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六章 大宦官的倒打一耙

殿內衆臣各抒己見,不知兵事的高談闊論,反正繞來繞去,都是自我推測,一點沒有靠譜的答案,令得殿上坐着的皇帝劉宏頗覺無聊。

朝堂衆臣唯一還算安靜的也就只有那些武將了,整個殿內倒是奇怪不已,知兵的一句話也不說,不知兵的偏偏滿嘴吹着牛。

其實這也是沒有辦法的,朝堂之中,論話語權最多的無疑是那些通曉經書的士人,而武將真正能插上嘴的卻是很有限的。這一點,倒頗像後世那些根本不做事,就會滿腦子想象用來吹牛的嘴皮子專家或者爲了湊新聞淨整不實報道的媒體,可以胡天海地的散播自己所謂證實的言論,而一直待在一線工作,深知事情真假的百姓卻連個說話的地兒都沒有。說來這些,也真是令人可笑之極,偏偏大多數人還十分相信,將其稱讚爲媒體主流。

卻說趙忠見羣臣依舊自吹自擂,殿內氣氛讓得身邊的皇帝劉宏頗爲無聊,已經打了好幾個哈欠。知曉時機已到的趙忠便走到劉宏面前,和劉宏輕聲耳語數句,直把劉宏說得臉色越來越差,最終在趙忠拿出那份伏泉所寫信件,又在劉宏看信時於一旁添油加醋,很快便讓原本只是狐疑的皇帝震怒不已。

只聽到坐於殿上的皇帝劉宏怒喝一聲“夠了”,直把殿內衆臣嚇了一跳,紛紛噤聲,擡眼望着殿上的皇帝,不知大家又怎麼觸怒了他,按照平日的習慣,這時候應該是劉宏意興闌珊的離開纔對,怎麼會發怒呢?

“爾等身爲朕之肱骨,不思爲國盡忠,反因私利貽誤戰機,枉爲人臣。”見衆臣安靜,劉宏指着殿下衆臣狠狠喝罵,眼中還惡狠狠的朝宋酆、伏完處瞪了幾眼,罵完之後又將伏泉那捷報扔向殿內,命趙忠闡述他適才所言。

趙忠得令,也不含糊,直接走入殿中,不理會羣臣的怒視目光,將自己想到的伏泉和楊璇兩人合謀,貽誤荊州刺史趙凱率軍圍攻鄂縣的猜測說了出來。他的言語之中,不斷的拋出一些令人懷疑的片面的言論,若不知內情的人十有八九要着了他的道。

比如趙忠言語中有“趙凱率荊州軍兩萬餘人圍城數日不克,而伏泉卻可以數日裡攻克”,又比如“零陵太守楊璇與趙凱不合,十有八九和伏泉聯合,致使趙凱攻城不利,事後更是和伏泉一起上書彈劾趙凱無能”,以及“伏泉破城,言語明確荊州刺史趙凱無能,甚至上報戰功,一點不提及荊州軍之苦勞”……

諸如此類,等等不一而足,反正趙忠的話語明確了一個意思,這次伏泉之所以能比趙凱更快破城,其中有他和楊璇聯合,一起拖趙凱後腿的原因。畢竟趙凱和楊璇不合,楊璇爲了報復,完全有理由和伏泉聯合,搶了原本屬於荊州軍的功勞。

至於趙忠如此說的佐證,卻是那封信裡,伏泉態度強硬,言語中明顯透露出的對趙凱不滿。而以劉宏信任伏泉的脾氣,卻也會信任趙忠這般詭辯,也是有緣由的。雖然趙凱身爲趙忠族人,即使有着血親的原因,但也不會如此簡單的給他一州刺史之職,靠着權利給他一縣小官都已經不錯了,畢竟對於趙忠而言,上升至州郡高官的職位,他也不能做得了多少主。

因爲這些州郡高官,是劉宏用來賣官聚斂錢財的,沒有州郡六百石以上的官位,以及朝廷郎官甚至三公高位,這些令人盼望已久的官位,劉宏拿什麼去賣錢呢?而趙凱在得到趙忠舉薦後,就是送了大量財貨給皇帝,比之他人高了數倍不止,直接就讓劉宏認爲趙凱比伏泉更忠心,再加上伏泉和楊璇所代表的身份,不由得不讓劉宏驚疑,難道宋氏外戚在自己大力提拔何氏勢力後,又尋求了外援?

