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六章 長江水戰

在這種氣氛下,年僅九歲,登基三年的清順治帝福臨,怕了。

他嚇壞了,惶恐不安地說:“南軍一旦攻佔金陵,將朝野震動,到時候長城以南的漢人必將響應,朕將死無葬身之地,還不如暫時退回關外盛京避一避風頭。”

這些話被孝莊太后聽到了,對順治的懦弱非常憤慨,她責備順治膽子小,還不如多爾袞勇猛。

這話確實太過了,尋常人還受不了,何況是個皇帝?

孝莊太后的話,在順治心裡留下了不可抹滅的印記。

加上這些日子以來,多爾袞的張揚跋扈也讓他敢怒不敢言。

別的不說,就在之前幾天,攝政王多爾袞以爲皇帝信符收貯於皇宮之中,每次調兵遣將都要奏請鈐印,十分不便。

於是,即遣人將皇帝璽印都搬到自己的府中收藏備用。

同時即日起,多爾袞所用儀仗的種類與皇帝等同,均爲二十種,只是在每一種類的具體數目上比皇帝略少一些。而當時輔政王的儀仗則只有十五種,明顯遜於攝政王多爾袞,這說明多爾袞與皇帝的差距越來越小。

福臨雖說只有九歲,還未親政,可畢竟登基三年了,這見的事多了,心中自然有怨言。

經過此次,福臨心裡已經對多爾袞深惡痛絕,這也正是造成多爾袞死後幾個月,被福臨徹底清算的悲劇。這是後話。

福臨受到孝莊太后的斥責之後,自尊受到了打擊。

加上多爾袞趁機以此大肆宣揚,來打擊皇帝的威信。

福臨不得不重振旗鼓,下旨江北各地八旗軍迅速南下,支援江寧(應天府)。

……。

可事實上是,吳爭的挺進速度太快。

應天府已經光復,而清軍的援軍最快的幾支小股援軍還剛剛到達長江北岸,沒來得及渡江。

清軍開始在江北岸囤兵,短短几天功夫,已經囤積起近三萬人馬。

此時,佔據鎮江的洪承疇部,也與江北取得了聯繫。

而興國公王之仁的水師,正發兵準備重新收復鎮江。

雙方由此在長江之上,打了一場大型水戰,各有勝負。

王之仁的水師前身是大明定海水師,經過這兩年的擴充和訓練,確實是一支精兵。

可以說,除了南海那支海盜之外,這在整個亞洲,實力也是首屈一指的。

但它也有不足之處,而且非常明顯。

這支水師的艦船已經非常老舊,衆所周知,明末財政拘緊,面對戰爭,朝廷對於每年軍資不增反降,這就使得各鎮水師的軍備處於停滯狀態,甚至退化。

定海水師有炮艦,可最大的炮艦所裝舷炮每側面只有三門,以當時的滑膛炮射程和密封性,威力可想而知,也就是說,定海水師的艦炮射程僅有一、二里的距離。

這種劣勢,是因明末朝廷對火炮發展進程的誤判所造成的。

他們追求了火炮射擊速度,以至於後來從歐洲引進新式火炮,都趨向於速射炮。

衆所周知,以當時的技術只能製造滑膛炮,而滑膛炮先天就存在氣密封不足的問題,這個問題只能靠炮管粗、長,及裝填藥量夠多去彌補,而一旦追求速炮,正好與這個原理相悖,可想而知,大明的火炮發展由此走入了岐路。

而清廷卻正因此大力發展、改良紅衣大炮,從而後來者居上,竟在火炮數量和質量上超過了明朝,佔據了戰略主動。

所以,此次八旗軍前來增援,攜帶的紅衣大炮竟達三十多門,加上原本大明在長江沿岸各鎮的岸防炮,如果單純從火炮威力上而言,王之仁水師那就不是個。

正常的紅衣大炮的長度在一丈(3米)左右,口徑從四至五英寸(110到130毫米)之間,重量大多數在二千斤上下,射程在五到八里之間。

經過清廷多年的改良,清廷所量產的紅衣大炮,口徑更大,射程可達到六至十里。

這樣的優劣勢,足以讓清軍控制住長江一側。

幸好清軍沒有善戰的水師,否則,王之仁水師恐怕根本不可能將這場水戰,打成平分秋色。

經過這場耗時三天的水戰,雙方都明白一時難解相持的態勢,開始陷入僵持。

吳爭在得知戰況之後,迅速召集手下將領商議,同時請來了興國公王之仁。

在通濟門臨時行轅,吳爭雖然有些率性,但還沒有狂妄到住進宮城。

議事大殿中。

“敢問興國公,依你之見,如果再發動一場水戰,定海水師能控制住江陰至應天府長江水道嗎?”吳爭虛心請教。

王之仁的臉色有些陰沉,進攻應天府,他是花了大本錢的,麾下水師及步兵折損了近三成。

而這次去收復鎮江,不想與清軍暴發水戰,竟又折損了一千多人,戰艦一百餘艘。

這樣的損失,可不是一兩個月能彌補回來的。

自然心情非常不好了。

王之仁聽吳爭相問,沒好氣地道:“臨安伯也是帶兵之人,這麼顯而易見的問題,還用得着問嗎?清軍的火炮可以打到十里外,而本公麾下水師炮艦所載火炮射程僅二里地,這仗怎麼打?”

