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三〇三章 針對

王敞做事從不含糊,雖然他看起來老邁,但能力卻絲毫不遜於那些年輕人。

朝中這麼多官員中,王敞屬於資歷較爲一般,卻是能做實事的,馬上將沈溪的意圖告知戴義和高鳳。

王敞覺得,只要將沈溪的事情通知二人,便等於告訴朝廷以及太后那邊,二人有的是辦法把消息通知到京城官場和皇宮裡的人,而王敞自己則省事許多,只是見一下兩位司禮監太監,便心安理得地回去了。

戴義和高鳳得知消息後則顯得很緊張,他們可不會覺得這是沈溪在避讓,反而擔心沈溪以退爲進。

朝廷有人蔘劾沈溪,這件事明擺着跟皇帝失蹤有關,針對沈溪的意圖非常明顯,無論是張太后幕後指使,又或者是文官集團內出於對沈溪擅權的擔憂而爲之,都會涉及對沈溪的不信任。

張太后看似順水推舟派出兩名勳貴前來接管軍隊,無異於變相告訴沈溪,其實朝廷不相信他的忠誠。

沈溪提出要前往蔚州迎駕,甚至提出要帶兵去中原平叛等,讓人意識到沈溪可能是對朝廷失望,才選擇逃避,遠離朝堂紛爭。

這件事本該由張太后跟參劾沈溪的人擔責,但問題是現在戴義和高鳳跟沈溪同處居庸關,生怕這把火燒到自己身上,於是趕緊將沈溪的意思傳達,竭力撇清關係。

“……沈大人怕是對朝廷有極大不滿,若太后娘娘知道了,再次有計劃地進行鍼對,還不得出大事?這位爺乃是陛下最親近最信任的大臣,還是大明開國以來少有的功臣,這樣的大才若對朝廷失望,不得了啊!”

高鳳跟戴義說話時非常緊張,他比戴義更着緊,因爲他是張太后的人,把自己的身家性命跟張太后緊緊地綁在一起。

若沈溪這邊出了狀況,跟張太后對立,進而影響皇帝跟太后的關係,高鳳會覺得是自己沒有做好,可問題是他根本就沒能力解決這些問題,勸阻不行,安撫也不行,只能趕緊去信給張太后,通知最新情況。

戴義皺着眉頭問道:“太后派來的人,幾時到居庸關?”

高鳳嘆息道:“消息都傳來一天了,以京師跟居庸關的距離,用得着走上兩三天嗎?唉,或許是兩位勳貴養尊處優慣了,行事才如此拖拉,但就算再緩慢,應該也就這兩天的事情吧!”

大明世襲勳貴的素質參差不齊,名義上誰都擅長弓騎,自幼習武,熟讀兵書,但這些人既有田宅又有朝廷俸祿,逢年過節還有封賞,誰會真正練習行軍打仗的本領?

弘治朝前敕封的那些勳貴,除非跟皇室關係非常親近,否則基本上難以受器重和提拔,很多人都安排在不痛不癢的位置上,基本都屬於在五軍都督府掛個職,然後就在家遛鳥逗狗,各忙各的。

就算這樣,這些人還不安生,用手裡的特權侵佔越來越多不用上稅的土地,很多時候朝廷只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這些人讓他們掌軍權,行動遲緩不說,就算到了居庸關也難以對沈溪形成有效掣肘,沈溪要對付他們根本是輕而易舉的事情,九邊兵馬以及京營官兵也不可能真正聽從他們的命令。

這正是戴義、高鳳最擔心的地方。

若沈溪無心造反,派這樣兩個草包來根本是畫蛇添足,讓沈溪心生不悅,甚至有退出朝堂不問世事的打算,這是一種非常危險的信號。

若是沈溪真有造反的想法,這樣兩個人也不會影響沈溪做事,反而會給他一種起兵的藉口……看看,朝廷對功臣如此不信任,那我有什麼理由繼續效忠賣命?

