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九十四章 一樁滅門血案

可憐留下個七歲大的孩子,流落街頭,潘氏卻不管不問,若沒有鄉鄰不忍心,給孩子施捨些食物渡日,這幾個月下來,恐怕這孩子早就餓死街頭了。

此次黃駝子戰場倖存下來,滿心想着回去,用賞賜銀子替家裡買上幾畝地,過幾日舒坦日子。

不想,一到家就發現家破人亡,連院子都不是自己的了。

當天晚上,黃駝子持刀闖入鄭家,殺了鄭家一家五口。

聽到這,吳爭沉聲道:“你若是替這黃駝子求情,本王不能允。殺人償命、欠債還錢,天經地義。雖說此情可憫,可畢竟他殺了鄭家五口人。本王若以此徇私,豈不枉法?”

蔣全義急道:“可他是功臣、英雄,如果不是鄭榮賊子狼心狗肺、如果不是潘氏水性楊花、如果不是當地縣衙貪髒枉法……他何至於走到這步?”

吳爭厲聲道:“但事實上,他就是滅了人家滿門。這鄭啥來着,是該死,可他一家人不該死吧?況且,他黃駝子遇事不穩重,見家中遭遇變故,卻不告官,而私自殺人報復,就該繩之以法……否則,有這樣的人在民間,讓周邊百姓心中如何安生?”

蔣全義“撲通”一聲雙膝跪地,激憤道:“王爺,兩萬多人哪,就剩下這三百多條命了,當初也是王爺建言朝廷派京衛北渡攻儀真的……再說了,黃駝子他報官了,可官府不爲他作主啊……王爺不能見死不救啊!”

吳爭聽了心頭一跳,問道:“他報官了?”

“是。他確實報官了,可秀水縣令鄭有德是鄭家遠房親戚,他受了鄭榮的賄賂,聲稱黃駝子投降清廷,理應除籍追辦,判罰潘氏和離、家產歸於潘氏,並無錯處。而黃家老人懸樑自盡是自己想不開,與鄭家無干,這纔有了黃駝子殺人之事……王爺,卑職也是悔啊,見好不容易回到了江南,想着兄弟們都快一年沒回家看看了,這才允他們回家……不想,不想就發生了這等要命的事……。”

“你是得好好自省。”吳爭沉聲道,“這樣的事,你身爲一部主將,事前竟毫無察覺,也無預防措施,脫不了干係。”

吳爭這話還真沒錯。

一場歷時長久的大戰之後,倖存將士回家,古來都有一個預防措施,那就是由當地官府悄悄按籍打聽一下,看家中有沒有發生變故,好提前做好應對和預防。

爲得就是防止象黃駝子這樣惡性的事件發生。

很顯然,象這種事,如果事先知道,傻子都能明白,不能馬上放黃駝子探親去。

可話也得反過來說,蔣全義還真沒有能力去對嘉興府各縣下命令。

因爲嘉興府是吳爭的地盤,而蔣全義部還沒有正式改編,他的身份依舊是義興朝京衛的副千總,連他受錢肅典委派負責這支殘部的職位,都是臨時的,不被承認。

副千總,就是個從六品官,可這是軍職,無法去節制當地官府。

當然,他可以向嘉興府或者大將軍府申請,但蔣全義沒有這麼做,而是一時衝動,直接將這些人放走了。

蔣全義怒瞪着吳爭,他的眼中有淚。

吳爭能理解,但也有些光火,吳爭大喝道:“怎麼?還想衝本王動手啊?”

蔣全義賭氣吼道:“卑職不敢!可王爺,事出有因,且當地官府不能秉公處置,也是兇殺案的主因之一,王爺不能不管啊……他們都是朝廷功臣,哪個身上不是傷痕累累?”

“起來說話!”

“王爺不答應,卑職……卑職就不起來。”

吳爭惱道:“愛起不起。”

說着,轉回去坐了下來,想了想道:“如果你說的是真,黃駝子既已報官,當地官府不作爲,其情可憫。可本王奇怪了,黃駝子在夜裡殺了鄭家滿門,怎麼就不逃呢?”

蔣全義恨聲道:“說來可氣,這黃駝子殺了人之後,竟不逃,反而去縣衙自首了。如果連夜逃……嘉興府與杭州府不遠,第二天就能回軍營,卑職就能護住他了。”

吳爭怒道:“你當本王麾下軍營,都是藏污納垢之地?”

蔣全義拱手道:“卑職失言了……可理不是這理嗎,咱不能自己兄弟吃虧不是?”

這話還真不錯,有明始,兵,就是奴兵。

這還得從太祖朱元璋說起,他規定,任何階層,都得承蔭。

也就是說,爹是木匠,子孫就是木匠。

爹是軍戶,子孫就得是軍戶,否則就是違法,得法辦。

這也就是民謠“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來打地洞”的來由。

那時的軍戶,地位比下九流還低,幾與唐朝的奴兵相媲美,就差象宋時奴兵在臉上烙印了。

這和戚繼光的募兵性質完全不一樣,戚繼光的募兵,募的是良民,不在軍籍。

相當於花錢僱傭民衆,打完隨時可以解散。

那餉銀也是很高昂的,當時是一年十八兩軍餉,折每月一兩五錢,稍比現在北伐軍的餉銀低一些。

這也是戚家軍戰力強悍的主因之一。

後來戚繼光死了,這支軍隊當時停留在北面,也打了不少仗,時勝時敗。

朝廷因爲沒錢,負擔不起這支軍隊的消耗,於是就把這支浙軍解散了,當然也留用了一部分。

其中一部,也就是戚金所部,其中的主要組成部分就是浙軍,不過最後也在渾河橋之戰時全軍覆沒,戚金自己也在此役中殉國。

所以,當時由軍戶組成的軍中,還真是藏污納垢的,到後期,因爲軍戶的流失,員額不足,但凡是在外面混不下去的人或者是犯了事的,紛紛冒名混入軍戶,以逃避法辦,而官府因爲政績需要對此也是睜隻眼閉隻眼,於是,軍隊就成了藏污納垢之地,戰力就愈發低下了,直至整個軍囤制毀壞。

