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七〇四章 風向大變

劉瑾在朝中爲所欲爲。

朱厚照不管事,朝中大小事情都由他來做主,內閣票擬現在已無法對他掌權造成阻礙,因爲劉瑾把守最後一道關,負責硃批,如果他對內閣票擬不滿意,就會按照自己的想法重新擬定。

劉瑾的辦事能力不低,在決斷上比謝遷更有魄力,一旦決定下來就全力以赴施行,讓謝遷疲於應對。

朝廷文官陸續被撤換,謝遷身爲內閣首輔,在人事任免上居然沒有任何話語權。

謝遷嘗試跟朱厚照說明,但朱厚照連續幾日不上朝,即便他去乾清宮奏請也無法見到皇帝的面。在這種情況下,謝遷知道自己無法控制朝局,只能退而求其次,爭取在朝廷六部事務上多加干預,阻止劉瑾進一步攬權。

……

……

二月初三,下午。

劉瑾從皇宮出來,還沒回到自己的府邸,便見錢寧在路邊等候。

劉瑾從轎子上下來,斜眼打量錢寧,問道:“錢千戶這是作何?守在路邊連個隨從都不帶,不怕有人對你不利麼?”

錢寧笑道:“公公言笑了,小人人微言輕,哪裡會有人加害?倒是公公出入應該增加人手,保護周全纔是。”

劉瑾擡手阻止錢寧繼續說下去,道:“有什麼事,直接說便可,咱家累了一天正要回去歇息,你也應該早些去陪同陛下才是。”

錢寧湊過來道:“公公,小人這裡得到消息,說是今年回京大考的官員,都爲公公準備了一筆厚禮,請公公在吏部考覈中予以通融,卻不知公公是否能幫上忙……”

劉瑾不屑一顧:“怎麼,你瞧不起咱家?”

“絕無此意。”

錢寧趕忙申辯,“光是地方一個臬臺,開價便是兩千兩銀子,而地方知府則爲一千二百兩,知縣爲四百兩,不知公公對這價錢是否滿意?”

劉瑾沒想到下面的官員孝敬的銀子如此多,詫異地問道:“又不是買賣官爵,他們能出得起如此數目?”

錢寧笑道:“只多不少,那些地方官員可肥着呢,弘治朝國泰民安,沒有富百姓倒是富了官紳,現在他們知道公公您在朝中當政,便想公公在考覈方面予以照顧。”

劉瑾稍稍皺眉:“吏部尚書許進跟咱家關係不是很好,這個老匹夫已年過古稀,咱家準備讓他致仕,卻不知以何人進吏部尚書爲宜?”

錢寧聽到劉瑾隨隨便便就要拿下一個吏部尚書,不由暗自咋舌,終於明白那些官員爲何入京後要找關係向劉瑾行賄了,就因爲劉瑾現在權力不受制約,就好像之前的劉健和李東陽一樣。

劉健和李東陽當政雖然也專權,但只是壓制皇權,朝中大小事項都按照大明典章制度進行。

但劉瑾當政情況就不同了,劉瑾不是文官,不懂禮義廉恥,他的規矩就是順我者昌逆我者亡,沒有銀子孝敬休想讓我辦事。

“銀子該收還是要收,總歸吏部考覈要過司禮監一關,只要咱家能經手的事情絕不會有問題。”

劉瑾顯得很自信,“之後咱家便召見許進這老匹夫,跟他好好談談,若他不識相,老夫有的是辦法讓他從吏部尚書任上撤下,到時再換上得心應手之人便可。”

錢寧笑着說道:“是,是,公公思慮周詳,該收的銀子,小人會一文不少送到公公手裡。”

……

……

九年大考三年小考的官員,年初抵達京城的數目大概有一百二十多人,這些人官職從高到低都有,這還只是正德元年第一批。

朝中正在進行官員更迭,地方上的官員清洗也在有條不紊進行,劉瑾的勢力逐漸從京城擴散到地方,劉瑾沒有直系屬下到地方任職,原則上收攬那些願意投誠之人,誰給足了銀子,他就當誰是“自己人”。

