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四一章 翰林院(第三更,謝所有書友)

沒有什麼入職典禮,也用不着朝會的時候上朝跟皇帝打招呼,就算做翰林前途光明,但一個從六品的官員,在京城一抓一大把,自打沈溪被授官開始,他狀元的光環便逐漸黯淡下來。

三月二十八,清空萬里,京師城裡城外牡丹、丁香、海棠、芍藥等相繼盛開,在這麼一個最適宜踏春賞花的日子裡,沈溪正式開啓了他在大明朝的仕途。

十三歲的沈溪,入翰林院當史官修撰了。

京城翰林院修建於正統七年,是在明初鴻臚寺舊址上修建起來的,位於皇宮的東南方,坐南向北,從翰林院大門遠遠一望,便能瞧見巍峨雄壯的紫禁城。

與六部衙門大官小官乘轎來辦公不同,翰林院那是有名的清水衙門,這裡的官員品階普遍不高,在這兒上班別說聘請轎子和轎伕,就連擁有馬車的都屈指可數。

翰林院史官修撰數量並無定數,不過這一年加上沈溪,一共是三位。

除了沈溪外,還有弘治九年的狀元朱希周,以及弘治九年的榜眼王瓚。

朱希週二十三歲中的狀元,如今才二十六歲,屬於青年才俊;王瓚三十七歲,面相略微顯老,乍一看就像個小老頭,但爲人幽默風趣,與之交談如沐春風。

沈溪是在一個不太合時宜的時間進入翰林院的,因爲恰好發生鬻題案,如今會試主考官程敏政雖未被下獄,但官職已然被剝奪。

程敏政是在禮部右侍郎兼翰林院學士、掌院事的位子上被拉下馬來的,在案子沒有定論之前,翰林院連名義上的主官都沒有,所有事情歸侍講學士焦芳兼領。

不過焦芳這會兒還擔任太常寺少卿,並沒太多時間待在翰林院中,目前翰林院基本屬於無主狀態。

內閣大學士謝遷,作爲前翰林院侍講學士,又是如今的東閣大學士,經常到翰林院來走走,兼一些掌院和內閣誥敕之事。

這些活本來都是程敏政做的,而程敏政原本也被認爲是下一位入閣大學士的不二人選,頭年裡首輔徐溥剛剛致仕,劉健眼看老邁將退,李東陽和謝遷之後,必然有一人入閣……可惜程敏政說話不謹慎,無端招來大禍,不僅內閣大學士無望,眼看性命都保不住了。

沈溪到任後,先見過侍讀和侍講,再由朱希周帶他去見下面包括五經博士、典籍、侍書、待詔以及沒有品秩的孔目、庶吉士等屬官,簡單照過面後,便迎來入一項繁瑣的工程,也是這幾年翰林院一直在做的一件事,編修《大明會典》。

明初,明太祖朱元璋仿《唐六典》敕修《諸司職掌》,分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和通政使司、都察院、大理寺和五軍都督府十門,共十卷,記載了大明朝開國到洪武二十六年間所創建與設置的各種主要官職制度。弘治皇帝登基後,因洪武后累朝典制散見疊出,未及彙編,不足以供臣民遵循,於是就有了《大明會典》的產生。

弘治皇帝對於《大明會典》的修撰十分看重,天子有惠政,需要著書留名,皇帝若不能以文名傳世,就好像明君頭上少了一道光環。不過眼下這本著作的編撰出現了一定問題,因爲程敏政正好是《大明會典》的副總裁官。

《大明會典》總裁官是徐溥、劉健、李東陽、謝遷這四位,其中徐溥致仕還鄉,剩下三位都是內閣大學士,沒時間修書,程敏政作爲副總裁官,卻是真正的負責人,這就是典型的二把手當家。

