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七章 應天府之變(十)

這種功勞,對於王一林來說,是大功,可對於象王之仁這樣的身份,有與沒有已經不重要的,肥水不流外人田,在王一林看來,此請叔父肯定會應允的。

不想王之仁搖搖頭道:“急什麼?”

王一林一愣,“叔父就不怕正陽門外真打起來?”

王之仁剛纔在錢瑾萱面前展露氣勢,說得半真半假,他有實力、資歷不假,可真說他不動,就沒人敢動,那就是吹牛了,要知道,如果朱以海以監國身份,加上錢肅樂大學士、吏部尚書的身份,還有錢家叔侄的幾萬兵馬,說真要顧忌王之仁而不敢擅動,那肯定不會是真的。

何況站在陳子龍一邊的夏完淳那一萬多義軍,可不是吃素的。

這幾方真要合在一處,夠王之仁吃一壺的,捱過來,該王之仁不敢輕動了。

所以,這次在自己的親侄面前,王之仁說了實話,“這時若趕過去,等於將所有矛頭都引到了本公身上,真要引發火拼,就是一場糊塗仗。本公何苦來哉?所以,讓他們自己鬧去,等到鬧出個所以然來,本公再過去表明立場也不遲。”

這就是典型的牆頭草、隨風倒了,王一林心中腹誹着,可他無法左右叔父的心意。

“叔父,可若是吳爭趕來,因此而責怪叔父坐山觀虎鬥,怎麼辦?”

王之仁蹩眉道:“怕什麼?本公一直按兵不動,就已經給了他很大的面子,他還想責怪本公什麼?”

說到這,王之仁話峰一轉道:“你且帶人去淮河邊守着,如果見到吳爭到來,就速來稟報爲叔,咱們再出兵也不遲。”

王一林無奈應道:“是,侄兒這就去。”

王之仁不放心,叮囑道:“人帶少些,悄悄的去,快快的回來。”

……。

正陽門外,爭執已經白熱化了。

陳子龍帶着夏完淳部,已經趕到了正陽門,據於城門內。

錢家叔侄率軍囤於正陽門外。

東府城駐軍,由西向東,穿插至正陽門與朱以海一行人中間,阻斷了朱以海進城的道路。

而那一萬多降兵,駐於正陽門以東數裡處,意圖不明。

按理說,此時朱以海、錢肅樂已經佔據了局部最大的優勢。

錢肅樂、陳子龍的影響力和口才,原本助朱以海通過,是三隻手指綽田螺,十拿九穩的。

可有句話說得好,秀才遇見兵,有理說不清嘛。

魯之域就是個愣頭青,面對着錢肅樂、陳子龍好說歹說,他萬變不離其宗,只會一句話相對,“卑職奉靖海候之命,衛戍南京城,不敢有絲毫懈怠,魯王和諸位大人想要通過正陽門,且拿靖海候手令來,否則請繞行其它城門,卑職軍令在身,還請諸位大人體恤。”

你說這是不是愣頭青?

錢肅樂、陳子龍是磨破了嘴皮,奈何魯之域油鹽不進,就是不鬆口,這車軲轆話說得錢、陳二人都累了。

二人沒有辦法,只能回稟朱以海,另想他法。

這時朱以海做了一個明智的決定,他下令,讓錢家叔侄新軍和夏完淳部,以兩面夾擊的態勢,包圍魯之域部,意圖強行通過。

說這個命令是明智的,是站在朱以海的立場。

這樣耗下去,時間不在朱以海這邊。

淳化鎮的逼宮政變,畢竟是不能宣告於衆的。

至少,沒有朝廷兩大軍事勢力的事先同意,也就是說,這只是文臣的訴求,並不能代表整個朝廷文武的訴求。

那麼,如果吳爭趕到,事情的變化就變得不可控。

畢竟應天府是吳爭打下來的,城中的軍隊,當時幾乎都是吳爭統轄的,不管是錢家叔侄的新軍還是夏完淳的義軍,那些降兵就更不用說了,就算興國公所部,光復應天府時,也是吳爭叫來協助的友軍。

一旦吳爭到來,誰能保證這些將士會不會因爲吳爭的一聲號令,立馬陣前易幟呢?

這不是沒有可能,而是可能性極大。

主帥的威嚴和控制力是不可估量的,人在與不在,完全是兩回事。

許多時候,主帥一露臉,將士的士氣就不一樣了,特別是這種冷兵器時代,聽說主帥陣亡,數萬大軍即聞風而潰的事多了去了,而一聽說主帥未死,立馬就滿血復活,組織反攻。

這說明一軍主帥的能量,在於他的這張臉,更在於這張臉該在什麼恰當的時間展露。

所以,朱以海這次當機立斷的命令,以他的立場是無比正確的。

他的命令被迅速傳達下去。

所涉軍隊開始動作,錢家叔侄的新軍開始左移,讓出通道,使得夏完淳部順利出城。

然後緩緩向兩側移動,對東府城駐軍形成鉗夾之勢。

這次錢肅樂、陳子龍再到魯之域面前時,語調就不一樣了,不再是商量、安撫的口吻,而是命令。

“魯總兵,監國殿下諭令,若再不讓開通道,恭送殿下入城,你部將被黜爲叛軍,正陽門外兩軍,將對你部實施攻擊。魯總兵,好自爲之。”