但不是每個官員都有銀子行賄。

一個小小的知縣,年俸不過四十兩,到京城過大考卻要支付四百兩銀子,這數目有些過於龐大了。

但是,當官的多少有俸祿之外的油水,這些都是官場中衆所皆知的潛規則,如果加上這些油水還不夠,就只能別想辦法。

一些官員入京後沒有銀子行賄,只能求助京城親友,又或者是找人回任所“拆借”,甚至變賣祖業……

京城中滋生一種“京債”,由京城周邊富商提供借貸,把銀子借給在京的地方官員,這些官員借來銀子後再向劉瑾行賄。

劉瑾貪贓枉法,幾乎到了人神共憤的地步,很多官員因爲沒錢疏通,以至於無法通過吏部考覈,得不到升遷不說,有的還要被罰俸,甚至被降職和免職。

劉瑾造成的影響愈發擴大,謝遷知道後暗自着急,卻無計可施,因爲劉瑾行事小心,無人能夠拿出劉瑾貪贓枉法的證據。

給劉瑾的賄賂,都是官員通過一些特殊渠道,輾轉送到劉瑾手上,而不是他親手索要,而劉瑾對於吏部考覈的干擾,也是暗中進行,就算吏部尚書許進對劉瑾陽奉陰違,但還是無濟於事,就因爲劉瑾掌握硃批大權。

你吏部做出怎樣的考覈,到了劉瑾這裡都可以任意做出更改,那吏部的考覈也就成爲一紙空文。

如果換作別的皇帝,官員早就上疏彈劾,依靠輿論迫使劉瑾下臺甚至被問罪。

但可惜,朱厚照對朝事不管不問,朝官很難見到皇帝的面不說,哪怕偶爾見到也沒人敢告狀,因爲就算朱厚照聽到後採納,轉頭喝斥劉瑾兩句便又不管不問,事後劉瑾不會放過那些彈劾他的大臣,動輒下詔獄問罪,而朝中真正有豁免權的只有謝遷而已。

旁人都指望謝遷告狀,甚至攛掇謝遷到張太后面前申訴,但可惜謝遷知道事情歸根結底還是要皇帝疏遠劉瑾才行,否則一切都是做無用功,因此對於朝臣的提議置若罔聞。謝遷做事講究的第一原則是自保,剩下的纔是伸張正義,如果自保和伸張正義有衝突,他寧可當牆頭草。

謝遷這種態度,讓文官們無計可施。

……

……

正德元年,朝中政治風向大變。

之前謝遷等文官,還能跟劉瑾形成對峙之勢,不至於讓劉瑾胡作非爲,但在劉瑾和錢寧建立豹房,讓朱厚照徹底沉迷逸樂後,劉瑾權勢日益擴大,再加上劉宇等奸佞到京城後對劉瑾言聽計從,以至於劉瑾慢慢大權獨攬。

而在西北,一場政治風波卻慢慢歸於平靜。

在沈溪牽頭下,王守仁查三邊錢糧弊政已水落石出。

二月初四前,三百多名三邊文武官員主動到王守仁所在官驛“認罪”,退回贓款,數量在六十萬兩左右。

但這只是三邊貪墨錢糧十分之一左右,貪官貪十兩能拿出二三兩就算不錯,而大頭還在朱暉、張鶴齡等人手中……

即便如此,王守仁的差事已經可以順利向朝廷交差,他不想再繼續調查下去,平添波折。

官員招供罪行後,拿出的銀子不多,主要是怕擔負更大罪名,他們以爲王守仁不再追究下去就可以逍遙法外,卻不知他們貪墨多少早就在沈溪這裡掛上了號。

哪些人心存僥倖,沈溪心知肚明,但王守仁不予計較,沈溪暫時沒辦法發作。

二月初六這天,王守仁到三邊總督府衙門拜謝,爲離開延綏做準備。

沈溪在正衙接見王守仁,聽聞王守仁有離意時,不由道:“伯安兄如此便離開?三邊貪腐之況,怕遠非如此吧?”