想想漢代的皇帝最忌諱的是什麼,不就是外戚和外朝勢力結合,從而是外朝勢力大增,壓倒內朝皇帝作爲救命稻草的宦官集團嗎?現在趙凱身爲宦官集團的一員,在劉宏明確說明要儘快平亂的當口,被身爲外戚集團的伏泉和士人集團的楊璇聯合上書彈劾,甚至直言其無能,這怎麼能讓劉宏忍受?

再加上劉宏自小就當做至親親人對待的宦官趙忠在一旁蠱惑,所以諸般原因之下,他才相信這是伏泉和楊璇勾結,聯合向趙凱發難的結果。畢竟宦官集團所外放的官吏裡,趙凱身爲一州刺史,他的地位在宦官勢力裡也算是舉重若輕,這不由不讓劉宏如此猜想。

伏泉可能做夢也想不到,他爲了防止趙凱聯合宦官反咬自己一口,提前和楊璇一起上書爲戰事證名,甚至將事情經過寫的清清楚楚,反彈劾趙凱,卻被經手傳遞捷報的趙忠抓住了外戚和士人摻和起來的由頭,帶歪了事實,讓劉宏生生的以爲這是外戚和士人一起聯手的結果。

說起來,這可真是倒打一耙,卻又解釋不清,畢竟伏泉忽略了楊璇是士人的事實,這個疏忽卻是深深的刺痛了劉宏。因爲劉宏最恨外戚如此,想他自幼就因爲大將軍竇武和外朝勢力結合,對於宦官的黨爭裡掙扎不已,所以對於亦內亦外的外戚當然防範頗深,因此一直不想提拔外戚。

如果不是因爲伏泉的穿越,歷史上宋氏外戚此刻早就因爲劉宏不喜而徹底進入墳墓,甚至以後很長的時間裡,劉宏都將外戚徹底擱置。沒有後來的黃巾之亂,恐怕也沒有何氏外戚的崛起,甚至之後何氏崛起,劉宏都不喜何進,因爲何進是楊賜的弟子,天生和黨人士人有聯繫,是他和外朝妥協的紐帶,不然何進能不能做到大將軍也難。

即使是這樣,後來的何進不也是一直被劉宏提防,甚至爲了不讓何氏成外另一個竇氏,下了密旨讓宦官蹇碩剷除何進,不也是爲了徹底葬送何氏,讓他喜愛的劉協登位,爲劉協鋪路。至於劉協能登位,除了劉宏喜愛劉協以及愧對王美人之外,不也有劉協背後沒有權勢非凡的外戚母族的存在的原因嗎?

綜上所述,現在的諸般種種原因之下,劉宏根本聽不清任何的辯解,此刻的他有一種“寧願錯殺三千,也不可放過一個”的執念。縱然這事情空穴來風,他也不能讓趙凱有所損失,甚至要重重的打擊外戚和士人集團。

如果他們兩者之間有勾結,那事情就很好,根本不需要有劉宏多想。如果兩者之間沒有關係,那也無所謂,就當給兩者一個警告,讓他們明白結黨之後的下場。

這邊劉宏發怒時候,那裡趙忠連忙使眼色給自己的親信侍中任芝、樂鬆二人,這二人也是人精,很快便讀懂趙忠意思,在劉宏發完怒吼,趕快在朝堂諸公沒有反應前,取走劉宏所率書信。

任芝、樂鬆兩人身爲侍中之職,因侍中爲隨侍在皇帝左右的顧問官,像朝會這樣的正式場合也可以陪侍左右,所以靠得劉宏位置很近。再加上他們早有準備搶奪書信,其他朝堂百官怎麼可能是他們二人的對手,能搶到那封捷報纔怪。

兩人匆匆相互交替閱覽之後,便將信交給其他朝官,因爲隨侍皇帝身邊多時,他們看了捷報自然很快明白劉宏爲什麼會這樣。在對皇帝發怒的原因心中有譜後,他們便在朝堂百官不知具體情形如何的情況下,提前一步開啓了彈劾,這是二人在剛剛被盧植痛罵,慫了一波的反擊。

