蜀黍,以令百姓飽食。我對此頗爲好奇,故而想要四處看看,不知皇叔可否答應?不過皇叔放心,該看的我纔去看,不該看的,我絕不去看。”

劉闖眸光一凝,盯着司馬懿。

而司馬懿也沒有躲避,直視劉闖,看上去毫無畏懼。

片刻之後,劉闖微微一笑,“既然仲達有心,那我怎能拒絕?

只是,仲達恐怕是第一次來北海,對這裡恐怕也不太熟悉。去歲東萊郡方定,四處尚有流寇爲禍。你一個人行走於高密,很可能會有危險。這樣吧,我讓我妻弟陪你,再派一支兵馬隨行。

衡若,你帶飛熊衛保護胡先生前往不其,若仲達想要遊轉東萊,你和孔明陪他同行,切莫發生意外。

仲達想去哪裡,你們便陪他去那裡,不必有顧慮。”

夏侯蘭聞聽,心中不免詫異。

公子對這個司馬懿,未免太過優渥了吧……竟然任憑司馬懿行走北海東萊?

說實話,劉闖也不知爲什麼會這麼做。

雖然司馬懿在歷史上的名聲不好,後世裡更被人詬病。但不知爲什麼,劉闖對他確有一種很奇妙的親近感,讓他也感到疑惑。也許,是司馬懿表現出來的那種親近,讓劉闖放鬆警惕。

反正不管怎樣,劉闖覺得,司馬懿絕無惡意。

不過,讓司馬懿和諸葛亮呆在一處……

劉闖心裡,突然有一種強烈的違和感。這兩個歷史上本應該鬥得你死我活的對手,如今卻同時出現在劉闖面前。劉闖也不知道,這兩個人走在一起,究竟會產生出什麼樣的結果呢?

他,有些好奇!

胡昭當日,便離開高密。

諸葛亮陪着胡昭司馬懿一同前往不其,隨後又陪同司馬懿,在飛熊衛的保護下,遊覽膠州灣,前往膠東。

送走胡昭之後,劉闖又變得忙碌起來。

先是有麋芳派人傳來消息,他已經依照着劉闖的安排,買下田莊產業,併購買了數千奴僕,開始試種蜀黍。同時,他還從北疆收購了其他的農作物,比如大豆、青稞……並進行批量試種。不過,根據麋芳傳來的消息來看,那裡氣溫寒冷,這蜀黍能否成活,目前尚不能夠有結果。

劉闖也知道,這非是朝夕可以做成的事情。

但蜀黍能否在北疆推廣開來,關係到劉闖日後的生存大計。

在思忖許久後,劉闖派人回信麋芳:不計成本,一定要設法令蜀黍在北疆存活……()

第121章 假子第236章 諸葛亮拜將第80章 五禽鬥龍蛇第354章 冀州之戰第三彈(二)第377章 官渡(三)第354章 冀州之戰第三彈(三)第380章 官渡(十)第41章 徐州風雲動(上)第342章 冀州之戰第二彈(二)第57章 神亭嶺(一)第192章 射鹿(二)第141章 飛熊一身是膽第123章 飛熊第321章 改變的歷史(下)第322章 鄴城之變(一)第26章 ‘太子’無用(上)第326章 郭嘉,你好!(上)第323章 鄴城之變(四)第340章 水淹三軍(一)第378章 官渡(四)第394章 皇城旁門司馬第297章 關關睢鳩第84章 諸葛小兒初成長(二)第98章 東望第322章 鄴城之變(二)第328章 警告(下)第305章 雁門風雲(二)第418章 長阪坡(三)第341章 短歌行(一)第144章 揚武將軍第161章 出兵第264章 官渡序幕第360章 斬將(三)第371章 雙傑(一)第371章 雙傑(二)第309章 幽州牧第203章 再遇刺殺第109章 女人心思不要猜第385章 託孤(一)第40章 陰差陽錯(上)第401章 遷都(二)第325章 飛燕(下)第325章 飛燕(下)第168章 又是哪根蔥?(一)第366章 雞肋(三)第143章 豎子不足與謀(下)第338章 觀滄海(二)第423章 梟雄末路第17章 負豪氣者張三將軍(下)第31章 餘孽(上)第329章 冀州之戰(一)輕鬆和愉悅第175章 凌之戰(四)第112章 虓虎之邀(三)第225章 頒下烏丸第24章 誰是潁川陶?(下)第85章 諸葛小兒初成長(三)第293章 許攸夜奔第356章 冀州之戰第三彈(九)第380章 官渡(十四)第344章 冀州之戰第二彈(九)第357章 冀州之戰第三彈(十二)第61章 何不歸去第25章 哪個‘少爺’?(上)第380章 官渡(十四)第393章 問計(二)第353章 涼州之變(三)第8章 叔父(上)第15章 痛快!(上)第40章 陰差陽錯(上)第261章 漢室宗親第226章 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第189章 朝天子(二)第130章 袁氏之邀(下)第354章 冀州之戰第三彈(三)第374章 虎牢(二)第187章 許都,許都(二)第17章 負豪氣者張三將軍(下)第315章 新格局(上)第325章 大號小徑(下)第342章 冀州之戰第二彈(三)第322章 鄴城之變(二)第69章 虎癡,虎癡!第255章 黎大隱和風馳第240章 海賊(三)第380章 官渡(十四)第350章 建安八年,東線無戰事(三)第26章 ‘太子’無用(上)第384章 單刀赴會(二)第366章 腹心之殤(三)第349章 大捷(三)第224章 孤竹城(二)第376章 虎牢(七)第42章 蹊蹺(上)第254章 遼東亂(六)第202章 雞肋第254章 遼東亂(六)第287章 諸葛瑾第413章 鉅變(一)第338章 觀滄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