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一五章 殿試讀卷官(第五更)

三月初七,李東陽正式上書弘治皇帝,以唐寅、徐經二人不在錄取之列,奏請天子定奪。

於早前一日,關於民間對於禮部會試會元沈溪涉及鬻題案風聞言事的奏本,也呈遞到天子手上,如同謝遷所料想的一樣,天子有留中不發之意,畢竟會試已放榜,要剝奪一個會試會元,在放榜後,明顯要比放榜前複雜許多。

當日,弘治皇帝將李東陽奏本下發禮部酌情辦理。

禮部尚書徐瓊以“前後閱卷去取之間,及查二人硃卷,未審有斃與否,俱內簾之事,本部無從定奪,請仍移原考試官,徑自具奏,別白是非,以息橫議”爲上奏,弘治皇帝御批,暫且將案子定爲懸案,華昹、唐寅、徐經三人被執送鎮撫司。

三人下獄,並非是如同李東陽考校沈溪、倫文敘、孫緒三人時那麼好說話,而是直接下獄拷問,至於事件的另一位當事人吏部侍郎程敏政,則暫時未下獄,但仍舊賦閒在家,看管居住。

朝廷下旨懲戒唐寅、徐經,舉子們不管是否得知事情真相,皆都拍手稱快。

文人相輕,能來京城趕考的,已經算是學子中的佼佼者了,最看不得別人比自己有名氣。唐寅和徐經到京城後,鬧出偌大的動靜,可謂風頭無兩,早就爲衆士子妒忌,如今慘遭下獄反倒“衆望所歸”。

唯獨沈溪中會員之事,舉子中仍舊有許多不滿之聲。

也是這些個應試舉人蹬鼻子上臉,因爲之前造出輿論來,就令唐寅、徐經這樣名聞天下的江南才子下獄,以爲只要他們繼續鼓譟,那朝廷必然會有所動作。

於是乎,禮部會試結束後,大多數舉子都沒有離開京城,而是三五成羣舉行文會,抨擊朝廷用人不當,程敏政將考題外泄,令某些圖謀不軌的舉子獲利。

雖然舉子們不敢妄想朝廷會將禮部會試重試,但最少也要讓沈溪這個會元遭殃,自己得不到好處,但也不能讓別人好過。

損人不利己,正是這年頭士子們最喜歡做的事。

而在外面風聲愈演愈烈之時,沈溪繼續留在東昇客棧內閉門不出,對於外面之事,玉娘大抵告知於他,讓他知道自己的處境。

“不招人妒是庸才啊。”沈溪最後只能作出這般感慨。

其實沈溪並非問心無愧,唐寅、徐經或者是真的沒提前得到考題,但他卻是早就知曉,而且準備充分,否則就算他博覽羣書,也不會留心看《退齋記》和《默庵集》這般冷僻的書籍,就算想看,以汀州偏遠之所的藏書量,也休想找到。沈溪贏就贏在他是有心人。

至於旁人怎麼想,他不太在意,這世道本就沒真正的公道可言,就好像他再世爲人,已經領先別人幾百年的見識,別人寒窗苦讀數十載,他兩世爲人又何嘗不是?

“……三月甲戌陛下與奉天殿親自策問,若這幾日內賊人再不來,公子只管前往應試便是,連劉大人都說,不能耽誤沈公子的前途。”

玉娘把殿試的情況告知沈溪。

弘治十二年三月的甲戌日,爲三月十五,如今距離殿試已不過五天。

沈溪早就想過親自踏上金鑾殿的風光,可如今身處風口浪尖的他,卻在擔心朝廷下一步的舉措,是否會因爲輿論壓力,將他的會元功名給剝奪。若是如此,別說這次,以後也很難再踏足金鑾殿。

沈溪甚至想過未來的出路。

從再世爲人開始,沈溪就一個想法,就是要科舉進仕一展抱負,因爲這時代,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只有讀書才能當官,纔可以位極人臣,纔可以將命運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

但若他被剝奪會元之名,很可能會跟唐寅、徐經未來的命運一樣,被髮配小吏,終身不得參加會試,也就徹底斷了他的科舉之路。

沈溪想過,若自己遭遇跟唐寅一樣的處境,或許也會恥不就任,他可不屑於去做一個仰人鼻息的不入流小吏。

擺在面前有三條路:

其一是繼續經商,將汀州商會做大做強。但沈溪覺得,自己既然考取會員風光一時,再回去經商,未必會有平和的心境;

其二是從軍,本來這是最佳途徑,投筆從戎,在疆場上有所作爲,有未來的兵部尚書劉大夏照顧,想必臨到老能撈到個四五品的武職。但這中間存在極大的風險,沈溪自小身子骨單薄,如果真的在邊塞折騰個十幾年年,又深入大漠、草原又或者西南瘴氣叢生之地作戰,估計英年早逝是可期的事情;

第三條路,跟唐寅一樣,寄情山水從此不問政事,但人在大明,他真的能跳出這世俗的條條框框?

沈溪心情鬱結,再加上殿試之前無所事事,想的事情不免多了些。

沈溪甚至大膽設想,若他真的從此與仕途無緣,何不轟轟烈烈大幹一場?可是想造船遠航探索世界,卻捨不得身邊相伴之人,若趁着寧王起兵反叛朝廷自立山頭,又未必有那麼強的號召力。

“果真是生在哪個時代,想實現心中抱負都難啊。”沈溪對着夜空,只能自怨自艾地想道。

……

……

三月十四日,是弘治十二年己未科殿試的前一天,這天皇帝將會任命殿試讀卷官,朝中執領一部一衙的高官,這天都受詔進宮覲見。

劉健、李東陽和謝遷三位內閣大學士自不用說,這屆殿試必定是讀卷官之一,除他三人之外,尚有太常寺少卿兼翰林院侍讀學士李傑、太常寺少卿兼翰林院侍講學士焦芳、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院侍讀學士王鏊,這三位都是翰林官。

此外便是太子太傅吏部尚書屠滽,太子少保戶部尚書周經,太子少保兼太子太傅兵部尚書馬文升,太子太保刑部尚書白昂,太子少保工部尚書徐貫,太子少保都察院左都御史閔圭,大理寺卿王軾。

六部尚書中,只有禮部尚書徐瓊避嫌未出席,代替他的是掌通政司事禮部左侍郎元守直。

因本次禮部會試牽扯出鬻題案,使得衆覲見大臣臉色多少有些陰霾。

在進宮之前,就有人私下裡議論過這件事。在大明朝,天子舉行朝會,大多是皇帝拿內閣轉呈奏本中懸而未決之事進行商討,其中有一些留中不發的奏本,需要大臣商討應對。

當然,並不是每一份留中的奏本都需要討論,但眼下弘治皇帝手上顯然就有一件相對疑難之事,就是關於這屆禮部會試中,有言官上奏,士子輿論認爲鬻題案與新科禮部會試會元沈溪有染。

就算沈溪跟唐寅在京城鬥畫而小有名氣,朝中大臣也不可能盡數知曉,但在沈溪牽扯進鬻題案、弘治皇帝對於參奏沈溪涉鬻題案的奏本留中不發之後,大臣想不知道也難。

在這次即將被委命爲殿試讀卷官的各位大臣中,有二人之前就已知曉沈溪這個人,一個是戶部尚書周經,另一個則是兵部尚書馬文升,他們都是從劉大夏的渠道,或親自見過沈溪,或對沈溪有所耳聞。

至於沈溪目前正在幫劉大夏追查府庫盜糧案之事,二人多少也知悉情況。

覲見大臣中,官職最低的是元守直。

元守直此人,性素廉,寡交遊。凡私人宴會,皆不參與。回家後,一如平民百姓,其廉潔儉樸後世公認。在當前一衆大臣中,他與周經、馬文升關係相對融洽。

這會兒元守直心裡正犯嘀咕,我一個掌通政司事禮部左侍郎何德何能,居然跟內閣輔政大臣、翰林學官以及七卿同爲殿試讀卷官?我之前見到禮部尚書徐瓊時,他還好端端的,怎麼現在卻不見人?會不會他牽扯進鬻題案了?