戴義顯得很緊張:“不管兩位爵爺幾時前來,咱先讓沈大人那邊安心下來纔是……現在趕緊派人去跟謝閣老說清楚,勸他快點兒到居庸關來。如今能勸說沈大人留在居庸關的,怕是也只有謝閣老了吧?”

戴義跟高鳳的側重點不同。

高鳳所想是趕緊把事情告知張太后,把責任甩出去的同時,也讓張太后有個應對的心理準備,把所有決定權都交給張太后。

但戴義這邊則有一定主見,他畢竟是首席秉筆太監,司禮監掌印出缺,他不能什麼事都不管,他從之前王敞前來傳達的意思中找到個關鍵點,那就是沈溪即便要離開居庸關,也會等到謝遷前來,那爲何不索性讓謝遷去勸沈溪?

高鳳受到啓發,一拍大腿:“言之有理,咱們趕緊派人去跟謝閣老打聲招呼……文官的事情讓他們內部自行解決,若沈大人真的對參劾的事情有所不滿,大可讓朝廷降罪於艾洪便是!”

……

……

此時此刻,原來歷史上曾官至福建左參政的艾洪不知道,他受人指使參劾沈溪,結果卻被高鳳當作可以隨時犧牲掉的對象,目的僅僅只是讓沈溪心裡好受一些。

如同沈溪猜測的那般,的確是有人在背後推波助瀾促成這件事,始作俑者便是張太后,而具體負責落實的人便是內閣大學士楊廷和。

此前張太后身邊找不到更能值得信任之人,便採納謝遷離京前留下的意見,有事的話去跟楊廷和以及樑儲兩位內閣大學士商議。

謝遷有一點做得很好,那就是在劉瑾倒臺後,將內閣權力牢牢地掌控在手中,此後無論謝遷做事是否受到張苑鉗制,至少保證了內閣三位大學士沒有閹黨或者外戚勢力的人,都是正統儒官,有着遠見卓識的存在。

謝遷走後,因爲內閣和司禮監的聯繫基本中斷,楊廷和跟樑儲手頭的權力不是很大,但他們在參議朝事時毫不含糊,該擬定的票擬都會如期定下,雖然司禮監沒有主管批閱用印之人,導致許多事情遲遲定不下來,但跟他們關係不大,內閣只需要將自己分內的差事做好即可。

張太后之前從未找樑儲和楊廷和商議事情,一直到對韃靼戰事結束,出現皇帝離開大軍保護、偷偷到地方去遊玩的情況,張太后慌神了。

張太后在朝中最信任的人只有謝遷,在四顧茫然毫無頭緒的情況下,只能找兩位內閣大學士幫忙,本身內閣大學士便在皇宮裡辦差,要找他們商議事情也比較容易,如此一來楊廷和的作用便凸顯出來。

論資排輩來說,歷史上楊廷和早入閣,理應是內閣次輔,但因爲沈溪到來產生的蝴蝶效應,楊廷和跟樑儲基本是同時入閣,但因爲樑儲資歷更高,使得樑儲在內閣排序上位列楊廷和之上。

本來張太后沒有區分二人中誰的地位更高一些,只是叫他們到永壽宮參議,通過會談間察言觀色,以及對事情的推理,張太后發現楊廷和的能力要比樑儲高那麼一點點,說話辦事完全就是個狡猾的老狐狸,詭詐多變,幾乎每個疑難都能多方面進行解析,並給出多個備選答案,讓人信服。而樑儲則顯得公事公辦,套話說得比較多,但拿出來的應對之策基本沒有,敷衍成分明顯。

