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九章 以馬革裹屍還葬耳

張奐的拒絕,早就是伏泉和賈詡意料之中的事情,若他想出仕,無論如何,以他“涼州三明”的名頭,就是宦官不喜他的不識時務,皇帝劉宏也會給他高官優待。

然而,這位白髮蒼蒼、事邊多年的老將軍,顯然不會對那高官厚祿有任何想法,這從他禁錮田裡以後,從未出仕,只是一心教授弟子便可看出。

事先,伏泉就已預料,並且也有了賈詡爲自己謀劃,所以只見他卻是不慌不忙的直接起身行禮道:“張公不知吾等將欲何爲,便一味拒絕,未免太過武斷?”

“嗯?”張奐蒼老的聲音哼了一聲,隨後看了眼伏泉,喝問說道:“僕事邊多年,戎馬半生,豈會不知,爾等與段紀明可欲出塞伐鮮卑乎?”

一語而出,伏泉和賈詡臉色稍變,不過都未有太多驚訝,來時與段熲分別時,那位熟悉同爲“涼州三明”之一的張奐的段熲,也是提醒過二人,他們的行軍意圖很可能會被張奐猜出。

畢竟,隨着漢軍行軍路線的變動拉長,沒有第一時間火速支援生羌亂的北地,此時漢軍再去請張奐出仕,幾番驗證,很可能早被掌兵半生的張奐猜出漢軍意圖,所以也是提前讓伏泉和賈詡說服張奐前做好準備,他們的行軍目的很可能就會被張奐發覺。

不理會張奐的質問,伏泉避開這個現在還是機密的話題,畢竟誰知道今天的談話會不會傳出去,只有等漢軍真正出塞在,這話才適合主動提及,所以只見伏泉轉移話題,恭敬問道:“晚輩敢問張公,張公可爲漢將乎?”對於“涼州三明”,這三位爲大漢貢獻半生以上的將軍,拋卻一些因爲身份問題而存在的政治因素,伏泉心裡還是很敬重的,即使現在張奐淪爲白身,但是他還是主動自稱晚輩,已示尊敬。

“僕半生事羌,於邊地牧邊數十載,自當爲漢將也。”張奐臉色帶着回憶的樣子,似乎十分嚮往的慢慢說道,很顯然對於這位年過七旬的老人來說,提起過往,總能讓他想到自己年輕時所爲。

“晚輩敢問張公,何爲漢將?”伏泉又道,這一次語氣凌厲,顯然有種話裡藏針的意思。

案上的張奐聽後一愣,似乎不知道面前這個大漢郡守爲什麼會問這麼簡單的問題一樣,但還是語氣沉沉的回道:“漢將,當爲漢軍將帥,爲漢效死,爲君盡忠,掃除外患,平定內亂,此漢將也。”

“張公既知漢將何意,又已自稱爲漢將,如今國有外患,需張公報效,陛下思君如渴,張公身爲漢將,此時不受詔出仕,更待何時?”這一次,伏泉直接厲聲大喝,聲音響亮,足可讓在場衆人振聾發聵,驚得其他人臉色一變,唯有賈詡一人見此,摸了摸自己的短鬚一臉成竹在胸的樣子。

來時,兩人在得到段熲的提醒後,他就考慮到了幾手準備,都是按照可能發生的情況推擬的,今天張奐的問話還在他的掌控之中,伏泉也是用來他考慮的激將法來逼張奐出山。賈詡明白,對於張奐這個半生爲大漢牧邊的將軍來說,他肯定不會否認自己一生爲漢將,忠心大漢的事實,那麼只要他刻意拒絕,就可以朝這個方向來逼張奐就範。

武將,特別是忠心的武將,如果在他所引以爲豪的功績上提出質疑,無疑會令其不顧一切爲了證明自己,從而改變自己的想法,張奐無疑就是如此。

“這……”此刻張奐被伏泉這番歪理打斷,卻是不知何言,畢竟正如伏泉所說,他既然自稱爲漢將,自然要用漢將準則來做,而漢將準則他自己也都說了,是要爲國效死,爲君盡忠,掃除外患,現在大漢的外敵鮮卑正是內亂之時,他張奐如果不受皇帝徵召,在家裡教書做“縮頭烏龜”的話,顯然就不是個漢將。

時間在慢慢流逝,案上的主人張奐愣住半響,一言不發,位於他身邊一側的張芝和張奐雖有心幫助父親,卻也是不知如何反駁,他們總不能說直接伏泉和賈詡胡說八道,一派胡言,那樣的話豈不是強詞奪理,與他們自己坐實張奐不配爲漢將有什麼區別?

就在衆人無話可說,場面一片靜謐之時,一直冷眼注視張奐的賈詡突然動了,只見他起身行禮,然後狹長的眸子看了眼坐於上首的張奐,恭敬說道:“詡爲涼州後輩,自幼便聞‘涼州三明’之事,可知張公三人一生不墮漢將之名。今鮮卑內亂,正是大漢掃滅大患之時,張公此刻拒仕不徵,豈爲漢將乎?”

