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五章 謀劃政變

老百姓們擔憂了半天,突然之間,多鐸不來紹興了,三萬多叛軍煙消雲散了。

這對於百姓而言,就象做了一場夢,如真似幻。

但不管怎樣,紹興府又活過來了。

閉門納戶的百姓們開始出門,封住的門窗重新開啓,已經逃出紹興府的婦孺也開始返回。

只是氣氛依舊不那麼熱烈,所有人依舊心有餘悸。

也是啊,經過這麼一場驚嚇,魂都沒有回來,加上對未來的擔憂,誰能一下子高興起來。

不過吳爭戰無不勝的名頭,又一次在百姓中流傳,這麼多人都在傳吳爭是武曲星下凡、天神轉世,要不然,韃子豈會放過唾手可得的紹興府,逃之夭夭?

這個說法得到了極大多數百姓的認同,他們更進一步地把吳爭塑造成了戰神轉世。

試想,如果不是戰神,怎麼會讓方國安那三萬多大軍不戰自潰呢?

吳爭卻不知道他已經被百姓神化,他忙得焦頭爛額。

方國安麾下除了沿江部署的軍隊外,他帶來紹興府時的一萬大軍,開小差的那數千人,此時也已經返回紹興府。

他們懇求重新迴歸明軍序列。

對於吳爭而言,手中軍隊自然是越多越好,可問題是這兩萬多的軍隊,紹興府根本無法負擔起這麼龐大的軍隊,哪怕加上杭州府,也不可能。

杭州府已經捉襟見肘,已經有六、七萬的軍隊,加上這些,哪就是十萬之衆。

畢竟銀子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一人一兩,一月就是十萬兩。

這就是個無底的坑啊。

可如果拒絕他們,帶來的後果就是整個紹興府亂了。

天知道這幫兵痞會幹出什麼事?

當張煌言趕到紹興府,見着吳爭時,吳爭正苦着臉發愁。

與想象的不同,二人見面也就相互點了點多,與想象中完全不同,二人甚至連該有的禮節都沒有,直接就開始商議接下來要做什麼。

當天晚上,吳爭、張煌言聚集了厲如海、周大虎、沈致遠、陳勝和紹興府留下的幾個官員臨時碰面,商議如何應對這一亂局,如何善後。

這次,吳爭正式公開地提出了更換監國,擁立長平公主朱媺娖監國的建議。

可想而知,這個時候吳爭的話已是一言九鼎,誰會去反對,誰敢去反對?

當然,除了張煌言有這個資格,有這個魄力。

可張煌言會反對嗎?

自然不會,如果會反對,他早就與張國維、錢肅樂追隨朱以海去了海上。

幾乎是滿票通過,擁立新監國,組建新的朝廷,將杭州府、嘉興府納入紹興府統轄。

如此,集合三府之力,整編三軍。

所有人都很振奮,紹興府從升爲監國臨都以來,第一次擁有了如此大的轄地、如此龐大的軍隊和實力。

可問題來了。

當吳爭與張煌言覲見朱媺娖,將朝廷決議稟告時,朱媺娖拒絕了。

她堅持自己是個女子,不能監國。

這問題就大了,除非吳爭豎旗自立,否則就無法迴避扯虎皮做大旗這一步。

沒有合適的皇室做爲號令天下的旗幟,就無法擁有大義。

這個時候,吳爭要是真豎杆自立,那麼好不容易攢下的名聲,就會付之東流。

世人會指責吳爭是個權臣、竊國大盜。

這個名聲一旦毀了,那麼再想扭轉過來,就很難。

浙東與陝甘、湖廣不同,陝甘、湖廣的民心已經被張獻忠、李自成的大西、大順軍搞得支離破碎,百姓不用說擁護明朝皇室了,幾乎個個都將皇室中人恨得咬牙切齒,恨不能寢其皮,食其肉。

這原因還得從朱元璋講起。

老朱是個生性涼薄之人,無論是對臣民、故交,甚至對妻妾,都比較薄情寡恩,唯有對他的子孫,那叫一個溫柔體貼、慈祥溫暖。

爲了保障他的子孫們能享受榮華富貴,老朱絞盡了腦汁。

開國之後,老朱不急着封賞有功之臣,先急不可待地將所有兒子冊封爲親王,當時他最小的兒子還在襁褓之中,不滿一週歲。

他下旨明文規定,皇族子孫不受法律約束,不歸當地官府管制,諸王宅邸、服飾和親衛,僅下天子一等,公候伯及文武羣臣見之皆須伏而拜謁。

大明官員的俸祿,可謂是有始以來最低標準了。

可老朱給子孫的年俸,卻只唯恐不夠。

一個親王,僅年俸就是一萬石,這是朝堂重臣最高俸祿的七倍,還不包括大片的土地和各種時令、節日的賞賜。

這還不算,老朱還規定,只要是皇族,就得朝廷供養。

出生後,自十歲起,就開始向朝廷領俸祿,成人、結婚、生孩子等都可向朝廷領取宅邸、冠服等費用,哪怕一瞪眼歸了天,家裡還能向朝廷領取一筆數目可觀的喪葬費。

老朱這種無微不至的愛護,可謂前無古人,後也是無來者的。

世人對此感嘆,“我朝親親之思,可謂無所不用,其厚遠過前代甚矣。”

