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六七七章 樂得清靜

沈溪暫時駐兵鎮羌所與柏林堡之間的野外,實屬不得已之舉。因大雪封凍,就算距離榆林衛不過兩天路程,也只能等雪停路況好轉後再上路。

這回沈溪倒不是很擔心韃靼人來襲的問題,韃靼騎兵又不是能上天入地的天兵天將,西北之地山舞銀蛇原馳蠟象,長城內外白茫茫一片,草原上同樣也不例外,韃靼人絕對不會頂風冒雪出擊。

雲柳和馬九對此倒是有些擔心,尤其是雲柳,爲了確保營地安全,主張把斥候派出外長城一線。

沈溪搖頭:“……這會兒派斥候出邊,只會打草驚蛇。若被韃靼斥候發覺,無疑是此地無銀三百兩。”

“韃靼人以爲我會走相對安全的陽曲、汾州、綏德一線趕赴榆林衛,同時認定大明軍隊駐紮於城塞和關卡中不敢擅離,沒人想到大雪天還會有兵馬行路。只要堅持一兩日,等大雪停下便可重新上路,料想不會出什麼問題。至於刺探塞北的情報,先放到一邊吧。”

有沈溪吩咐,雲柳沒有再做安排。

若真如沈溪所言,因她派出斥候而被韃靼人發覺長城內有大批明朝兵馬調動,或許會主動出擊。沈溪麾下這批官兵不適應北方天氣,加上大雪天火器使用不利,一旦開戰將會處於極大的劣勢。

挨着長城就地駐紮後,沈溪連去榆林衛通風報信的人都沒派,嚴令大雪停下來之前,停止一切戶外活動,全體官兵都躲在營帳裡禦寒。

結果次日一早醒來,營地已被大雪覆蓋,積雪齊腰,而且風雪沒有絲毫停歇的跡象。

雲柳在沈溪寢帳中過夜,第二天醒來見到外面的狀況,不得不承認沈溪決定的英明,在這種天氣下,沒有任何兵馬能行進,就連韃靼人也不例外。

士兵們起來掃雪,無論營地外如何,軍營內總歸要掃出空地,然後再考慮營地周圍,就算大雪還下個不停,也必須進行清掃,免得到最後所有人都被掩埋在積雪中。

馬九從雪堆裡走出來,滿臉爲難道:“大人,這雪真大,該如何是好?”

沈溪神色輕鬆:“該掃雪的掃雪,該操練的操練,清掃出空地來後便進行雪戰訓練,跟士兵們說,中午有肉湯喝,還有酒水暖胃,上午不用計較體力,都出來活動,若躲在營帳裡,反倒有可能會凍僵……”

馬九領命而去,沈溪心情沒他表現出來的那麼輕鬆,出帳門看着自天空密密麻麻揮灑而下的鵝毛大雪,連連搖頭,感慨這鬼天氣實在太難熬了。

……

……

西北大雪連綿,令延綏鎮周邊戰事全面停滯。

韃靼人選擇北撤,大明將士也無出徵打算,弘治十八年的戰事似乎畫上句號,這會兒沈溪是否如期履任三邊總督,似乎已無關緊要。

這場雪延伸到了宣府、京城一代,只是雪沒有西北之地那麼大罷了。

京城接連下了幾天雪,百姓基本躲在家中不出門,而謝遷作爲內閣首輔,稱病幾日後,終歸要入朝辦差。

如同劉大夏提醒的一樣,謝遷不想將權力放給閹黨的代表人物焦芳。

王鏊跟謝遷政治主張相似,但由於所作票擬不得劉瑾心意,基本上交到司禮監後會被打回來重擬,以至於內閣中大多事只要謝遷不在就由焦芳做主,而焦芳基本上每件事都會詢問劉瑾的意見,使得謝遷不敢有絲毫懈怠。

“……這該死的鬼天氣,西北消息全斷了,也不知之厚最近情況如何。”謝遷這天在前往文淵閣的路上,嘴裡唸叨個不停。

到了宮門口,只見宮中的侍衛和太監、宮女都在掃雪,謝遷施施然走了過去,所有人都向謝遷行禮。

謝遷作爲內閣首輔,就算文臣們不給他好臉色,但御林軍校尉和宮內太監、宮女卻沒那麼勢力,依然是恭敬有加。

剛進午門,沒走幾步路,謝遷見戴義匆忙而來。

戴義見到謝遷,神色有些驚惶不定,匆忙將頭側到一邊,想直接往宮外去,謝遷擡手招呼一聲:“戴公公?”

