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_第 二 章

少林棍法之中,最富盛名的有大、小夜叉、陰手、排棍、穿梭等棍法。

夜叉雲者,以釋氏羅剎夜叉之稱。其神通廣大,降伏其心,即可爲教護法。釋氏又以虎爲巡山夜叉者,即此意也。大夜叉勢與小夜叉相等,但腳步變換之間,較開闊耳。

陰手棍,雲陰手者,以兩手持棍俱陰,近身入懷,能縮長棍短用故也。與夜叉相表裡,非陰手短棍之比。

排棍指兩人相排,一上一下、一來一往,周旋迴轉,近身入懷,兩相演用之棍,原傳六路,今只用上、中、下三路,即本寺亦置之矣,活法而無定勢。穿梭,即根梢相穿,一伸一縮,左右前後如穿梭然,乃開場起手之棍也。只有一路,亦是活法無定勢也。

少林著名的棍術高手有宗擎、昔從、洪紀、洪轉、宗岱、宗想、廣按等。除宗擎外,洪轉技法最爲精湛,且槍法也很熟練。他曾著有《夢綠堂槍法》一卷傳於後世。洪轉又傳技於廣按。清初吳殳在其《手臂錄》卷四、《大棒說》中講‘少林有一家棍法名目五虎攔,唯一打一揭而已。打必至地,揭必過腦,平平無奇,殆如農夫之墾土,然而久久致工,打揭得勢,則少林諸法,亦甚畏之,不可以平平而梘也’。這就是大猷傳於宗擎,宗擎傳於寺衆僧的長劍技,俞大猷以棍爲長劍,故稱棍術爲劍術。

雖然,少林棍已假託神傳而揚名於世,但其技並不完善、成熟。俞大猷在新建十方禪院,見《詩送少林寺憎宗擎有序》中說:‘予昔聞河南少林寺,有神傳長劍技嘉靖辛己歲(即公元1561年),自雲中奉命南征,取道至寺,主持僧叫精其技者,皆出凡聖之,予視其技已失古人真傳’。看後,他告訴時任主持方丈的小山和尚說:‘此寺之劍技名天下。乃傳久而訛,真訣皆失矣。’小山和尚慨然說:‘俞將軍,你是有名將領,請示以真訣。’俞大猷說:‘衆僧願受指教。乃真訣習之需要很長一段時同演練.才能悟出其中真諦。’僧衆當即推薦年少有勇者,宗擎、普從隨軍南征。

在軍營之中,俞大猷隨時教誨.二人出入營陣之中。一邊殺敵,一邊學武,進步很快。二人迴轉少林,將棍技傳授衆僧,所學者甚多,最精者近百人。後來俞大猷又復授宗擎之《劍經》,並勉勵其要精益求精。從此俞大猷將軍的武技精華傳入少林寺,流傳至後世。

不管是少林棍法還是俞大猷將軍的長劍技,持棍搏擊均是在技不在力。俗話說:‘拳怕少壯,棍怕老狼’,徒手搏鬥,力氣大者可佔不少的優勢,但是用棍搏擊,情況就大不相同了。棍法在技擊上不主張硬拼勁力,而是講究技巧方法,提倡剛柔並濟。

棍法雲:凡棍長丈二,手*其中,兩端各空出五、六尺、手動寸許,前後兩端所展開便有尺許,動尺便可及丈。臨敵,身常側立,這樣,要防守的區域縱有七尺,但手只須在上下左右七寸間展開。所以,力不虛用,握也堅固。挪展身形、只在數尺之地進退閃讓,棍影如山,環護周身,棍勢如長虹飲澗,拒敵若城壁,破敵若雷電。

棍法,即指舞棍的基本技法。常見的有以下幾種:一,上剃下滾:棍從裡上削爲剃,從外向下削爲滾;俞大猷的《劍經·總決歌》中有‘上剃下滾分左右’之語。《國技大觀》之中:從裡上削者爲剃,反是則謂之滾,故曰分左右。即上來用剃,下來用滾之意也。二,中直:指練棍要求中平正直。最初見於《劍經·總歌訣》。《國技大觀》中有言:‘中直,爲棍路之主,中平正直之謂。無論大門小門,身與器皆須成一直線,即所謂子午也。’三,打翦:《劍經》中有,打翦急進鑿的決法。《國技大觀》中有:‘打翦非招架之棍,乃攻擊之棍。非打擊於敵棍未動前之棍,

乃攻擊於敵棍已近身之棍,則是打與翦,皆在敵棍上,不在敵身上。’是以打翦乃屬進攻性的棍法。四,圈轉法:其法是以己棍棍梢粘纏對方棍梢,或向左劃弧攔開對方棍梢,或向右劃弧格開對方棍梢,或圍繞對方棍梢旋轉劃圓,使其兵器不能逃離。運用此棍時,要求勁力纏綿不斷,沾連粘隨,一得機勢即劈滑對方棍或手。

