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九章 想得美,做得更美

吳爭想得很美。

可吳爭沒有聽到陳勝應是。

聽到的是,“大人,來了!”

吳爭連忙回頭,順着陳勝的目光望去,平崗山的山樑上出現了一排黑影。

然後是兩排、三排……直至數不清。

吳爭大驚,三界已經是一千騎兵,這支敵軍從哪來的?

難道敵軍已經突破錢塘江防線?

難道方國安真的投敵了?

可戰場不容吳爭思考,平崗山不高,敵軍從山樑衝下,最多是一柱香的時間。

吳爭急速下令,全軍按既定方案隱蔽。

明軍埋伏之處,是平崗山山腳的一塊農田。

空曠而平整。

農田後面是老槐村,這是個小村莊,二百多口人。

三天前,吳爭率軍到達時,已經疏散掉了。

村莊來回走動的十幾個村姑、老漢,是吳爭抽調了十幾人假扮的。

可爲何吳爭不將埋伏點設在村莊,而非要設在空曠的農田呢?

那是吳爭看到農田中參差不齊的稻草垛時,靈機一動決定的。

此時的稻草是百姓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物資。

它可以生火。

炭,許多人家都用不起,就算用得起,那有不要錢的替代品,自然不會錯過。

所以,當百姓割完稻,打下穀子,就會把稻草堆放在田裡。

壘成一座圓柱型,頂端成塔形,如穀倉般的模樣。

爲得是將稻草曬乾,再搬回家燒火用。

稻草垛約有二人高。

當吳爭看到這些稻草垛時,就想到了一個好主意。

於是,令明軍士兵埋伏在每一個稻草垛背面。

就算敵人從山樑下望下來,也看不到稻草垛背面的埋伏。

其實明軍的情報確實有誤。

深入紹興府的這股韃子,原本就有三千人。

在到達諸暨時,諸暨縣令率衆投降。

於是,一千韃子留了下來,一爲接應,二爲守住退路,三爲搜刮民財。

可因爲諸暨縣令的投降,明軍得到的消息,是從嵊縣逃難百姓處傳來的。

從諸暨竄入嵊縣的韃子確實是二千人,一路攻上虞,一路攻新昌,可明軍並不知道諸暨還留有一千韃子。

之前三界首戰,韃子無功而返,與留在諸暨的韃子會合之後。

經嚮導的獻策,定下了此策。

以一千騎兵再次進攻三界,而另一千騎兵棄馬翻越平崗山,對明軍形成東西夾擊之勢。

此計不可謂不高明。

明軍本來就是兵少將寡,無力在這種山間小村設防。

再加上韃子一直以騎兵出現,誰會想到,他們會棄馬翻山越嶺而來?

一柱香的時間很快過去。

韃子們氣喘吁吁地從山樑上直愣愣地衝下來。

他們絲毫沒有防備這麼一個小山村中,會有明軍的埋伏。

甚至連該派的斥候都沒有派出。

不是因爲他們愚蠢,而是因爲他們狂妄,更因爲他們自峙有嚮導。

他們在列隊。

要說找死,這股韃子當仁不讓。

他們列隊之處,與明軍埋伏之地,不足百步。

他們的說話聲,命令呼喝聲,清晰可聞。

雖然吳爭聽不懂,吳爭此時也不想說什麼,讓韃子聽懂。

因爲有一種聲音,吳爭知道韃子一定聽得懂。

“啾”“啾”“啾”“啾”……。

象鳥叫,但絕不是鳥叫。

那是死神的招喚聲音。

列隊的韃子,面對着突如其來,飛蝗般的箭矢。

腦子裡甚至連躲避的意識都來不及做出,箭矢就已經來到他們的面前。

瞬間百餘人被射翻倒地。

可明軍只來得及射出第二波箭矢。

因爲是面對面,韃子的反應速度很快。

就算猝不及防之下,他們依舊在第二波箭矢到來前,迅速散開。

所以,第二波箭矢就遠不如第一波那麼收穫巨大。

僅射翻了了了二十餘人。

而這時,韃子反擊了。

當然,韃子無法迅速組織起衝鋒來反擊。

沒有哪隻軍隊可能在這種不利的情況下組織起衝鋒。

韃子的反擊手段是他們的強項——弓箭。

他們的從背後取弓、從箭壺抽箭,然後彎弓搭箭,開弦射出,如同行雲流水,在吳爭看來,就象是一種完美的藝術。

這就是差距,吳爭此行,帶來的都是最好的弓箭手,把所有的弩都留在了三界。

可就算是軍中最好的弓箭手,對弓的把握,都不及對面韃子那麼……自然。

這弓就象長在韃子身上一樣,用一個如臂使指的成語,最合適不過了。

明軍的第三波箭矢僅射倒了七人。

可韃子倉促之下發起的反擊,就射翻了數十個明軍。

吳爭一看不對,急忙大聲喝道:“撤!”

