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七章 多鐸派人說降

吳爭自然不知道,他的背後錢家叔侄的這番議論。

更不知道,如果這二人腦子一熱,就會引起一場兵變。

此時吳爭的腦子裡,一門心思地在想,如何以六千多人,最少傷亡地打贏這場仗。

所有人都清楚,按土國寶的交待,攻打常州府勝算極高。

關鍵是軍隊將要承受的傷亡。

如果傷亡大了,那還不如不攻,因爲一則需要守得住,常州離應天府距離不遠,只隔了一個鎮江府,一旦清軍反擊,守城兵力少了,還得灰溜溜地退出。

二則拿下常州的目的在於震懾應天府,如果兵力少了,根本達不到預期目的,那麼令清廷忌憚常州明軍,向各地抽調兵力支援應天府,從而減輕紹興府壓力的預期,就是一個笑話。

吳爭發現,自己的估算出了偏差。

原本以爲,從江陰至常州的路上,不斷會有各地義軍爭相來投。

可事實上,除了一支一百多人的義軍羞赧地來投之外,也就一些三五成羣的百姓,茫然地看着大軍路過。

這個時候,吳爭才醒悟到,江陰至松江這沿邊的區域,明人幾乎已經死得差不多了。

清軍南下,揚州十日、江陰八十一日,嘉定三屠,多少人死於這場浩劫。

所剩下的除了婦孺老弱,精壯無不參加了各支義軍。

而錢肅典和夏完淳一舉賺取了嘉興府,引得四面八方的義軍來投。

現在周邊,哪還有成建制的義軍等着吳爭去收攏?

想清楚了這點,吳爭有些沮喪,常州有洪承疇親自駐守,此前常州府城已在南明御史劉光斗的帶領下投降了清軍,城中守軍哪怕是大部分是明軍降軍,有洪承疇督戰,恐怕策反的可能性極小。

遠處,傳來季從廉、黃得勝的歌聲:

“宜興人,一把槍。

無錫人,團團一股香。

靖江人,連忙跪在沙灘上。

常州人,獻了女兒又獻娘。

江陰人,打仗八十餘日,寧死不投降!……”

對於常州城,吳爭已經不抱任何策反守軍的希望。

但進攻常州已經如箭在弦,不得不發!

……。

驛亭東臨餘姚,西接上虞,因駐杭州至寧波古驛道的中心,設驛站而得名。

它的歷史沉澱深厚,雖然地少人稀,可也是一個名士之鄉。

特別是南邊不遠的白馬湖,水產豐美、風景怡人,南宋詩人柳亞子曾在此留下了“紅樹青山白馬湖,雨絲煙樓兩模糊”的佳句。

既然能設驛站,便說明它地理重要,唐時就在此就建有要隘,駐囤軍隊,一來收取商稅,二來傳遞急報,三來震懾周邊各縣。

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多鐸親率近二萬清軍主力強攻驛亭,也就是出於這個原因。

驛亭落,則上虞門戶洞開,上虞落,則往紹興府一馬平川。

而豐惠,並非處於去上虞、紹興的必經之路上,多鐸分出偏師進攻,出於兩個考慮。

一是擔心豐惠明軍西出,掐斷己部後路,二是驛亭南邊是臨水(白馬湖),此處地形不足以部署三萬大軍。

在多鐸看來,對付這麼一個小要塞,一萬六千大軍足以!

可讓多鐸意外的是,經過三天強攻,雖然明軍傷亡很大,可驛亭要隘依舊牢牢掌握在明軍手裡。

連西南邊,七、八十里外的豐惠,也無法輕易攻下。

於是,多鐸暫停了進攻,派人申飭統領進攻豐惠的偏師主將博洛,並勒令博洛,必須在三日之內,拿下豐惠。

而他自己則對驛亭明軍動起了策反、說降的腦筋。

多鐸帳下,漢人將軍多得是。

王就有三個,恭順王孔有德、智順王尚可喜、懷順王耿仲明,這三人因封號中都有個“順”字,所以被稱爲“三順王”,這順字自然是歸順的意思。

孔有德、耿仲明那是崇禎早年就叛了後金的,他們所帶有的戰船、火炮、匠人還有一萬多大軍,讓當時的建虜頭子皇太極,激動地親自出城迎接,並使用女真人最隆重的“抱見禮”相待,安置東京(遼陽),自成一軍,稱“天佑兵”。

這支“天佑兵”在清軍入關之後,也就成了漢八旗。

可以說,後期遼東明軍喪失對清軍的戰略主動,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孔有德、耿仲明二人送給韃子的火炮和匠人。

因爲那時,韃子的火炮無論從數量還是質量,都已經完勝明軍。

而此時,三順王中的孔有德正率軍進攻溫州府。

智順王尚可喜正率軍由長沙南下攻廣西。

多鐸身邊僅剩懷順王耿仲明,以耿仲明的資歷,這個策反、說降不入流的事自然輪不到他的頭上。

這份重任當之無愧地落在了已經死心塌地投靠清廷的方國安頭上。

次日一早,方國安帶着黃得功(潛逃的原上虞縣令,非殉國的大明靖國公),戰戰兢兢地走向驛亭要隘。

聞訊的張煌言和廖仲平在隘牆上現身,冷冷地看着這兩個無恥之徒。

方國安在離城百步外站定,他欲言又止。

好不容易鼓起勇氣勸道:“張大人,如今紹興府以南,皆已被大清平定,紹興府已是四面楚歌,是人都明白,滅亡不過是時日長短罷了,你如此對抗清軍,這是何苦呢?如果因此而讓紹興府百姓被清軍屠城,罪過大矣,你又於心何忍?你若是肯率軍歸附投誠,憑你的才幹,爵位肯定不會在我方國安之下!”