除了以上的基本技法外,棍法還分爲劈、掃、衝、撞、搗、杵、捅、撩等數種。劈:用棍頭一端,從上向下運棍發勁,無論正斜,均爲劈。掃:用棍頭一端,從左向右或從右向左運棍發勁,無論平斜,均爲掃。衝:單手握棍,以握棍手之拳面衝擊攻打,爲‘衝’,此技實際上是拳法而不是棍法,當我來不及用棍發勁攻擊時,即可直接以拳攻擊。撞:兩手分握棍子首尾兩端,以棍子中間一段進行衝擊,此爲撞。搗:兩手握棍首尾兩端,以棍頭或棍尾向前或向後衝擊,爲‘搗’,向前衝爲‘前搗’,向後衝爲‘後搗’。杵:以棍尾尖端從上向下衝擊,無論正斜,此爲‘杵’。捅:以棍頭尖端從下向上衝擊,無論正斜,此爲‘捅’。撩:以棍頭一端從下向上運動發勁,無論正斜,此爲‘撩’,‘撩’有前撩後撩之分,前撩即向前撩棍,後撩即向身後撩棍。

用棍搏擊之時,最主要的是考慮兩兵之長短,量度距離之遠近,計算時間之遲速,明確生死棍的變化,生死門之趨避,老嫩棍之進退,發力點之控制,回擊點之內外.掌握了這些才能算是學到了上乘的棍法,才能在搏擊中得機得勢,巧妙地戰勝對方。

現在,尹銘使得是一套少林寺最正宗的棍法——少林風魔棍!

少林風魔棍屬少林七十二秘笈之一,此棍法與其他的棍法不同,講究勢如風,銜接緊密。練時要求掄臂要快,劈打有力,順其自然。

少林風魔棍的技法較多,有把、攉、剪、戳、扎、劈、摑、攔、拿、挑、撩、扌朋、揭、撐、插、搪、架、提、擼、攪、掃、挾、削、拖、壓、連擊、舞花、蓋把、橫把、搗把、挑把等三十法訣。

這套的棍法講究使用棍梢與棍把兩端,突出長兵短用的特點;同時在招勢的運用過程中海極講究有上必有下、有左必有右,強調左右互易,前後中更,剛柔相濟,首尾相應。更有棍如長蛇的特色,棍法古樸簡拙此時,丈二長棍在尹銘的手中舞的如風車一般,正印證了拳法所云:‘槍似游龍,棍若雨’。棍的特點便似疾風暴雨,密而不疏。而欲使棍法縱橫,掄劈如意,握法靈活是第一要素。

在秋風掃落葉般的風魔棍法之中,尹銘配合着各種獨特的步法、身法構成,手中的丈二長棍,梢、身、把交互使用,幻起無數變化。

狂霸、快速、勇猛、剛勁有力,尹銘一杆長棍使得密集如雨、潑辣霸道、節奏鮮明、虎虎生威!

兵法有云:‘槍乃藝中之王,棍爲藝中之魁。’,自古又有‘三分棍法七分槍’之說,而這套少林風魔棍正是這棍法之中的王者。

尹銘瘋狂的舞動着手中的長棍,他已經完全進入到棍法的世界裡…… WWW ★ttκan ★¢ Ο

棍法之妙,陰陽要轉,兩手要直;前腳要曲,後腳要直。一打一揭,遍身着力;步步進前,天下無敵。捏金抱心,勁貫棍梢;身棍合一,嬌若游龍。昔俞公大猷曰:用棍如讀《四書》,鉤刀槍鈀如各習一經,《四書》既明,《六經》之理亦明矣。若能棍,則各利器之法從此得矣。

是的!若能棍,則各利器之法從此得矣!在棍法的世界裡,尹銘正在搜尋着這世上最爲適合自己的長兵之器。

突然,一道靈光閃過腦海,一件古老的長兵利器清晰的出現在尹銘的心中。似狂魔亂舞般的尹銘倏然停下,抱棍於

左側,雙眼緊閉,豎立場中靜止不動。他認真細緻的‘觀看’着這杆兵器。那是一杆古老而又怪異的兵器,只見它形似叉卻更爲精緻華美,而且重大;其中間有利刃似長槍之尖,側分出兩股,彎曲向上成月牙形;不,它更似一對翅膀,一對鎏金光華的鳳凰翅膀。其下接長柄,約莫七尺七寸,整件兵器長九尺九寸。

鳳翅鎦金鏜!一個名字竄入尹銘的腦海之中。

傳說中,隋朝著名的恆勇無敵將、天寶大將軍,被稱爲隋朝第二條好漢,更傳說其爲九天應元雷神普化天尊轉世的宇文成都,所使用的兵器就是鳳翅鎦金鏜。其鳳翅鎦金鏜重400斤,威猛罕匹,僅次於天下第一好漢,那個怨天無環,恨地無柄的逆天狂人——趙王李元霸。