謝遷之所以時常到翰林院來,有一部分原因便是監督修撰典籍。

沈溪入職第一天,尚未來得及熟悉一下環境,工作就已經安排下來了,讓他整理藏書庫,爲編撰《大明會典》中關於英宗的部分進行準備。

朱希周拿着幾本書過來,在沈溪旁邊坐下,笑道:“不用太拘謹,這些事不是太着急,寧多翻閱典籍,可千萬別有錯漏。這修史之事,不能出絲毫差池。”

《大明會典》是官修的斷代典制體史書。

不同於一般的史書,此書是以典制爲對象,廣羅自大明建國以來歷代或斷代典章制度並記述其因革損益情況,與典、志、考類似,脫胎於紀傳體史書中的書志,成爲獨立的史籍體裁,有通典、會要、會典等編輯區別。

總結來說,就是把明朝每個皇帝頒佈的典章制度修撰於一體,用典章制度的演變,來記錄歷史沿革。

就如同在修書之前徐溥等四位內閣大學士進言中所提:“以本朝官職制度爲綱,事物名數儀文等級爲目,一以祖宗舊制爲主,而凡損益同異,據事系年,匯列於後,萃而爲書,以成一代之典。”

既然是史書,那就是要傳於後世的,必須要嚴謹,朱希周的提醒出於善意,寧可多查閱,把事情求證清楚,也不能因爲急於求成而出現偏差,這是修史之人的基本涵養。

現在交代一下沈溪辦公的地點。

因與紫禁城相對,翰林院的大門自然是面北而開,門內有三重,其中頭一進是署堂,爲七開間的廳堂,堂中有大學士、侍讀學士、侍講學士分座。東邊五間廳堂叫編檢廳,西邊五間廳堂叫讀講廳。

進去後是七開間的穿堂,東邊是五開間的典簿廳,西邊是五開間的待詔廳。再進去,便是五開間的後堂,南向,中設寶座專爲皇帝來坐。

後堂兩邊是書庫,藏書用的。後堂是一個大院子,內有活水,與東邊的玉河相連。成化年間,主掌院務的翰林院侍讀學士柯潛在水潭旁蓋了一個亭子叫柯亭,其後內閣大學士兼翰林學士劉定之鑿井於其旁,“柯亭劉井”,爲翰林院一大景觀。

劉井以東爲東齋房,堂前是瀛洲亭,亭下方有鳳凰池。池南有寶善堂,堂後爲陳樂軒。柯亭以西爲先師祠,祠爲南西齋房,向南則爲原心亭。過了原心亭,就是翰林院的後門。

沈溪的工作之所,便是在翰林院後堂的一間屋子。跟後世坐辦公室差不多,沈溪雖然只是個翰林修撰,官品不高,不過下面也有幾個人爲他做事,基本都是翰林待詔和庶吉士,別的人各有差事,基本不會聽沈溪差遣。

不過因爲要修《大明會典》,這幾年翰林院的人手一直很充足,沈溪作爲整理者,很多時候不需要親自翻閱典籍,要哪個年代的資料,自然有人幫他查證。

到了中午,翰林院管飯,沈溪跟新認識的朱希週一起到飯堂吃飯。

說是飯堂,不過是幾張桌子拼在一起,因爲人多,還得分批次開飯,伙食挺不錯,尤其今天是新科一甲前三入職的好日子,翰林院加了三道葷菜,一衆同僚見過,上午因爲匆忙辦公而沒行完的禮數,中午跟着就補上了。

吃過飯臨走的時候,有人把朱希周叫到一邊說了幾句,等朱希週迴來時帶給沈溪一個消息,翰林院同僚準備下午下班後宴請沈溪、倫文敘和豐熙三人。

上官到任,下官宴請,哪個衙門基本都如此,翰林院這種做學問之所也不能免俗。

翰林院史官修撰和編修的職位雖然不高,可一個是從六品,一個是正七品,在翰林院這種地方已屬於“上官”,下面的科員要宴請一下,也是爲巴結一番,不爲將來升遷,也要爲自己以後工作考慮。

這屆殿試後翰林院並未從新科進士中遴選庶吉士,翰林院人手在未來一段時間內只少不多,誰敢保證新來這三位不是“人來瘋”?萬一這三位沒事找事,老是要讓下面的人加班加點幹活可怎麼辦?

