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潁川陳長文(上)

“敢問方纔,何人賦詩?”

從船上走下一個青年,看年紀大約在二十三四模樣,一身青色禪衣,博領寬袖,衣袂飄揚。

劉闖一怔,忙下馬上前。

“方纔是在下見淮水滔滔,一時忍不住呱噪,攪了先生雅興。”

從對方的衣着穿戴來看,這人應該不是普通人。

雖則看似行囊簡陋,但氣度不凡。

在青年身後,還有幾個隨從。只是那青年沒有發令,所以隨從便留在船上,並未隨青年一起登岸。

“咦?”

青年看到劉闖,愣了一下。

眼中流露出一抹古怪之色,彷彿自言自語道:“像,真像!”

不過,他旋即就恢復了正常,微微一笑,“敢問閣下方纔所作詩詞,出自何人之手?”

“這個……”

劉闖露出猶豫之色。

說實話,他並不願意做一個文壇大盜。

方纔吟詩,也只是突發感慨,並無其他意思。

可是當這青年到跟前發問,劉闖突然意識到,這是他揚名立萬的絕佳時機。

東漢末年,想要建立功業,錢帛其實並非最重要的環節。在這個時代,家世、名氣和才學,纔是立身之本。這才學又有文武之別,對於一個普通人而言,想要立身處世,這文采不可或缺。名氣,便是從這文武才學而來,當然也有人命好,憑藉家世,便可以獲得偌大名聲。

劉闖本想否認這詩詞是他所作,可話到嘴邊,突然又改變了主意。

“先生可是問方纔那首臨淮水寄平?”

青年道:“原來這詩叫做臨淮水寄平……呵呵,不知是何人所作?”

“乃在下初臨淮水,心生感慨而作,倒是讓先生恥笑。”

“是你所作?”

青年上上下下打量劉闖,露出一抹懷疑之色。

也難怪,劉闖的形象實在不像是一個能夠吟詩作賦的風雅之士。一身灰黑色的窄袖襜褕,頭裹蒼幘,怎麼看都好像是個農夫,全無半點書卷之氣,青年心生疑竇,似乎也是在情理之中。

劉闖一笑,“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在下雖是個粗人,但早年間也曾讀過幾本聖賢書,知一些人間道理。再者說,詩賦小道,便偶爾爲之也算不得大事,如何比得先生才學高妙,在下方纔,確是有些班門弄斧的嫌疑。”

青年眼睛一眯,“你認得我?”

“確不認得先生何方高人……不過觀先生儀表不凡,姿容俊美,舉手投足有高士之氣,在下猜想,先生定非等閒。”

青年聽罷,忍不住哈哈大笑。

他手指劉闖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你這傢伙所言確有道理,而且這眼力也頗爲不俗。這一路上鬱悶,難得遇到閣下這等妙人。在下潁川陳羣,還未請教,足下高姓大名。”

陳羣?

劉闖聽罷,心頭不由得一動,眼中旋即露出驚訝之色。

眼前之人便是陳羣?

也許在三國演義中,陳羣之名並不算顯赫,甚至沒有過幾次出場。但是在三國志中,陳羣卻是曹魏少有的人才。他出身於潁川高門陳氏,祖父便是東漢末年極有名氣的陳寔,與鍾浩、荀淑和韓韶三人,並稱‘潁川四長’。而陳羣父親陳紀,曾官拜侍中、大鴻臚;叔父陳諶,曾爲司空掾,可算得是滿門高士。故而史書記載,陳氏父子三人,並著高名,世稱‘三君’。

世語新說中曾記載有:元方難爲兄,季方難爲弟。

元方,就是陳紀,季方便是陳諶。而說這句話的人,正是兩人的父親陳寔,於是便有了難兄難弟的典故。

至於陳羣,或許不似其父輩那般有賢名,但若以才學而言,不輸於父輩。

他的才幹更多是體現在治世方面,雖然三國演義中沒有幾次登場,但是在歷史上確有不小的名氣。

後世大名鼎鼎的九品中正制,就是由陳羣一手建立起來。

而他的識人之明,更是在三國時期享有極高的聲譽,堪稱是賢才。

不過,他不是應該在潁川嗎?怎麼會出現在徐州,出現在這淮陰城外?

