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章 方國安不聲不響撤退

鄭叔遲疑道:“殿下請恕奴直言,爲上者講究得是勢力的平衡,在這一點上,魯王並無過錯,而吳爭確實鋒芒太露了些,加上與張尚書、錢御史、張編撰等人走得過近,這也是爲魯王殿下忌憚的原因之一。殿下,文武勾連,是爲君者大忌啊。”

朱媺娖嗤聲道:“是忌諱沒錯,於是就有了明的一路潰敗。大明並非無人,而是能人皆因忌諱被迫害至死了。今日本宮才明白他當日所說,如今的明,只不過是存在在我等心中的一個幻想。這樣的明,還不如不要,漢人的明、天下人的明,纔是真正的大明。”

鄭叔臉一白,他不知道爲什麼今日公主殿下言語會如此冒失,“殿下慎言!”

朱媺娖也一驚,發覺了自己的失言。

於是重新轉過頭去,“魯王傳諭,令他撤回紹興府,你說,他會回來嗎?”

鄭叔見朱媺娖已經回覆清醒,才鬆了口氣,這王府之中,隔牆有耳,萬一這番話傳到朱以海耳朵裡,沒得惹出什麼事來。

聽到朱媺娖問,鄭叔答道:“自然是該回來的。”

這話回答得很妙,粗聽是在判斷吳爭會回來,是肯定句。

但細品卻是,按道理是應該奉命撤回的,但……誰知道呢。

這就是說話的方式,而朝廷中那些重臣們,對此的造詣一個個都比鄭叔高明多了。

他們文治武功缺得太多,但比起說話隱晦來,一個比一個高深。

說得每句話,都可以讓人口味上十天半月的。

可戰場不會給你十天半月。

朱媺娖其實並不在意鄭叔是怎麼回答的,她只是自問自答:“他的心性太過倔強,面對敵酋多鐸六萬大軍……哎,只望他能奉諭返回……本宮是說,他該多想着吳莊裡他爹爹和妹妹。”

鄭叔心中暗歎,公主殿下沒多少話,可提到的“他”字,比任何時候都多。

看來,吳爭身處險境,公主殿下已是心亂。

鄭叔隨着朱媺娖的目光,望着天空中的月亮,不覺心中喟嘆,殿下啊,你經歷瞭如何坎坷,爲何就是看不開呢?