王守仁沒想到沈溪突然把問題攤開來說,當即好奇地問道:“之厚認爲此案尚未了結?之前你不是還不願意把案情擴大,怕牽連進更多人嗎?”

沈溪道:“是否了結,其實伯安兄比在下清楚,三邊之地官員心存僥倖,現在的結果僅僅是能跟朝廷交差,但朝廷劃撥的錢糧與現在查處的錢糧數目差距實在太大,若伯安兄不多問罪幾人,回到朝廷不僅無功反倒有過,不如由在下向伯安兄提供一份名單,讓伯安兄徹底把黑幕揭開如何?”

“這……”

王守仁沒想到到最後斤斤計較的人反而是沈溪。

第一一三〇章 鋼鐵防線(第二更)第一八六章 臨別送畫第一三九九章 各有追求第一二〇四章 活見鬼第八三八章 案外有案第二四二九章 沈國公第三一二章 小登科(第五更)第三二六章 紅袖添香的少女第三四二章 不知分離苦(第七更)第一五四六章 大戰爆發第八九五章 心有所繫(求月票)第二〇二一章 這是要造反第二五一章 防人之心(第四更)第七七九章 一筆很划算的買賣第一八一〇章 態度問題第一六八八章 蛀蟲第二〇二八章 倒張苑聯盟第一〇一九章 老而彌堅第一三四四章 擔心第一七七八章 身邊人第二〇一八章 深夜行動第二〇〇三章 決戰朝堂第一〇三〇章 入值文淵閣第二〇二四章 自導自演第三三一章 我是魔鬼第四六九章 經筵前的邀請(第三更)第一六七四章 無毒不丈夫第九七八章 簡在帝心第三六七章 拜見謝鐸(第四更)第二〇八〇章 千杯少第二三九三章 家事國事第一〇二八章 學問自在心中(第四更)第一三〇二章 沒着落第一一一〇章 這是要鬧哪樣?(第一更)第一三九九章 各有追求第一五一八章 包在我身上第一〇六七章 西北無戰事(第一更)第一五〇二章 糧食危機第二五四七章 進發第一四九六章 太子立規矩第八八三章 行船難第一〇九二章 並非只有火炮第一〇六九章 徵調(第一更)第一九八六章 忠人之事第七四八章 漸行漸遠(第二更)第二四七二章 放權第一一六一章 日常第二七三章 惴惴不安第二〇七三章 酒肉朋友第一一四章 每到佳節少一人第九六一章 大人真乃神人第六二五章 探親風波(第五更,謝書友)第一九五章 二人歸來四人回第一八〇四章 偏袒與質疑第八十八章 紅袖添香第一三三二章 合不合適第一六五八章 風波起第五十一章 生意經第七一九章 門庭若市(第八更)第五六七章 狀元還鄉(第三更)第九五四章 太子饒命第一五〇〇章 體貼的男人第五六八章 狀元娘和狀元奶奶(第四更)第一四九一章 孤獨第一二三九章 英勇無畏第二一二四章 敢諫第五二三章 立言(第十一更,盟主加更)第五三一章 衙內二世祖(第一更)第二二九七章 通風報信第二一五一章 有故事的女人第二七一章 中秀才,娶媳婦第二三一章 獅子大開口第六三五章 六炮定國威(第二更)第二四四七章 不睦第二四八八章 熱火朝天第二〇〇九章 銘記於歷史的女人第一一四〇章 冰火兩重天第九十三章 離家出走的大伯第一二〇三章 步兵方陣第二九八章 弘治名臣(第五更)第一二四七章 先勝一場第一四四九章 官場一家人第二六五三章 利用第二四四九章 庸人何必自擾第二四〇〇章 無能爲力第二四二章 掃榻以待(第六更)第一二二三章 急個甚?第二三二二章 各有算計第一九二二章 連番籌劃第二四二六章 宿命第二三二五章 改變第一八六〇章 朕沒錯第三一四章 三朝回門(求月票)第四三〇章 三元及第(第一更)第一一六四章 血戰(上)第八五一章 陷阱?第二六四〇章 不決第一九一五章 倉促變招第一四四一章 兩份文書第九九二章 犟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