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章 吏治動亂

巴郡,多爲先秦時巴國領地,那時候巴國土地廣大,富有魚鹽,鼎盛時期國土東至魚復,西至僰道,北接漢中,南及黔涪。周文王時,巴國爲西方九國之一,武王滅商前後,巴國併入西周,周朝賴其“九穀六畜等財用之事”。

自五帝以來,黃帝、高陽之支庶,世代據巴國爲侯伯,從周武王開始,授巴國國王子爵。古者,遠國雖大,爵不過子,故吳楚及巴皆曰子。戰國之前,巴國雖不參與中原爭霸,但巴國國力卻遠超過楚國,曾多次進攻楚國並大勝,直到戰國後因爲內亂而衰落,最終被秦國所滅,設巴郡,將巴國君臣擄往咸陽,對其採取羈縻政策,保留巴國君主王侯地位。

徐晃、易固帶着十幾名士兵喬妝成樵夫,花了十餘日時間,從廣漢郡直入板楯蠻老巢,素有“閬苑仙境”、“巴蜀要衝”之譽的閬中,隨後一路往東南走去,直到巴郡治所江州附近查探。

路上一行人也幾次遇到遊散的板楯蠻兵,不過衆人早有防備,被徐晃等人言語唬弄過去,交了身上錢財,便放他們離去。這些蠻兵雖然也疑惑徐晃等人口音與他們所見蜀人口音有些不同,但在徐晃等人錢財誘惑下,並未多想,相反他們還十分熱心的和徐晃等人閒扯,倒是讓徐晃等人得了份意外的情報。

其實蠻兵除了生活習慣和風俗服飾外,其他與漢人無異,此番叛亂也是受盡地方官吏剝削才羣起反抗,即使攻破郡縣,對於普通百姓也未過分欺壓,也都是搶了些錢財糧食而已。當然了,強搶婦女之類的也有發生,不過這類事情畢竟較少,但話說回來,叛軍燒殺搶掠,哪一朝代的叛亂不都如此嗎?

戰爭一旦開始,受到創傷最重的只有百姓,沒有其他。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在之後相繼探查了數縣,也粗粗掌握了板楯蠻兵的軍力後,徐晃等人便就此直奔回雒縣,不過徐晃和易固並未在益州刺史部官署裡見到伏泉。稍加打探才知伏泉這幾日出了少數時候再官署,其他時候都在城外的校場裡練兵,於是二人連忙向校場而去。

初秋時分,驕陽升起,蜀地冬暖夏熱的氣候令伏泉等人頗爲不適應。但此時卻是比夏日好多了,起碼可以練兵,不然伏泉還真不敢在這個可以熱死人的天氣裡練兵。

寬大的校場裡,煙塵滾滾,喊殺之聲,響徹雲霄,不絕於耳。伏泉坐於上首,靜看自己這約四千人的隊伍演練八陣,不住點頭,只見隨着鼓聲和號角此起彼伏,場上演練的軍隊隨之操練,心中對黃忠、關羽更是喜愛之極。

“這般強軍果然不凡,短短十餘日間,便有如此氣象,多賴羽林諸君之功。”伏泉點頭對左右大笑道。

校臺上,伏泉身邊的黃忠、關羽等人連忙稱道“不敢。”之後,年紀最長的黃忠上前,語氣恭敬道:“回稟中郎,此非乃吾等之功,多賴廣漢郡屬國之故。”

廣漢郡屬國?

伏泉聽後一愣,此次練兵與它又有何關係?隨即一番仔細詢問,這才釋然,原來自己這四千人的部隊,裡面的兵員有一半多的兵,都是自己這六名羽林郎心腹從廣漢郡屬國的部隊裡挑選來的。

至於爲何如此,只是因爲廣漢郡屬國之兵多爲歸化羌夷、蠻夷等,天生兵員素質就比其他幾郡好得太多。屬國是兩漢爲安置歸附的匈奴、羌、夷等少數族而設的行政區劃,是漢代安置歸附的邊疆民族而依緣邊諸郡設置的一種行政建制,在按一定地域範圍劃定的屬國中,“本國之俗”一般保持不變,屬國也會指內屬漢朝的少數族部族或部落。

因爲廣漢郡屬國地處益州與羌人交匯邊緣,在羌亂未定前,時常受羌人騷擾,兩方也歷經數次戰鬥,自然也有些戰力。黃忠、關羽等人選了那麼多廣漢郡屬國的兵卒,再加上原本就是大漢精銳的百餘羽林,被他們拆散,四散入軍中長官,所組軍隊沒有一點樣子也是說不過去的。

當伏泉還在感嘆自己兵馬練成時,徐晃便趕來了,伏泉大喜,當即將他引入校場一處僻靜之所,細細聆聽他這一路見聞以及戰事情況。

徐晃得了命令,隨即便把自己這一路所見所聞,歸納起來一一向伏泉言明。此次板楯蠻羣起叛亂的原因很簡單,就是因地方官吏欺壓太甚,苛捐雜稅,無所不用其極,板楯蠻自從漢初歸附以來,就未遇到這般情況,而且自身過得也十分艱苦,所以一直堅持不該我交的我就是不交,不該我出的我堅決不出,但很明顯即使堅持,他們依舊還是交了太多的稅,仇恨也由此在慢慢生根。

於是矛盾就來了,兩方先是言語衝突,之後動刀子打架,事態一步步升級,憤怒在一步步擴散,等到郡中反應過來的時候,蠻族反叛聲勢已經不是他們所能抵擋,七姓板楯蠻首領已然彈壓不住被盤剝的部族。這時候反應過來巴郡官吏這才急急忙忙的上報,然後徵發軍隊去平叛,只是已經遲了,平亂的結果很明顯,已經相當於武備荒廢的巴郡郡兵怎麼能打得贏這些板楯蠻人呢?

