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四百七十五章 醴陵會盟

吳爭再次張嘴,又被李定國攔住。

該死的,還不讓人說話了。

李定國不管,他繼續道:“戰場廝殺,總有馬革裹屍的那天,大西軍人員複雜,一路北伐打順風仗應該沒有問題,但若遭遇挫敗,怕是……溥興、海嶽留在杭州府,孤很放心,你也別嫌棄,孤知道你貴爲吳王……但孤的嫁妝,必能讓你滿意。”

吳爭愣住了,什麼意思?

李定國直起身子,轉身指着大西軍方向,道:“箭在弦上,不得不發,孤若將他們帶回,後患無窮……你明白嗎?”

吳爭困惑地搖搖頭。

李定國沉聲道,“大西軍中,以孫可望舊部人數爲最,孫可望北逃投清,被清廷封爲義王,此次孤要帶兵去問問他……還記得義父臨終囑託乎?”

吳爭心裡一驚,“你要直取順天府……你瘋了?”

孫可望降清之後,入順天府,被清廷封爲義王,可謂紅得發紫。

也是,清廷爲了分化大西軍,特意樹立孫可望這典型,期盼孫可望舊部效仿孫可望,全去歸降。

孫可望也知自己罪行滔天,哪還敢出京城?

此時李定國說要帶兵親自去問,自然得攻破順天府才能見到孫可望,可清廷就算是頹勢已現,也不是李定國數千裡奔襲、孤軍深入敵心腹之地能做得到的。

李定國斜了吳爭一眼,哂然道:“你以爲清廷是真看重孫可望麼?一旦孤率大西軍攻破汝寧府,敵京畿震動,清廷必會派孫可望前來與孤談判。”

吳爭這才醒悟過來,也對,真要是大西軍攻佔湖廣全境,不用攻當汝寧府,清廷都會派孫可望去“勸”阻了。

但話是這麼說,想辦到就太難了。

之前大西軍一路疾進,所向披靡,不僅僅是李定國指揮卓越,也不僅僅是大西軍戰力強悍、將士同心同德,最大的原因在於吳爭在淮安、徐州、鳳陽三府牽制了大量清軍,兵力近三十

萬之數。

可如今不同,義興朝與清廷達成和議,做爲隸屬於義興朝名下的北伐軍,自然不能再重啓戰端,這同樣也不符合吳爭自身的利益。

“現在不是時候,大西軍已經奔襲千里之遙,急需要休整……。”吳爭斟酌着,儘量用和緩、不刺激李定國的語氣道,“越往北,大西軍遇到的敵人阻力越大,同時,孤軍深入,也是兵家大忌……你若一意孤行,可能就……回不來了。這樣……聽我一句勸,大西軍莫再往北,三年,不,最多兩年,你我一起北伐。”

李定國眼神有些古怪起來,他似笑非笑地看着吳爭道:“你讓我很意外……難道你不覺得,大西軍此時北伐,就算孤與韃虜拼個兩敗俱傷,最得利的……不就是你嗎?”

吳爭一愣,苦笑起來,他聽出了李定國語氣的譏諷。

“如果在晉王和晉王所指的得利之間選擇,我會毫不猶豫地選擇晉王……我希望您,活着!”吳爭正容道。

這下換李定國驚訝了,他皺眉道:“是因爲海嶽……不,不應該啊……爲何?”

“國破家亡、山河凋零之時,造個神不容易,晉王二蹶名王,振奮的不僅僅是西南數千萬民衆,而是全天下漢人……您若陣亡、大西軍潰敗,同樣削弱的是全天下漢人的精氣神。所以,我希望您活着,好好活着!”

李定國慢慢坐了下來,重複了之前那句,“你,讓我很意外!”

吳爭有些靦腆地咧了咧嘴,“晉王不應該意外的,如果真是意外,想來晉王今日不該來見我,至少不該在我面前喝這麼多的酒……況且,如果易位而處,晉王也不會坐視我去送死……對嗎?”

李定國的臉色顯得莊重起來,他看着吳爭,緩慢但堅定地點點頭道:“對,如果你死了,江南半壁便再無可能出第二個象你這樣的人……大西軍獨木難支、鄭森守成有餘、進取不足,北伐大業……難矣!”

吳爭笑了起來,舒心地笑,“既然如此,你我何不聯手?”

李定國呵呵笑道:“固所願,不敢請耳……只是北伐功成之時,該由誰登上至尊之位?”

吳爭笑道:“至尊之位,有那麼重要嗎?”

李定國挑挑眉頭,“當然重要。”

“如果輕君實相呢?”

李定國皺眉道:“這有何不同?與一個權傾朝野的宰相相比,皇帝更適合掌實權。”

“如果相不是一個人,而是一羣人呢?”

“還是內閣?”

“是。”吳爭道,“軍政分離,內閣執政,皇帝掌軍,雙方互不干涉,又相互監督。”

李定國不解地道:“若皇帝改變主意,發動政變,又當如何?”

“勒石爲證。”

“如何限制?”

“憲法。”

“何爲憲法?”