雖然,宇文成都是《說唐》、《興唐傳》等小說,評書中虛構的人物,真實歷史中並沒有宇文成都這麼一號狂人。但是尹銘還是非常喜歡這個非歷史人物,對於他那傳說中霸世無雙的鳳翅鎦金鏜及其钂法亦是嚮往久矣。只是他翻閱過諸多的古代武技秘譜,卻不曾找到任何有關鳳翅鎦金鏜及其钂法的蛛絲馬跡,所以這鳳翅鎦金钂法便成了尹銘習武生涯中最遺憾的事了。

爲了彌補這件憾事,尹銘找出了幾乎所有關於钂法的武技,可是讓他失望的是,這種獨門兵器的練習之法早已失傳,留下來的只是一些基本的使用之法。

就現有的資料來看,钂和其他兵器最大的不同點,就是可以充分的利用正鋒兩側向上彎翹的多齒鋒刃,並且具有特效的防禦能力。钂形似馬叉,上有利刃,兩面出鋒,正鋒下有兩股,向上彎翹,形狀異常,可刺可防,屬長兵器。鋒刃用鐵,柄爲木製。外形特點是前端雖然也分成三個叉,位於中央的正鋒,如長槍槍頭,比之兩側鋒刃長的多,以突、刺、扎爲主攻手段,正鋒兩側向上彎翹的鋒刃,不但可供機敵人,同時又可進行有效的防禦。

钂不僅有強大的攻擊力,而兩側向上彎翹的帶齒鋒刃,更具有神奇的防禦能力。缺點是由於正鋒及兩側向上彎翹部分又大、又重,成爲前邊過重後邊過輕、重量不平衡的兵器。所以,必須是臂力極爲突出的大力士,才能將其使用開來。

把钂作爲兵器用於戰場,是在明代。注意攻防一體的兵器,並把钂作爲常規武器來裝備自己的軍隊,這個人就是明代的抗倭名將——戚繼光。當時,在他的軍隊中,每一隊爲十二人,其中就有兩個人裝配這種兵器。

尹銘此時豪氣突起,想不到這世上最適合自己的長兵器竟然就是這絕世之兵,既然沒有好的钂法流傳下來,那就只有自己創造一套適合自己的無雙钂法吧!

按照後世對钂法的分析看來,钂中央的正鋒要比兩側鋒刃長的多,而且以突刺爲主,那麼其用法可以參照槍、矛之技法。尹銘對於槍法雖然並不精通,但是卻非常瞭解。

天下槍法之多,恐怕數都數不過來,比如什麼單手十八挑、蛇盤七探槍、百鳥朝凰槍、夾竹梅花槍、落馬朝陽槍,還有岳家槍、楊家槍、三才槍、馬家槍、沙家竿子、李家短槍等等,其各有妙法,長短能兼用,虛實盡其銳,進不可擋,速不能及,而天下稱無敵者,惟楊氏梨花槍法也。

宋代李全之妻楊氏妙貞,其二十年梨花槍,天下無敵手。不過楊氏妙貞之梨花槍乃是長矛和火器的結合型兵器。它是採用無纓的普通長槍,在原槍纓部位縛一噴火筒,同時點燃,用火藥燒灼而殺傷敵人。藥盡有可用槍頭刺殺。藥筒中噴出之藥,如梨花飄落而得名。

但另一種說法是梨花槍是明代的產物,雖在明代書籍上有記載來自宋朝但也只是明人的附會罷了,而梨花一詞是形容李全的槍法敏捷多變。

(本章完)