作爲清水衙門,翰林可沒有加班費,同樣的俸祿自然是幹得越少越好,所以要先把這三位“上官”巴結好,這樣日後工作輕省些。

“就在離翰林院後門不遠的清遠酒肆,宴請兩桌,相信接下來幾天宴席不會少,我也能跟着沾沾光。”

朱希周說這話時,臉上帶着笑容。

難得在清水衙門有吃請的機會,一年裡都未必能碰上幾回,朱希周作爲翰林院史官修撰,與沈溪同級,再高一級到了侍讀和侍講這級別,就不屑於被宴請了。

在翰林院,能提拔一級就等於平常衙門接連跳上好幾級,畢竟正六品的侍讀、侍講上面,就是從五品的“侍讀學士”和“侍講學士”,到了這個階段,已經可以負責誥敕之事,都有資格入內閣了。

官大一級壓死人,在翰林院中體現得最爲明顯。

沈溪在翰林院的第一天,日子過得並不怎麼舒心,因爲對他而言,英宗朝的那些典章制度有些生澀,涉及到地方一些法規,越看越頭疼,這比寫幾篇四書文還要讓人難受。

這些東西,不是記憶力好就行的,需要求證,必須從地方府志、縣誌中尋找,但不是每個地方的地方誌都會送到翰林院來,想要求證都不可能。那些資料看起來每一篇都像是真的,就是無法證實真僞,這樣一來工作就算沒有完成,後面還要繼續努力。

“這工作真是讓人無奈啊。”沈溪到最後不由嘀咕起來。

這工作是挺清閒,就是面對一堆典籍,無從着手。其實以沈溪史官修撰的身份,完全可以叫人幫忙。翰林院的書庫規模可不小,裡面分門別類至少有幾萬卷書,讓沈溪這種初來乍到的人找尋,簡直連頭緒都摸不到。

好在朱希周挺照顧沈溪這個新人,或者是朱希周念及沈溪是個少年郎,就算才學不錯,可終究不太善於這些學問之外的事情,不時提點一二,偶爾還出手幫忙,幾乎算得上是沈溪的引路師傅。

忙了一下午,臨近下班時,一衆翰林紛紛放下手頭的工作,開始籌劃晚上這頓飯每人要攤派多少銀子,這時翰林院裡突然來了一位重量級人物……內閣大學士謝遷過來視察工作,順帶慰問一下三位新翰林。

謝遷號稱“尤侃侃”,嘴皮子工夫很溜,而且聲音鏗鏘有力,琅琅入耳,堪比後世字正腔圓的“播音員”。

朱祐樘讓謝遷過來提領翰林院也是有原因的,畢竟內閣那邊需要制誥,以前這些事都是由程敏政領着下面的侍讀學士、侍講學士來完成,可現在程敏政不在了,劉健和李東陽又不善於這個,寫出來的誥敕很容易不合帝王心意,反倒是謝遷,長期在翰林院任職,做事圓滑,懂得迎合上意,由他來做誥敕之事最合適不過。

侍讀和侍講不在,朱希周就是這翰林院的半個管事,親自迎上前行禮:“閣老今日前來可是朝廷有要事?”

謝遷微微搖頭,隨後笑盈盈看着沈溪、倫文敘和豐熙三人:“就是過來看看,你們繼續做自己的事便可。”

本來都要下班了,謝遷這一來,衆人只能各回崗位,既耽誤一會兒的酒宴,晚上回家的時辰也要順延,家裡夫人肯定又要怨罵或者使小性子。

進了翰林院,就算只是個庶吉士,也是拖家帶口來的,這年頭想在二十歲之前中進士基本不可能,哪個翰林還沒成家立室?