“立法之法。”

……二人漫長地試探終於結束,進入了言簡意賅的快速應對之中。

這一夜,二人徹夜交談。

確定了兩軍日後的合作,確立了先南後北再西北的戰略。

可憐此時正在與番人聯合艦隊拼殺的鄭森,就這麼被二人定爲整編對象了。

不過這也沒有什麼意外,鄭軍除了水師,陸軍確實相對孱弱了些,此時大西軍與北伐軍會師,不僅將在閩粵清軍攔腰截斷,同樣使得鄭軍再無可能北上,想要北上,就得李定國和吳爭同意,這樣一來,鄭森的定位就已經非常明確了,那就是,整編。

當然,是李定國以永曆晉王之名整編,與吳爭沒多大關係。

但這場整編,必須北伐軍配合,或許就也是李定國務必要親自來醴陵,與吳爭喝上四壇烈酒的原因。

只有大西軍和北伐軍聯合,方纔可以肅清閩粵清軍,同時,將鄭軍給整編了,形成義興朝和永曆朝實際上的聯合,那麼北伐的大門,才真正地開啓了。

雙方約定,以湖廣、江西爲界,兩軍對北轉入戰略防禦。

對南,大西軍肅清廣東,北伐軍以鄭軍之名,掃蕩福建。

之後共同“勸說”鄭森接受整編,陸軍歸李定國,水師歸吳爭。

兩年之後,兩軍聯合北伐,功成之後,平定西北。

這一天,被世人稱呼爲“醴陵會盟”。

第六百六十六章 善於把握機會的方國安第一千三百七十八章 爲達目的可以不擇手段嗎第一千六百六十二章 一報還一報第八百五十一章 你是來砸場子的第八百零八章 如此說來,本王還得感謝你?第七百八十二章 拼刺術第五百三十七章 大明是明人的大明第二百八十九章 他只能答應!第六百五十七章 追贓助餉纔是大順朝的敗亡原因?第一千五百二十二章 廬州、安慶第四百六十九章 同赴黃泉吧!第一千二百二十七章 你敢誹謗本王?第九百七十八章 你算個屁?第一千三百五十章 反目成仇?第二百六十一章 有發爲順民,無發爲難民第七百三十八章 君臣之間的交易第一千三百二十三章 三姓家奴罷了第四百四十八章 歪打正着第一千三百二十七章 算有遺策第三百十八章 被所有人唾棄的馬士英第八百十七章 案情原委(一)第七百二十二章 意外之財第五百四十二章 莫負老夫!第三百六十七章 應天府之變(十)第三百九十二章 推倒重建?第六百六十九章 不會有都城第一千六百二十九章 人一瘦啊,壓不住福第一千五百七十二章 落子無悔第一千六百十八章 落子無悔第一千三百九十四章 真假重要嗎第六百五十九章 你的媳婦,自己看着辦!第二百五十五章 莫家有奇女第一百九十三章 低賦稅纔是導致明亡的主因?第一千六百二十章 此時的鄭森還年輕第七十七章 不約而同的統一第一千五百四十章 滅口第七百七十五章 虛與委蛇第六十八章 站直嘍第三百十七章 救厲如海的老僧竟是馬士英第八百三十七章 說得上話,便是自家人!第一千六百十九章 再落一子第一千二百零四章 諸王之亂第六百八十二章 你想要朕怎麼做?第二百二十四章 老兵金貴,老兵不死!第九百三十四章 覆滅之路第五百五十七章 又至淳安鎮第一千四百四十七章 爲何不能是陛下?第一千五百三十七章 須慈悲,更須雷霆第一百三十七章 同是明軍,何必內訌?第八百九十章 情理之中,不足爲怪第九百九十四章 廖仲平奇蹟般地生還第三十二章 吳爭,你好狠心第十六章 人不可貌相第六百二十五章 醞釀第一千五百六十六章 難唸的經第四百二十六章 是時候收復紹興了第一千五百五十八章 出手第一千三百三十四章 反轉第七百十二章 將他叉下去!第三百九十四章 傳國玉璽第九百零六章 盡殺之,可惜了第一千二百五十八章 堅固的堡壘第一千零九十七章 古怪的長隨第一千零一章 你不會徇私枉法吧?第一百十三章 時局有變第一千三百零八章 第一個變數第四百五十一章 伏擊柯永盛第三百六十四章 應天府之變(七)第一百四十二章 江南莫家第二百三十七章 多鐸派人說降第一千五百八十二章 福臨的小算盤第一千四百九十七章 活得下去嗎?第一千一百七十四章 小勝怡情第一千四百零二章 湖陵城之戰(二)第一千四百九十四章 最難辨識的就是人心第一百七十八章 錢翹恭的選擇第六章 只有陳勝,沒有吳廣第三百九十五章 這是我的意思第一千四百三十章 點到即止第一千零四十一章 落花有意,流水無情第五百七十三章 張名振投入麾下第三十四章 巧言令色第七百五十四章 心扉未開,何談坦誠?第一千二百十七章 晉王第一千二百四十三章 淮安守將祖大弼第一千五百三十二章 總有宵小想害孤第八百六十六章 十艘新式戰艦第三百七十八章 素未謀面的正室夫人第七百三十四章 老夫知足了!第九百十三章 婉拒鄭成功第一千一百四十八章 將在外第一千二百十七章 晉王第一千一百章 父教子第五百三十四章 軍心難違第八百零六章 看來飯中無毒第二章 與韃子爭,其樂無窮第六百零八章 替死鬼第八百五十三章 敲竹槓第三百二十四章 馬士英的選擇第一百三十七章 同是明軍,何必內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