其實老朱想法沒錯,他爲得是江山的萬年傳承。

他出身貧苦,小農思想根深蒂固,他以爲可以繁衍朱家後代,通過血脈來鞏固江山。

可他絕沒有想到,第一個毀滅他幻想的就是他兒子朱棣,靖難之役,朱棣搶了侄兒的江山。

當然,這可以說是個意外,還不足以徹底顛覆老朱的初衷。

可正因爲此事,身爲親歷者的朱棣,自然對皇族起了極大的戒心,他能做,別的親王一樣能做。

於是,自朱棣起,朱家皇帝對藩王的控制,也到了令人結舌瞠目、匪夷所思的地步。

爲了防止藩王勾連地方勢力作亂,藩王們終生只能生活在王府裡,就算只想出門遛個彎,也得專門派人千里迢迢地去京城向皇帝請示、申請。

如果皇帝心情不好,或者起得早,起牀風沒散,那麼藩王就算想在清明給他死去的爹掃個墓,都不可能。

皇帝爲了嚴防藩王之間有相互串連的機會,明文規定,親王之間終生不得見面,這也是著名俗語“二王不相見”的來由。

也正因爲這種奇葩的規定,皇族就動了別的腦筋。

第二百九十八章 鴻門宴?第一千六百七十六章 不可阻擋的演變第一千四百六十四章 誰是後生?第一千五百三十二章 總有宵小想害孤第五百七十六章 常例,本身就是一種腐朽第五百七十七章 義興朝第一次民亂第一千三百三十二章 攻海州?第九百零七章 與沈致遠聯絡上了第一千零八十四章 再次整編第一千四百八十四章 權爭第七百七十七章 初生牛犢不怕虎第一百五十八章 戰局有了轉機第一千六百四十七章 小人物第四十六章 爾虞我詐第八十一章 朝廷沒錢第一千四百八十七章 摟草打兔子第一千零二十九章 真相大白第八十四章 親疏有別第一千六百八十四章 收復海州(五)第一千七百零七章 歪打正着第一千七百零七章 歪打正着第七百三十八章 君臣之間的交易第七十四章 地頭蛇第二十七章 你不會是看上人家婢女了吧?第一千四百七十八章 陽謀第八百九十二章 禍水南引?第一千一百章 父教子第九百七十六章 馬某豈敢開這種玩笑?第一千六百五十七章 衡陽鎮狙擊戰(三)第八百零六章 看來飯中無毒第七百十四章 軍心士氣若失,空有疆土何用?第四百四十三章 勸降金聲桓第一千二百九十二章 聰明人第八百十六章 黃駝子出獄第二百六十四章 洪承疇吃癟第九百五十三章 一支雜牌軍第四百二十章 運氣不錯第三百四十八章 我是吳小妹第六百八十三章 雄風清角勁,落日大旗明第四百二十四章 死馬當作活馬醫第六百二十三章 韃子開始屠城第一千零九十六章 風雨欲來第三百六十五章 應天府之變(八)第一千四百十四章 瑕不掩瑜第一百十八章 山賊比朝廷有錢第一千二百二十六章 早知今日,何必當初第三百三十二章 錢多也發愁第九百六十五章 天道輪迴,躲不過的!第一千零二十七章 親審宋徵輿第七百二十八章 不負理想,不負天下第二百九十三章 多鐸另有打算第一百七十八章 錢翹恭的選擇第一千一百零四章 新娘回門第一千一百九十六章 契機第六百七十九章 你也太狠了!第七百十七章 漢人的血性第八百十四章 小偷居然偷到衙門裡來了?第九百七十六章 馬某豈敢開這種玩笑?第一千五百三十章 給誰希望,又斷誰希望第九百零七章 與沈致遠聯絡上了第一千六百四十一章 鳳陽府第一戰(一)第一千二百九十二章 聰明人第四百六十三章 殲滅清騎第一百零四章 不醉無歸第九十九章 想得美,做得更美第五百六十四章 你踹我就是第一千二百零九章 柳如是勸錢謙益反正第六百九十八章 南蠻子,好大的口氣第六百二十六章 你爲什麼不去死?第一千六百十四章 誰挖的坑第二百五十一章 應天府之戰第七百八十三章 與方國安的比試第一千一百二十一章 不癡不聾,不作家翁第一千五百五十一章 我來攪局第五百七十二章 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第六百七十七章 義興朝兩國公戰前會晤第七百七十一章 清廷的日子也不好過第二百八十九章 他只能答應!第一百零九章 不能和女人講道理第一千一百零一章 放下第七百四十九章 開科取仕?第二十一章 說好的把總、千總呢?第八百五十八章 亮麗的風景線第一千一百三十八章 萬事皆有因第九百九十章 尼堪的野望第一千三百八十四章 沛縣之戰(三)第六百二十三章 韃子開始屠城第七百九十八章 殺一人而救百人?第一千五百四十一章 妥協第一千五百六十四章 老薑真辣?第七百五十九章 聽者有意第一千零八章 撕裂第九百六十章 微服私訪第四百二十五章 只要是抗清,在哪都一樣第一千四百七十三章 有女不愁嫁第一千六百八十四章 收復海州(五)第八百八十八章 逼降招安第一千七百零五章 你,盡力了嗎?第四百三十九章 戰局發生轉變第一百三十四章 黑白顛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