只見任芝先行禮出聲道:“啓稟陛下,荊州刺史凱一心奉公,竟遭巴郡太守泉、零陵太守璇合謀拖延戰事,二賊居心叵測,當以檻車徵詣廷尉,詔廷尉嚴查之。”

話音落下,旁邊樂鬆也跟着行禮出聲,不過他的話語可是比任芝更加嚴重的多了,只聽到樂鬆說道:“臣附議,二賊欺君罔上,矇蔽聖聰,實屬罪大惡極,然今江夏戰事危急,宜當遣朝中重臣,遣旨審查,如有確鑿事實,可便宜行事,以誅賊臣。”

好嘛,對於任芝、樂鬆這兩個寒門出身,如今驟然爬到政途高位的大臣來說,他們除了能明白皇帝新意外,那往人身上潑髒水,顛倒是非的能力也是絕對厲害的。雖然他們不知道趙忠和皇帝說了什麼,但是憑着這封捷報裡,伏泉和楊璇彈劾趙凱,再加上劉宏話語裡所說“不思爲國盡忠,反因私利貽誤戰機,枉爲人臣”的話語裡,就已經能猜到如何倒打一耙了。

反正伏泉也只是有一封捷報而已,一點證據都不能證明事情真相,至於他和楊璇的聯名,也早就被宦官集團往外戚和士人集團結黨營私,共同陷害宦官集團的路子上引了,這樣子下來伏泉的捷報也就相當於根本沒發一樣。

至於有沒有證據,這也簡單,沒證據製造證據唄,只要先讓皇帝將這事情做下定論,然後他們舉薦自己人去調查,發動自己的政治力量,各種證據不是手到擒來?

事實上不止是這兩人,在劉宏身邊的趙忠也是這樣想的,他甚至都準備朝會結束,就快馬通知趙凱寫一封喊冤書來辯駁。之後只要找到伏泉和楊璇“勾結”的證據,就不愁打擊不了他們背後的外戚和士人集團。

這邊任芝、樂鬆二人講完,那邊朝堂之下便有大批人附和,明眼人細看之,定會發現這些人都是宦官一系的官員。此刻他們雖然都沒有看到傳閱而來的伏泉的捷報書信,但是政治的警覺性,以及幫助同一派的任芝、樂鬆,爲他們加油助威,就不得不讓他們立即如同條件反射般來助威,畢竟只要稍微察覺到苗頭,他們就能發現這次彈劾可是抓到外戚和士人之間的“把柄”,能不讓他們激動嗎?

朝堂局勢一下子就讓宦官派系佔了上風,外戚和士人集團很多人卻是因爲不知情而無法出言,畢竟以衆大臣的傳閱速度,恐怕很多人等到劉宏決定立案,他們也看不到信的內容,而等到他們看到信的內容,恐怕黃花菜都涼了。

當然他們之中也有政治警覺性高的,因爲任芝、樂鬆彈劾的話語,知道了是因爲伏泉和楊璇結黨營私的事情惹怒了劉宏,立馬就是憑着直覺反駁。現在即使他們沒看到信的內容,也不能坐以待斃,不然等宦官集團得勢,將這事情定了性,伏泉和楊璇根本就沒法救了。

很快,數年之間,早對朝堂爭鬥熟練的宋酆當先起身出列道:“啓稟陛下,此事不可,巴郡太守泉、零陵太守璇合謀未知真假,豈可隨意輕處?此置江夏數萬漢軍於危地也,臨陣治罪大將衆臣,乃兵家大忌,恐有爲黃穰叛軍擊敗傾覆之憂,臣懇請陛下三思而後行。”

宋酆話落,議郎宋果也隨之起身出列道:“臣附議,臨陣治罪大將衆臣,乃兵家大忌,不可輕意亂爲。”

之後,也有更多大臣也接着附議,甚至像司徒楊賜等往日不和宋氏外戚對付,偏喜愛何氏外戚的外朝士人們也出聲附議。

看似非常奇怪,但也不出奇,畢竟與支持何氏相比,此刻宦官要打擊到他們的士人利益,當然不會因爲他們與宋氏不善,而堅持和宋氏爲敵初衷。

此刻在這些外朝士人眼裡,救名士楊璇是他們的首要任務,至於朝堂的爭鬥,暫且放在一邊便可。這就是政治,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不是永恆不變的,只要有任何的突發意外,原本的仇敵變成互爲脣齒的盟友也不奇怪。