內閣首輔召喚,戴義不得不正視謝遷,慢騰騰走過來問候:“原來是謝閣老。”

雖然戴義在司禮監中地位不如劉瑾,但到底是首席秉筆太監,謝遷沒有表現出倨傲的姿態,也用恭敬的語氣問道:“雪下得如此大,戴公公急着出宮作何?莫非皇命在身?”

戴義看了看周邊,確定無人留意,這才湊到謝遷身前,小聲道:“劉公公有事,要找禮部孫郎中……”

謝遷聽到這話,不由皺眉。

戴義口中的禮部孫郎中,卻是新近才被拔擢爲禮部司務廳郎中的孫聰,此人是劉瑾乾妹妹的丈夫,乃朝中籍籍無名之輩,結果劉瑾得勢後,一躍成爲禮部郎中。

謝遷聽聞,劉瑾經常跟這個孫聰商議奏本,甚至很多奏本的批閱都不是劉瑾決策,而是由孫聰在背後出謀劃策。

說起來,孫聰便是劉瑾的“智囊”。

謝遷問道:“朝中沒什麼大事,爲何要找孫郎中進宮?”

戴義道:“謝閣老誤會了,劉公公不是讓孫郎中進宮,而是讓孫郎中去辦一件差事……哎呀,謝閣老,咱家有要事急着辦,您先進宮,咱家告辭……”

戴義似乎不肯明言,拔腿便走,謝遷想阻攔已經來不及,只能目送戴義急促離去。

謝遷往文淵閣去的路上小聲嘀咕:“如此着急找一個宮外人,劉瑾搞什麼鬼名堂?”

到了內閣,王鏊不在,焦芳值守。

正在票擬的焦芳見到謝遷,趕緊站起來行禮:“謝閣老。”

謝遷雖然明知道焦芳是劉瑾的人,但他不想跟焦芳撕破臉皮,微微點頭:“昨日我走得匆忙,朝中可有什麼重要奏疏進呈?”

雖然謝遷是首輔,但以歲數來說,焦芳比起謝遷還要年長十六歲。正是因爲焦芳一直不得入閣機會,這才劍走偏鋒,投靠劉瑾。

焦芳一臉不解,搖頭道:“謝閣老請放寬心,朝中相安無事。”

謝遷一直在思索劉瑾找孫聰的事情,沒有再追問,回到自己的座位坐下,順帶將桌上的奏本拿起來看。

“莫非沒什麼大事,只是我多慮了?現在已進入臘月,各地少有人入京,西北局勢也沒那麼緊張,能有什麼大事?也罷,就當不知曉。等回頭找戴公公問個明白。”

謝遷沒整理出個頭緒,也就不再糾結,開始埋頭批閱奏本進行票擬。

……

……

乾清宮內,朱厚照正在睡覺。

昨日忙活到後半夜,直到天明才入睡,這會兒朱厚照不可能醒過來。

大雪瀰漫,朱厚照不參加午朝的話,將會一直睡到黃昏纔會起牀。

張苑無事可做,便回房寫了份信函,準備找人送出宮交到張鶴齡和張延齡兄弟手中……他有事求助張氏外戚。

張苑前往御用監找人的時候,恰好跟劉瑾迎面碰上。

“張公公不在乾清宮伴駕,到此處來作何?難道有什麼事隱瞞陛下?”

劉瑾行事從來都很小心,他知道自己在宮裡的主要對手是誰……張苑在東宮日久,就算朱厚照對張苑有所嫌棄,但畢竟張苑瞭解皇帝的生活起居習慣,尚能勉強保持個天子近臣的身份。

張苑面色拘謹:“過來找熟人敘話,劉公公無須多問……”

劉瑾笑道:“張公公最近風光得很,如此不將咱家放在眼裡?也罷,要找什麼人請自便,之後陛下若有傳召,咱家先給你頂着……”

說完,劉瑾不再理會張苑,直接往乾清宮去了。

張苑擦了擦額頭的冷汗,心裡直嘀咕:“真倒黴,怎麼處處都能碰上他?”