到嘉靖三十二年時,百來名倭寇從會稽劫杭州,竄入徽州歙縣,至績溪、旌德,屠掠涇縣至南陵再到蕪湖,在南岸大肆燒殺之後,由太平府殺到應天府。

這夥倭寇暴走了前後八十餘天,三千多里路。

沿途多達十二萬明軍愣是不敢出城迎戰。

所以,後來朝廷只能靠戚繼光募集浙兵,來剿滅倭寇。

第七百六十四章 吳爭練兵(三)第一千零六十八章 怪我嘍?第三百五十四章 豎子安敢欺我?第一千一百二十六章 還敢躲?第九百九十三章 渡河反攻第九百九十章 尼堪的野望第二百七十一章 吳老爹吐露秘密第九十五章 大捷?!第六章 只有陳勝,沒有吳廣第一千六百四十三章 臨淮之戰(一)第四百八十六章 坊間暗流第七百五十九章 聽者有意第一千一百五十章 七星島海戰(一)第七百十八章 那就讓人家聽聲響唄第一千六百四十七章 小人物第一千二百五十章 得先捅死你第一千二百九十三章 我是漢人第二百零八章 兵臨松江城下第五百七十九章 對和錯,重要嗎?第七百二十四章 智者千慮罷了第七百六十八章 吳爭練兵(七)第五百六十章 清理第三十五章 密信第一千二百零七章 家家有本難唸的經第二百九十八章 鴻門宴?第二十五章 坐而論道(二)第一千三百五十五章 多爾袞死了第四百七十章 你就是個劊子手!第一千五百四十九章 法無禁止皆可爲?第一千一百零三章 妥協,是爲走得更遠第二百二十五章 恩怨兩清,互不相欠第八十三章 家國天下!第一百六十章 大敗多鐸第五百八十章 最難消受美人恩第二百八十五章 權臣的氣勢第一千一百七十三章 陳永華的糾結第二百十一章 祭奠第三百八十章 你也要附賊嗎?第一千六百零五章 君子論跡不論心第八十三章 家國天下!第二百零六章 這老頭還真有點童趣第四百五十九章 戰略改變第五十八章 讀書人之氣節第一千三百五十七章 驅虎吞狼?第二百零一章 金華府淪陷第三百七十五章 莫稱王第二百六十八章 父親病危第一千二百零七章 家家有本難唸的經第五百七十五章 江南軍校第六百六十三章 斷其一指,以示薄懲第一千三百七十二章 判斷失誤第七百四十六章 這怎麼能叫助敵呢,該叫敵助我纔對。第九百五十二章 打順手了,勝利拈手即來第九百六十章 微服私訪第一千二百四十四章 新編北伐第三軍第二十四章 坐而論道(一)第一千一百零三章 妥協,是爲走得更遠第八百四十八章 就是兩僞君子!第一千四百二十一章 好事成雙第六百十九章 陳勝、厲如海的選擇第一千四百九十四章 最難辨識的就是人心第一千三百六十七章 撿了個名士(二)第一千零三十四章 殿前之血腥第八十三章 家國天下!第九百三十二章 援兵及時趕到第三百九十六章 君子,須欺之以方第一千五百九十五章 一舉三得第一千二百四十三章 淮安守將祖大弼第一千一百零四章 新娘回門第九百四十四章 再戰金川門第一百五十二章 想幹啥?第一千五百四十一章 妥協第四百七十七章 肯定是被打得鼻青臉腫的那個第六十八章 站直嘍第五百零一章 吳爭被伏擊第一千四百六十五章 封鎖第一千四百七十八章 陽謀第一千三百二十二章 堡壘總是從內部攻破第六百五十七章 追贓助餉纔是大順朝的敗亡原因?第九百零七章 與沈致遠聯絡上了第一百十七章 劉老三臨終遺言第五十七章 老好人也有氣性啊?第一千零四十九章 守土保境,唯死而已第一千五百八十九章 海州之戰(三)第一千零七十八章 下馬威第四百三十四章 張國維沒死第九百四十七章 布木布泰的選擇第一千四百三十五章 鄭森來援第三百七十三章 你也不是好東西第三百九十五章 這是我的意思第一千零四十四章 找補銀子?第一百六十七章 方國安的彷徨第八百五十五章 竟要入股江南商會第三百十二章 不知來路的援軍第一千三百零四章 又是儀真第一千二百三十五章 一切充滿着變數第八百十一章 城中真隱着一支軍隊第一千三百四十八章 崖鎮大捷(一)第三百六十五章 應天府之變(八)第八百五十二章 法不允許,那就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