張煌言在牆上大聲怒斥道:“你位列公侯,手握重兵,進不能恢復中原,退不能保障浙東,反而卑膝投敵、認賊作父,爲敵前驅前來殘害同胞,還有何面目來見我紹興府百姓!”

罵到這,張煌言復指黃縣令道:“奸賊,你身爲一方父母官,上不思報效朝廷,下不思護佑當地百姓,竟與外敵暗中勾連,爲禍一方……丟盡了你家祖宗八代的顏面,還敢來我面前聒噪?”

可憐黃縣令連話都沒說一句,捱了張煌言劈頭蓋臉地一通罵。

二人被張煌言罵得面紅耳赤、無言以對,只能羞慚而退。

第一千四百八十四章 權爭第五百六十五章 我們還能上岸嗎?第七百六十一章 殺雞儆猴第一千五百四十九章 法無禁止皆可爲?第一千一百九十章 究竟想做什麼第一千四百八十九章 兄弟還是翁婿第四百三十二章 平崗山突圍戰第四百十章 鎮國公好氣派!第一千四百零五章 多爾博不是劉阿斗第六百四十四章 我就要殺了他第一千六百十九章 再落一子第五百八十二章 越來越難騙了第九十四章 你敢死,我……不敢!第一千五百六十五章 各懷鬼胎第八百九十三章 又一個畜生第一千四百四十三章 刮目相看第一千六百七十八章 覆盤第五百十八章 再殺一個固山額真第六百七十七章 義興朝兩國公戰前會晤第一百八十六章 與興國公談判第三百九十四章 傳國玉璽第一百五十一章 神來之筆第一千一百六十三章 此消彼長第四百三十章 戰爭暴發第一千一百三十五章 鍘刀、糖果第四百四十八章 歪打正着第二百零九章 逼迫吳勝兆第五百十八章 再殺一個固山額真第四百六十章 作戰方略第一千六百六十九章 小林騎的首秀第一千零四十九章 守土保境,唯死而已第一百六十七章 方國安的彷徨第九百二十六章 千鈞一髮第五十五章 公子,萬萬不可啊。第一百二十四章 挨爹的揍也是一種幸福第一千五百八十九章 海州之戰(三)第二百五十五章 莫家有奇女第六百零一章 朱慈烺的怨恨第一千三百六十七章 撿了個名士(二)第一百八十六章 與興國公談判第九百五十九章 難成氣候第七百三十七章 將計就計第四百四十一章 合圍紹興府第六百二十八章 吳爭去哪了?第七百八十三章 與方國安的比試第一千零二十三章 爲衆人抱薪者,不可使其凍斃於風雪第三百八十一章 你打算唱白臉還是紅臉?第七百二十八章 不負理想,不負天下第二百三十四章 爲得何嘗不是江山社稷?第八百七十四章 天,不可欺!第八百三十六章 罕見的酷刑第一千五百九十八章 用命換尊嚴第二百零一章 金華府淪陷第一千五百二十六章一萬年太久第二百六十八章 父親病危第一千一百二十八章 爭,還是不爭?第一千零九十九章 滴水不漏第三百十九章 吳爭欲救奸倿第一千二百九十三章 我是漢人第一千四百七十章 文人的嘴第一千四百七十四章 讓條路?第八百八十五章 書生與和尚第一千七百零四章 既然趕上,就沒退路可言第九百五十二章 打順手了,勝利拈手即來第四百十六章 福建時局第四百六十七章 擁立第五章 就知道急喉喉的,沒點兒眼力見第七百八十八章 改良的虎蹲炮第三百二十三章 是真太子嗎?第一千三百七十四章 人走茶涼第一千二百五十章 得先捅死你第一千四百四十章 琴瑟和鳴?第四百七十一章 繼續和談第五百九十一章 往哪突圍第五百二十四章 躺着都中槍第三百五十章 祭奠第一千五百零三章 誰是那隻儆猴的小雞第一千一百三十五章 鍘刀、糖果第一千六百三十章 銀子,永遠是頭等大事第五百四十四章 人生如戲,戲如人生第五百二十章 令出二門第九百九十八章 真不是我!第七百四十五章 度量衡第一千一百四十八章 將在外第四十三章 我若食言,猶如此盞!第九百八十八章 閹豎第一千二百二十九章 我本將心向明月第九百四十八章 清廷震動第六百七十章 該不該建城第八百三十二章 當受世人敬重第一千三百二十三章 三姓家奴罷了第一百七十二章 方國安突然發現他成了棄子第九百四十二章 因爲吳家……累了!第一千一百六十六章 陳錢山水師第二百三十七章 多鐸派人說降第三百五十一章 酒醉纔有真言第七百六十二章 吳爭練兵(一)第一千零十七章 血拼第一千三百六十章 和談風波(二)第八百十七章 案情原委(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