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六十四章 有些不要臉

PS:感謝書友“書友20190102151451055”的打賞。

而真正打動吳爭之處在於,一旦鄭成功損失了這支水師之後,他與自己的海上力量對比,開始迅速扭轉。

也就是說,往後鄭成功在有所動作之前,得想想,他有沒有這個與自己對峙的底氣。

這,便是最好的震懾。

雖然有些不要臉。

吳爭下意識地摸了摸自己的臉,苦笑起來。

也罷,不要爲了一個“英雄”的虛名,置自己於被動了。

吳爭被張名振的話,說服了。

此時,張名振引着王一林進來。

吳爭板起了臉,看着王一林。

王一林顯然已經被張名振以同樣的話說服,一進來就紅着臉,悶聲朝吳爭躬身道:“屬下魯莽,衝撞了王爺,請王爺責罰!”

吳爭“哼”了一聲,沒好氣地道:“怎麼,立馬不想爲死去的弟兄們報仇了?”

王一林有些急了,高聲道:“弟兄們在天之靈,要是知道這支水師歸了咱們,定會瞑目的。”

眼見這廝又急眼了,吳爭暗罵一句,真他X的不經逗。

“好了……這事交由你與張名振去辦吧。”吳爭揮了揮手。

王一林與張名振齊齊行軍禮道:“遵命!”

吳爭哼了聲,“別高興得太早,罪記着,待此事了後,再作處置!”

王一林應道:“但憑王爺處置,屬下絕無怨言!”

瞧瞧,就這德性。

吳爭搖搖頭,對張名振道:“通知王朝先,舟山水師即刻移師至蒲門所以東海域,派快船向南偵察,嚴防鄭成功率水師突然來犯。”

“是。”

“至於鄭彩……。”吳爭古怪地看了王一林一眼,“你自己看着辦,就別再來問了。”

“是。”

……。

與子同遊,動輒覆舟。

友誼的小船說翻就翻。

論起來,鄭成功與吳爭有一面之緣,當初還形如“知交”。

當時隆武帝及皇后、皇妃、皇子們被清軍擒獲,在黃道周的懇求下,吳爭率當時還是定海水師,千里奔襲,救下了隆武帝及一衆朝臣。

正好鄭成功領數千人奉詔回援,加上李成棟隨即反正,這才重新攻下福州城,做爲隆武朝的棲身之所,延續了隆武朝多存在了半年時間。

吳爭與鄭成功在當時一夜暢談。

可也正是因爲這一夜暢談,吳爭堅定了自己對鄭成功的判斷和認識,這不是一個可以依爲後盾之人。

鄭成功的格局太小,偏安一隅,是他的追求。

歷史上三次北伐,幾乎每次北伐都是被逼的。

永曆朝逼的,李定國逼的,還有被時任兵部尚書的張煌言逼的。

這不是在貶低鄭成功,而是性格決定一個人命運。

鄭成功已經成年,鄭家的海盜生涯及其父親鄭芝龍的作爲,影響了他的心性。

鄭芝龍不是個有大格局的人,做海盜是個“偉大”的職業,無本萬利。

可在明朝水師數次圍剿而不得的時候,鄭芝龍接受了招安,成爲了明臣。

從這就可以看出,鄭芝龍其實想要的,真得不多。

而明亡之後,鄭芝龍主動擁立隆武。

爲得並不是有一日北伐,可以想效仿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

可問題是,鄭芝龍格局太小,他是想學曹操,可沒曹操的本事和胸襟啊。

任人唯親、大權獨攬,這樣的權臣倒是有三分象曹操。

可鄭芝龍貪得無厭、睚眥必報,這就和曹操完全是兩回事了。

曹操的胸襟可容天下,絕非鄭芝龍可比擬的。

而且時局也不一樣,曹操那時挾天子時,是諸侯爭霸,是內患而非外敵,所以,不管攻打誰,都沒有法理上的缺失。

可鄭芝龍那時不同,北有外敵南下,無論是明軍、先前造反的民軍,還是舉旗抗清的義軍,都不乏法理上的大義。

加上浙東有魯監國,西南永曆登基。

三個方向,各有各的追隨者,鄭芝龍想挾隆武令諸侯,能令得動嗎?

譬如大西、大順軍殘部,他們鳥鄭芝龍嗎?

譬如魯監國,稱隆武爲皇叔父,只認親戚,根本就不承認隆武的地位,連皇帝都不認,那鄭芝龍算個球啊?