劉闖不敢怠慢,忙道:“原來是潁川陳氏三君之後,方纔在下多有失禮之處,還望先生海涵。

我叫劉闖,東海郡朐縣人氏。”

劉闖究竟是何處人?

恐怕連他自己也說不清楚。最清楚的人,應該是劉勇,但卻從未與他說過……

劉闖?朐縣人?

陳羣聽罷,微微一愣,旋即流露出一抹失望之色。

原本以爲是故人之後,沒想到……不過,他卻不會有失禮表現,“人言東海人傑地靈,先有麋子仲德才兼備,而今又有兄臺這等妙人。呵呵,此去下邳,能與君相識,也算是一場緣分。

只是在下還要趕路,便不與兄臺盤桓。

他日若有緣再相聚,定要與兄臺浮一大白……”

陳羣彬彬有禮,話語中更是得當。不過那言語中流露出一絲淡淡的疏離之意,劉闖又如何聽不出來?也難怪,在這個社會等級極爲森嚴的時代,似陳羣這種高門之後肯停下來與劉闖面對面談話,已經是給足了劉闖面子。或者說,陳羣是給那首《臨淮河寄平》和‘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面子。兩人地位懸殊甚大,雖有折節下交的說法,也落不到劉闖身上。

劉闖倒也沒有生氣,忙與陳羣道別。

陳羣復又登舟,扁舟緩緩離岸,朝對岸行去。

孤帆遠影碧空盡……當扁舟從視線中消失,劉闖忍不住長出一口濁氣。

這是他第一次,自他重生三國以來,第一次和三國名人面對面的交集……雖說此前有麋竺麋芳,而且和劉闖關係頗大,但畢竟沒有見過,更沒有過交談。倒是陳羣,肯棄舟上岸與劉闖說話,還是讓劉闖心中生出一絲波瀾。可惜,這波瀾方起,陳羣就已經告辭離去了……

還是名氣不大啊!

如果自己有些許薄名,也許就可以和陳羣進一步拉近關係。

別看陳羣方纔說的客氣,但劉闖很清楚,他和陳羣之間的交集,已經結束。除非有朝一日,他能夠爬到更高的位子,獲得更爲顯赫的名聲,否則的話,劉闖和陳羣,就如平行線一般,永遠也無法再產生交集。

心裡,頓有一種悵然若失的感受……

只是當劉闖回過身,準備上馬的時候,卻發現麋涉和裴紹等人,正面露驚訝之色,一旁上下打量。

“小子,還有這等本事?”

裴紹忍不住上前,一巴掌拍在了劉闖的肩膀上,“看你這模樣,卻真想不到,你還有這種才學。”

常勝,是豫州人。

而潁川,就屬於豫州之下。

他或許不知道陳羣是何許人也,可是方纔劉闖提到了潁川‘三君’,常勝卻是如雷貫耳。

所以,在劉闖和陳羣寒暄的時候,常勝已偷偷摸摸,把陳羣的來歷告訴了裴紹。連帶着麋涉,也知道了陳羣的身份,心裡頓有一絲緊張和惶恐。別看麋家在東海郡呼風喚雨,在徐州頗有地位。可實際上,麋家不過是豪強之家,與那世家大族,名門縉紳有着天壤之別。

單只是徐州,比地位高於麋家的世族便有許多。

廣陵陳氏,海西徐氏……這些個家族,才能稱之爲真正望族。

而麋家,一個靠販賣私鹽發家的豪強,就算家產比陳氏徐氏多,但也只能居於這世家之下。

廣陵陳氏、海西徐氏,不過是一州望族。

但潁川陳氏,卻是天下名門,哪怕如今落魄,也不是麋家能夠相提並論。

當麋涉弄清楚了陳羣的身份之後,這姿態便不由自主的放低了好幾分。劉闖雖說是一介白身,卻能在陳羣這等名門之後面前侃侃而談。不管麋涉此前對劉闖如何看不起,可經此一事之後,卻由不得他再張狂。先前那些優越感,隨着劉闖和陳羣一席交談,已經蕩然無存。

劉闖先有些糊塗,不過馬上就反應過來,弄明白了其中玄機。

自家事自家最清楚!