************

ps:第三更送上!

這章是天子爲今天成功保住起點銷售榜前十位置而特意加更的!看情形,今天的成績不錯,很有希望繼續加更,請大家繼續訂閱、、和支持!

天子碼字去了,第四章應該是十一點左右更新,至於第五章,如果十二點前沒趕出來,請大家不必等了,天子會熬夜寫,但各位大大可以先去睡覺,明天早上起來看一樣!

第八七七章 哄孩子專家第二五九四章 二五仔第二二五〇章 又見刺客第一〇八八章 絕地反擊第二〇五一章 明眼人第二一七章 我與士子共存亡第一八四三章 先一步後一步第二一四五章 待遇差別第九八四章 圍山第六一九章 我介意(第六更,謝新盟主)第一一六五章 血戰(下)第七七七章 太子的轉變第六八九章 爲人師表(第二更)第一一一九章 大興土木(第一更,求月票)第一〇二一章 大家族的規矩(第二更)第三〇七章 門不當戶不對(第七更)第八五一章 陷阱?第二八七章 大有來頭(第六更)第六〇〇章 不安於平庸(第三更)第四五九章 大宴(第八更,謝所有書友)第二四七五章 不給面子第三七〇章 渾水趟不得第一〇三一章 替班內閣第一九七二章 本小姐動口也動手第二〇〇章 苗女第二九八章 弘治名臣(第五更)第三七四章 神秘的約見第八十九章 生意難保第六三五章 六炮定國威(第二更)第一五一三章 寧化沈家第二六三六章 博弈第五四六章 輪到給你出難題(第三更)第九六四章 軍規第六〇九章 培養炮手第六二一章 海盜歸來第二四六四章 大獲全勝第二四〇四章 談條件第八二六章 請託上門第二〇九章 義氣第八十章 火爆中的困境第五四五章 不受待見的副使(第二更)第一五八〇章 查無實證第一二七六章 姑奶奶第一一八七章 太子監國(中)第五章 選人第二三一九章 靠山第八七九章 所謂孝道第二一一一章 當官很容易第二二二二章 橫豎都倒黴第二六二四章 太順了第七〇五章 賴你沒商量(第三更)第一七一一章 讓沈溪回朝第一六五二章 人心第一七五章 來投奔的大伯第六十三章 擴大經營第九八〇章 壓抑後的爆發第一二〇一章 紫荊關失守第九〇六章 沈扒皮(第三更)第一三〇四章 家宴謀劃(求月票)第八七五章 秉筆太監第一二二六章 勾心鬥角第一七四九章 由得他折騰第一四五章 稚子無邪第六五〇章 前腳進城(第二更)第四三一章 傳臚大典(第二更)第一四三七章 風光與落寞(第四更!)第一二一〇章 策問比試第一二三七章 端倪第一八八五章 改變第一四三章 談事還是要男人來第一〇六七章 西北無戰事(第一更)第一四九四章 小事一樁第二一七七章 堅持,穩住第二二八章 小蘿莉長大了(第三更)第一六一三章 找人不容易第四〇七章 大學士(第五更,盟主加更)第四十章 天花第一二三一章 太子請命第二四九五章 滾滾財源第二五七四章 藉口第二七一章 中秀才,娶媳婦第一八六三章 對峙之局第二二六三章 杯葛第二三九七章 後知後覺第二〇一九章 刺殺第六八九章 爲人師表(第二更)第九五四章 太子饒命第九三九章 沈溪很重要第一一一二章 留一份,奏一份(第三更)第二一九章 心服口不服(第六更)第四九八章 幫一次(第十一更)第一六八四章 有仇必報第八四一章 交易第一二一三章 注意你的言辭第四一四章 內閣大學士的推諉(第四更)第五九二章 戶部可是苦衙門第二三四八章 出將入相第一八〇章 難測江湖事第三六八章 不勝酒力第一〇六〇章 五體投地(第二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