所以,鄭芝龍是東施效顰,三不象。

之後,鄭芝龍坐擁數十萬大軍,加上幾乎在當時無敵於東亞的水師。

可在清軍南下進入閩粵時,竟幾乎沒有絲毫抵抗,直接就降了。

導致隆武朝如同風捲殘葉般滅亡。

這使得整個閩粵的明軍,處於羣龍無首的狀態,於是出現了今日是明軍,明日成了清軍,過幾日又反正了,簡直亂成了一鍋粥。

這樣的家族,能有鄭成功這樣,出淤泥而不染的,已經着實不錯了。

但這種家族對鄭成功心性的影響,也是巨大的。

譬如,隆武亡後,鄭成功自恃身價,不承認永曆地位整整兩年多時間。

非得永曆派欽使冊封異姓王爵(延平郡王)之後,就立即改旗易幟,遵奉永曆了,這吃相太難看,簡直就是待價而沽啊。

其實,這一點上,並不能說鄭成功錯了,人爲不己,天誅地滅。

想得到名份,其實沒有什麼,可覺得令人難堪的。

但既然已經不遵奉永曆,那就一竿子硬到底,哪怕自封個閩王抗清,也在大義之內,這天下本就四分五裂了嘛。

可朝三暮四,這樣的行徑,確實令人詬病。

接受冊封之後,手下三十萬大軍,卻毫無建樹。

非得在張煌言使用“非常規”手段逼迫之後才進行北伐(歷史上當時魯監國流亡海上,後去投鄭成功,不想鄭成功不接納,給了塊地方讓朱以海安身,張煌言時任魯監國的兵部尚書,手中沒錢無兵,靠碰上化緣,在民間召集起一萬多人,執意北伐,向手下三十萬大軍的鄭成功請求支援,被鄭成功一口拒絕,張煌言無奈之下,在民間到處散播鄭成功消極怠戰的傳言,最後在永曆帝明旨下,鄭成功才啓動了第三次北伐,結果在應天府外,靜坐了一個月,生生錯失攻城良機,葬送了十多萬大軍)。

之前吳爭,爲何婉言拒絕鄭成功聯合收復福建的提議?

原因就在於此處!

不怕神一樣的對手,就怕豬一樣的隊友!

第一千五百零七章 軍事報復第六百三十八章 互不相欠第七百四十章 僅僅是權、勢嗎?第七百六十章 無意中被點醒第一千五百六十五章 各懷鬼胎第一千零六十二章 君子之約第九百四十三章 瀝海衛趕到京城第一千一百九十八章 一種相思,兩處閒愁第四百八十八章 與士大夫共天下?第七十三章 咱幹不出這種不要臉的事第一千一百零八章 莫長林招供第八百七十章 她敢不應嗎?第一千五百三十七章 須慈悲,更須雷霆第九百九十一章 尼堪趁機反擊第一千一百五十六章 七星島海戰(七)第二百一十章 吳勝兆服軟,松江府光復第一千六百十六章 歷經磨難的東藩第一千一百五十二章 七星島海戰(三)第二百二十九章 江陰百姓的大禮第五百四十五章 堅拒吳王爵第一千零十五章 大人,刀還在!第一千一百七十六章 荒唐第九百八十四章 陰謀之下,最慘的是無辜第四百七十一章 繼續和談第四百五十六章 福州變局第三百九十三章 太祖遺詔第一千二百零五章 是真,是假?第三百七十六章 平衡第二百五十六章 長江水戰第一千零三十五章 誰敢?第一千六百六十五章 再戰海州(一)第二百二十七章 天大的誘惑?第一千零七十六章 託孤?第二百五十一章 應天府之戰第七百七十五章 虛與委蛇第一千一百四十七章 緊追不捨第一千零三十九章 如果是意外呢第七百八十八章 改良的虎蹲炮第一千二百九十一章 墮落第一千零二十七章 親審宋徵輿第一百四十二章 江南莫家第一千六百九十章 劉放的功業(二)第五百三十四章 軍心難違第一千二百四十三章 淮安守將祖大弼第一千三百九十七章 樹欲靜風不止第七百零一章 你究竟是真降還是假降啊?第四百二十七章 “拿”錢的法子第二百九十一章 脫困之策第五百七十章 這輩子只做了一件事的吳老爹第一千零二章 爛攤子第一千三百七十章 誰是好人?第三百二十一章 人舌無骨,黑白顛倒第二百九十五章 追緝兇手第一百二十五章 勝利來得太意外第一千六百八十一章 收復海州(二)第一千六百八十二章 收復海州(三)第一千七百零五章 你,盡力了嗎?第五百三十一章 **賀老三第三百五十四章 豎子安敢欺我?第三百七十八章 素未謀面的正室夫人第一千六百六十二章 一報還一報第一千四百七十三章 有女不愁嫁第一千三百零七章 偶然還是必然第一千六百零五章 君子論跡不論心第七百五十三章 黃道周的責問第四百六十章 作戰方略第一千六百九十二章 三蹶名王第二百零八章 兵臨松江城下第一千三百四十三章 烽煙四起(一)第六百六十七章 無情未必真豪傑第五百九十三章 是火坑也得跳第一千一百章 父教子第一千零四十五章 你竟敢在本王面前提銀子?第二十五章 坐而論道(二)第一千二百二十三章 不是不報第六百零三章 嚴重的誤判第一千四百八十二章 家家都有本難唸的經第五十章 有難同當第一千一百七十六章 荒唐第一千四百四十一章 北伐軍的聲威第七百六十六章 吳爭練兵(五)第一千六百零九章 要動織造司第一千六百五十章 人心最複雜第一千三百二十七章 算有遺策第三十章 你妹!第一百六十六章 紹興告急第一千一百七十八章 朝廷亂象再起第二百十八章 來世……好運!第九百三十九章 故人已去第二百零五章 如同玄著兄的人品第八百二十五章 別讓父老鄉親瞧不起咱們第一千三百七十章 誰是好人?第一千二百三十七章 各有打算第七百九十三章 王爺救命!第二百三十二章 南人有脊樑第八百六十一章 話不說不明,理不辯不清第一千一百七十二章 陳錢山水師第一千零二十九章 真相大白第九百四十四章 再戰金川門第四百六十五章 血戰鎮江城(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