別看陳羣和他方纔相談甚歡,可劉闖知道,陳羣絕不可能給他有任何幫助。

不過這樣也好,回朐縣後,自己的地位至少能高一些,或者說,麋竺麋芳能因此對他高看一眼,他和麋繯的事情,便可以迎刃而解。嗯,不管怎麼說,這始終都算得上一樁好事,不是嗎?

第246章 暴雪(一)第19章 世間公理,強者爲尊(下)第206章 桃園結義第126章 不如歸去第299章 袁熙之死(二)第339章 矯詔(一)第285章 洛神(二)第396章 蘄春策(上)第286章 洛神(三)第47章 何謂順勢而爲?(上)第369章 銅雀深閨鎖大喬(一)第198章 十步殺一人(一)第128章 君恩第177章 飛熊橫行,貂子豈能阻攔?(上)第118章 驅虎吞狼第276章 衣帶詔泄密第137章 泰山賊來襲(一)第186章 許都,許都(一)第205章 對峙第402章 遷都(三)第101章 刺客之大漢皇叔第117章 各有算計第238章 海賊(一)第121章 假子第210章 闖三關第418章 長阪坡(三)第40章 陰差陽錯(下)第216章 大家都在做戲!第368章 提親(二)第23章 鬱洲山(上)第8章 叔父(下)第211章 司馬第146章 初會(二)第173章 凌之戰(二)第194章 射鹿(四)第330章 冀州之戰(六)第367章 雞肋(一)第17章 負豪氣者張三將軍(上)第178章 巨闕第21章 美人恩(下)第49章 借道淮陰城(下)弟242章海賊五第366章 腹心之殤(三)第44章 江表虎臣(上)第40章 陰差陽錯(上)第324章 大號小徑(上)第348章 血戰賜支河首(三)第161章 出兵第341章 短歌行(一)第140章 門馬爲闖第35章 麋繯夜奔(下)第11章 淮陰步子山(下)第182章 偏向虎山行第23章 鬱洲山(上)第65章 致命危機第355章 冀州之戰第三彈(四)第50章 殺人放火金腰帶(上)第268章 白馬之戰(四)第7章 人善被人欺(下)第325章 飛燕(上)第412章 鏖戰江東(七)第82章 自此江山起風雲第188章 朝天子(一)第168章 又是哪根蔥?(一)第182章 偏向虎山行第239章 海賊(二)第320章 阿醜不哭(下)第276章 衣帶詔泄密第321章 改變的歷史(下)第10章 潁川陳長文(下)第97章 我有過牆梯第366章 雞肋(三)第416章 長阪坡(一)第327章 於羝根(上)第247章 暴雪(二)第185章 無題第341章 短歌行(一)第88章 諸縣之戰(二)第123章 飛熊第271章 重返遼西第380章 官渡(十一)第167章 兵臨城下第145章 初會(一)第331章 冀州之戰(九)第284章 洛神(一)第255章 黎大隱和風馳第273章 大戰再起(二)第318章 鄴城(上)第184章 匹夫不可以奪志(二)第300章 瑣事(二)第367章 建安九年(三)第384章 單刀赴會(二)第285章 洛神(二)第60章 神亭嶺(四)第341章 短歌行(一)第164章 公美之殤第32章 賭一回(下)第415章 鉅變(三)第186章 許都,許都(一)第97章 我有過牆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