於是,明軍轉身逃跑。

敢說逃就逃,不是明軍想找死,實在是因爲有參差不齊的稻草垛掩護。

這也是吳爭選擇在農田曠野埋伏的原因之一。

可就算如此,依舊有十幾個明軍,被韃子的神射手射倒在地。

可也一樣,韃子已經無法再射輪了,因爲明軍已經跑出了弓箭的射程範圍。

吳爭帶着明軍逃入村子。

佔據了早已圈定的幾個制高點。

韃子也片刻之後,一支三百人的小隊,便開始慢慢向前試探着前進。

剛越過農田,踏上田埂,便迎來了明軍密集的箭矢。

韃子在損失了十幾個人之後,只能撤退,因爲他們的箭矢很難找到目標。

有了民宅的掩護,明軍在箭術上的不利被掩蓋。

雙方形成戰術僵持,開始了長達半個時辰的零散對射。

說來好笑,這半個時辰,雙方沒有一個人被射中。

半個時辰之後,韃子箭壺空了。

可明軍帶來的箭矢,那可是用車拉的,想射多少就多少,除非弓箭手疲憊,拉不動弓了。

可這現象不存在,每個明軍開三弓之後,就輪換着休息,怎麼可能累?

韃子等不及了,他們明白不迅速擊潰面前這支明軍,那麼明軍的援兵就會趕到,這畢竟是敵人腹地嘛。

在這種心理下,韃子開始組織全軍衝鋒。

他們帶有盾,小圓盾,無法遮掩四肢,但可遮掩要害處。

韃子主將已經判斷出對面明軍的人數不多,那麼憑藉己方的人數優勢,以命換命,完全可以突破對方的阻擊。

第四百四十章 周大虎到了第八十四章 親疏有別第五百十六章 ……哭了。第一千四百零六章 各懷鬼胎第一千六百七十九章 情種第九百五十二章 打順手了,勝利拈手即來第一千一百七十五章 不安份的陳子龍第九百七十三章 可知道,你們是去做什麼嗎?第三百十七章 救厲如海的老僧竟是馬士英第三百五十二章 面具沒了,那隻剩下猙獰第一千六百八十九章 劉放的功業(一)第四百三十三章 方國安欲歸明第七百八十七章 軍改第六百五十五章 可憐的廖仲平第一千六百七十七章 韃子一樣不缺窩裡鬥第四百九十三章 與虎謀皮第一千零六十五章 居然是我錯了第一千四百六十二章 老了嗎?第一千一百三十七章 陳近南還年少第一千三百八十八章 真假難辯第六十九章 你也要……保重!第一千三百三十四章 反轉第一千零七十七章 郡主吳小妹第一千五百七十章 虛則實之第一千零四十章 心中有屎的馬士英第一百七十一章 風雲變幻第七百三十三章 新首輔人選第五百八十一章 你馬屁拍得卻不夠高明第三百十二章 不知來路的援軍第七百五十九章 聽者有意第四百九十六章 各懷鬼胎第一千四百零一章 湖陵城之戰(一)第五百五十八章 大明是明人的大明第一千二百五十章 得先捅死你第九百十三章 婉拒鄭成功第一千二百四十五章 兒孫自有兒孫福第五十五章 公子,萬萬不可啊。第一千二百九十四章 箇中好手第一千三百三十九章 舉世伐清第九百零二章 是你不配!第五百四十四章 人生如戲,戲如人生第七百九十三章 王爺救命!第一千二百六十一章 無良的趙史第五百零六章 他就是想殺死吳爭第八百章 這是命令第一千五百八十五章 是個疏忽第三百六十七章 應天府之變(十)第九百九十一章 尼堪趁機反擊第九百三十章 負心多是讀書人第一千零三十七章 該發生的,已經發生第七百章 沈致遠破釜沉舟?第一百三十三章 完勝第十七章 有人的地方怎會沒有內鬥?第一千一百十九章 對南面動手?第一千一百三十五章 鍘刀、糖果第六百八十九章 兄妹情深?第一千零八十三章 戰略轉變第六百九十九章 最簡單的道理,往往最難做到第一千五百三十八章 逼宮?第一千五百二十二章 廬州、安慶第八百零五章 治下有方?第一千二百五十三章 愛拼纔會贏第二百零二章 軍議第一千六百零二章 沈致遠奪權第一千二百零二章 擔心第一千六百九十八章 叔王也有野心第一千二百八十七章 迷局漸現第三百九十章 這轉折來得太突然第一千一百十三章 片葉不沾身?第一千三百七十九章 飛雲橋之戰(一)第八百七十二章 一場鬧劇第一千四百八十四章 權爭第四百五十章 全殲清軍第一千五百五十五章 抉擇(二)第四百章 必須阻止馬士英入閣第一千四百十八章 談判(一)第八百七十八章 情勢急轉第一千四百五十二章 誰是善,誰是惡第五百十二章 又現太子蹤跡第八百九十五章 勝負取決於誰犯的錯少第五百十六章 ……哭了。第一千六百六十三章 英雄不問出處第九十六章 能不死,就別讓他死嘍!第一千一百零七章 馬士英的執着第四百二十四章 死馬當作活馬醫第一千三百八十二章 沛縣之戰(一)第五百十九章 梟首!第一千四百五十四章 錯覺、美夢第一千六百零四章 蔣全義脫險第四百三十六章 韃子將帥之間的齷齪第八百八十五章 書生與和尚第一千六百四十六章 開始收官第一千四百六十四章 誰是後生?第一千七百零五章 你,盡力了嗎?第六百零六章 陛下聖明第一百七十二章 方國安突然發現他成了棄子第一百七十九章 拔營向紹興府第四百五十五章 戰爭規模開始擴大第一百六十四章 受封伯爵第六百五十六章 我們得有過苦日子的覺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