這種現象,並非是楊廷和真的比樑儲強多少,只是楊廷和善於把握朝廷形勢和走向,對朝中各派系淵源瞭若指掌,可以有針對性地提出意見。

此外,楊廷和跟沈溪的關係相對樑儲而言,較爲疏遠。

沈溪在翰林院、詹事府那幾年,恰好楊廷和因喪守制,二人間交集很少,而樑儲因爲跟沈溪同爲東宮講官,私交不錯,由始至終樑儲都沒有將沈溪視爲競爭對手,自然不會跟楊廷和一樣處處防備沈溪,並做出許多敵對假想。

而恰恰這個時候,張太后因爲張氏兄弟的挑撥,非常擔心掌握軍隊大權的沈溪會圖謀不軌,楊廷和準確地把握住這一點,迅速贏得張太后的信任。

以至於到後來,張太后問策時基本只找楊廷和,尤其涉及應對沈溪威脅的事情,主要便是由楊廷和牽線搭橋,很快便促成兵科給事中艾洪參劾沈溪。張太后在楊廷和建議下,順勢派出懷寧侯孫應爵、新寧伯譚佑去居庸關接管軍權。

但今天早些時候高鳳從居庸關傳回消息,說是沈溪透露要在謝遷抵達居庸關後前去請正德皇帝回京,甚至主動提請帶兵去中原地區平叛,甚至連沈溪從隆慶衛調二百人馬前往蔚州,也爲張太后所知。

“……太后娘娘,只怕事情沒那麼簡單!”

楊廷和很懂得把握時機,他知道此時張太后最擔心的就是兒子朱厚照的安全,沈溪以兵部名義,從隆慶衛指揮使李頻那裡調撥二百人馬,此舉非常危險,他可以在這上面大做文章。

張太后緊張地道:“楊卿家,有話但說無妨!”

永壽宮內,張太后緊張地望着楊廷和,此時楊廷和所說的一字一句都牽動她的神經。

楊廷和道:“二百人能幹什麼?單純只是用來保護陛下的話……何至於沈尚書親自出馬調撥?”

張太后倒吸了口涼氣,問道:“以楊卿家的意思,沈卿家要對陛下圖謀不軌?”

“是!”

楊廷和直言不諱。

楊廷和非常善於製造緊張氣氛,他查人於微,而且跟沈溪沒有交情,且因頭上有謝遷的壓制,使得他總有一種鬱郁不得志的感覺。

謝遷雖然對沈溪多有打壓,但更多時候卻是欣賞,這次對草原用兵沈溪立下大功,楊廷和非常擔心沈溪會入閣,到時候會影響他的地位不說,更擔心謝遷直接指定沈溪爲接班人,畢竟就算謝遷跟沈溪再交惡,但兩人的姻親關係卻是不爭的事實。謝家要在謝遷致仕後依然保持對朝政的影響力,栽培沈溪是最正確的選擇。

楊廷和現在面臨的情況是按照資歷,樑儲在內閣的地位在他之上,是事實上的次輔;要是按照皇帝的寵幸程度,沈溪也是遠勝於他。

內閣首輔的產生雖然是按資排輩,採取遞進制,即首輔下臺後,由次輔補位,但也不排除皇帝直接打破常規指定誰爲首輔,因此不管是樑儲還是沈溪都是他上位的絆腳石。

好在沈溪年歲實在太小,文官普遍對其不服,楊廷和表面上跟沈溪井水不犯河水,但心底裡卻很不甘……憑什麼一個後輩,考中狀元不過九年多,就可以做到兵部尚書的位置?憑什麼沈溪可以在朝中呼風喚雨,而我只能在內閣憋屈地當個三把手,坐上首輔之位遙遙無期?

楊廷和對沈溪有一定成見,說話時難免帶着偏狹,但從某種角度而言,他算是正投張太好所好,因爲他站在了皇室的立場上,剪除一切威脅到皇權存續的可能,就算沈溪在旁聽了也只能報以苦笑,誰讓封建王朝的臣子以忠君體國爲第一要務,必須盡全力爲皇室的安危負責?