魯之域可不是真的愣頭青,他只是在裝愣頭青。

這其中的用意,無非是一個字——拖。

拖到吳爭趕來,他的任務也就完成了。

魯之域不敢真硬來,這畢竟雙方都明軍,況且這麼大規模的火拼之後,應天府的防禦實力差不多就全完了。

這個後果,不但魯之域知道,朱以海、錢肅樂、陳子龍自然都明白。

所以,雙方一直在扯皮,直到此時,並未有任何的火拼發生。

雙方都在以勢壓人、以勢服人。

但現在已經不是,錢肅樂、陳子龍已經是下最後通牒。

讓不讓路?讓,朱以海進城,不讓,那就以平叛之名消滅。

魯之域沒得選擇,一聲嘆息之後,只好下令讓路。

事情發展到這,朱以海已經勝券在握。

他距離正陽門城門僅二、三裡之地。

就算此時吳爭已經渡淮河,也來不及阻止他登基了。

但人心比天意更難測。

隨着魯之域部的放行,正陽門前突然發生一陣騷亂。

錢家叔侄終於在無奈之下,不顧一切地下令阻攔了。

第五百八十七章 江南商會第四百六十九章 同赴黃泉吧!第八百零七章 哪個馬大人?第一千六百九十一章 劉放的豐功偉績第一千四百十一章 背水一戰第三百七十七章 後生可畏第一百四十九章 遭受清軍炮擊第一千一百四十章 坑第四百四十章 周大虎到了第一千零九十一章 施恩太重反是禍?第三百九十六章 君子,須欺之以方第一千五百六十九章 最擅長陽謀第五百九十一章 往哪突圍第一千四百三十九章 宋應星來投第一百二十二章 吳爭,你初心有變吧?第六百三十四章 你究竟想做什麼?第六百五十一章 將錯就錯第一百八十二章 國事還是家事?第三十四章 巧言令色第一百十三章 時局有變第一千六百九十二章 三蹶名王第一千六百二十七章 初露端倪第二百六十五章 指桑罵槐第一千五百四十八章 咄咄怪事第七百九十三章 王爺救命!第九百九十七章 責罰陳勝第十七章 有人的地方怎會沒有內鬥?第二百七十七章 事出意外第十四章 直把杭州作汴州第七百七十六章 爾虞我詐第九百二十五章 蔣全義就是個瘋子第八百七十五章 敗,就是殺人最好的理由第四百四十二章 你做的,我做不到第六百七十六章 沈致遠要降清第一千三百十六章 陰差陽錯第四百四十四章 金聲桓獅子大開口第五百九十九章 別招惹偏執的女人第七百六十五章 吳爭練兵(四)第九百十七章 同牀異夢?第五百零六章 他就是想殺死吳爭第一千五百零九章 誰也不是傻子第六百九十章 多爾袞開始渡河第一千一百八十一章 撿了個寶?第一千四百二十二章 徒嘆奈何第三百六十一章 應天府之變(四)第一千零六章 絕命書第一千一百五十九章 出海掃尾第一千一百零九章 在變化第七百九十六章 與張煌言起了爭執第八百五十七章 爾虞我詐第十二章 還能再巧點嗎?第一千四百十五章 小林騎第一千三百七十章 誰是好人?第五百三十四章 軍心難違第一百二十八章 紅衣大炮第三百九十七章 鎮國公閃亮登場第四章 小來思報國的思第一章 今日便是最後一戰第一千五百六十一章 最大的敵人是自己第四百五十二章 紹興府最後一支清軍覆沒第一千一百十二章 浪蕩公子沈致遠第七百零四章 賜婚,是攏絡最有效手段第一千六百零八章 再編新軍第一千五百十五章 我叫魯進財第一千五百七十一章 服從,是一種態度第一千四百八十七章 摟草打兔子第五百七十二章 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第一千四百零七章 其實都不想打了第二百八十八章 吳老爹是個明白人第二十三章 真會來事。第一千五百五十三章 結髮夫妻第一千三百二十章 謎之自信第一千三百四十一章 計劃跟不上變化第一千四百六十六章 陰損嗎?第七十章 首戰告捷第八百六十三章 不妨讓我們拭目以待!第四百三十七章 猜忌是顆見風就長的種子第一千六百九十五章 是真傻,還是裝傻第一千六百五十九章 衡陽鎮狙擊戰(五)第九百三十一章 小的十九了第九百六十三章 騙局第四百五十一章 伏擊柯永盛第九百二十八章 假戲真做第二百九十九章 忠奴第一千二百四十章 大西軍之變第十章 勝利,就是最好的尊嚴第九百三十八章 夏完淳力挽狂瀾第一千零二十六章 真小人!第八百三十三章 民族英雄,永垂不朽!第一百五十七章 鄉紳有訴求第四百三十四章 張國維沒死第三百五十四章 豎子安敢欺我?第一千四百五十八章 馬無夜草不肥第二百九十九章 忠奴第九百四十章 會晤朱媺娖第一百零六章 官帽批發第一千二百八十八章 不必再議第一千二百四十五章 兒孫自有兒孫福第一百二十一章 目標杭州府第二百四十八章 沈家小子,你敢動老夫試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