伏泉聽後,連連點頭,搞清楚叛亂原因便有辦法解決了。治國的根源,在於治吏,這一點歷朝歷代都是如此。他事先也查閱過益州近幾次蠻亂的卷宗,歷觀這十餘年來州郡的叛亂,基本上都是地方官員苛迫太過,不管漢民也好還是蠻人也好,都是活不下去被逼無奈才扯旗造反的,真是可憐可嘆,不然誰會願意做那提着腦袋賣命的買賣呢?

第二日,伏泉召集三郡太守並一國都尉,直言“翌日當出兵平亂”,要求四郡國長官集結兵馬待命,同時又令各郡國徵召民夫押運糧草,大戰隨之而來……

屬國,分郡離遠縣置之,如郡差小,置本郡名。”摘選自《後漢書·職官志·百官五》

第七章 埋葬第六百五十二章 吾家若就此衰敗 亦乃天意第十一章 神醫醫聖第四百四十五章 只需段公一人便可第五十九章 曹孟德五色棒揚名第六百五十二章 吾家若就此衰敗 亦乃天意第四百零一章 何人可令段紀明爲輔第三百三十三章 植羞與同朝第六百七十六章 大漢孝廉之法 必無存也第六百零六章 韓文約兵進平襄第三十六章 臣不討賊非臣 子不復仇非子第三百三十三章 植羞與同朝第六百五十四章 擒僞君入雒陽第五百九十三章 擎受者並非禽獸第二百七十五章 信都不信第五百六十章 今必將滅賊餘一役第十七章 捐錢百萬第二百八十四章 中黃太一第三十二章 伏子全一豚犬耳第五百二十九章 潁川黨人聚集地第四百七十七章 王庭京觀胡兒懼第三百二十三章 汝子文聘乎第四百三十八章 僕不仕也第二百八十五章 卞縈嬌媚第五百二十五章 漢騎應從天上來第一百三十七章 封侯難成第二百二十四章 明公靜候佳音第一百四十五章 遊俠少年劉張簡第三百五十章 必可一戰而定賊軍第一百零五章 狼煙起第二百九十三章 如何應對世家豪族第三百零一章 把賈詡揪出來第五百九十一章 士別五年 當刮目相看第四百八十四章 龐柔第三十五章 奴婢命苦矣第五百四十二章 隔牆有耳遇二才第六百八十五章 山國消息第四百六十七章 何進竇武兩相比第一百九十九章 何不直入閬中第五十六章 枉爲名門之後第二百四十六章 不通人事聽牆角第九十二章 非我族類 其心必異第一百一十七章 上天所賜之李陵第六百十六章 盧水胡第二百八十八章 不似良人也第二十七章 怨上加怨第八十一章 請兵擊鮮卑第一百八十四章 皇子劉崇莫名出第一百一十章 懸素利之頭於北門第五百九十章 左昌頭顱有妙用第六百三十九章 呂布百騎衝胡陣第二百五十一章 周仲直主祭祀第三百四十一章 揚州待援第一百六十一章 蘇不韋怒審解縣第六百一十二章 一日復隴西第五百零五章 襲擾後方逼決戰第一百七十一章 雌雞一唱天下白第六十二章 文姬尚在懷中第一百六十五章 查袁赦以正不法第五百九十五章 叛軍並非鐵板一塊第六百五十章 血染宮門第四百六十三章 馬踏彈汗山第二百八十五章 卞縈嬌媚第六百二十二章 歸義建威爲誰有第五百六十七章 廣宗蛾賊已先平第九十九章 無錢募兵第二百九十八章 短歌行第四百四十六章 出塞先定北地羌第四十五章 長者之計第九十七章 關羽殺人第三百六十四章 簡單的障眼法第六百五十章 血染宮門第六百零二章 韓遂疑竇變兵事第四百八十八章 婿留丈人之命第六百八十九章 重開西域都護府第二百八十五章 卞縈嬌媚第四百五十一章 鮮卑俘虜做炮灰第三百三十四章 竇武真的是君子楷模嗎第四十三章 培養外戚第一百二十三章 大雨挾風雷第六百零八章 涼州風再起第五百七十五章 安撫諸軍誰效死第四百五十二章 自相殘殺爲撞城第一百七十章 拼搏的屠戶第四百零六章 敢問交好幾世第二百四十六章 不通人事聽牆角第三百零七章 寧拜見明公第五百九十章 左昌頭顱有妙用第二百七十七章 盧仙姑第六百七十六章 大漢孝廉之法 必無存也第四百八十五章 蒿里路上同往第二百六十四章 將此獠拉出去斬了第二百二十三章 一定要成爲大將軍第五百八十章 虎父無犬子第六百六十五章 削弱世族豪強根基第五百二十三章 賊勢軍力甚難敵第一百九十四章 漢蠻激戰第五百八十五章 有些憋屈的大將軍第二章 伏完第二十章 人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