這一切都發生在轉瞬之間,雖然有無數朝臣反對任芝、樂鬆的提議,看似令人害怕,可是這卻一點不能令宦官退縮,甚至給了宦官集團更加可以攻擊外戚和士人這兩個實力相互聯合的證據,事情似乎正在一步步向着更加不利伏泉和楊璇的方向發展……

第七十七章 被架空第九章 出城第四百二十九章 宋後所思第一百九十二章 空前絕後的舞蹈戰術第二十一章 旨意不妥第三百章 君有何志第八十五章 外放幽州第三百一十七章 百里奇襲終得手第六百三十六章 流失悲劇張燕死第三百七十二章 小民從來不可輕第三百四十九章 名臣良將究何爲第三百五十三章 不捨晝夜第四百五十七章 五原秋風漢軍急第六百六十二章 爾等尚爲漢臣乎第二百六十九章 大丈夫當雄飛 安能雌伏第三百七十二章 小民從來不可輕第五百二十九章 潁川黨人聚集地第四百七十七章 王庭京觀胡兒懼第五百七十五章 安撫諸軍誰效死第一百八十三章 朕何如桓帝第四百五十五章 五馬分屍以祭旗第四百零六章 敢問交好幾世第十五章 朝堂募捐第六十五章 天災不絕第三百九十一章 北軍中侯第三百四十章 孤弱其黨第三十章 外戚士人第六百三十七章 獻關第四百八十九章 名將的休止符第二百四十一章 募蠻兵劉堅至江州第四百六十六章 漢人英雄永垂不朽第三百四十三章 天時地利皆不在第二百九十七章 半緣修道半緣君第六百八十四章 鹿死誰手第六百三十四章 張燕將至第四百八十三章 大事去矣何有援第六百三十八章 出兵戰南匈奴第四百零七章 周禮盡在魯矣第六百三十二章 今歲無戰第三百五十九章 提攜長刀爲君死第六百四十一章 必須屯田經商第三百五十九章 提攜長刀爲君死第四百三十八章 僕不仕也第一百九十八章 平蠻何去何從第六百五十七章 沒有下限第三百二十七章 速下鄂縣第六百一十五章 斷糧道者卻中伏第一百三十四章 坑殺胡俘第五百三十八章 孝子名士皆宣傳第二十章 人情第二百零二章 施計誘蠻伏殺之第一百九十八章 平蠻何去何從第五百九十五章 叛軍並非鐵板一塊第一百零三章 不屈蘇氏五百一十章 自己來做第三十二章 伏子全一豚犬耳第一百一十八章 放兵三日第四十八章 人力不可及第一百二十章 以命搏命第三百七十五章 只管家小第一百四十五章 遊俠少年劉張簡第三百五十三章 不捨晝夜第二十二章 太學第三百一十一章 暴漢所欲何爲第一百一十六章 自古豈有上官死下官活之理第四百七十八章 塞外決戰已先發第四百九十七章 蹴鞠實力誰爲勝第三百二十章 拒公主爲妻第五百二十五章 漢騎應從天上來第五百八十二章 千里相聚涼州事第六百五十一章 立史侯爲帝第三百零三章 吾段公外孫也第五百二十八章 自此屯田人衆矣第一百一十二章 守城初戰第四百四十六章 出塞先定北地羌第六百八十七章 完勝域外第一百章 青青子衿第三百二十七章 速下鄂縣第三百六十一章 夜襲功成誰可敵第三百四十六章 更好的活着第五百零五章 襲擾後方逼決戰第二百五十四章 郡署無意當殺督郵第三百九十章 臥虎第三百三十五章 政治妥協第一百零五章 狼煙起第三百三十六章 大宦官的倒打一耙第二百七十四章 冬至第四百六十九章 馬騰胡封第一百四十章 可願通漢第二百零三章 莫要負隅頑抗第一百四十七章 定計宋伏第一百九十五章 士氣血勇何人敵第六百一十五章 斷糧道者卻中伏第四章 帝心第二百六十章 爲了黃巾而上位第五百二十章 本爲韓約欲變遂第三十九章 詔獄第二十二章 太學第二百二十三章 一定要成爲大將軍第五十三章 無妄之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