劉瑾剛到乾清宮,得知朱厚照醒過來了,趕緊入寢殿服侍皇帝起居。朱厚照穿戴整齊,看着窗外的大雪,捂着嘴打着哈欠問道:“怎麼,今天沒午朝?”

“陛下如此辛勞還關心朝事,實乃明君典範,老奴甚是佩服。不過今日天氣不太好,朝會已取消。”

劉瑾恭恭敬敬地說道,“若陛下有什麼事想對大臣吩咐,老奴去爲陛下傳達一聲便可。”

朱厚照擺了擺手:“算了,算了,沒朝會纔好呢……最好是什麼事都沒有,天下太平,朕樂得清靜。”

第六八〇章 落難的鳳凰第一一七九章 汗部大會(下)第一五九八章 代溝第二二八章 小蘿莉長大了(第三更)第八六三章 以茶換鹽(第三更)第二六二九章 多方找尋第五二一章 未來探花郎(第九更)第五六七章 狀元還鄉(第三更)第一六三九章 良苦用心第一七八六章 躲瘟神第二四二章 掃榻以待(第六更)第一八六四章 舉薦第二三一三章 總有混子第八〇九章 旅途(第二更)第九五〇章 危機四伏第六〇八章 能臣(第三更,求訂閱)第一六七〇章 差事第八二〇章 大難臨頭各自飛(第一更)第一〇八〇章 來路易行,撤回不易第二五七二章 改性子第十九章 底蘊第七十四章 養殖場的由來第二四四一章 功與過第二四九六章 押寶第七五〇章 貢院出題(第一更)第二二二八章 殺紅眼第四七九章 修復名畫(第二更)第五五五章 假冒佛郎機使節的土著第一八一一章 異黨第一五二章 病中見真情(求訂閱和月票)第二〇八〇章 千杯少第一一八七章 太子監國(中)第二〇八九章 畫虎不成第一八四五章 惺惺作態第一〇〇九章 不後悔第一八三六章 韶華易逝第八三七章 大人聽岔了第二一一九章 無助第二〇一七章 非聖人更需理智第二三〇〇章 聖心難測第一四四六章 左都御史、兵部尚書第四十三章 世態百相第二三七七章 還她自由第二五五二章 出師未捷第一五六二章 捉放曹第九十三章 離家出走的大伯第一七二五章 奇恥大辱第二三二三章 日子不好過第四六〇章 御賜墨寶(第一更)第三一七章 我是男人我來(第四更)第一四六一章 規劃好的路第二三二四章 新秩序第六六七章 論功行賞第二六七章 上門來請第一三〇八章 湖廣總督第二二七二章 天註定第一〇一〇章 “不太好”的消息第一七〇章 神童(求訂閱和月票)第一〇二三章 走投無路第一九二三章 分權領兵第四四八章 內病外治(第一更)第一四一二章 本事第一二二五章 以小博大第二四四〇章 揭破第二三五一章 不方便第一七八四章 接踵而至第一六二九章 入調之議第一九九五章 善待第二一五四章 幾時出兵?第三一六章 洞房總有聽牆角的(第三更)第六三二章 知情不舉(第四更)第二六二七章 西巡的打算第四十一章 吉人天佑(求下三江票)第八六七章 不但有鹽,我還會造第一一〇二章 京城人士(第一更)第一四四七章 定論第四〇六章 北鎮撫司(第四更,賀新盟主)第二〇一一章 夜入豹房第一一〇九章 贖人的條件(第三更)第一九二九章 沒對比就沒傷害第一〇〇七章 太子寄信第一六一九章 分憂第一八九二章 各有立場第九六四章 軍規第二一七三章 沒那麼簡單第二三六五章 生殺予奪第一五二〇章 全靠演技第一五三八章 走着瞧第七七四章 楊廷和第一六二三章 安排第五〇一章 不着調的差事(第一更)第四一九章 生意人本色(第二更)第一〇〇章 白雪公主第二三七三章 不栽贓不成案第二三六五章 生殺予奪第五五七章 快殺進城了(第二更)第二三九五章 殺手鐗第二二八九章 遭遇戰第一一〇章 香餑餑