吳爭被王之仁這麼一懟,倒也不生氣,解釋道:“興國公,雖說清軍火炮優於我軍,可清軍不具備水戰能力,是不是能想法去避免敵人火炮的優勢,與他們在江面上膠着決戰呢?”

王之仁之前怒懟,說完也有些後悔了,倒不是怕吳爭,而是他也明白,不是吳正故意在削弱他的實力,而且以吳爭現在的影響力,雖說在爵位上遜他一階,但實力上已經遠勝於他。

此時此刻,雙方又綁在一條船上,可謂榮辱與共。

所以,再聽吳爭問時,王之仁臉色寬舒下來,想了想道:“臨安伯有所不知,清軍狡猾,如今只要本公麾下水師一出航靠近,你們的艦船便迅速調頭向北,躲入北岸火炮射程範圍之內,我水師根本沒有可能去接近。想誘敵南來與之決戰,太難了!”

吳爭想了想道:“那如果我調有力之一部,從陸路進攻鎮江呢?興國公應該知道,如果任由鎮江掌控在清軍手裡,那麼對於應天府來說,就如鯁在喉啊。”

第一百八十七章 你誑我?第一千六百零四章 蔣全義脫險第一千六百二十二章 殺李成棟第二百七十二章 吳小妹竟是第三百零七章 三女竟是姐妹第一千四百五十六章 還有人不服第一千六百六十二章 一報還一報第一千三百二十九章 山,就在那第一千四百三十三章 鄭森的抉擇第一千二百四十七章 真是坑嗎?第一千四百二十九章 盡職而降的納布爾第一千三百七十八章 爲達目的可以不擇手段嗎第九百六十六章 仇須報,債得還!第九百三十三章 坑敵沒商量第九百十五章 風滿樓第六百八十六章 多爾袞在黃河邊止步不前第九百七十五章 一念之差第九百五十三章 一支雜牌軍第一千四百三十四章 有一種撤退,叫脫離?第五百七十六章 常例,本身就是一種腐朽第四百七十六章 無情未必真豪傑,憐子如何不丈夫第五百六十五章 我們還能上岸嗎?第二十七章 你不會是看上人家婢女了吧?第一千五百三十九章 名君之相?第一千三百九十五章 山雨欲來風滿樓第三百二十九章 猜忌第一千三百二十九章 山,就在那第一千六百六十五章 再戰海州(一)第一千四百九十七章 活得下去嗎?第一千四百八十七章 摟草打兔子第六百四十三章 英雄不問出處第八百七十二章 一場鬧劇第一千二百十九章 誰的炮第五百四十八章 我信。可天下人未必信。第一千五百八十七章 海州之戰(一)第一千二百九十七章 爭鬥無處不出第一千三百十六章 陰差陽錯第九百五十七章 滾!第五百二十二章 老實人的瘋狂第四百八十一章 畫餅第一千四百五十四章 錯覺、美夢第一千五百六十八章 誰贊同誰反對第三百四十六章 醞釀劇變第一千零八十七章 家家有本難唸的經第一千二百零八章 勸捐第一百章 這下老子要破產了。第二百四十八章 沈家小子,你敢動老夫試試?第七百三十九章 血染奉天殿外第九百十六章 要不試試?第一千二百五十一章 犧牲第一千一百五十九章 出海掃尾第一千零九十四章 誰要砸場子第一千五百十八章 意外第一千三百二十六章 趁它病要它命第四百五十三章 柯永盛亂箭被射殺第一千一百八十五章 不一樣了第六百九十一章 各懷鬼胎第九百八十九章 天子劍第四百五十五章 戰爭規模開始擴大第一千三百九十章 殺陳錦第一千一百五十二章 七星島海戰(三)第一千二百七十六章 壞人OR好人第七百零一章 你究竟是真降還是假降啊?第一千三百七十六章 所謂的“追擊”第七百零八章 蔣全義率軍來歸第四百四十三章 勸降金聲桓第一千四百九十五章 失職的“漢奸”第六百八十一章 吳爭的反常第四百三十四章 張國維沒死第一千六百四十九章 匹夫殺人第一千三百八十九章 勝利來得讓人意外第二十四章 坐而論道(一)第一千三百三十六章 鴻門宴第一千一百四十九章 心中有恨,所以無情第一千五百六十七章 錢謙益要自救第二百零三章 北伐第二百零四章 松江提督吳勝兆有意反正第二百六十四章 洪承疇吃癟第二十九章 老子打兒子,天經地義第一千六百八十六章 海州光復第五百五十五章 磨難之人多陰詭第一千六百七十五章 比吳三桂更可恨的大漢奸第七百五十八章 練兵賭約第一千五百四十五章 是自誤嗎?第八百零二章 長林暗衛第二百八十六章 一次已是罪過,何況再來一次?第七百四十一章 宴請羣商第一千二百二十章 走過去,便是一片藍天第七十二章 說不通,便用強。第八十六章 這世道,想做事真難。第九百八十五章 藏身處被發現第一百十七章 劉老三臨終遺言第一千零二十章 一戰盡沒第一千六百九十五章 是真傻,還是裝傻第七百七十章 方國安未比試就認輸第一千零五十一章 意料之外第一千四百七十六章 醴陵會盟(二)第六百六十章 我要當先生第九百九十九章 我還有更好的主意第六十一章 瞞上不瞞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