聽了楊廷和的話,張太后有些遲疑,搖頭道:“沈卿家剛從草原上回來,立下赫赫戰功,到張家口後更是主動跟麾下嫡系兵馬脫離關係,說他要對陛下不軌,始終缺乏有力的證據。貿然處置的話,留下千古罵名不說,還會讓萬千將士跟朝廷離心離德,對當前大局不利!”

言語間,張太后望着楊廷和,想通過觀察對方的表情變化發現一些端倪,當然最主要還是讓楊廷和做進一步分析。

但楊廷和卻不再說話,大概意思是我能說的已經說了,至於太后您是否相信,就不關我的事了。

好了好一會兒,張太后無奈地嘆道:“楊卿家你且說,這件事如何處置爲好?”

楊廷和道:“爲避免打草驚蛇,在尋回陛下之前,朝堂得維持必要的穩定。現在可以以地方叛亂爲由,朝廷派出人馬去山西平叛,順帶保護陛下安全。”

楊廷和在思考問題上很全面,沒有直接下令沈溪不得離開居庸關,還有就是各地不得以任何名義調動人馬,因爲他知道在西北,沈溪的影響力很大,無論是宣大總督還是三邊總督,沈溪都曾做過,地方上很多官員和軍將都會聽從沈溪命令,這個時候越是強行改變什麼,越適得其反。

所以楊廷和的建議,是要避免沈溪調派的二百人馬對皇帝安全造成威脅,那就需要派出更多兵馬去蔚州,衝抵沈溪派出的這部分兵馬,把主動權牢牢地掌控在朝廷手中。

張太后卻有些不明白,問道:“楊卿家,你說的派人去平叛,哀家不是很明白,這地方上的叛亂有這麼嚴重?沈卿家說是爲避免流寇威脅,纔不得已派出兩百人去護駕,你這邊也說要派人,到底北直隸和晉、豫等地的叛亂到了何等境地?”

這問題問到了點子上,楊廷和對中原地區叛亂的瞭解程度,比起沈溪來更爲深刻,因爲他在內閣可以得到各地奏疏,比沈溪從地方上搜集的情報更爲詳盡,很快他便對張太后說明詳情,張太后聽到後重重地嘆了口氣。

張太后感慨地說道:“未料此番對草原用兵,會對民生影響這麼大,竟出現民不聊生的狀況,看來這場仗的確不該打啊。”

楊廷和的講述帶着偏見,他告訴張太后的是正因爲這場戰爭的影響,才導致中原地區百姓流離失所,進而變生民亂,盜匪四起,但這話明顯經不起推敲。

沈溪的軍費是從佛郎機人手上籌措,糧食也是從江南和湖廣之地收購,而中原之所以出現叛亂,可以追溯到弘治甚至成化時期馬政的苛刻,以及過去幾年中原災情不斷導致的糧食減產,當然最關鍵的還是今年黃河水患,水災發生後因爲朝廷救災不力,又接着發生瘟疫,才導致出現一系列狀況。

沈溪跟這場叛亂的關係不大,但楊廷和避重就輕,他知道什麼時間說什麼話最合適,在他提出沈溪是危險人物必須要嚴加防備時,必須跟張太后說明沈溪出征獲得功勞背後帶來的惡果,如此一來沈溪頭上的光環就會被無限降低,甚至於不能稱之爲功勞,而要稱之爲罪過。

至少以張太后的見識,沒覺察出楊廷和所說有何問題。

楊廷和道:“太后,如今應當派出可信之人,前去山西保駕護航,所率人馬也儘量從京師抽調,以騎兵爲主,可以快速奔襲,保證在沈尚書的人馬抵達蔚州前,可以對陛下先一步行使保護之責。”

張太后點了點頭,此時她已被楊廷和說服,問道:“楊卿家認爲派誰去最合適?”