元守直心裡有些擔心,趁着入宮時,趕緊跟同行的馬文升和周經問詢情況。

“二位尚書,可知緣何陛下要讓下官爲殿試讀卷官?”元守直人如其名,爲人直來直去,有問題直接就問。

周經稍微一怔,這纔回答:“徐尚書或者另有要事在身。”

在朝廷這些六部大臣中,關係也分親疏,除了派系,更涉及皇帝近臣、外臣的區別。

弘治皇帝大抵算是賢明,基本能做到任人唯賢,但也並不盡然。

弘治朝“傳奉官”數量很多,加上弘治皇帝只寵張皇后,而張氏外戚自然得到眷顧,卻說這徐瓊,雖不姓張,卻跟外戚張氏有姻親關係,他的小妾乃是張皇后的姐妹,所以徐瓊在朝廷,一向爲那些走正途提拔的官員疏遠,諸如馬文升、周經等人。

馬文升和周經都是從小吏一點點摸爬滾打起來的,在朝廷做的都是實事,可這徐瓊,爲官以來建樹不多,但仗着是皇帝連襟,居然做到了禮部尚書。

現在發生鬻題案,或許是弘治皇帝覺得他這個禮部尚書當得不稱職,居然連殿試讀卷官都不讓他做了。

**********

ps:第五更!

突然發現,許多事情不交代不行!今天天子拼命了,無論如何得把這段情節寫完。繼續碼字去也!

第八八八章 大豐收(求月票)第二五二六章 以防不測第二十五章 報仇了第四六三章 再起波瀾(第四更,爲書友)第二〇五七章 姑嫂情第一三九四章 習慣就好第一三四七章 突然襲擊第九十五章 新鮮出爐第二二五六章 後患無窮第一九三〇章 臨別饋贈第九九七章 夜宿刺桐港第一八八三章 做文章第一七四五章 要做權臣第二五七一章 貞女第二一一三章 大宅門第一九二五章 便宜了誰第一七九二章 年輕人有魄力第一一九〇章 一將功成第二四七六章 識香念舊人第一一六五章 血戰(下)第七一九章 門庭若市(第八更)第一三三章如火如荼第六一九章 我介意(第六更,謝新盟主)第六〇七章 文科男和理工男的區別第一八九二章 各有立場第一六〇二章 爲官不易第一八六一章 君臣交惡第六十六章 林黛的紅樓夢第二二八七章 隨遇而安第九九四章 恩典第一三八四章 等我來年爲皇帝第一一四四章 棟樑之才第九九五章 過泉州第四五〇章 失心瘋(第三更)第一八三一章 真相第一〇一章 早熟的小蘿莉第二三七一章 不黨而黨第一三五五章 不勞親自動手(求月票)第一五二四章 不可開戰第一二五七章 城上城下第九七一章 知遇之恩第一四〇五章 出人意料第一一九九章 半吊子監國第三二八章 連環計(上)第二四九六章 押寶第一〇三八章 仁心(第五更,求保底月票)第二一四章 恭喜第二四二一章 明君難當第二三〇五章 大人物第二五五〇章 只怕小人言第三十八章 衙門有人好辦事第二二二七章 新時代的開始第一九九八章 朝不保夕第一七二九章 皇帝的寵信第二五四四章 政策和對策第二六〇〇章 亂象叢生第五九〇章 謝鐸刊書(第三更)第二六四〇章 不決第一八三八章 前途未卜第七六九章 弔唁第五一〇章 撞破“姦情”(第四更)第五三〇章 朝上吵,朝下和(第五更)第三九七章 拜訪(第七更,賀磊洋盟主)第一〇二〇章 老懷安慰第一六〇九章 能人第一九五二章 君臣同樂第二四一一章 交班進行時第九六五章 明正典刑第二〇九三章 瘋狂與理智第一一〇一章 出使的女人第四六七章 朝中忌諱事(第一更)第二六四五章 總有人當炮灰第二六四〇章 不決第一四五章 稚子無邪第七一二章 深得朕意(第一更)第一五〇九章 故土第一〇六章 小財迷第一九九一章 塵埃落定第二六七章 上門來請第二四二九章 沈國公第二一八〇章 出戰第一五六三章 順應潮流第一六八九章 前恭後倨第二〇五二章 我們是冤枉的第二一六七章 無題第二一〇二章 出城見客第一四八章 勝利第一六九六章 借刀殺人第一四四八章 武岡州第二五二一章 只需一戰第二二四七章 建行在第一五五三章 太平府第一七五〇章 飛上枝頭的麻雀第二五四〇章 奏諫第二四九二章 文明時代第二一八九章 莫得罪小人第一三四四章 擔心第二六三八章 矛盾重重第六六九章 首功首過第一八一章 期末考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