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心裡的惆悵,讓吳爭不斷地自我反省。
他在退散之後,首先攔住了張煌言。
“爲什麼?”
以二人的關係,吳爭甚至不需要去鋪墊和寒喧。
張煌言詫異地看着吳爭,半晌道:“吳候爺所謂爲什麼?”
吳爭懊惱道:“你明知道我在問何事!”
張煌言左右一顧,見周圍無人,遂道:“你吳爭若敢揭竿自立,煌言二話不說,追隨你吳爭麾下效力,只要你吳爭一心抗清,煌言就算擔千古罵名,也食之如飴。可你敢嗎?能嗎?不敢不能吧?天下人心依舊在明,哪怕大明朝確實虧欠了黎民百姓良多,但三百年的大明朝,依舊是人心所向。你吳爭只是臣,成不了君。既然是臣,你就得臣服,那數州之地是你收復的不假,但那是大明疆土,其處置權在於朝廷而非你吳爭,興國公此戰,功不遜於你吳爭,受封三府之地,理所應當。”
吳爭聞聽冷冷道:“在玄著心中,吳爭就是這麼一個錙銖必較的小人麼?我所不忿的是,朝廷做出如此安排,爲何連招呼都不與我打一個。要知道,這些州縣,可都是吳爭率部一手收復的。”
張煌言輕嗤道:“雖說你吳爭已經是候爵,手中執掌數萬大軍。可朝廷爲何要知會於你,你有何資格讓朝廷去知會你?張公從驛亭城牆躍下之時,是否也象你現在這般覺得不公?認爲朝廷虧欠了你?”
吳爭有些憋悶得慌,張煌言完全曲解了他的意思。
吳爭自認從沒有想過唯我獨尊,挾君以令諸侯,他的鬱悶在於,自己在外浴血奮戰,而朝廷的決議,他卻被屏棄在外。
在吳爭看來,監國是他擁立的,數州之地是他收復的,這朝堂之上,該有他說話的權力,至少應該有知情權不是?
可張煌言的擠懟,讓吳爭更加憤怒。
但吳爭不得不承認,張煌言的話有道理。
朝廷,不管是小朝廷還是大朝廷,不管是戰時還是太平盛世,那都是朝廷,除非是脫離它,捨棄它,否則你就得有個爲人臣的樣子。
就算走到曹孟德挾天子令諸侯的地步,該稱臣時就得稱臣。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任誰都不例外。
可吳爭心中的憋屈無法渲泄。
他不是個權力慾望極高的人,但他需要爲自己爭取到利益,不僅僅是自己的利益,還有手下數萬將士的利益。
自己如果真被朝廷排擠在外,那麼自己和手下將士的利益,誰來保證?
朝廷如果是太平盛世的朝廷,也不至於連有功將士的封賞都發不出來,需要自己去籌錢進行獎賞。
所謂擔什麼樣的責,就該享受什麼樣的權利。
權利和義務應該是對等的。
可現在,權利和義務的不對等,成了吳爭心裡的苦悶。
張煌言看着吳爭臉色的陰晴不定,輕嘆道:“吳爭,路還遠,你還年輕,不可爭一時之長短……你要三思而後行啊。”
吳爭沒有再與張煌言爭論下去的興趣,拱手告辭。
張煌言默默地看着吳爭背影遠去,輕輕地嘆息一聲離開了。
吳爭去了錢肅樂的屋子。
“錢大人。”
“咦,吳爭你來得正好,我正要去找你。”
“不知錢大人找吳爭何事?”
“是這樣,如今你受封靖海候,轄蘇淞杭三州之地,如此嘉興府的軍政權應該交還朝廷,此次遷都之後,你還須儘快與吏部交接。”
吳爭無語。
說難聽點,除了夏完淳、錢肅典佔據嘉興城時所任命的地方官,吳爭根本就沒有插手嘉興府政務的時間,甚至如今嘉興府府衙中誰在主事,吳爭都不知道。
這就是在吳爭心裡的憋屈,所有人的眼睛都在盯着自己手中或許並不存在,或許從來沒有存在過的權力。
而自己還得當作存在過,向朝廷交還。
可誰也不來問問,自己麾下那數萬將士的軍餉夠嗎?將士的撫卹是否到位?
看着急迫的錢肅樂,吳爭沉聲道:“朝廷就這麼急嗎?”
錢肅樂一愕,隨即臉色沉了下來,“吳爭,你這是何意?”
吳爭衝口而出道:“我能有何意?該問朝廷何意纔對?錢大人莫非忘記了,曾經在紹興府張公宅子裡,張公和錢大人都答應,以杭州、嘉興、松江三府之賦稅補給吳爭麾下將士軍餉之用,若不足則朝廷以定海水師的循例補給,待幾年之後,三府政務正常,再與朝廷交接,重新議定吳爭麾下軍隊將士的補給方式。這些錢大人忘記了嗎?”
錢肅樂雙眼緊盯着吳爭的臉,“吳爭,錢某沒有忘記,一時彼一時,再說,朝廷不也一樣封賞你蘇淞杭三府之地了嗎?嘉興與蘇州二府,孰輕孰重,難道你心裡不明白嗎?”
吳爭反駁道:“錢大人,杭州、嘉興、松江三府的議定是在北伐之前,而如今吳爭所部收復數州之地,麾下大軍傷亡三萬多人,難道就不應該補充和撫卹嗎?”
錢肅樂目光微縮道:“依你的意思,三州之地不夠,是不是需要將應天府也封賞於你?”
吳爭怒道:“應天府眼下正在吳爭掌控之中!”
錢肅樂大喝道:“放肆!”
吳爭情緒已經有些失控,強懟道:“吳爭麾下大軍是吳家軍還是明軍?從這支軍隊創建到現在,從一行只到七萬人,再到現在不足四萬人。朝廷給多少餉糧,給過多少撫卹?敢問錢大人,將士爲我吳家而戰,還是爲大明浴血奮戰?若是我吳家軍,收復的數州之地爲何要讓渡朝廷?若是明軍,朝廷是否該承擔這數萬大軍的餉糧?”
錢肅樂氣得手指直點,“狼子野心,驕縱跋扈,你眼中可還有君、可還有綱常?”
“吳爭眼中只有理,有理走遍天下,無理寸步難行!”
“你……,我要去向殿下彈劾你!”
“錢大人請便!”
二人的爭執越來越大聲,以至於驚動了巡邏的明軍。
明軍士兵以爲出了什麼事,迅速圍攏過來。
於是,場面不經意之間鬧大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