話語說完,可是坐於案几上的張奐只是眼眸一怔,但依舊未有其他動作想,賈詡知道這火燒的還不夠,於是又道:“今‘涼州三明’皇甫公已失,段公年邁之軀,亦隨軍遠征,張公雖老,卻爲涼州將士所仰,晚輩知陛下欲以公爲涼州刺史,振奮涼州士氣,此時若張公拒徵,吾涼州將士必失其志,未戰先怯,若如此,張公有何言自稱漢將?”

賈詡與張奐同出涼州,雖然張奐如今已改戶籍,徙家於弘農,但是“涼州三明”的名氣註定外人無論如何,都認爲張奐是涼州人,所以賈詡決定用涼州人的身份逼迫張奐。他直接告訴張奐,如果涼州兵出塞知道張奐拒徵不仕,肯定會墮了士氣,這樣於漢軍而言必然不好,而始作俑者的張奐當爲罪魁禍首,這樣的話張奐如何還能稱自己爲漢將,可謂是變着法的逼迫張奐。

不過,很顯然,賈詡的這套歪理雖然對張奐打動不小,但還是差了點火候,對於這個禁錮田裡十載左右的大漢將軍來說,可以說早已放下了一切,如今要他再次出山,於他本人而言,心裡方面還是很難說服自己的。

“張公,晚輩曾聞開國名將馬文淵言道,‘男兒要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耳,何能臥牀上在兒女子手中邪?’今張公避世鄉野,諸子守於膝下,榮享天倫之樂,與馬文淵相比,張公所爲非漢將行事也。”一旁,伏泉見張奐猶豫,又再次喊道。

第五百七十一章 儒教天命第七十四章 再議太子第三百七十六章 孤必奏請封侯第五百八十一章 內舉不避子第一百二十二章 令支潛行第五百七十八章 張讓委屈王允將罪第三百五十一章 吏不必可畏第四百九十一章 暗中手尾誰先從第六百五十章 血染宮門第三百七十八章 窮寇勿迫莫貪功第一百三十章 猛將之威當如斯第一百章 青青子衿第三百八十章 周郎小兒有大略第三百三十六章 大宦官的倒打一耙五百一十八章 黃巾亂事召雒陽五百一十章 自己來做第六十章 揭過第六百零四章 天上怪異的黑東西第二百五十四章 郡署無意當殺督郵第五百三十七章 非太平道乃在朝堂第一百九十八章 平蠻何去何從第六十四章 黃漢升抱子求醫第六百八十六章 天下可無洪 不可無君第四百八十四章 龐柔第二百八十七章 主動勾搭第六百零七章 西州之主 當爲韓將軍第四百八十一章 殺機隱現漢寨後第五百五十章 兩虎相爭誰獲利第六百五十四章 擒僞君入雒陽第五百五十七章 幽涼之黃巾爭第六百四十一章 必須屯田經商第二百六十一章 扮裝遠遁第四百九十三章 持久遊擊的影子第五百七十三章 太平道平閻忠遁第九十四章 幽州第四十九章 蘇不韋第三百六十四章 簡單的障眼法第三百六十六章 募丹陽兵第二百九十三章 如何應對世家豪族第六百四十二章 入京前歲第五百二十九章 潁川黨人聚集地第一百九十一章 檄文討賊板楯蠻第二百零六章 入閬中第五百一十五章 化胡爲漢三策第二百三十章 蠻人營地真死地乎第二百六十五章 惜將如命的性格第四百六十七章 何進竇武兩相比第三百三十四章 竇武真的是君子楷模嗎第五百零三章 良將不怯死以苟免第四十五章 長者之計第三百一十章 頓兵蘄春將何如第四百二十二章 校獵伊始聞白鹿第三百二十一章 道聽而途說第五百四十五章 王佐留香厚臉談第四百六十九章 馬騰胡封第五百九十一章 士別五年 當刮目相看第四百六十三章 馬踏彈汗山第六十五章 天災不絕第三百五十七章 火焰四起糧秣焚第二百七十五章 信都不信第三百八十章 周郎小兒有大略第七十一章 滅蝗第六百五十六章 先帝諡號爲果第四百九十九章 封狼居胥漢爲傲第二百六十三章 丟卒保車五百一十八章 黃巾亂事召雒陽第六百七十八章 出名的年輕俊傑第三百七十九章 周瑜小兒 休得胡言第五百九十五章 叛軍並非鐵板一塊第四百四十五章 只需段公一人便可五百一十章 自己來做第二百七十六章 內院暗潮第二百七十七章 盧仙姑第三百三十一章 望司馬開城第一百零五章 狼煙起第三百八十七章 人心惶惶漢軍至第三章 鄭颯第六百二十六章 此非善人所爲也第一百二十二章 令支潛行第六百零二章 韓遂疑竇變兵事第二十七章 怨上加怨第九十七章 關羽殺人第五百四十四章 奇男子香味極重第一百二十九章 崩其右翼第二百零二章 施計誘蠻伏殺之第八十四章 對峙第二百二十章 錦衣賊盜少有膽色第三百六十一章 夜襲功成誰可敵第十四章 考校第五百九十九章 大戰將至血腥起第四百一十六章 伏氏不現約何氏第六百零四章 天上怪異的黑東西第八章 獻策防治第六百二十九章 局勢又失控第六百七十四章 監者瀆職第六百五十三章 天子威儀可真威風第四百一十二章 望門投止思張儉第六百一十九章 麴義要成名第六十六章 三互法第三百二十三章 汝子文聘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