……。

此時的吳爭剛趕到杭州城。

根本不知道,吳莊差點出事。

也根本不知道,自己的無心之作,差點就徹底改變了歷史。

多鐸可不是普通親王,他一死,清廷至少失去了一條臂膀。

可惜,讓多鐸死裡逃生,只丟了一隻左腳。

吳爭現在唯一想做的就是,在杭州城淪陷前,狠狠地咬韃子一口。

就算杭州城最終沒守住,也要從韃子身上撕下一塊肉來,讓他們膽寒,不敢再狂妄,再肆無忌憚地屠殺明人。

這其實是一種辯證關係。

實力越強,打得敵人越痛,敵人就越不敢殘殺百姓。

韃子之所以敢製造揚州十日、嘉定三屠,正因爲明朝敗了,大明亡了。

史可法終究沒有在揚州抵擋住建虜的進攻。

揚州的丟失,意味着半壁江山的淪陷和大明氣數已盡,韃子纔可以肆無忌憚地製造兇案。

否則,從揚州府至順天府,那麼多的戰鬥,也沒見韃子敢屠城啊。

這不是史可法抵擋太狠,打痛了韃子。

而是韃子已經看透了明亡的結局。

吳爭不熟悉歷史,但知道隆武朝亡得比魯監國早,當然,魯監國丟掉紹興,比隆武早。

但朱以海沒有投降,而是帶着文武官員,乘船至海上,組織了流亡正府。

這也是吳爭當初沒有去投隆武而選擇朱以海的原因。

因爲吳爭知道,隆武朝的福建是韃子解決了湖廣戰場,由江西至福建,滅亡了隆武朝。

隆武帝朱聿鍵在福建汀州被俘之後很快被殺害。

這時在兩廣總督丁魁楚、廣西巡撫瞿式耜、巡按王化澄與呂大器等人的推舉下,桂王朱由榔已經在廣東肇慶監國。

可朱由榔在聽聞江西贛州被清軍攻陷後,就慌了,不僅朱由榔慌,大部分官員都慌了。

司禮監太監王坤主張立即逃難,首輔丁魁楚隨聲附和,大學士瞿式耜等力主鎮定,也只推遲了四天。

最終,朱由榔棄廣東,逃往梧州。

他一逃,原隆武朝大學士蘇觀生同廣東布政使顧元鏡、侍郎王應華等在廣州奉請隆武帝之弟唐王朱聿鐭監國,並且搶在朱由榔之前,正式稱帝,爲紹武帝。

朱由榔不甘心了,隨即東返肇慶,數日後登基,爲永曆帝。

於是一場鬧劇上演,半壁江山同時有了兩帝、一監國。

永曆帝、紹武帝在廣東大打出手。

正當紹武政權在同永曆朝廷激戰正酣,並且佔據上風的時候。

清軍在佟養甲、李成棟統率下,僞裝成明朝軍隊,出其不意地攻佔廣州。

紹武帝及首輔蘇觀生自殺殉國,廣東淪陷。

可憐的朱聿鐭,就當了一個多月的皇帝。

吳爭知道大概的歷史,另外吳爭也顧及到吳老爹故土難離,不忍將老爹和妹妹留下。

這是吳爭逃離嘉定後,選擇魯監國的主要原因。

吳爭原本是想找一個明主效忠,這樣可以不用顧及後勤、內務,迅速壯大起實力。

但現在發現,魯監國確實不是明主。

按現在的局勢下去,紹興府被韃子佔領只是時間問題。

於是吳爭開始尋求更換監國,但顯然吳爭的能力還做不到這點。

沒有張國維、錢肅樂等人的襄助,吳爭無法達到目的。

所以,吳爭打算在杭州城建立起自己的勢力,至少在杭州城打響自己的名聲。

只有自己的實力強大了,在朝廷中才有足夠的話語權。

就象方國安、王之仁,吳爭不認爲自己比不上這二人。

緊張的備戰進行得如火如荼。

萬人降軍已經被宋安處置妥當。

宋安依照吳爭的意思,將降軍分爲五部,做爲衛所池二憨、宋安、厲如海、周大海、錢肅典五營的後備隊。

戰局順利時,噹噹輔兵,在後面射射箭。

戰局不順時,就將他們補充進各營。

如果說,當時吳爭在鹽官查驗火炮時,這些降軍被池二憨阻攔,無法跟隨方國安撤往紹興府還耿耿於懷,那麼現在知道吳爭又一場大勝,看到繳獲的戰馬和軍械時,已經徹底地安下心,打算跟吳爭幹了。

第一千四百三十六章 我要贏第六百零六章 陛下聖明第六百十章 因爲怕他,所以要滅了他第一千零十九章 老兵不死第一千四百十八章 談判(一)第四百十二章 杭州灣水戰第一千六百十二章 迷霧第一百九十四章 真他X的有些道理第四百九十三章 與虎謀皮第一千零十九章 老兵不死第一千二百二十八章 試用施琅第七百十三章 吳爭想換回沈致遠、錢翹恭二人第一千四百十八章 談判(一)第一千三百六十八章 李顒舌戰雙儒(一)第八百六十二章 話都被你說了第七百九十八章 殺一人而救百人?第二百五十六章 長江水戰第九百三十九章 故人已去第一千一百七十七章 漢明半月談第七百九十三章 王爺救命!第一百零二章 你太沒良心了第六百九十六章 咱身在曹營心在漢第一千五百五十五章 抉擇(二)第一千二百四十七章 真是坑嗎?第三百五十二章 面具沒了,那隻剩下猙獰第六百三十一章 收官大捷第一千一百六十八章 進五,退十第一千五百二十四章 三大矛盾第三百二十一章 人舌無骨,黑白顛倒第七百七十七章 初生牛犢不怕虎第一千六百四十六章 開始收官第一千五百六十八章 誰贊同誰反對第九百六十七章 與子同遊,動輒覆舟第一千一百零三章 妥協,是爲走得更遠第一千五百二十四章 三大矛盾第六百七十章 該不該建城第五百三十七章 大明是明人的大明第二百六十一章 有發爲順民,無發爲難民第七百五十章 兩部兵書第一千二百七十三章 沒有辦法的辦法第一千六百五十三章 無巧不成書第八百三十八章 每日自省吾身,絕無貪過一文哪第六百八十九章 兄妹情深?第一千五百三十九章 名君之相?第一千一百六十七章 先聲奪人第二百二十五章 恩怨兩清,互不相欠第十章 勝利,就是最好的尊嚴第九百六十九章 帳務凍結第七百九十二章 一本正經地胡說八道第八百四十二章 四九式第一千五百七十章 虛則實之第八百九十章 情理之中,不足爲怪第一千四百九十七章 活得下去嗎?第一千四百六十五章 封鎖第一千三百三十八章 利誘第一千二百八十三章 情報傳遞受阻第五百三十九章 溫文爾雅的君子嗎第三百十二章 不知來路的援軍第三百九十一章 吳爭是惠宗後裔?第一千五百九十七章 是時候動動了第四百零三章 待君子以誠,於小人以謀第四百七十五章 理念之爭第一千一百零七章 馬士英的執着第三百零八章 命不該絕第三百九十六章 君子,須欺之以方第一千五百十三章 我兒威武!第一千一百八十一章 撿了個寶?第八百五十二章 法不允許,那就改法!第二百九十一章 脫困之策第四百六十五章 血戰鎮江城(一)第一千五百二十九章 傳言不虛第四百七十一章 繼續和談第一千四百九十四章 最難辨識的就是人心第一百零五章 攻守同盟,互爲犄角第一千六百七十二章 亂的,就是規矩第一千四百零九章 急襲第四百二十五章 只要是抗清,在哪都一樣第一千三百十章 一門忠烈第一千章 若是陛下所爲呢?第一千零六章 絕命書第二百五十六章 長江水戰第五百七十七章 國策和國本第九百五十五章 準備痛打落水狗第七百五十八章 練兵賭約第一千六百五十三章 無巧不成書第一千二百五十二章 吳爭入局第一千五百七十一章 服從,是一種態度第一千零二十章 一戰盡沒第八百六十二章 話都被你說了第七百六十二章 吳爭練兵(一)第三百七十八章 素未謀面的正室夫人第一千五百三十四章 十六字第一百七十一章 風雲變幻第七百七十二章 不安份的沈致遠第五百九十七章 她是在考驗我第四十九章 真是他第五十章 有難同當第一千一百十八章 誰更小人?第八百九十六章 貪念讓人忽略一切危險第六百六十三章 斷其一指,以示薄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