在張太后看來,最值得信任的當然是她那兩個弟弟,但她又知道壽寧侯和建昌侯沒什麼本事,起不到保護作用不說,甚至關鍵時刻還可能會添亂。

好在楊廷和壓根兒就沒打算舉薦張氏兄弟的打算,相比於沈溪,他更不相信張氏兄弟的爲人。

楊廷和雖然心中已有定數,但還是故作遲疑之後才道:“當以戶部尚書楊一清,以及保國公朱暉前去。”

在楊廷和看來,現在朝廷上下符合晉升秩序,又最知兵的人非楊一清莫屬。

本身楊廷和跟楊一清就關係緊密,他自然更傾向於本家楊一清,最重要的是楊廷和知道楊一清不是沈溪派系的人,完全可以起到牽制沈溪的作用。

至於舉薦朱暉,不在於朱暉的能力有多高,而是朱暉在西北多年,曾做過三邊總制,關係網強大,所以楊廷和覺得,派朱暉去能最大程度上抵消沈溪的強項。若真出現沈溪領兵叛亂的情況,要收買人心的話,很多西北軍將會在沈溪跟朱暉間做選擇,屆時朱暉就能發揮最大作用。

張太后自然不知箇中內情,也不會詳細去問,她只是略微回想了下,一個是謝遷讚不絕口的戶部尚書,一個是朝中德高望重甚至她丈夫也非常器重的保國公,便覺得這件事很靠譜。

但張太后還是問了一句:“讓英國公張老公爺出馬,不是更好嗎?”

楊廷和搖頭:“太后,如今陛下不在京師,五軍都督府需要張老公爺這樣德高望重的長者主持軍政,現如今最重要的不但是及早將陛下找回,保證陛下安全,更要維持好京師的安定。”

“哦!”

張太后應了一聲,仔細想了下重重點頭:“楊卿家,你說的都很有道理,哀家也不知該如何是好,既然你覺得這麼做合適,便幫哀家擬定旨意……哀家希望這件事不要驚動沈卿家,他畢竟是我大明少有的功臣!”

最後張太后說是要維護沈溪周全,但其實還是支持了楊廷和的建議,如此一來更加體現出朝廷對沈溪的不信任。

楊廷和恭敬行禮:“臣遵旨!”

……

……

有楊廷和幫忙擬定懿旨,一切都很順利。

其實楊廷和在來拜見張太后前便已有了詳細計劃,所以做起事來乾淨利落,很快便處置好一切,這也是張太后最欣賞他的地方。

懿旨擬好後迅速發往宮外,雖然大明有規矩後宮不得干政,但自古以來孤兒寡母的時候太后的地位都與衆不同,張太后如今只是不垂簾聽政而已,若她有心的話,至少她有資格過問朝政,而且朝中文武都會聽她的。

尤其是在朱厚照不在京城,沒人當主心骨的時候,張太后的地位隨之凸顯,朝廷上下的事情她基本可以做主,這也跟有楊廷和、樑儲等大臣鼎力支持有關。

尤其是楊廷和,背後並不僅僅站着謝遷,還有朝中很多跟他關係密切的老臣,以及一些態度中立的文官,諸如何鑑、楊一清等人此時也都完全支持楊廷和,儼然將楊廷和當成大明宰輔看待。

就在楊廷和拿着懿旨,準備去見楊一清,商議保護皇帝以及平息地方叛亂時,沒等他出大明門,就被內閣同僚樑儲攔了下來。

樑儲鄭重其事地道:“介夫,有事想跟你商議一下,可否借一步說話?”