上 卷 域 外 雛 龍_第四十八章 書 法上 卷 域 外 雛 龍_第十六章 夜 話中 卷 戰 地 遊 龍_第十九章 朝 天 闕中 卷 戰 地 遊 龍_第四十三章 心 歡 喜上 卷 域 外 雛 龍_第二十八章 交 易VIP_第 二 章中 卷 戰 地 遊 龍_第八十七章 樊 城 告 急上 卷 域 外 雛 龍_第二十七章 商 賈下 卷 龍 騰 萬 裡_第十九章 再 顧 茅 廬上 卷 域 外 雛 龍_第三十九章 豪 宅VIP_第六十八章 兄 弟VIP_第九十九章上 卷 域 外 雛 龍_第十七章 武 道中 卷 戰 地 遊 龍_第五十章 堅 守VIP_第七十二章 回 家下 卷 龍 騰 萬 裡_第二十四章 檄 文VIP_第九十五章中 卷 戰 地 遊 龍_第四十七章 黃 巾 亂中 卷 戰 地 遊 龍_第二十一章 結 皇 親中 卷 戰 地 遊 龍_第八十章 紛 亂中 卷 戰 地 遊 龍_第三十七章 喬 遷 喜上 卷 域 外 雛 龍_第五十一章 遠 行中 卷 戰 地 遊 龍_第十八章 丁 建 陽中 卷 戰 地 遊 龍_第三章 雜 事 多VIP_第六十四章 趙 雲VIP_第五十六章 出 謀上 卷 域 外 雛 龍_第十八章 論 道VIP_第 八十三 章VIP_第七十七章 晚 宴中 卷 戰 地 遊 龍_第三十四章 一 家 親中 卷 戰 地 遊 龍_第二十九章 英 雄 會VIP_第七十九章 提 親中 卷 戰 地 遊 龍_第八十四章 小 雨 柔 情(改)上 卷 域 外 雛 龍_第四十八章 書 法VIP_第五十四章 市 場中 卷 戰 地 遊 龍_第六十五章 戰 魯 陽中 卷 戰 地 遊 龍_第四十八章 連 草 營VIP_第 六十 章 尋 訪中 卷 戰 地 遊 龍_第七十六章 陷 陣 營VIP_第五十七章 劃 策上 卷 域 外 雛 龍_第二十章 麻 鋼上 卷 域 外 雛 龍_第四十九章 簡 雍中 卷 戰 地 遊 龍_第六十九章 虎 牢 關VIP_第六十七章 途 殺中 卷 戰 地 遊 龍_第三十三章 大 小 姐下 卷 龍 騰 萬 裡_第三十四章 戰 夷 陵VIP_第五十六章 出 謀中 卷 戰 地 遊 龍_第六十三章 大 會 盟上 卷 域 外 雛 龍_第四十八章 書 法下 卷 龍 騰 萬 裡_第三十五章 下 江 陵中 卷 戰 地 遊 龍_第五十四章 黃 巾 殤上 卷 域 外 雛 龍_第十一章 論 勢中 卷 戰 地 遊 龍_第八十八章 逆 轉VIP_第 八十七 章VIP_第九十二章VIP_第七十三章 拜 母中 卷 戰 地 遊 龍_第五十二章 折 衝 尉上 卷 域 外 雛 龍_第四十一章 喜 慶VIP_第 六十 章 尋 訪中 卷 戰 地 遊 龍_第六十八章 三 英上 卷 域 外 雛 龍_第三十五章 烽 燧中 卷 戰 地 遊 龍_第四十九章 張 牛 角VIP_第三十三章 烽 煙 起中 卷 戰 地 遊 龍_第九十五章 玄 甲 騎VIP_第八十二章 鍛 造上 卷 域 外 雛 龍_第一章 漢 末下 卷 龍 騰 萬 裡_第十八章 花 園 瑣 事中 卷 戰 地 遊 龍_第三十三章 大 小 姐下 卷 龍 騰 萬 裡_第三十八章 西 川 之 地VIP_第九十四章VIP_第 六十 章 尋 訪中 卷 戰 地 遊 龍_第四十九章 張 牛 角VIP_第七十八章 席 話中 卷 戰 地 遊 龍_第十四章 茶 會 友VIP_第九十二章上 卷 域 外 雛 龍_第二十四章 古 城上 卷 域 外 雛 龍_第 五十 章 名 家中 卷 戰 地 遊 龍_第三十五章 御 馬 監中 卷 戰 地 遊 龍_第九十二章 凱 旋中 卷 戰 地 遊 龍_第八十一章 孫 堅 殤下 卷 龍 騰 萬 裡_第十七章 一 顧 茅 廬中 卷 戰 地 遊 龍_第八十一章 孫 堅 殤VIP_第五十八章 秘 聞下 卷 龍 騰 萬 裡_第三十五章 下 江 陵中 卷 戰 地 遊 龍_第四十五章 前 奏中 卷 戰 地 遊 龍_第十七章 風 月 樓中 卷 戰 地 遊 龍_第九十六章 廬 江中 卷 戰 地 遊 龍_第六十九章 虎 牢 關下 卷 龍 騰 萬 裡_第二十章 公 主 來 投下 卷 龍 騰 萬 裡_第十六章 諸 葛 孔 明上 卷 域 外 雛 龍_第九章 私 兵VIP_第六十一章 虎 鬥VIP_第七十二章 回 家中 卷 戰 地 遊 龍_第十六章 喜 重 逢中 卷 戰 地 遊 龍_第十一章 王 子 師中 卷 戰 地 遊 龍_第十五章 洛 陽 賦上 卷 域 外 雛 龍_第二十六章 夙 緣中 卷 戰 地 遊 龍_第五十一章 射 天 牛中 卷 戰 地 遊 龍_第十八章 丁 建 陽VIP_第五十四章 市 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