楊廷和急不可耐地道:“叔厚請見諒,我這邊有重要事情處置,等完成任務後,自會回來跟你說清楚。”

說着楊廷和便要往宮外走,卻被樑儲再次攔住。

此時楊廷和基本能確定樑儲前來,就是跟他說關於沈溪,以及他現在爲張太后所做的事情。

樑儲在內閣排位到底在楊廷和之上,以目前的情況看,就算謝遷致仕,繼承首輔位置的人也是樑儲而不是楊廷和。

楊廷和對沈溪是有諸多不滿,但對於樑儲還是存有敬畏心理的,因爲樑儲年歲比他大,學問也很好,桃李滿天下。

樑儲嘆道:“你當我不知你因何去面見太后?太后現如今因爲關切陛下安危,有些亂了陣腳,此時你不該鼓動朝廷內部紛爭,更應維持上下一心,早些將陛下找回來纔是。”

楊廷和望着樑儲,微微皺眉:“難道現在我不是這麼做的嗎?”

樑儲苦惱道:“做是做了,但路子卻不對,你非要將之厚推在朝廷對立面上,他在西北做錯什麼了嗎?西北這一戰,是他頂着巨大的壓力打下來的,沒有耗費朝廷一兩銀子,一顆糧食,陛下對他稱讚有加。現如今朝廷需要安定,怎能讓之厚這樣的功臣心涼?”

楊廷和沒有對樑儲報以多大敵意,略微沉默後嘆道:“我所做這一切,正是要維持大明安定,跟叔厚兄所說不同,我並非是要造成上下失和,反倒是要讓朝中文武一心。若之厚那邊不理解,也沒辦法,誰叫現在陛下出遊情況未知,而他手上掌握的權力又太大呢?”

樑儲道:“你下一步要作何?”

楊廷和回道:“太后娘娘懿旨,讓保國公與楊應寧一起前往山西,一方面平地方盜寇,一方面保護陛下,勸說陛下回朝。”

“不可!”

樑儲直接道,“那邊有之厚調動人手便已足夠,就算真要這麼做,也要先等謝閣老回來後再說……謝閣老車駕如今已出宣府,正在往居庸關趕,距離京城已不遠,或許三五日便可回朝。”

楊廷和望着樑儲,顯得很難理解:“陛下在外情況危及,一刻都不能等,若謝閣老回來後再安排事項,出了問題,這責任誰能承擔?”

樑儲並不想楊廷和跟沈溪間產生嫌隙,倒也不能說交惡,因爲這件事兩人分別站在不同的立場,本身誰都沒做錯。只是以樑儲對沈溪的瞭解,篤定沈溪根本不可能造反,且當下正是在沈溪立下大功後,他生怕皇室跟楊廷和等文官聯合起來針對沈溪,讓沈溪這樣的功臣寒心。

楊廷和則顯得直接了當:“叔厚兄所說的事情,我自會酌情考量,但如今是太后娘娘下旨,我不能回絕。現如今要保證陛下的安全,還有軍中和朝廷的安穩纔是重中之重。叔厚兄,告辭了!”

談話的時候,楊廷和對樑儲始終保持尊重,但在意見相左時他可沒有采納樑儲的意見,一直以來楊廷和都有主見的人,不會輕易附和他人。

而且楊廷和做事雷厲風行,在他看來只要程序沒錯,而且始終站在朝廷和皇室的立場上,就會馬上去做,不會因爲別人的意見而中斷,本身他也不認爲自己做的事情有錯,甚至不去想這是在針對沈溪,而是覺得自己公事公辦。

“你……”

樑儲還想說什麼,但他了解楊廷和的爲人,當楊廷和如此執着地去做一件事時,他也難以阻攔。

等楊廷和行禮告辭後,樑儲仍舊很擔心,嘀咕道:“謝閣老還沒回來,結果這邊先有了麻煩,卻不知該由誰來主持大局爲好。”

本來應該是他拿出自己內閣次輔的身份,去管束楊廷和,但樑儲現在在這方面的信心不足,他在做事上屬於中庸守舊的一類人,魄力遠不如楊廷和,這也是爲何張太后會選擇楊廷和而沒有用他的根本原因。

在這種時候,樑儲缺乏控制大局的能力,所以他希望有德高望重之人出來勸說楊廷和,緩和一下越發嚴峻的態勢。

當他意識到事不宜遲時,首先想到京城內可以對此造成影響的人,一個是英國公張懋,另一個則是吏部尚書何鑑。

張懋跟何鑑都是朝中老臣,但樑儲想到張懋作爲軍方老大,在皇帝不在的情況下應該會選擇低調回避,不可能出面勸阻或者主動去跟張太后進言,反而是吏部尚書何鑑在做事上更有一套,且何鑑年歲和能力在那兒擺着,於是樑儲馬上去求見。

第六五一章 急與不急(第三更)第六八七章 去草原的使節(第四更)第一八六六章 搬家風波第四九五章 各打五十大板(第八更)第一六〇章 一無是處的男人第二五〇七章 一隅之地第一〇六二章 不得安寧的旅途第一〇九四章 主帥第一九三九章 鎮不住了第一七五四章 雙簧第二三一〇章 危機第一九九三章 舊案舊人第二一四九章 糾紛第一八〇八章 好心好意第二三七九章 壓不住第二二一八章 父子之怨第一〇六一章 畏縮不前不可取(第三更)第一九〇九章 時間差第五一六章 讓功(第四更)第一五一六章 兜兜轉轉第一四一八章 競爭第二六四〇章 不決第二五六七章 攻守第一九〇八章 無中生有第九五〇章 危機四伏第八五〇章 造訪衆香國第一六六四章 最後的對策第一一四四章 棟樑之才第五二三章 立言(第十一更,盟主加更)第九三八章 寸有所長,尺有所短第一八四一章 加封第二二〇章 載譽而歸第三〇八章 上兵伐謀(求月票)第二四四三章 歸寧第九二一章 粗俗的讀物第一九三〇章 臨別饋贈第一七七九章 安心做官第八一三章 捨近求遠(第二更)第九四八章 匪情第一九二〇章 麻煩第九四三章 東南未平,西北又起第一二五三章 目標正陽門第一一二九章 暴風雨前奏(求月票)第八七〇章 李衿的紅妝第一九三四章 張懋的支持第一一二一章 全要了(第三更,求月票)第一五一一章 分家的困局第八九九章 無所不在的陷阱第二〇七七章 溝通世界的橋樑第二三二五章 改變第二五九六章 草堂弔唁第一七三五章 殺回京城第七九六章 壬戌科殿試(第六更)第二三七〇章 憨娃兒和孫姨第一一八八章 太子監國(下)第二十二章 年少的無奈第一三一八章 迷茫與執着(第二更)第二二五四章 各有打算第二三六四章 猖獗第四四〇章 授官(第二更)第二六三四章 作別第四七五章 李公斷,牆頭草(第三更)第一八二三章 富有四海,豈能沒錢?第一九七一章 探病第四四八章 內病外治(第一更)第一九七一章 探病第一四一〇章 沒了脾氣第三六二章 帶女眷上京(下)(第三更)第一二六九章 撤兵回京第一九六八章 信任第二五八八章 海瑞難做第一一〇二章 京城人士(第一更)第一五二六章 百般阻撓第七十八章 開張見喜第五十六章 童言無忌第八九九章 無所不在的陷阱第七七六章 再修《大明會典》第一七九九章 殺雞焉用牛刀第一六八五章 先下手爲強第二一四章 恭喜第一四一三章 各自表演第一一八八章 太子監國(下)第一七八八章 剷除異己?第一三八四章 等我來年爲皇帝第一九〇五章 地主之誼第二九五章 火速馳援第六二一章 海盜歸來第一三八三章 反感的種子第二一六章 好事成三第二四〇五章 算計第四〇八章 惡狗咬人(第六更,盟主加更)第一二三四章 信使到第一七五二章 指手畫腳第二五一四章 一層轉一層第六二〇章 有後(第七更,謝書友)第二四九九章 共鳴第八二九章 不平靜的珠江第一三六七章 改造地方第七九四章 平匪輯要(第四更)第五章 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